首页 百科知识 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人都有钥匙的公示栏,自然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物质表现。如此一来,即便利用一时一地的便利和民意,设置了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但使用钥匙的人,却是在当前这一强力区隔的城市空间中接受教育,学习生活,逐渐成长起来的人们。
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_“城”长的烦恼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在讨论公共空间时,有人出了这么个好主意,就是在小区公示板上发言的权力属于每一个居民,不应该为居委会垄断,于是家家户户都要有小区公示栏的钥匙。人人都有钥匙的公示栏,自然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物质表现。不过,这个主意让我直接想到的,是今天大学校园里的公告栏。那里的公告栏是不上锁的,可每次经过,却很少读到公共事务的讨论,更多倒是某某公司招聘,某某商品减价之类。所以,在我看来,如果Better City中真有一块“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共栏”,那问题也就成了,在城市生活中,它能够被我们充分利用的动力和依据是什么?

以这样一个问题来打量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就会发现在这一生活中,公共事务的位置其实非常模糊。它往往由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一种是大凡公共事务,往往来自于官方的指令,由居委会或单位全权组织。比如,一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就和我说过,对他这样的国企员工来说,为上海的大小活动担任志愿者,是工作的一部分,也要记入工作表现的。“你看,世博会一来,我们又要上街指挥交通了。”而另一种公共事务,则被涂上了个人慈善的迷彩。立志于做一个资本大流通中的善良的人,行有余力而帮助别人,成了城市居民的新道德。这两种处理公共事务的方式,既有过去社会主义时期的遗迹,比如在国企工作的人都属于公家人,干公家分配下来的一切工作,从而也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切福利,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资本流动的痕迹,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开始伴随城市的进程而形成。比如,我妈总是一边对小区的清洁工很好,承认没有他们,上海没有今天的整洁漂亮,一边发这样的感慨,过年的时候外地人都回去了,上海毕竟干净多了啊。

以私人情意替换公共问题的提出,以权力的全面介入替代公共问题的形成,往往成为今天中国城市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基本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公共空间的生产,自然不会是自动自发的。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区隔力度,却在加大。社区生活中的人们总是被不同的生活节奏、居住方式和住宅类型有力地区分开来。在这样的区分中,越是年轻的人,越是没有时间和闲余来打破这样的分割。他们总是需要跟随这个城市的节奏和制约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的时间也因此显得更为宝贵和更应该拿来赚钱。电脑和电视,成了他们和城市生活之间更重要和直接的媒介。

如此一来,即便利用一时一地的便利和民意,设置了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但使用钥匙的人,却是在当前这一强力区隔的城市空间中接受教育,学习生活,逐渐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真的能够看重和抓牢自己的那把公共栏的钥匙吗?还是终于让它形同虚设?

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还不在于我们现在应该设置怎样的空间,把它标示为“公共”,而是要首先检讨在这个城市的生活中,那些妨碍着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基本认识,让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公共性都褪色失效的组织方式。只要不把它们从城市生活的规划和设计中拔除,代之以促进城市公共性生长的设计,那么公共空间的萎缩消弭,不过是它们的必然结果罢了。人们的哀叹和好意,恐怕都不足以挽留它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