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豆优良新品种

大豆优良新品种

时间:2024-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统一组织推动下,全国大豆科技专家在“八五”至“九五”期间育成新品种94个,创新材料74份,培育雄性不育配套材料9套。依南方春夏秋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北方春大豆为序,介绍50个新品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湘春78-141与merit杂交育成,是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春大豆新品种。人工接种强毒株系鉴定,病指接近0,表现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全生育期112天,比矮脚早长11天,属南方春大豆晚熟品种类型。

第五节 大豆优良新品种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统一组织推动下,全国大豆科技专家在“八五”至“九五”期间育成新品种94个,创新材料74份,培育雄性不育配套材料9套。依南方春夏秋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北方春大豆为序,介绍50个新品种。其中高产品种(南方三熟制春秋大豆品种区域产量2 250千克/公顷以上,北方春大豆、黄淮夏大豆2 400千克以上)16个,高蛋白品种(北方春大豆45%以上,黄淮及南方46%以上)12个,高油分(南方大豆21%以上,北方春大豆22%以上)11个,高抗多抗品种6个,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脂肪氧化酶品种2个,粮菜兼用品种2个。另外特异、特用种质6个。

一、南方春大豆

(一)中豆29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湘春78-141与merit杂交育成,是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春大豆新品种。2000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8~1999年区域,平均每公顷2 431.7千克,比对照品种矮脚早增产8.85%,生产试验多点平均每公顷2 904千克,高密度试验每公顷3 675千克,水培接种大豆根瘤菌试验测定单株固氮率66.525%,比对照品种矮脚早(50.00%)高16.525%,固氮量39.101毫克/株,比矮脚早(21.83毫克/株)高17.271毫克/株,有高产高固氮潜力。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0厘米左右,10~12节,棕毛,叶窄长,透光性好,紫花,种子近圆形,脐褐色,百粒重15~16克,蛋白质含量41.13%,脂肪含量20.82%,高抗花叶病毒病,落叶性好,不裂荚。

栽培要点:适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春播种植,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还可作秋播利用。

选用优质种子,最好选用秋播收获种子,精细整地,平原地区厢宽2~3米,三沟要深,以利排水,四月初播种,每公顷用种量120~130千克,条播、手间苗,每公顷60万~70万株。秋播7月初,用种量150~160千克,保苗70万~80万株,公顷施饼肥375千克或复合肥375千克作底肥,花期施尿素150千克,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防虫1~2次,叶片落黄后即可收获,及时抢收、抢脱、抢晒、入库。

(二)中豆30

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湘春78-141与粤豆86-37杂交育成的粮菜兼用型高产大豆品种,2000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1999年省区试平均公顷产2 437.5千克,比对照增产5.53%,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706.5千克,比对照增产16.45%。1999年作菜用毛豆试验平均公顷产毛豆12 067.5千克。该品种荚大粒大,荚色灰白,蛋白质含量43.02%,脂肪含量20.82%,籽粒鲜食口感好。全生育期95天左右,属南方春大豆早熟类型,适于豆-稻,豆-秋作(芝麻、玉米、红苕等)种植,还可作秋播大豆利用。株高50厘米左右,有限结荚习性,叶形椭圆,白花,灰毛,单株结荚18个左右,2粒、3粒荚多,种子近椭圆形,脐色淡褐,100粒重23克左右,百粒鲜重40克左右,百荚鲜重184克左右。植株直立不倒,不裂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江汉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精选优质种子,最好是秋播收获的种子于4月初播种。如果用地膜覆盖,可于3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每公顷90~105千克,定苗45万株。底肥每公顷施饼肥375千克或复合肥375千克,花期追施尿素150千克。出苗后可用敌杀死防地老虎,5月下旬用甲胺磷防治食心虫。

秋播可于7月中旬播种,播种量150千克/公顷。

(三)中豆32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湘豆10号与铁丰18杂交育成的高产、高油分南方春大豆品种,200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1999年省区试产量为每公顷2 625千克,比对照增产13.6%。生产示范产量达每公顷2 714.7千克。种子蛋白质含量40.93%,脂肪含量22.34%。测定单株固氮量54.4毫克,固氮率71.19%,表现高固氮特性。人工接种强毒株系鉴定,病指接近0,表现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全生育期112天,比矮脚早长11天,属南方春大豆晚熟品种类型。株高59.3厘米左右,底荚高度12.5厘米,主茎节12.7个,分枝达3.4个,单株荚33.8个,三粒荚多,每荚粒数2.38,单株生产力12.7克,百粒重19.9克。不裂荚,抗倒性较差。

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春大豆品种利用。

栽培要点:播前精选种子,4月初播种,如用地膜覆盖,可在3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每公顷45~75千克,行距40~50厘米,株距16厘米,每公顷保苗9万~19.5万株。底肥可用375千克饼肥或复合肥,15千克硫酸锌,8千克硼砂,并用钼酸铵拌种(每千克种2克)。播后可用除草剂除草,出苗后及早中耕松土,并于开花期喷80~100ppm多效唑水液375千克(公顷)控制生长。苗期、花期用敌杀死,早胺磷防治地老虎及食叶性害虫。春季雨水多,要搞好清沟排渍。叶片落黄即抢收抢脱抢晒。

(四)鄂豆7号

系湖北省仙桃市九合垸原种场经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高蛋白品种,省区试和生产试验比矮脚早增产8%~15%,一般公顷产量2 700千克,高产潜力3 450千克,2000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株高38~40厘米,主茎节数9~10节,分枝0.8个左右,单株结荚18~20个,每荚2.2粒左右。100粒重20~22克。种子黄白色,脐浅褐色,籽粒外观品质好,蛋白质量49.95%,脂肪17.15%,属高蛋白品种。株形收敛,营养生长平稳,茎秆粗壮,不倒伏,综合抗性好。轻感病毒病,遇连续阴雨或高温高湿天气,轻度感染叶部病害。全生育期94~100天。

适于北纬29°~32°低山、平原湖区,可以单作,也可以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喜肥水条件,较耐干旱。

栽培要点:底肥施草木灰或渣肥每公顷12 000~15 0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150~375千克;3月20日以后至4月底播种,每公顷45万~52.5万株;播种后注意清理三沟,防止苗期渍水,出苗后用敌杀死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用多菌灵等控制病害,注意苗期早松土,初花期喷施尿素或磷酸二氢钾。后期防治造桥虫,及时收获。

(五)湘春19号

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湘春10号与88052杂交育成高产品种。2001年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2000年省区试,3年平均公顷产量2 394.5千克,比对照品种湘春10号增产7.1%,生产试验平均2 69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3.1%。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1.7厘米,底荚高15厘米左右,主茎10~12节,2.7个分枝,椭圆叶,白花,灰毛,单株结荚20个、41粒左右,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0.95%,脂肪21.75%。从播种至成熟85~109天,高抗花叶病毒病、霜霉病,较耐旱,适合红黄壤旱地种植。

栽培要点: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42~48万株,基肥施菜饼150~225千克或用22 500~30 000千克土杂肥作盖籽肥。根据田间长相每公顷追施尿素150千克左右。田间管理要注意及时防虫。

(六)浙春3号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选用早熟高产杂交后代77Q4-13-56与中熟高产大粒品系78-17杂交育成。199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具熟期适中,高产优质,抗倒伏,高抗病毒病、耐湿、耐肥等优点。1990~1991年省区试平均2 307.45千克/公顷,比对照品种浙春2号增产8.95%,1993年生产试验比浙春2号增产16.0%,1992年在红黄壤上试种每公顷达1 830千克,比浙春2号增产11.9%。1994年浙江萧山市在海涂围垦地种植333.3公顷,平均每公顷2 250千克,比主栽品种增产15.4%,最高每公顷达2 955千克,高产试验田每公顷超过3 000千克,具高肥高产,中低肥丰产的适应能力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全生育期90~100天,株高45~55厘米,株形收敛,主茎11~14节,分枝2~4个,叶卵圆形,白花,棕毛,每荚粒数2.2粒,种子黄色。椭圆形,黑脐,百粒重20克左右,不易裂荚,蛋白质含量47.83%,脂肪含量17.85%。

栽培要点:适期早播合理间作套种。单作播种期浙南4月初,浙北3月下旬,与冬作物套种同田时间35~40天为宜,前作以宽窄行为好,宽行50厘米,窄行20厘米,在宽行套种2行大豆;因地制宜,适当稀植,株行距20×50厘米,每穴2株,公顷基本苗27万株左右,高肥区公顷18万株;合理施肥,种肥300千克磷肥,苗期施60千克纯氮,60千克钾肥,始花期纯氮30千克。早中耕,深培土,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适宜在浙江红黄壤地或海涂围垦地及麦-豆-稻三熟制种植,亦可在江西、福建红黄壤地区种植。

(七)桂早一号

系广西农科院用矮脚早与北京豆杂交育成的早熟高产春大豆,199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5厘米左右,11~12节,分枝3~4个,花白色,三粒荚多,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百粒重18~19克,蛋白质含量45.1%。极早熟,春播出苗至成熟85天,秋播65天,秆强抗倒,抗病性较强,适于甘蔗间作。单作密度每公顷40万~45万株。与甘蔗间作每公顷18万~24万株。

春播一般公顷产量1 755~2 625千克,最高达3 750千克,秋播公顷产量1500~1800千克,与甘蔗套种,每公顷可以收到750~2175千克,最高可收2 455千克。

二、南方夏大豆品种

中豆8号

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采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早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年列入国家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湖北省夏大豆区试中,平均每公顷2 122.5千克,比对照品种猴子毛增产26.5%。在国家级南方协作区区试中,平均1 861.5千克/公顷。比对照品种毛猴子增产15.8%,比高产对照中豆24增产5.3%,居参试品系第1位。在湖北省生产试验和高产示范中,每公顷达3 000~4 500千克,比对照品种猴子毛增产约20%。在中等肥力水平的田块,公顷产量可达1 860~2 400千克。籽粒近圆形,脐色淡褐,种皮浓黄有光泽,外观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百粒重18克以上。蛋白质含量48.8%,脂肪含量17.8%,二者总量达66.6%,加工大豆蛋白食品的成品率高,品质优良,并能降低成本和减少能耗。抗病性强,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倒伏,不易裂荚。

中豆8号属南方夏大豆早熟类型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70厘米以上,底荚高度23厘米以上。植株直立,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有限结荚习性,分枝性强,株型收敛。叶片中等大小、长椭圆形、透光性强,单株荚数较多。种子完全粒率高,斑驳粒率少。适于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海拔8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以及沿海地区种植。可作为麦—豆或油菜—大豆两熟栽培的夏大豆品种利用。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前翻地整地要精细,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土杂肥15 000~30 000千克或施饼肥600千克,复合肥300千克,开花前视长势每公顷追施尿素75~105千克。适时早播,确保全苗。以5月中旬至6月初播种为宜,纬度偏北地区6月上中旬播种。油菜茬或高肥力地块公顷保苗9万~15万株,瘦地及6月中旬播种地保苗15万~21万株。苗期注意排渍,防治蚜虫,中后期(7月下旬后)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水和喷药杀虫。若遇成熟期气候干燥,易造成豆荚开裂,应及时收割。

三、南方秋大豆品种

(一)雁青

福建三明市农科所用大青豆与雁鹅包杂交育成。1993年三明市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1984~1985年省区试,1988~1990年参加全国南方秋大豆区试,三年18点次平均每公顷1 447.5千克,6.67公顷生产示范每公顷平均2 269.5千克。20公顷成片示范每公顷平均2 083.5千克,比矮脚青、大粒青分别增产56.4%、33.6%,1992年作毛豆品种利用每公顷收获毛豆10 989千克,比对照品种九月黄增产10%。生育期98天左右。株高50厘米,有限结荚习性,单株结荚30~80个,二粒荚多,紫花,灰毛,叶片椭圆形、叶大、色浓绿,种皮淡绿色有光泽,褐脐,百粒重23~28克。粒形椭圆,蛋白质含量45.9%,脂肪17.2%。耐肥不倒,不早衰,中抗霜霉病,中感锈病,轻感病毒病。

栽培要点:适于水肥条件好的稻田、山地秋播,一般为7月底至8月上旬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数27万~30万株,施足基肥,出苗后10天结合中耕以每公顷75千克复合肥对水均匀浇施,开花前结合培土施30~45千克复合肥。鼓粒期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根外追施。注意防虫防锈病。

(二)丽秋一号

系浙江省丽水地区农科所从地方品种的突变株筛选而成的优质秋大豆品种。1988~1990年参加南方秋大豆区试,1995年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限结荚习性,直立,株形收敛,紫花,棕毛,黄种皮,主茎节数10.9个,分枝0.5个,单株结荚17.3个,每荚粒数1.79粒,百粒重20.9克,适宜作秋大豆用,也可夏播用,单产每公顷1 875~2 400千克,最高可达2 700千克,蛋白质含量48.48%,脂肪含量17.4%,为南方高蛋白、高产秋大豆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不裂荚。生育期90~105天,早播产量高,迟播也可收到较高产量。

四、黄淮海夏大豆品种

(一)中黄18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用中品661与美国品种century-2杂交,结合酶学检测育成。2001年经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突出特点是品质好(低豆腥味),早熟、高产、稳产、抗病,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低豆腥味优质新品种。1998~2000年参加北京市区试三年平均每公顷2 534.8千克,比对照品种早熟18天,平均增产10.0%。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98天左右。株高5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主茎节10.4个。分枝2.2个。单株结荚33.6个。单株粒数66.9个。百粒重22.0克,籽粒扁椭圆、黄色、黑脐。蛋白质含量39.5%,脂肪20.3%,不含脂肪氧化酶-2品质优良,可改善加工品质,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节约加工能源。叶片椭圆形,白花,棕毛,开花集中,成熟整齐,早熟性好,矮秆,宜密植,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应性较强。

栽培要点:适于北京市郊、天津市、河北、山西、山东等省部分县市夏播。适于中、上等肥力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万~27万株,及时补苗、间苗、定苗、浇水、中耕除草、防病虫、及时收获。

(二)中豆20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中豆19与郑长叶7杂交育成。1998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安徽省2年区试平均每公顷2 720.55千克和2 665千克,比对照品种中豆19增产8.18%和18.0%。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厘米左右,主茎16~17节,多分枝、白花、灰毛、粒椭圆形、黄色、淡褐脐、百粒重17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9.89%,脂肪19.54%,属早熟夏大豆品种,抗病毒病。

栽培要点:适应安徽省、河南省中部及江苏省北部种植。6月中旬前尽早抢墒播种,中等肥力每公顷保苗22.5万株,高肥地每公顷保苗18万~19.5万株,鼓粒期遇旱注意灌溉。

(三)中豆28号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用鲁豆4号与美国品种L83-4387杂交育成。1999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剂,早熟高产、稳产、抗病,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无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优质大豆新品种。

1995~1997年参加北京市区试,三年产量每公顷2 634千克,比对照增产16.4%。1997年生产示范2 838千克/公顷,比对照早熟18增产5.1%。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100厘米,茎秆具有一定弯曲度,多个分枝,呈塔形结构,尖圆叶,紫花,籽粒椭圆形,黄色,略有光泽,褐脐,百粒重18~20克,蛋白质含量38.1%,脂肪20.5%,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剂,可提高人体和动物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利用,节约加工能源。全生育期98天左右,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应性广,较适宜半干旱和中下等肥力土地种植。适于北京郊区和天津市、河北、山东、山西省部分县市种植。

栽培要点:6月中下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2.5万株,麦收后足墒播种及时补苗、间苗、定苗,花荚鼓粒期及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防病虫,及时收获。

(四)皖豆16号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科系8号与徐豆1号杂交育成。1996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省区试每公顷2 505千克,对比照品种中豆19增产5.4%,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2 641.5千克,比中豆19增产21.5%。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厘米左右,主茎18.1节,分枝1.7~2.4个,叶椭圆形,紫花,灰毛,单株结荚38.4个左右,每荚2.2粒,种皮黄色,百粒重20~23克,蛋白质含量45.1%,脂肪21.4%,属夏大豆中熟品种,生育日数100天左右,抗倒伏,抗病毒病和孢囊线虫病,抗裂荚性强,落叶性好。

栽培要点:适应安徽、苏北、鲁西南和豫东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每公顷留苗22.5万株左右,及时间苗,花荚期遇旱及时浇水。

(五)合豆1号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84-20与油88-86杂交育成,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1997~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区试,平均公顷产量为2 390.6千克,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417.1千克,比对照品种中豆19增产13.86%,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耐旱,抗倒伏。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80厘米,分枝2~3个,主茎17节直立,秆粗壮,叶椭圆形,紫花,灰毛,多花多荚。单株结荚43.8个、92.1粒,不易裂荚。籽粒椭圆形、黄色、浅褐脐,百粒重17克,蛋白质含量41.05%,脂肪20.38%,生育日数100天左右。

栽培要点:适于河南省南部和东部,安徽和江苏淮北、山东西南部等黄淮部分地区种植。6月上旬播种,每公顷18.0万~22.5万株。低产田6月25日后播种,保苗30万~33万株,基肥:尿素每公顷60~70千克,过磷酸钙每公顷180~225千克,最好施磷酸二铵150~300千克,适量喷施硼、钼或磷酸二氢钾等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

(六)淮豆4号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用灌豆1号与诱变30杂交育成。1997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委托淮阴市审定推广。1989~1994年平均每公顷产量过3 000千克。1994年江苏农垦新洋农场种733公顷,在强台风影响下仍获3 075千克/公顷。

该品种属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分枝性较强,株高55~75厘米,主茎15节左右,株型紧凑,抗倒,中下部叶片卵圆形,上部叶片较窄,淡褐荚,不裂荚,籽粒椭圆形、淡褐脐、黄种皮,百粒重21~24克,生育日数103~106天,蛋白质含量45.8%,脂肪含量18.99%,出苗势强,抗逆性强,抗花叶病毒病,耐湿。

栽培要点:避免重茌,适时播种(6月中旬)窄行密植,平均每公顷保苗33万株。合理施肥,及时灌溉,适时化控,防治虫害。

(七)豫豆22号

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用郑84174与郑8424DB,杂交育成。1997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安徽省审定。通过国家审定。1993~1994年河南省区试平均每公顷2 596.2千克,比豫豆8号增产12.92%,1995~199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 657.8千克,比豫豆8号增产11.2%,1997~1998年安徽省区试平均公顷产2 538.3千克,比对照品种中豆19增产6.05%。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厘米左右,底荚高30厘米左右,分枝2~3个,紫花,灰毛,叶圆形、色绿,单株结荚45个左右,荚褐色,粒圆形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19.3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6.5%。脂肪18.8%。属夏大豆品种,生育日数104天。抗倒伏,抗花叶病毒病,抗裂荚性强,落叶性好。

栽培要点:适于河南省全部、苏皖北部、山东南部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公顷播种量60~90千克,高肥地块公顷保苗18万株,中肥地块18万~22万株,及时间苗、中耕、排渍、治虫,高肥地注意苗期蹲苗。

(八)豫豆23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油所用鹿851与豫豆13号杂交育成。1997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省区试1993~1994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2 625千克,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4.1%,1995~1996年省生产试验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2 489.1千克,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4.16%,1995~1996年国家区试2年平均每公顷产2 516.1千克,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0.05%。1997~1998年安徽省区域平均每公顷产2 720.55千克,比对照中豆19增产14.75%。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2厘米左右,分枝2~3个。叶形椭圆,叶色浓绿。紫花,灰毛。单株荚42个左右,荚熟色深褐,底荚高20.8厘米左右。粒形椭圆,有光泽,淡褐脐,百粒重17.2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4.54%,脂肪含量18.44%。生育期100.3天。抗倒伏,抗病毒病,落叶性好,抗裂荚性强。

栽培要点:适应河南全省、苏皖北部和山东南部及陕、甘南部单作或玉米间作种植。避免夏季大豆连作,注意施磷肥。6月上中旬为适播期,公顷播量75千克,公顷密度18万~22万株,适时中耕,注意排灌治虫。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点播,每公顷7.5万穴,穴留苗2~3株。与玉米间作可采用以大豆为主的宽条带间作方式。

(九)豫豆25号

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用豫豆13号与郑85558-0-5杂交育成。1998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1997年省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674.5千克,比对照品种豫豆8号增产7.45%,1997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 677.6千克,比豫豆8号增产8.8%,1998~1999年国家区域平均公顷产2 845千克,比豫豆8号增产3.84%,1999年安徽省区试平均公顷产2 892千克,比对照品种中豆19增产9.51%,潜力可达4 080千克。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2.9厘米左右,底荚高21.6厘米左右,分枝2.7个,叶椭圆形,紫花,灰毛,单株结荚45.5个,荚褐色。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褐脐,百粒重18.4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6.3%,脂肪17.4%。属中熟夏大豆品种,生育日数102.7天。高抗倒伏,抗病毒病和疫霉根腐病,落叶性好,不裂荚。

栽培要点:适应河南全省、苏皖北部和山东南部种植,避免连作,注意施磷肥,6月上旬播种,公顷用量60~90千克,公顷保苗18万株左右,及时间苗、中耕、排渍、治虫。

(十)豫豆26号

河南省周口市农科所以豫豆6号与周86①-1杂交育成。199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优质大豆品种。1995~1997年省区试3年53个点平均公顷产量2 507.55千克,比对照品种豫豆8号增产8.6%,最高达3 700.5千克,生产试验两年平均公顷产量2 637千克,最高达4 150.5千克。丰产性好。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厘米左右,14~16节,株形紧凑,分枝2~3个,根系发达,白花,灰毛,叶椭圆形,深绿色,落叶性好,有效荚48.3个,不裂荚,每荚2~3粒,籽粒黄色,椭圆形,脐浅褐色。百粒重18~20克,蛋白质含量47.92%,脂肪18.65%,二者总和达66.57%,超“九五”国家攻关规定的优质专用型品种指标。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紫斑病、锈病,较抗倒伏。生育日数100~112天。

该品种适于黄淮流域种植,以中上等肥力地势平坦,排渍方便地块为好。6月中旬足墒播种,用量75千克/公顷。保苗22.5万株/公顷,与玉米间作,采用以大豆为主的宽带间作方式,也可叶面喷肥。

(十一)豫豆28号

河南省农科院棉油作物所用郑84240与郑84285杂交育成。属高抗病、抗裂荚、抗倒伏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1997年区试平均公顷量2 265~2 578.5千克,最高达4 188.0千克,1998~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2 476~2 973千克,比豫豆8号增产3.4%。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直立,株高90厘米左右,根系发达,苗期长势旺,秆粗壮,主茎18~20节,分枝1.3个,叶圆形,紫花,灰毛,主茎结荚为主,荚密,单株结荚43.2个,每荚2~3粒,籽粒圆形,黄色,无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0~22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5.6%,脂肪18.97%,合计64.57%,抗花叶病毒病,锈病等。

栽培要点:适于河南全省种植,中上等以上肥力增产显著,高肥水地公顷产量可达4 200千克以上。注意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及灌溉、排涝。

(十二)南农88-31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九五”期间育成的夏大豆中熟新品种。199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1997年参加淮南区试,3年产量居首,比对照品种南农88-48增产6.29%~10.3%,平均每公顷产2 594~3 000千克,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增产4.96%。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毛,株高110厘米左右,底荚高20厘米以上,有利机械收获,主茎20节以上,主茎结荚与分枝结荚并重,单株结荚40个以上,不裂荚,2粒荚多,籽粒扁圆形,黄色,有光泽,褐脐,百粒重20克左右,综合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强。

栽培要点:适于江苏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6月中旬播种,公顷用种量90~120千克,中上等肥力地块每公顷保苗18万~22万株左右,肥力偏下22万~27万株,施足基肥,NPK配合使用,复合肥750千克或碳酸氢氨450千克,过磷酸钙375千克,氯化钾150千克,初花期视长相酌情施肥,及时灌溉。防治病虫和搞好化控,在高肥或过密条件下易倒伏,于初花期喷多效唑控制。

(十三)冀豆7号

河北省农科院作物所用willing与承豆1号杂交育成。1992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多年试验平均公顷产2 250~3 000千克,最高产量可达4 500千克。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厘米左右,无分枝,叶形椭圆,紫花,灰毛,单株荚40个左右,底荚高15厘米左右,粒圆形,脐色黄,百粒重18~20克。蛋白质43.08%,脂肪含量20.13%。生育期90天左右,为黄淮夏大豆早熟品种,6月上至下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抗旱,抗倒伏,抗花叶病毒病,抗裂荚。

麦收抢墒早播,每公顷保苗30万~45万株,因生育期短,栽培措施应促苗早发,加强田间管理。开花期追施氮肥,每公顷75~150千克。

(十四)冀豆12号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作物所用油83-14与晋大7826杂交育成。1996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河北省和原国家科委列入1998~2002年重点推广新品种。1992~1993年参加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居首位,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8.0%和8.2%。1996~1998年生产示范最高公顷产量4 500千克。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80厘米,底荚高15~20厘米。适于机械化栽培,主茎15~17节,分枝3~4个,有短分枝,塔形结构。叶片椭圆形、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黄色,脐无色、不裂荚,百粒重24克左右(为河北省历史上粒最大品种),生育日数95天左右,蛋白质含量43.9%,脂肪19.35%,具有抗病、抗倒伏特点。

栽培要点:适宜河北省中北部春播,特别适于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夏播,也可麦套或晚春播种植,每公顷保苗22.5万株左右,春播在5月下旬至6月初,夏播在6月15~25日,麦收后抢墒尽量早播,播种量应保证每公顷90千克,开花、鼓粒时结合浇水追施N、P肥,注意施钾肥,及时中耕、除草、抗病虫。

(十五)邯豆3号

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用邯73号中作87-D06杂交育成。199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年参加河北省区试,每公顷产量2 884千克,比对照冀豆7号增产1.4%,1997年为每公顷2 450千克,增产5.5%,1997年参加黄淮海夏大豆区试预备试验每公顷产2 509千克,比对照鲁豆4号增产19.3%,居13个品种之首。1998年河北省生产试验产量每公顷2 531千克,比对照增产8.4%,黄淮海区试产量每公顷2 571千克,增产6.2%。

该品种株高80厘米,主茎17节,分枝0.5个,主茎结荚,圆叶,紫花,棕毛,3~4粒荚较多,单株结荚25.5个、粒数56个,单株粒重10.5克,籽粒圆形,黄色,褐脐,百粒重20克,生育日数99天,株型收敛,成熟时落叶性好,抗倒伏,抗花叶病毒病和霜霉病,适应性广。

栽培要点:播种期不能晚于6月25日,应增施底肥,及时追肥,中上等肥力地块公顷保苗19.5万~27万株,低肥地每公顷保苗为27万~30万株,及时中耕,除草,防病虫,及时灌水。

(十六)鲁豆11号

山东省潍坊市农科所用鲁豆6号与北京8201杂交育成。1996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省区试平均公顷产2 334千克,比对照品种鲁豆4号增产20.14%,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 649千克,比鲁豆4号增产9.0%,增产潜力在4 000千克以上。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0~70厘米左右,分枝1~5个,叶卵圆形,色深绿,紫花,棕毛,粒近圆形,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0~23克,蛋白质含量40.8%,脂肪18.8%。属早熟夏大豆,生育日数95天左右。喜肥水,抗倒伏,抗早衰,抗病毒病、霜霉和孢囊线虫病,抗裂荚性强,落叶性好。

栽培要点:适应山东全省、河南省北中部、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南部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中等肥力公顷保苗22万~30万株,高肥水地保苗20万~22万株,旱薄地保苗30万株以上,可单作,也可与玉米间作套种。

(十七)山宁8号

山东省海宁市农科所用科青2号与淮87-5254杂交育成。属里外青型夏播新品种,1996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日数103~112天,收鲜毛豆食用,生育日数95天左右。株高60~103厘米,主茎16~18节,分枝2~5个,叶片较大而厚椭圆形、深绿色,茸毛灰色,荚皮青褐色,3粒荚较多,粒近圆形或扁圆形,种皮深青色、微光,脐无色,百粒重33克左右,肥水条件好可达38克,1994~1995年生产试验8个点平均公顷产量2 367.0千克,比鲁豆2号增产13.4%,1995年示范田平均公顷产3 102.0千克,突出优点是粒大、质优、商品性好,无豆腥味或豆腥味很轻,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高抗花叶病毒病,茎叶粗壮,高抗倒伏。

栽培要点:5月底至7月初均可播种,公顷施90千克复合肥作底肥,花期结合灌水公顷施复合肥150千克,及时防治病虫害。该品种粒大,荚皮薄,口松易裂荚,要及时早收,即1/3~1/2的荚达完熟期就及时收获,及时翻晒、脱粒。

(十八)沧豆4号

系河北省沧州市农科所以中作83-050与7510杂交育成的夏大豆高产品种。2000年6月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1999年黄淮海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671.5千克,比对照增产10.4%,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69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2.1%。株高75~80厘米,主茎15~16节,分枝1~1.5个。单株有效荚35个,圆叶、紫花、棕毛,亚有限型,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23克,脂肪含量21.21%,蛋白质42.82%,生育期92~94天。

栽培要点:适宜黄淮海中北部种植,6月下旬播种,公顷播量60~75千克,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底肥,密度为公顷18万~22.5万株,生育期注意灌水,特别是花荚期。生育后期防虫。

(十九)晋豆19号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168与铁7517杂交育成。1994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1992年参加山西省区试平均每公顷产2 092.5千克,比对照晋豆11号增产10.8%,居第一位。1990~1991年参加全国黄淮海区试平均每公顷2 608.5千克,增产23.13%。居第一位。1991~1992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2 505千克,增产10%,居第一位。大面积生产示范最高达4 672.5千克。

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形收敛,株高100厘米左右,分枝2~3个,主茎23节左右,荚密,平均单株结荚80个左右,紫花,灰毛,叶卵圆形,中等大小,种皮黄色有光,脐褐色,籽粒椭圆,百粒重20~25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4.97%,脂肪22.76%。出苗至成熟日数125~135天,麦茬夏播80天左右。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紫斑病,抗大豆食心虫。适应性广,适应在山西晋中、晋东南、吕梁、忻州春播间作套种,临汾、运城麦茬夏播,也适合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北部等春播。河南、河北、陕西关中、天津、山东、湖南、江苏等省夏播。

栽培要点:属主茎型,春播留苗每公顷12万株,夏播留苗每公顷25万株。

五、北方春大豆

(一)辽豆10号

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用辽豆3号与辽82-51杂交育成。1994年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八五”育种攻关育成的高产品种。为辽宁省主栽品种,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4 575千克。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10厘米左右,主茎节数22~24个。分枝1~2个,叶椭圆形,上小下大,紫花,灰毛,种皮黄色,百粒重22~25克,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抗倒状,抗花叶病毒病兼抗霜霉病和其他叶部病害,较耐旱、涝,喜肥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籽粒外观品质好,蛋白质含量43.95%,脂肪19.75%。

栽培要点:精选良种,精细整地,适时播种,辽东、辽北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辽南、辽西5月5~15日播种;合理施肥,每公顷施农家肥300~400吨,硫酸铵225千克,过磷酸钙600千克;适宜密度,肥力较高地块保苗19.5万株,中等肥力保苗22.5万株。

适宜地区: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吉林省南部,河北省东、北部作春大豆品种,也可以在辽宁南部及黄淮海北部地区作夏播大豆利用。

(二)辽豆11号

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以辽8015与辽豆3号的F2代作母本与辽豆3号回交育成。

1996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1~1992年参加省区试,1993~1994年生产示范,1994~1995年海城市耿庄镇等地示范1 666.67公顷,平均每公顷2 475千克,比辽豆10号增产10.0%。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以上,有分枝,主茎节22~24个,紫花、灰色,叶片椭圆形,上部小下部大,籽粒圆形、黄色,脐无色,百粒重22~25克。株形收敛,抗倒、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霜霉病及其他叶部病害,耐旱性较强,蛋白质含量39.38%,脂肪含量22.84%。

栽培要点:精选种子、适时播种,中部地区4月底5月初播种,辽南、辽西地区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合理密植,肥地上每公顷保苗16.5万~18万株,中等肥力地上保苗19.5万~21万株,干旱地保苗22.5万株以上。

该品种适于辽宁省中部、南部、西部地区种植。

(三)锦豆37号

辽宁省锦州市农科院用MC25与龙9825杂交育成。200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7~1998年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2 278.5千克、2 706.0千克,比对照品种铁丰27增产11.2%和12.5%,1998~1999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分别为2 814.0千克、2 263.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6.6%和15.0%,1999~2000年在省内外生产示范,平均每公顷产量2 677.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5.8%。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厘米左右,18~19节,分枝2~3个,叶卵圆形,根系发达,紫花、灰毛。单株结荚50~60个。籽粒圆形、黄色、脐褐色。3~4粒荚占总荚的70%以上。百粒重23.5~24克,蛋白质含量45.1%,脂肪20.03%,亚麻酸含量5.21%。生育期125~130天,中晚熟,需有效积温2 800℃以上。该品种抗倒伏、耐旱,抗SMV1株系,中抗灰斑病。

栽培要点:该品种适于辽宁省及河北省部分地区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中上等肥力最好。中等肥力地块除施有机肥外,还应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作种肥,每公顷150~225千克,开花前后根据长势每公顷追施尿素113~150千克,4月25日~5月10日播种,每公顷用种60~75千克,保苗18万~21万株。

(四)长农12

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大豆所杂交育成。200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高产、高油新品种。1996~1999年区试4年各点平均比对照品种吉林33增产14%,两年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6.6%,一般产量2 700~3 000千克/公顷,最高达3 500千克/公顷以上。

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主茎型,株高90厘米,尖叶,紫花,3~4粒荚多,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6~18克,蛋白质含量38.22%,脂肪含量22.41%,生育日数115~120天,为中早熟品种,需≥10℃活动积温2 285℃,抗虫、抗病、抗倒伏能力优于对照品种。

该品种适于吉林中早熟地区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较喜肥水。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等距点播,每公顷用种量50~60千克,保苗22万~2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硫酸钾50千克,及时防治蚜虫、食心虫。

(五)长农13号

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大豆所杂交育成。2001年由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高产、高油新品种。1998~2000年3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品种(长农5号、九农21)增产9.5%,一般公顷产量3 000千克以上,最高达3 750千克。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5~105厘米,1~2个分枝,圆叶、紫花、茸毛灰色,成熟荚褐色,三粒荚多,粒圆形、有光泽、浅脐色,百粒重20克左右,完全粒率高,脂肪含量22.31%,蛋白质39.26%。生育日数125~130天。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灰斑病、霜霉病,中抗食心虫。适于吉林中熟地区,中、高肥平地种植。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等距点播,每公顷用种量55~60千克,保苗20万株,每公顷施有机肥15吨,磷酸二铵100~150千克,硫酸钾50千克,及时除草、防虫。

(六)九农21号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用美国品种MB152与吉林20杂交育成。199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2~1994年参加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691千克,比对照品种长农5号增产12.6%。比吉林29号增产13.5%,每公顷最高产量3 518.5千克,1993~199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806.5千克,比长农5号增产17.0%,比吉林29增产14.3%,每公顷最高达到3 549千克。生产示范部分地块达4 000千克以上。

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20~22节,分枝3个以上,紫花,灰毛,叶披针形,3~4粒荚多,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9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8.67%,脂肪20.18%。生育期128天左右,中抗灰斑病,病毒病、细菌斑点病,抗倒,抗食心虫,喜肥水。是吉林省多分枝、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

栽培要点:适于吉林无霜期128天以上的平原,半山区种植。4月末至5月初播种,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保苗20万株,中上等肥力地块16万~18万株,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作底肥或种肥,及时铲地,加强田间管理。

(七)吉林40号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复合杂交育成。1994~1996年参加全省区试,3年14点次平均公顷产量2 621.0千克,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6.2%,1995~1997年全省生产试验14点次,平均公顷产量2 386.5千克,比对照绥农8号增产9.4%。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主茎发达,分枝1~2个,株形收敛,尖叶、紫花,主茎荚密,四粒荚多,粒圆形,有光泽,百粒重20~23克,蛋白质含量45.14%,脂肪含量19.51%,生育日数115~116天,中抗灰斑病和花叶病毒病。适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等地种植。

栽培要点:适于中上等肥力的土地种植,4月末5月初播种,每公顷播种量75千克,每公顷保苗22万~24万株,播前施基肥每公顷1.5万千克农家肥,种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20千克。注意及时灌水,防虫等。

(八)吉林45号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用公交8203-1与8210-1杂交育成。200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1998年吉林省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657.0千克,比对照长农5号增产5.7%,1997~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879.8千克,比对照增产6.95%。突出特点是熟期中等,抗花叶病毒病,丰产稳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分枝1~2个,主茎发达,荚密,三粒荚多,部分四粒荚。尖叶,紫花,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24.7克,蛋白质含量41.41%,脂肪21.90%,二者总量63.31%。

栽培要点:适于吉林中西部种植。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公顷播种量75千克,保苗23万~24万株,底施有机肥20吨,磷酸二铵150千克。加强田间管理,8月8~13日用钾胺磷或双V800-1000倍液喷施二次防杀大豆食心虫。

(九)吉林48号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用铁7514与吉林29杂交育成。200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1998年区试,3年平均公顷产量2 310.4千克,比对照品种绥农8号增产6.5%,1998~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404.3千克,比绥农8号增产10.7%。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主茎型、圆叶、紫花、棕毛,四粒荚较多,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8.3克,蛋白质含量39.86%,脂肪22.25%。生育日数115~117天。突出特点是高油、早熟、抗灰斑病,中抗花叶病毒病1、3号株系,丰产、稳产。

栽培要点:适应性强,适于吉林早熟区种植,以4月末至5月初播种,每公顷播种量50~60千克,保苗20万~23万株,播前公顷施有机肥2万千克,磷酸二铵150千克,加强田间管理,防食心虫2次。

(十)通农13号

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育成。2001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省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86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1%,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804.7千克,比对照品种长农5号增产18.1%,稀植条件下公顷产量可达3 375~4 500千克,是通化地区特用大豆出口品种。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18节,顶部叶尖小,中部为大圆叶,塔形结构,白花,籽粒圆形,黄色,脐无色,百粒重30克,蛋白质含量45.4%,脂肪19.36%,出苗至成熟为126天,需≥10℃活动积温2 650℃,抗大豆病毒病、籽粒斑驳病,较抗大豆蚜虫。

(十一)通农14号

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育成。2001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小粒高蛋白、特耐瘠、特用出口品种。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612.1千克,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606.8千克,比对照品种吉林小粒4号增产18.19%。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9厘米,19节,分枝多,3粒荚多、单株结荚120个,稀植条件下可达350个,荚为深褐色。披针叶形,白花,灰毛,籽粒圆形,黄色,脐无色,百粒重8~10克,有光泽,无硬石粒,无斑驳,蛋白质含量45.5%,脂肪16.63%,胱氨酸含量为0.67%,蛋氨酸为0.59%。出苗至成熟为123天,需有效积温2 550℃。抗病毒,抗食心虫,抗籽粒斑驳,抗霜霉病,特耐瘠薄,一般地块可不施肥。

(十二)黑龙40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用绥81-242与铁78057杂交育成。199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3~1994年参加省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844.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2%,1995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2 811.5千克,比黑农37增产8.40%。2000年在新疆春大豆中创造4.9吨/公顷高产记录。

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株形收敛,有分枝,结荚均匀,不裂荚,根系发达,喜肥水,秆强不倒,紫花,灰毛,叶披针形,叶色深绿。3~4粒荚多,百粒重22克左右,籽粒圆形整齐、黄色、蛋白质含量40.94%、脂肪20.37%、生育日数125天左右,所需积温2 680℃左右、抗逆性强、中抗灰斑病、较抗蚜虫和食心虫。该品种是理想的光合生态型高产高光效品种,株形特点:均匀-主茎型。R4期光合速率平均为13.36umo/CO2/m2-s,比高产品种黑龙33提高19%。

栽培要点:适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较肥沃土壤,4月末至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密度为22万~25万株,施种肥磷酸二铵每公顷120~150千克。

(十三)黑龙42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87年用Co608000伦琴处理黑农33原种风干种子,按大豆高光效育种程序和方法育成。199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1998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为2 780.46千克,比标准品种黑龙37增产10.2%。1998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为3 143.7千克,比标准黑龙37增产11.39%。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较高大,株高95~100厘米,株形收敛,上下结荚均匀,白花,灰毛,披针叶形,3~4粒荚多,百粒重18~20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黄色,外观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41.72%,脂肪含量20.42%。生育日数120~123天,所需活动积温2 628.8℃,根系发达,秆强不倒,较喜肥水,不裂荚,抗逆性强,中抗灰斑病,较抗蚜虫,完全粒率高。光合生理特性为1992~1994年R4期平均光合速率17.64umo/CO2/m2-s,比标准高产品种黑龙37提高20%,RuBP羧化酶活性290.5umo/CO2/g·鲜重·hr,比对照品种黑龙37提高12%。

栽培要点:适应黑龙江省第1积温区和第2积温区上限,在较肥沃的土壤种植,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密度以22万~25万株/公顷为宜,施种肥磷酸二铵120~150千克/公顷。

(十四)合丰39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用合交87-1004与合交87-19杂交育成。200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7年全省7点区试平均产量2 476.9千克/公顷,比对照垦农4号增产13.9%,1998年全省区域7点平均2 917.9千克/公顷,1999年全省5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229.3千克/公顷,比对照增产13.8%。增产13.4%。均居第一位,稳产性好。最高产量可达4 500千克/公顷,建三江管局农场试种0.3公顷,平均产量4 591.5千克/公顷。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米左右,秆强不倒,节间短,有分枝,荚密,3~4粒荚多,顶荚丰富,叶披针形,紫花,灰毛,荚褐色,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无色,百粒重19~20克,蛋白质含量42.5%,脂肪19.06%,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 340℃,为中熟品种,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也可在第三积温带上限,第一积温带下限做搭配品种。

(十五)合丰40号

黑龙江省合江农科所大豆室以北丰9号为母本与合丰34号有性杂交育成。200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7~1998年全省区试11个点均增产,平均公顷产量2 309.2千克,较对照增产10.6%,1999年全省5点生产试验,增产7.7%~16.7%,平均公顷产量2 208.1千克。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中等,秆强,节间短,荚密,黄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黄色,百粒重19~20克,蛋白质含量37.64%,脂肪22.02%,中抗灰斑病。生育日数113天,需活动积温2 275.3℃,为早熟品种。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推广利用。每公顷保苗28万株左右。

(十六)东43号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1987年以高产、抗病品种绥农8号为母本与引入孢囊线虫病抗源种质材料CN210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1999年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1997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059.9千克,比标准品种嫩丰14号增产17.0%。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2 476.2千克,比标准品种嫩丰14号增产17.8%。

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0~90厘米,秆强有弹性,有3~4个分枝,紫花,灰毛,荚为黄褐色,2~3粒荚居多,籽粒椭圆,淡褐脐,百粒重20克左右,生育日数115天左右,所需活动积温2 400℃~2 500℃,经接种鉴定和重疫区自然诱发鉴定高抗SCN3号小种,抗SMV1号标系,中抗FLSI-10号混合小种以及1号、7号优势小种。为多抗性品种,抗旱、耐瘠、稳产,在风沙干旱轻碱孢囊线虫疫区每公顷产量在2 250千克左右,比较耐重迎茬。

栽培要点:适于黑龙江省西部风砂、干旱轻碱土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疫区即第2生态区大豆中低产地块种植。密度以22.5万株/公顷为宜。在精选种子和种子包衣的基础上,采用精量点播,力求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测土施肥,一般每公顷施二胺150千克,尿素75千克,硫酸钾60千克,作种肥一次分层深施种下。

(十七)黑河22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以黑交88-1156与绥87-5668杂交育成。1997~1998年在黑龙江第5积温带区试,1999年生产试验,2000年1月报审。区试产量2 652.8千克/公顷,生产试验2 659.64千克/公顷,分别比对照高12.0%,11.0%。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5厘米左右,半矮秆型,紫花,圆叶,主茎着荚,有分枝,秆强,适于窄行密植,圆粒,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3克。脂肪含量20.19%,蛋白质40.51%。早熟,在第5积温带,出苗至成熟125天,需≥10℃活动积温2 050℃,丰产性好,喜肥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公顷产量可达3 000千克。

适应黑龙江第5积温带下限地区栽培。5月上中旬播种,垄作公顷保苗33万株,窄行密植可达50万株,施磷酸二铵150千克。

(十八)垦农18号

垦农18号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科研所以绥87-5603-5宝丰7号有性杂交育成,2001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8~2000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425.3千克,较标准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2 528.6千克,较标准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12.0%。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90厘米,圆叶,白花,灰茸毛,有短分枝,以主茎结荚为主,节短荚密,结荚分布均匀。秆强抗倒状,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8~20克,蛋白质含量为36.28%,脂肪含量为23.21%,中抗大豆灰斑病。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 300~2 350℃,为中早熟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三江冲积平原温凉半湿区(18区)种植。

栽培要点:适宜5月上旬、中旬播种,采用三垄栽培法,栽培密度以30万~33万株/公顷为宜。要求中等肥力或中等以上肥力土壤种植,施肥量为磷酸二铵150~200千克/公顷,尿素75~90千克/公顷,氯化钾45~60千克/公顷。开花初期可进行叶面喷肥一次,8月10日左右可喷施敌杀死等药液用于防治大豆食心虫。

(十九)呼丰6号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农科所,从丰山一号中系选而成。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1989~1991年参加区试,比对照品种内豆3号增产3.7%~8.4%,1992~1993年生产示范增产13.6%~17.5%。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9厘米,分枝2~3个,圆叶,紫花,灰毛,粒近圆形,黄色,脐无色,百粒重19.2克,生育日数115天,蛋白质含量39.0%,脂肪20.59%,该品种抗倒伏,抗多种病虫害,高抗大豆菌核病、灰斑病,中抗根潜蝇、根腐病,耐重茬,种子发芽势强,出苗快,整齐,长势旺。适于内蒙古兴安盟呼盟2 100℃以上积温区及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种植。

栽培要点:高产稳产对土壤要求不严,5月上旬播种,高肥区公顷保苗20万~25万株,低肥地25万~30万株,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农家肥15吨,公顷产量可达3 000千克左右。

(二十)黑生101

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小麦所大豆育种室合作将半野生大豆龙79-3433-1为供体,提取其总DNA,以黑龙35为受体,利用花粉管通导方法将DNA直接导入受体,按常规育种程序育种。1997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5~1996年全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2 312.8千克,比对照品种丰收22增产9.2%,生产试验增产9.8%。适应性广,高产稳产,抗灰斑病。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95厘米,秆强不倒,主茎型,有一定分枝,主茎16~18节,节间短,荚密(33.3个/株),3~4粒荚多,百粒重20克左右,长叶,白花,灰毛,生育日数120天,活动积温2 354.9℃。粒圆形,黄色,脐无色,蛋白质含量45.44%,脂肪含量17.87%,蛋白质含量平均比受体高1.75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10个百分点,II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70%。

(二十一)抗线3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盐碱地研究所于1988年配制8201-205×8314-1222组合,在大豆孢囊线虫圃连续种植鉴定,系谱选择而成。199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1997年区试产量每公顷2 082.2千克,比标准品种增产11.5%,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292.9千克,比标准品种增产15.3%。

无限结荚习性,株高95厘米左右,主茎17~19节,1~2个分枝,叶圆形,顶部2~3节为小椭圆形叶,白花,灰毛,多三粒荚,籽粒圆形,黄色,脐褐色,百粒重18~20克,蛋白质含量37.77%,脂肪含量21.77%,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3号小种),抗旱、较耐盐碱。需活动积温2 550℃,在黑龙江西部生育期122天,公顷产量2 250~3 000千克。

栽培要点:秋整地,深翻15~20厘米,耙细镇压或起垄,达到播种状态,春天抢墒播种。底施优质厩肥15吨/公顷,种肥施磷酸二铵150~225千克/公顷,氯化钾75千克/公顷。黑龙江西部5月上旬播种,密度每公顷22.5万~30万株,实行机械定量点播,或在出苗后进行人工间苗。

适宜在黑龙江省西部风砂盐碱干旱地带及大豆孢囊线虫病重病区推广利用。

特异特用种质:

1.高产品种新大豆1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九五”期间育成“大豆超高产材料”。1999年在0.067公顷(1亩)的高产试验创造了公顷产量5 965.2千克的全国大豆高产最新记录,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品种株高78~85厘米,直立,微倾,主茎结荚上下均匀,14.9~15.7节,每节2.2~2.5荚,每株32.1~39.1荚,每株83.2~98.3粒,百粒重24~26克,要求较高土壤肥力。施用NPK配合肥料,苗匀苗壮,公顷21万~27万株,株距6.3~8.5厘米。生育期适时灌水,叶面喷肥。

2.高蛋白,高产,高固氮种质8905-1。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89年以多亲本复合杂交群体集团选择育成的高蛋白、高固氮、高产新种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后补助的优异新种质,获国家四部委颁发的“九五”科技攻关一级奖励证书。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公顷产量2 000~2 250千克,最高产量达到2 580千克。籽粒蛋白质含量50.56%,蛋白质与脂肪总量达66.54%,结瘤固氮性状优良,固氮率比南方春大豆主栽品种高23.28%,与多种大豆根瘤菌株共生效应强。生育期80天左右,极早熟。在富硒土壤或喷硒情况下表现强富硒,比同类型品种高出40%~180%。

早熟、高产,适于作高蛋白、高硒食品开发利用。适合红黄壤地区三熟栽培。

3.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大豆种子中含量约为0.4‰~5‰。最近科学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癌症的作用及抗氧化,降低胆固醇,调节人体代谢等生理功能。

中豆27系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中豆19为母本,wil-liamsP.I.L-81-4590为父本杂交育成。突出特点是异黄酮含量高(353.9毫克/100克),且高产、抗病,1994~1996年北京市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 229千克,蛋白质含量42.98%,脂肪含量20.44%,异黄酮含量为对照品种的4.41与4.16倍。亚有限结荚习性,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株高95~100厘米,基秆粗壮,落叶性好,抗倒伏,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合北京、天津栽培利用。

4.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豆腥味大豆种质中作96-952。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无胰蛋白酶抑制剂(Ti)中间材料ti15176与美国缺失脂肪氧化酶近等基因系的Century-Lx2.3Lx2.3杂交,经Native-PAGE、IEF-PAGE 电泳和分子标记鉴定育成。其最大特点是低胰蛋白酶抑制剂和低豆腥味的大豆优质新品系。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脂肪氧化酶(Lox)均为大豆食品的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引起单胃动物消化不良,脂肪氧化酶产生豆腥味,二者均为加工过程中应当除去的成分,低蛋白酶抑制剂和低脂肪氧化酶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蛋白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

5.菜用大豆品种楚秀:江苏省淮阴地区所。1995年引进试种培育而成。全生育期92天左右。6月22日播种,8月末收青荚上市(65~70天)公顷产鲜豆4 848.0千克,每公顷鲜荚产量一般9 000~1万千克,高产可达1.5万千克。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厘米左右,叶卵圆形,紫花,灰毛,分枝2~4个,单株结荚26.8个,鲜豆百粒重55~60克,豆荚宽直,外观鲜美,荚长5.5厘米,宽1.2厘米,成熟时籽粒椭圆形,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9.1克,鲜豆粗蛋白12.68%,淀粉3.19%,易煮烂,口感好,该品种耐热,抗高温,喜肥水。

栽培要点:宜在土壤肥力中上等以上,排灌方便,pH值5~6.5的壤土、砂壤土种植,可以间套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5月下旬播种,株行距30厘米×35厘米,每公顷72 000穴左右。6月中下旬播种,每公顷82 500穴左右,保苗18万~22.5万株。及时中耕、除草、培土,施足底肥,花期追施75~105千克复合肥,及时灌排水,防虫鼠害。

6.启隆乌豆。江苏省启东市农业良种场用黑大豆与西风青杂交育成。1999年经南农品种鉴定小组鉴定。1996~1997年江苏省菜用大豆区试平均公顷产量1 617千克,比对照品种绿宝珠增产1.42%,1998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1 783.5千克,最高公顷产量2 625千克。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0~70厘米,底荚高20.5厘米,分枝3~4个,主茎16.2节,单株结荚30个,2~3粒荚为主,单株粒数60粒。紫花、棕毛,籽粒椭圆形、乌黑色,子叶深绿,脐浅黑色,百粒重32克以上,整齐商品性好,蛋白质含量46.05%,耐肥,抗倒,耐干旱,抗病毒病。

栽培要点:6月25日前播种,每公顷用种量75千克,保苗12万~15万株,初花期追施尿素90~105千克,适时防治大豆食心虫,提高商品性,及时收获防裂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