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大豆主产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施肥培肥制度。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社会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和作物构成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经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形成的。而自然条件、农业生态环境、作物构成及社会条件是变化的,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故耕作制度也是发展的,变化的。
一、东北春大豆的耕作制度
东北地区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豆耕作制度是以大豆、高粱、谷子3年轮作为基础,实行环扣交替,也就是翻耕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配合3年施肥即翻耕年施粪底肥,2年免耕为不施底肥只结合播种时施种肥。这种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底肥轮施的三位一体的耕作制度,把豆谷轮作的生物养地作用、合理耕作的养地护地作用与底肥、种肥轮施的土壤培肥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用养地结合的耕种养体系成为现代耕作制度,促进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黑龙江省麦豆集中产区由于小麦品质较差,生产小麦的相对经济效益低于大豆,造成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加上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生产分散,难以组织实施合理的分区轮作和大型机械化耕作,在一些大豆集中产区因迎荐、重茬种植大豆而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据刘忠堂等人研究结果,重迎茬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加重,迎茬减产6.1%,重茬一年、二年、三年分别减产9.9%、13.8%、19.0%。不同生态区表现,西部风沙干旱区、中西部盐碱土区减产幅度大,东部低湿区、中南部黑土区减产幅度较小;重迎茬大豆百粒重降低,病籽粒率、虫食粒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病虫害加重,根系分泌物、根茎叶腐解物及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降低根系活力,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共生固氮活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根部代谢活动减弱,生长缓慢,病虫侵染加重,生物学产量及籽粒产量降低。可以通过抗病育种,防治病虫害和增加施肥加强营养及深松土壤等措施,增强抗逆性,改善土壤环境,以减缓重迎茬对大豆生育的不利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作物种植进行合理布局,采取合理的轮作,避免大豆重迎茬(表3-3)。
二、黄淮平原的大豆耕作制度
黄淮流域是我国农耕的古老发源地,种植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与麦、黍、稷、高粱等禾谷类是该流域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源,积累了大豆与禾谷类作物丰富的种植经验及其轮作换茬的科学知识。20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北部多实行一年一熟制,南部地区多实行二年三熟制。黄河中下游北部地区以豆谷轮作为主的一年一熟种植制度在后魏时代便已形成,至清代以大豆为中心,以豆谷轮作为基础的作物轮作制,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黄河中下游南部地区自汉代始就实行以麦、豆、秋杂二年三熟制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制度,其核心仍是豆谷轮作。这一轮作复种制度至清代更为完善,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县志对此有详尽记载和总结:“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等”的二年三熟制。黄河中下游区还同时存在大豆与高粱、玉米、小麦、棉花、水稻等作物间混套种的习惯,如大豆与玉米、高粱混作,大豆与小麦间套作,大豆与棉花套作,大豆与水稻间作等。
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口增加,社会对粮豆的需求日益增长,伴之农业科技进步,黄河中下游区的作物种植制度,北部地区由一年一熟向二年三熟和一年二熟发展,现时主要是大豆和玉米、棉花、花生等春夏播种作物与小麦、油菜等秋冬播种作物轮作复种,一年二熟,少数二年三熟制,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海河流域,既有春播大豆,又有夏播大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春大豆急剧减少,夏大豆比重加大,现在的黄河流域大豆区是夏大豆为主的产区,只在本区的北部有少量春大豆种植。
黄河流域夏大豆的土壤耕作制度与作物种植制度相配套。麦豆二熟栽培是在秋播小麦时进行深耕结合施肥(主要是以粪肥为主的有机肥加氮磷化肥),夏茬大豆因季节紧,土壤墒情不足,耕作措施以有利播种全苗为前提,有的可以是麦林套种大豆,麦收后进行深锄灭茬施肥,这样有利于抢墒早播,但播种小麦时要空出麦行播种大豆,否则当小麦生长较茂盛,产量较高时套种不下去;在土壤墒情可满足大豆萌发出苗情况下,可在抢收小麦后进行耙地灭茬再机播大豆,当土墒不足时,可以耕翻整地结合施肥,等下雨后抢播或进行浇灌后播豆,麦林套种,麦后耙茬抢播及麦后耕耙整地播种的运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小麦长势、土壤墒情和机械作业能力。
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熟制大豆耕作制度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雨量充沛,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活动积温高、无霜期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除大豆外,有稻、麦、棉、玉米、薯类、花生、芝麻等,形成大豆与其他作物多种多样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一年二熟、三熟的种植制度。
长江流域自唐宋开始大力推广大豆的种植,大豆生产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旱地广为种植,形成多种形式的作物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方式。直到现在,在新的生产水平条件下,大豆作为人民必需的食品,作为养地用地作物,作为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源,与大豆相关的种植制度还在发展提高之中,不仅是当季作物能增产增收,更着重全年的增产增收,着重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本区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早稻—秋大豆及早稻—秋大豆—油菜(小麦或蔬菜)。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时代,分布在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等沿江省区,尤以江西、福建、湖南、浙江为多。在早稻或中稻成熟前撒播泥豆(抗逆性强,进化程度较低的品种)于谷林,10月底至11月成熟,产量较低,这种种植方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有一类秋大豆品种,青粒或黄粒,百粒重较大,在早稻收获时点种于禾根,称禾根豆,这类大豆品种产量较泥豆高,品质较泥豆优,成为明清至解放初期的一种主要种植方式,曾达到数百万亩。20世纪60年代,湖北孝感等地将夏大豆品种代替秋大豆品种于7月中旬在谷林套种,10月中旬成熟,产量比秋大豆品种高,成熟期提早15~25天,有利于收豆后种油菜或小麦,发展为稻—豆—油(麦)一年三熟制,实行精耕细作,每亩可收早稻500~600千克,大豆油菜籽各100~150千克。这种三熟制适合于长江两岸及以南地区的丘陵稻田,既能实现稻、豆、油三丰收,又有利于节水灌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2.春大豆—晚稻及春大豆—晚稻—油菜(小麦或蔬菜)。这种耕作制度在20世纪逐步发展,是在以水稻丰产为中心的社会需求下发展起来,因为种一季大豆后复种水稻,土壤的养分状况及理化、生物学性状得到改善,为晚稻丰产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特别是在长期双季稻区,间或实行豆稻复种对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改善的效果极为显著,因为种豆改变了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氧化还原电势,减轻了还原性物质的毒害作用,矿物质养分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这种三熟制可使大豆、水稻、油菜(或小麦、蔬菜)均获丰收,适合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区平原高产区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加以组织协调,实行春大豆成片大面积种植,形成批量商品大豆,可有力缓解我国南方大豆严重缺乏的局面,同时,使农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田埂豆,亦为稻、豆间作。宋朝以来,在一部分水稻田集中产区,旱地很少,利用覆盖于田埂的肥土点播春豆,在早稻收获时同时收豆,一亩田埂可收10~20千克大豆。一亩田虽收得不多,但可积少成多,不影响水稻生长,但应注意田埂种豆要选秆强不倒的品种,不宜生长过旺,以防遮蔽田埂边的水稻。
4.春大豆-秋作-油菜(或小麦冬作物)。这是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旱地的一种主要复种方式。3月底4月初种春大豆,7月中旬收大豆种秋作物,9月、10月种油菜等冬作物。这种三熟制春大豆较为保收,秋作则因年度气候条件变化,常因秋旱得不到灌溉而难保收。但这是丘陵旱地,特别是南方红黄壤丘陵旱地最好的利用方式之一。
5.玉米大豆间作,或马铃薯-玉米间作大豆。这是长江中上游的云贵高原,武陵山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种植方式,有的是冬闲地春季或初夏(视海拔高度、气温条件而定)以间作方式播种大豆玉米,有2行玉米2行大豆、3行玉米4行大豆等间作不同比例。以在一定土壤肥力和施化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进行间作比例的调节。同时选择玉米矮秆品种,大豆秆强较耐阴蔽的品种。马铃薯-大豆、玉米三熟栽培,则是冬季马铃薯预留大豆行套种大豆,收马铃薯后再种玉米,或马铃薯套种玉米,收马铃薯后再种夏大豆。
表3-4 大豆玉米间作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注:表中资料来源为1964年,江苏,铜山。
表3-5 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生育的影响*
注:表中资料来源为1964年,江苏,铜山。
在一定的土壤肥力和施肥条件下,间作有利于增加光能利用,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间作对玉米生长有利,对大豆则有不利影响,据我们1964年在江苏铜山的试验调查结果,大豆玉米间作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增加果穗数、果穗重量和每穗粒数(表3-4),间作条件下的大豆植株徒长,节间长、茎弱、干物重降低(表3-5)。间作玉米的密度愈大,对大豆的不利影响愈强,所以在生产上要根据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合适的间作方式和密度,组成良好的复合群体结构,发挥间作的增效作用。一般以2行玉米4行大豆为宜。
6.甘蔗大豆间作。广东、广西、福建及湖南甘蔗产区,因甘蔗生育期冬种到次年5月份生长较缓,6月份以后生长较快,3月套种大豆,甘蔗进入茂盛封行前收获大豆,每亩可收50~70千克大豆。
7.小麦-大豆一年两熟。这是长江流域平原旱地的一种传统种植方式。群众说,一麦一豆不肥不瘦,是有利于用地养地的种植方式。近来,由于复种指数提高,这种方式有所减少,且改种小麦为油菜,油菜-大豆两熟日益增加。
8.小麦-春大豆-棉花。这是麦棉产区一年三熟的轮作间套种方式。主要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小麦播种时留出预备行,三四月间套种大豆、棉花,或于麦收后移栽棉花。在6月底、7月上旬棉花进入旺盛生长收获大豆,每亩30~60千克,有的是收青豆角,绿色大豆茎叶翻入棉田作为绿肥。这种套种方式,一是要用早熟大豆品种,6月底至7月上旬可以成熟,二是控制红蜘蛛蔓延。
9.双季稻-冬大豆或水稻-红苕-冬大豆。11月底至12月播种大豆,次年3~4月收豆种稻。这种方式的大豆要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大豆品种,同时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以提高单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