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北大豆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东北大豆病害
(一)种类及分布
第一类是发生面积广,危害也大的病害。有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疫病、孢囊线虫病和菌核病。大豆灰斑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两省的东部。大豆花叶病(包括顶枯病),在全境都有发生,从北至南逐渐加重。大豆疫病也有同样趋势。孢囊线虫病普遍发生在东北三省的西部地区。菌核病发生在黑龙江省北部。
第二类是分布广,常发生,但危害较小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紫斑病、细菌性疫病、细菌性斑点病、茎黑点病、茎溃疡病、花生轻斑驳病、大豆菟丝子。这些病害在东北各地都有所发生。
第三类是发生少危害亦较小的病害,如羞萎病、灰斑病、叶斑病、黑斑病、轮纹病、白粉病、细菌性斑疹病等。
(二)主要病害防治
1.大豆花叶病。东北大豆产区中大约95%的地区有所发生。主要防治方法是:
(1)播种无毒种子,降低种子传毒率,主要措施是:①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米以上,防止早期介体蚜虫传毒;②适时早播;③播种传毒率低的种子;④拔除种传病菌,三个复叶期已能看清病苗弱苗呈现出叶小、叶黄色的特征。
(2)采用抗病品种。如黑龙江省的黑农39、合丰33、东农39等。吉林省的吉林21、长农4、吉林26等。辽宁省的铁丰18、铁丰27、辽豆10号等。
2.大豆灰斑病。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的中部及南部、吉林省、辽宁两省的东部地区时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1974~1976年,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三次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例如,第三次发生面积为133.33万公顷,减产2.5亿千克,连同大豆等级下降共损失2.8亿元。
大豆灰斑病主要防治措施有:
(1)采用抗病品种,如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东农38、绥农8等。
(2)药剂防治。采用飞机药剂防治效果可达50%~85%,用40%多菌灵胶悬剂(有效成分600克/公顷),使用浓度为1000倍液,于大豆盛花期(R2)或始荚期(R3)一次喷洒,防治效果为71.8%,增产12.1%,并可使大豆在品质上提高一个等级。
3.大豆孢囊线虫病。该病在东北地区发生广泛,发生面积可占播种面积的1/3,但危害程度大不相同。以西部地区盐碱风沙土地带发生较重。重迎茬严重地区发生很明显。70%的地区能正常轮作、土地较肥沃、雨水充足而发生很轻。
主要防治方法:
(1)轮作。西部干旱盐碱地重发生区轮作需3~4年以上,甚至6~7年。轻发生区可保持3年轮作。
(2)采用抗病品种。如抗线1号、白农2号、垦丰1号、嫩丰14、吉林23、吉林32、吉林33等。
(3)药剂防治。多福合剂拌种同时施用3%呋喃丹,每公顷60千克的施用量,防治效果69.4%。用10%涕灭威,播种前施用,每公顷75千克,防治效果最好,可达95.7%,增产915千克/公顷大豆。
4.大豆根腐病。根腐病是各种根部腐烂型病害的统称。由于其病源分离比较困难,症状又相似,诊断也容易混淆。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省、吉林省东部,各地重迎茬比较普遍的地区。一般减产10%左右。主要防治措施是:
(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种植面积,避免重、迎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适时播种,防止播种过早过深产生弱苗。
(2)种子处理。采用种衣剂,将多福合剂或其他高效内杀菌剂与微肥等适当比例配合进行种子包衣,防治效果达90%以上。
(3)选用抗病品种。目前还没有针对根腐病进行抗病育种。黑龙江省合江地区农科所采用田间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1 000余份大豆品种资源,并用尖孢镰刀菌进行接种,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发病2级(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25%~50%以下的有237份。再进一步人工接种鉴定,有30份病情指数在15%以下,可认为是抗病的)。
5.大豆疫病。大豆疫病是一种危险的毁灭性病害,我国长期没有发现。1986年此病列为我国进口大豆的检疫对象。苏彦纯(1991)首次在黑龙江省及吉林省发现此病,但分布及危害需作进一步调查。
至于防治方法,我国尚未开展有针对性的抗病育种。初步测定发现品种间对疫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别。
6.大豆菌核病。1986和1987年,大豆菌核病在黑龙江省连续大发生,发病面积分别为14.67万公顷和37.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嫩江及黑河地区。重病田病株率50%以上,甚至100%。据测定,1987年因该病减产大豆1.029亿千克。
防治措施:
(1)轮作。应避免重迎茬,不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2)耕作措施。及时深翻,杜绝病田重茬,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实行宽行双条播,推迟群体郁闭时间,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50%农利灵和50%速克灵,用药量1.5千克/公顷,防治效果达89%~96%。50%多菌灵和50%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分别为59.13%和89.4%。
7.大豆霜霉病。该病在东北三省发生很普遍,各地每年都有发生,一般病叶率10%以上。个别品种达50%以上。由卵孢子引起的系统病害发生较少,发病株率仅为1%~2%。以再次浸染较多。
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用瑞毒霉(0.1%种子重量)拌种,可完全消灭系统侵染。用0.3%种子量的乙磷铝(抑霉灵)拌种,防治效果达97%。并可延缓再次侵染1个月,大大降低病害程度及危害,效果理想。
(2)种植抗病品种。
(3)栽培措施防治。在重病区种植感病品种时,适当晚播可减轻发病。
8.大豆细菌性叶斑病。东北三省的大豆细菌性叶斑病有三种:一是大豆细菌性疫病,二是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三是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根据调查,在黑龙江省、吉林二省最普遍的是第一种,特别是在黑龙江北部发生最多,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2.0%~20.0%,种子带菌率为48%。
防治方法:由于发病田发病指数较轻,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和造成的危害不大,故还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抗病育种。孙永吉(1989)对东北三省的品种资源及育成新品种共1 253份用人工喷雾接种细菌性斑点病,测定其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占25.7%,抗病的占19.7%,抗源材料还是较多的。李永镐用大豆细菌性疫病的两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测定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主推品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都感染4号小种。只有九丰4、5及黑河9号三个品种感染1号小种。其余品种如九丰3、绥农8、绥农9、红丰3、红丰7、黑农35均抗1号小种。
二、东北地区主要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一)害虫种类
1.地下害虫。主要有根蛇潜蝇、蛴螬、地老虎等。它们均危害大豆苗期的根部,蛟伤或咬断,造成缺苗断条。
2.地上部苗期害虫。主要有黑绒金龟子、蒙古灰象甲、大灰象甲、网目砂潜和蒙古砂潜。此外,还有二条跳、黄星圆跳虫。它们危害叶片、生长点、嫩茎,严重者可造成缺苗断垅。
3.生长期间害虫。危害真叶、生长点、嫩茎、花等,造成植株受损、矮小、落花、落荚,影响产量与品质。这类害虫以为害方式又分成刺吸、咀嚼二类。前者主要有大豆蚜、蓟马和大豆红蜘蛛等;后者主要有多种夜蛾、毒蛾、灯蛾、螟蛾、豆卷叶蛾,其中以草地螟为突发性危害极大的害虫。
4.结荚期害虫。危害荚粒的害虫。东北地区主要有大豆食心虫,在辽南还有豆荚螟。
(二)害虫的化学防治
1.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掌握好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可避免盲目施用农药及防止由此而干扰农田生态平衡。表7-12列入几种大豆害虫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表7-12 几种大豆害虫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注:本表摘自《中国东北大豆》一书。
2.药剂防治及其施用方法。
(1)苗期害虫防治。豆根蛇潜蝇、蛴螬,采用辛硫磷闷种,50%辛硫磷油0.5千克,对水10千克,闷种子200千克,可兼治蝼蛄等。如只是豆根蛇潜蝇为害,可用40%乐果乳油0.25千克,对水2~2.5千克,拌50千克种子,拌匀后摊开晾干即可播种。灰象甲类害虫为害地区,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药、水、种子为1∶30∶300的比例闷种,并兼治砂潜、黑绒金龟子等。
沟施颗粒剂也可防治苗期害虫。10%涕灭威颗粒剂,用量75千克/公顷,可有效防治豆根蛇潜蝇;3%呋喃丹颗粒剂对多种地下害虫和地上部苗期害虫有效,并兼治早期蚜虫。
利用敌百虫制成毒饵诱杀蝼蛄、地老虎的防治方法是: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豆饼、谷秕、麦麸等饵料50千克,加水适量充分拌匀。拌前将麦麸、豆饼粉碎炒香、秕谷蒸成半熟晾干。傍晚散施田间。
如播种时未能进行以上处理,可采取地上施药。成虫盛期用2.5%敌百虫粉剂或0.04%除虫精粉剂喷粉,用量22.5~30千克/公顷。可防治豆根蛇潜蝇。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稀释液喷雾可防治豆根蛇潜蝇、蓟马和红蜘蛛。
(2)生长期害虫防治。用40%乐果乳油1 000~1 5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蚜虫,兼治蓟马、红蜘蛛;40%乐果乳油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倍稀释液525克/公顷,防治蚜虫、兼治蓟马、红蜘蛛。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稀释液喷雾可防蚜虫、不伤天敌。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稀释液喷雾兼治多种害虫。
(3)结荚期害虫。结荚期最主要害虫是大豆食心虫。
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敌敌畏熏杀成虫,每公顷用约30厘米长秫秸或15厘米长玉米瓤750根,蘸80%敌敌畏乳油2.5~3千克制成毒棒,每隔5垄1趟,每走5步插一根毒棒。
10%氯氰菊酯乳油,用量600毫升/公顷,对水450~600千克;25%溴氰菊酯乳油,用量450毫升/公顷,对水450~600千克;5%来福灵或50%三氟氯氰菊酯(功夫),用量375毫升/公顷,对水450~600千克。喷雾均可防治食心虫。
2.5%溴氰菊酯乳油,用量450毫升/公顷,加水稀释1~2倍,超低量喷雾也可防治食心虫。
(三)害虫综合防治的农业技术防治法
1.实行轮作。
2.秋翻灭茬。
3.调节播种期和收获期,实行适时早播。
4.适时中耕除草。
5.灭草除虫与清除越冬寄主。
6.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虫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