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性粒细胞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偏低

中性粒细胞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偏低

时间:2024-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NK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控制感染。粒细胞中免疫功能最强的为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免疫与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识别和清除异己抗原,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②运送免疫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

第三节 其他免疫细胞

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免疫活性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外,还有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肥大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它们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炎症反应、组织修复、抗肿瘤免疫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一系列作用。

一、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是一类不受MHC限制,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也不依赖抗体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NK细胞大小介于小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之间,直径为12~15um,细胞表面粗糙,上有很多短小绒毛。胞核椭球或呈肾型。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中一类十分重要的淋巴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且表现为速发效应。因此,NK细胞被称作机体抵抗肿瘤细胞和病毒等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NK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由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其个体发育更接近T细胞,在胚胎时NK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出生后则在骨髓中发育。NK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5%~10%。在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NK细胞存在,但含量比外周血低。

NK细胞表面也具有IgG的Fc受体,IgG可介导NK细胞发生ADCC作用。还有IL-2和IFN-γ受体,IL-2和IFN-γ单独或两者联合均能显著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NK细胞主要具有如下免疫功能:

1.抵抗感染: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的初期(侵入后几小时到数天),NK细胞可以直接或通过释放穿孔素非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来控制感染,在机体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后,NK细胞则还可通过ADCC来杀伤或溶解感染的靶细胞,从而达到清除病原的目的。此外,NK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控制感染。

2.抗肿瘤:NK细胞无论在血液还是组织中均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生长。

3.免疫调节:NK细胞可以分泌IFN-γ、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并参与调控造血细胞的分化,比如对生长旺盛的骨髓细胞和B细胞有一定杀伤作用。

二、自然杀伤T细胞

在小鼠T细胞中存在一个独特的亚群,其表面既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TCR),又有NK细胞的表面标志,因此将该亚群细胞称为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细胞)。

NKT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骨髓、胸腺和胃肠道内。目前已知NK T细胞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寄生虫功能;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其抗肿瘤谱较NK细胞更为广泛;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三、粒细胞

胞浆内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为粒细胞(granulocyte)。根据其胞浆颗粒的染色特性,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均来源于骨髓,经历多能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粒细胞祖细胞→粒细胞前体细胞→成熟粒细胞的发育过程。成熟粒细胞的寿命较短,需要由骨髓不断供应、释放入血液,当发生感染、创伤或炎症反应时,粒细胞可穿过血管内皮,进入局部组织,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功能。粒细胞中免疫功能最强的为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又称为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粒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60%~70%。细胞呈球形,胞质淡红色,内含多量的、弥散分布的浅红或淡紫红色颗粒,这些颗粒与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细胞核的形状随细胞的成熟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常见2~5个分叶或更多。

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迁移作用,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没有活性,处于静止状态,寿命很短,半衰期为4~h;当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被活化,在趋化因子吸引下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首先进入炎症组织部位,发挥抵御感染作用。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d。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感染性病原体或非自身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在先天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为:

1.吞噬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一样,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在趋化性物质作用下第一个到达感染或损伤部位,非特异性吞噬并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表面有Fc受体和C3b受体,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进行吞噬。

2.细胞毒作用:中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多种颗粒杀伤靶细胞,也可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

3.致炎症作用:中性粒细胞在急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其在吞噬和杀菌过程中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溶菌酶、组织蛋白酶、胶原酶等一系列酶类),在发挥胞外杀伤作用的同时造成组织损伤,导致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IL-6、IL-8及TNF-α等)对其趋化、杀伤活性及致炎症作用有一定促进作用。

【知识链接】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关于其在免疫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重视。直到1981年siegel等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红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红细胞表面有Ⅰ型补体受体(CR1)和少量Ⅲ型补体受体(CR3),这是红细胞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基础。

红细胞免疫与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识别和清除异己抗原,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包括:①识别、黏附和储存抗原。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赋予红细胞强大的黏附功能,使红细胞具有对自我和非自我抗原的识别功能与储存抗原的能力。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白细胞的000多倍,因此红细胞对血液循环中异己抗原的免疫黏附能力远远超过白细胞。②运送免疫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红细胞可黏附血液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并将其运送至肝脏、脾脏,有利于肝和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与清除。③抗原提呈作用。红细胞可与胸腺细胞和T细胞黏附,将处理的抗原信号提呈给T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应答。④免疫调节作用。红细胞可以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增加NK细胞杀伤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案例分析】

CD4+T细胞计数及其意义:在T淋巴细胞分类中,CD4代表T辅助细胞而CD8代表T抑制细胞和T杀伤细胞。正常人的CD4T淋巴细胞约占总的T淋巴细胞的65%,CD8T淋巴细胞约占35%。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因此CD4T淋巴细胞是HIV感染的主要细胞类型。当人体感染了HIV后,就会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缺失,绝对数量减少,同时CD8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CD4和CD8的比例失调。

当CD4T淋巴细胞<200个/立方米或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14%的HIV感染者可归入艾滋病;如CD4T淋巴细胞<200个/ 立方米时,很容易发生卡氏肺孢菌肺炎,应给予抗卡氏肺孢菌肺炎的预防性治疗;而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鸟分支杆菌感染常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个/立方米的病人,极少见于CD4T淋巴细胞>100个/立方米的病人。

因此,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直接测定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提供HIV感染病人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另外,动物感染某些病毒病后,可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通过CD4T细胞计数可指示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各自的主要免疫功能。

2.简述B淋巴细胞的主要免疫功能。

3.简述NK细胞在非特异免疫中的作用。

4.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包括哪些细胞?

5.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有何区别?

6.简述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