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训二 茶树冠性状与产量分析
一、实训目的
茶树树冠结构、根系分布及生育状况是茶叶产量、质量的基础。树冠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构成产量因子多、重、早、快、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本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树冠性状调查项目及方法,能通过对不同类型树冠的调查,分析其特点及产量潜力,找出其存在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综合改造措施。
二、技能项目
(一)茶树树冠性状调查法
茶树生长势调查内容包括茶树年龄、行株距、高幅度、覆盖度、叶层厚度、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和地下根系的分布与数量等项目。
1.茶树年龄
茶树年龄是指茶树从茶籽播种(或扦插苗扦插)到调查时的年限。
2.行、株距
行距为两行间对称茶树的距离,株距即同一行中相邻两丛茶树之间的距离。量取时,重复3次,求取其平均值。
3.高幅度
高幅度指茶树上的高度和幅度,即树冠面的开度。量取时以多数枝条的顶点测量。
4.覆盖度
树冠覆盖的面积与茶园面积之比(计算时以树幅与行距比值的百分数表示)即为覆盖度。
5.叶面积指数
茶树总叶面积与茶树所占土地面积之比为叶面积指数。计算时,以单丛茶树叶面积除以该丛行距乘株距的土地面积。
(1)单叶面积求算方法
①方格法:用叶面积测量板(九宫格板)计算。
②系数法:由于茶树叶面积系数为0.7,叶面积计算:叶面积=叶长×叶宽×0.7。
(2)单丛茶树叶面积的计算
①将茶丛上的叶片全部摘下,立即称其质量。再从中随机称取10g叶片,用叶面积系数法或方格法测出其叶面积,以此10g叶的面积与整丛茶树的叶片按质量求出其整丛的叶面积。
②选取整丛茶树上有代表性的枝条3~4个,测得其叶片数目和单叶面积,求得其平均叶面积,然后测得整丛茶树上的叶片数目,则可求得整丛茶树叶面积。
6.叶层厚度
叶层厚度指茶树树冠层大多数叶片分布间的距离。
7.透光率
树冠面光照强度与叶层下光照强度的比值百分数即为透光率,表示光照透过叶层的比率。
(二)根系生育动态观察
观察根系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情况,分别在0~15cm和15~30cm土层中调查骨干根、输导根和吸收根的质量。骨干根指直径在5mm以上的根,输导根直径为1~5mm,而吸收根直径在1mm以下。
(三)茶树分枝结构调查法
茶树分枝结构主要调查项目包括分枝层次、骨干枝分枝数、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数目、直径,以及角度、采面小桩数等。调查时应注意,骨干枝数目指直径大于0.5cm的分枝数,一级分枝指直径大于1cm的分枝数,二级分枝为直径大于0.5cm的分枝数,采面小桩数及百芽重是以33cm×33cm×10cm范围内的小桩数及百芽重(1芽2叶)。
三、实训材料与用品
(一)实训材料
不同树龄、不同生长势、不同种植方式的茶园若干块。
(二)实训用品
卷尺、量角器、游标卡尺、方框尺、九宫格、粗天平、照度计等。
四、步骤及方法
实训时每组6人,分别选取有产量记载的壮龄茶园一块,按五点法取样,分别进行下列项目调查:
①每点取一丛有代表性的茶树,量出行株距、高幅度、叶层厚度,然后取整丛茶树的1/4,测出其叶片数目,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3~4个枝条,求出其平均叶面积,计算出叶面积系数。同时用数字照度计测出冠面光照强度和冠面下15cm处的光照强度。操作时动作需迅速,照度计的探头必须放平。
②根系生育动态观察
选取离茶丛20cm的行中,用铁筒分别打入0~15cm和15~30cm,分别取出根系,洗净并用吸水纸吸干,按标准分类后称重,将结果分别填入实训表5.1、实训表5.2中。
③对样点选取的整丛茶树每株分别调查其分枝层数、骨干枝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直径及角度、采面小桩数及百芽重(1芽2叶),并计算其平均值,将结果填入实训表5.3中。
④根据茶树覆盖度、采面小桩数、百芽重估算单位面积产量,并根据树冠、根系有关性状分析茶园的产量潜力。
五、作业
1.将调查结果填入实训表中并作分析。
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树冠结构特点及其丰产性,并提出综合管理措施。
实训表5.1 茶树生长势调查记载表
实训表5.2 茶树根系生育动态观察表(单位:鲜重克)
实训表5.3 茶树分枝结构调查记载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