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7.2 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问题导入:
Q:茶园病虫害防治的途径是什么?茶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7.2.1 茶园病虫害防治的途径
1)植物检疫和选用抗病虫良种
新建茶园,其茶苗是由外地调入的。在调入茶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绝不能把本地不存在的、危害性大而又能较快蔓延的病虫害带入。这样的病虫害一旦带入就很难防控,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植物保护部门应按要求检查要调入的苗木或自己繁殖品种,对所选用的品种不仅要考虑其生产性状和对本地的适应性,还要考虑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严格进行植物检疫。当然,栽种抗病虫害的品种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2)农业防治
在茶树栽培过程中,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使其有利于茶树生长,而不利于病虫的滋生危害,从而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园中主要采取措施有:合理种植(包括合理密植、轮作、套种、间作等)、翻耕培土、合理施肥、灌溉排水、分批多次及时勤采、修剪台刈、清洁茶园等。
3)生物防治
利用各种有益生物天敌或其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即为生物防治。茶园病虫的天敌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0余种,包括食虫昆虫、寄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鸟类、蛙类等。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持久、经济、有效等优点,日益为世界产茶所重视,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病毒治虫制菌、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治病等措施。
4)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即为物理防治。茶园中应用得较多的是利用害虫的群集性、假死性、趋光性、趋色性、取食性等,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黄色粘板(纸)诱杀、糖醋液诱杀等。
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预防或直接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最突出的优点是作用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在采用此方法时要使用允许使用的农药,做到对症下药,把握时机,轮换使用,控制用量。
6)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在充分考虑病虫发生动态及所处环境的条件下,从茶园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有机地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在尽量保持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将病虫的数量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该弄清楚当地构成经济危害的几种关键病虫害,制定一套措施(多项措施)治理多种关键病虫害的方案,并认认真真地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目的不是彻底消灭病虫,而是压低病虫的个体数量,使其不造成经济危害,更不应该见虫就治。
7.2.2 茶树主要害虫及防治方法
1)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othe)
假眼小绿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idae),又名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一类最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除茶树外,它还危害多种作物及杂草。
(1)特征习性
成虫:体长3~4mm,绿色或黄绿色,头略成三角形,复眼灰褐色。卵:新月牙形,长约0.8mm,初为乳白色,后转为淡绿色。若虫:淡绿色至淡黄色,头大而后端廋小。一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茶树生长年代不同,一般6~13代。它在滇南茶区无越冬现象,于茶丛下部幼叶上活动,怕阳光直射,多躲于叶背危害,卵散产于嫩梢组织内,80%左右的卵产在一芽二叶内,在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易发生成灾。多雨或干旱条件下对其发育不利,发生量小。由于小绿叶蝉怕阳光,在嫩梢繁殖,故一般嫩梢多,荫蔽、杂草多,间作不合理的茶园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
分批多次及时勤采,降低虫口密度;及时除草,减少虫源;利用黄板进行诱杀。药剂防治主要可以采用:①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药剂可用2.5%鱼藤酮300~500倍,百虫僵600~800倍,AO-318茶叶清园剂100~200倍,苏特灵400~500倍,爱禾0.3%印楝素乳油300~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1000倍,云菊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000~1500倍;②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和低残留茶园还可以用10%吡虫啉4000~5000倍,35%赛丹1000倍,98%杀螟丹1000~2000倍;一般茶园还可以用40%乐果1000倍,25%噻螨酮1000~2000倍。
2)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茶黄蓟马别名茶叶蓟马、茶黄硬蓟马,属昆虫纲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总科(Thripoidea)蓟马科(Thripidae)。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为害。芽叶受害后,叶片主脉两侧常呈现2条或多条红褐色平行与主脉的条痕,叶面相应作条状微凸。严重时,叶背一片褐纹,芽叶萎缩,叶片僵脆并略向上纵卷,整叶变褐、枯焦、脱落;叶质变脆,叶色暗淡。新播茶苗受害则生长不良,延缓定型修剪时间,严重的甚至枯死。
(1)特征习性
成虫体长0.9mm,触角8节,暗黄色,前翅橙黄色,近基部有一小淡黄色区;前翅窄,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1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前单眼之前有鬃2对,单眼间鬃位于两后单眼前内侧的3个单眼内线连线之内。卵:肾形,长约0.2mm,初期乳白,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复眼红色,逐渐长成黄色,复眼前半红色,后半部黑褐色。触角倒贴于头及前胸背面。
(2)防治方法
及时分批采摘,有助于消灭一部分卵和若虫,同时减少新叶存留时间,以恶化其营养条件,减少其发生;于春茶结束后施药防治,药剂可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
3)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Nietner))
咖啡小爪螨又名茶红蜘蛛,是我国茶区危害严重的害螨之一。它多在成熟叶面刺吸叶汁并结细丝网。受害叶片呈现黄色至红褐色斑,失去光泽,叶面满布的卵壳、蜕皮如白色尘埃,终使叶片硬脆干枯落叶。严重时,肉眼观察像是一片一片被火烧焦的茶园。
(1)形态特征
虫体暗红色,前端淡色,肉眼只能看到红色小点,体长0.4~0.5mm,背面有4行白细毛,有足4对,幼小时鲜红色,足只3对。卵:长0.1mm,近圆形,红色至浅橙红色,中间有1根白细毛。它1年约发生15代左右,全年各虫态混杂发生,严重危害期在3—4月,雨季后虫口较少。茶红蜘蛛喜光,多栖于上部成叶及老叶表面危害,能吐丝下垂随风传播。地势干燥、土壤含水低的茶园常发生量多而严重。
(2)防治方法
应该根据预测预报进行科学防治,及时分批采摘可带走大量成螨、卵、幼螨和若螨。根据发生特点,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在采摘期可用99%绿颖50~200倍施药2次,间隔时间为7天;非采摘期,用0.5度石硫合剂。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和低残留茶园在采摘期用73%克螨特1500~2000倍,20%四螨嗪1000倍施药;非采摘期用0.5度石硫合剂。一般茶园在采摘期也可以用73%克螨特1500~2000倍,20%四螨嗪1000倍,15%达螨灵3000~4000倍,20%双甲脒1000~1500倍施药;非采摘期用0.5度石硫合剂。
4)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称蜜虫、腻虫、油虫,在我国各茶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除为害茶树外,它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茶蚜趋嫩性强,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炎夏锐减,秋季又增多。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使受害芽叶萎缩,伸展停滞,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霉菌寄生,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1)形态特征
雌介壳圆形至椭圆形,稍拱起,长2mm左右,灰黄至橘黄色,雌成虫鲜黄色近圆形,长1~1.5mm。雄介壳长椭圆形,背面拱起不明显,壳点偏于一端,色同雌介;雄成虫黄色,翅透明。卵椭圆形,黄色,长0.2mm。1年可发生2代,虫态发生很不整齐,一般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来年3月下旬至4月产卵,孵化盛期在4月中下旬。第2代雌虫9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盛期在10月上旬,一直危害至次年3—4月。幼虫孵化后,从介壳边爬出,寻找适当部位固定下来,多于茶树上层小枝、幼梢,而以叶柄基部、芽苞处最多,叶片上少见。其固定取食1~2天后,开始分泌形成介壳,不再移迁。茶蚜喜干燥、通风向阳的环境,故一般以丛植、新植及幼龄茶园发生严重,密植背阳的茶园发生较少。从两代数量上看,以第1代数量多,存活率高。
(2)防治方法
茶蚜体小且有介壳保护,一旦侵入茶园,不易彻底防治,须及时检查,发现有少量虫体时应及时防除,制止扩展蔓延。根据虫情可采取以下方法:结合修剪,剪除过密虫枝;茶蚜多发生在上层幼枝上,一般经修剪可除去一半虫体,剪下的虫枝可放置于远离茶园的空地,让寄生蜂羽化后处理;黄色粘板(纸)诱杀也有一定效果。药剂防治:在若虫孵化盛期(当小枝上有黄色小点及灰白小点时)效果最好。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非采摘期用45%石硫合剂晶体200~300倍施药;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和低残留茶园还可以用45%马拉硫磷800倍施药;一般茶园还可以用25%亚胺硫磷800倍,45%马拉硫磷800倍,25%扑虱灵1000~1500倍施药。注意保护天敌。
5)茶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
茶扁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东向靠近边境线,西向自陕西、甘肃、青海折入四川、云南。寄主:茶、桑、麻类、桃、李、梨、柑桔、芒果、乌柏、油桐、栎等。其幼虫蚕食茶树叶片,常平切食去半叶,严重时使叶片无存。其幼虫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影响采茶等田间作业。它对秋茶危害较重,发生严重时,可将寄主叶片吃光,造成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3~18mm,翅展28~35mm。体翅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mm,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mm,宽16mm,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体节的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蛹:长10~15mm,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形似鸟蛋。
(2)防治方法
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结合培土防冻,在根际30cm内培土6~9cm,并稍予压实,以扼杀越冬虫茧;喷施每毫升0.5亿个孢子青虫菌菌液、施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松、25%亚胺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80%敌敌畏乳1500倍液。发生严重的年份,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低龄期喷洒1500倍25%天达灭幼脲3号液、20%天达虫酰肼2000倍液、2.5%高效溴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
6)鳞翅目外栖性食叶害虫
(1)种类、特征和习性
鳞翘目外栖性食叶害虫指幼虫虫体外露的一类害虫,包括刺蛾、毒蛾、尺蛾、忽蛾及蝶类。
①茶毛虫:幼虫成长后体长约20mm,胸部稍细,头红褐色,体浅黄褐色;气门上浅褐色,上方有白线1条;各节有毛瘤8个,其中第1~8腹节上方的有4个,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黑色绒球状,其余毛瘤均为黄色,所有毛瘤上生黄白色毛,前胸和腹末的较长,向前后伸出。
②茶茸毒蛾:幼虫成长后体长20~28mm,头淡褐色,体黑褐色,背中及体侧有红色、黄色纵线;各节疣突上生有黑白细毛,前胸两侧各有一长毛簇,前伸;第8腹节上有黑灰色角状毛簇1对,后伸,第1~4腹节背面各竖立1对灰褐色毛簇,密而整齐,如同毛刷。
③油桐尺蛾:幼虫成长后体长70mm左右;体色随环境而异,有灰褐色、青绿色、灰绿色、黄褐色等。头部密布棕色顺粒状小点,头顶中央凹陷,两侧角突起,额区下陷红褐色,前胸背面有2个颗粒状突起,腹部第4、第5节背面两侧有1个灰褐小突起,以第5节上的尤为明显。胸腹各节均有许多黑褐色小粒点。气门紫红色,腹足1对在第6节上。它常立于枝、叶上,似一短枝,这也是尺蛾类幼虫的识别特征。
④茶叶斑蛾:属斑蛾科。幼虫成长后体长20~30mm,体中部肥厚而宽,头隐于前胸节下,形似刺蛾幼虫,体黄色至黄褐色。除前端两节外,各节均生有疣突。体侧缘的较长呈红黄色,上生白色长毛2根,背面2列短小,上生黑色刺毛1~2根,气门黑色,幼期体背常有不定型褐纹。茧:长椭圆形、灰黄褐色。
(2)防治方法
摘除卵块、捕杀幼虫;找膜状斑摘除有幼虫的叶片;中耕培土,清洁田园;在幼虫三龄前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1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1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10%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800~1500倍液、25%除虫脲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雾;微生物利用:用青虫菌粉(100亿/g)500倍液或茶毛虫病毒致死虫体稀释液喷治幼虫等。
7)卷叶类
(1)种类、特征和习性
卷蛾科的成虫为小型蛾类,前翅近长方形,有的前缘或外缘弯曲内陷,翅尖突出,静止时两翅合拢成一钟罩状,体色多为黄色、褐色、棕色、灰色,并有各种花纹。它具趋光性,卵扁平,呈鱼鳞状产于叶片正面,上覆胶质物,幼虫孵化后借风力传播。初期喜取食嫩梢、幼叶,后期常缀二叶或几叶黏叠,躲于其中食害叶片。幼虫圆筒形,多为绿色,头及前胸各异,体具毛瘤及细毛,被惊扰时常弹跳外逃,老熟后多于虫苞内化蛹。蛹纺锤形,黄褐色,腹节背面常有2排刺突,末端有8根卷曲钩刺。
①茶卷叶蛾:幼虫成长后体长18~24mm,黄绿色至灰绿色,头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近半月形,两侧下方各有2个黑色椭圆形纹,胸足黑色。蛹长11~13mm,黄褐至暗褐色,腹部2~8节背面各有2排刺突。前边一排粗大。它1年发生4代,幼虫越冬,至次年2月化蛹,其他各代幼虫在3—5月、6—7月及8—10月化蛹。除第2代稍有规则外,其余各代交替发生。全年以8—10月1代发生量最多。
②茶小卷叶蛾:幼虫成长后体长16~20mm,鲜绿色,头黄色,前胸背板淡黄褐色,胸足黄色。蛹长8~10mm,黄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1排刺突。它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及蛹越冬,全年世代重叠,发生与茶卷叶蛾近似,常混杂发生。
③茶谷蛾:幼虫成长后体长22~28mm,头及前胸背板黑色,体黄色,背面有2条黑色带纹,下方两侧各节有2个黑色毛瘤,胸足及臀板黑色。蛹长9~11mm,黑色,表面发亮。卵圆形,前端钝圆,尾端突然缩小。腹面平,背面隆起,于卷苞内、叶片上、枯叶间化蛹。室内饲养1年可发生3代,以幼龄幼虫越冬,危害至次年4月中旬化蛹。第2代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化蛹,第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化蛹。
(2)防治方法
适时分批采摘,及时摘除1~2龄幼虫虫苞和卵块,降低虫口密度。严重的茶园可进行轻修剪除虫,并将虫苞和枝叶及时处理。诱杀:成虫盛发期,用灯光、糖醋液、性信息素等诱杀。保护和利用天敌:这类害虫天敌较多。卵期分批释放赤眼蜂等防治效果也好。利用病毒防治:每亩用30~40条罹颗粒体病毒死虫研碎兑水防治,效果良好。药剂防治(卷叶蛾类):幼虫3龄前,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用2.5%鱼藤酮300~500倍,0.36%苦参碱1000~1500倍,Bt制剂500~1000倍施药;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和低残留茶园还可以用2.5%溴氰菊酯4000~6000倍液施药;一般茶园还可以用2.5%功夫菊酯3000~4000倍施药。
8)蓑蛾类
(1)种类、特征和习性
蓑蛾类害虫也是茶树上一类隐蔽性害虫。其幼虫吐丝作成袋形虫囊躲于其内,食害茶树叶片。行动时将头伸出,负囊前进,故又称袋蛾、避债虫,俗称吊苞虫、蓑叶虫。种类不同,其虫囊的形状、大小、外表黏附断枝、残叶的有无及黏附方式也各不同。在形状上,这类害虫除卵和幼虫外,雌雄异型。雌成虫蛆状,黄白色,一般无翅。雄成虫有翅,善飞,翅几乎无斑纹,触角双栉形。雌蛹多为围蛹,圆筒形。雄蛹与其他蛾类蛹相似,纺锤形。雌雄蛹皆黄褐色。蓑蛾的雌虫终身生活于虫囊内,并在囊内交尾和产卵。幼虫孵化后爬出虫囊于附近危害,加以负囊前进,扩散受限制,故危害较明显集中。其幼虫食性杂,危害多种林木、果树、杂草。而且生活周期长,在茶园几乎终年可见到幼虫危害。
①大蓑蛾:幼虫成熟时体长25~40mm。雌蛾头部赤褐色;雄蛾黄褐色,中央有1条白色“人”字形纹。脚背黄褐或灰褐色,有赤褐色纵带2条。雌蛾腹部灰黑色至黑色,雄蛾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纵纹和刻点。虫囊粗大,纺锤形,暗灰色,外多附有较大叶片而且粘贴较紧,间有少数小枝并列。有的虫囊成长筒形,表面有并列小枝,并吐丝将小枝包裹而成灰白色。成囊长45~65mm。它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至3月化蛹。4月上旬和中旬为化蛹盛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产卵盛期在5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危害至次年3月。
②茶蓑蛾:幼虫成熟时体长20~30mm。头黄褐色,胸背灰黄白色,有2条褐色纵纹,两侧有1块褐色斑。腹部肉红色至紫褐色,各节背面有4个黑色凸起排成“八”字形。它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至2月下旬开始化蛹,盛期在3月,4月上中旬羽化,幼虫孵化盛期在5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危害期为5—7月,8月化蛹并羽化,9月上中旬孵化,危害至次年2月。
③褐蓑蛾:幼虫成熟时体长18~26mm。头褐色,散生深褐色斑纹,胸背淡黄色,两侧均有2列不规则褐色斑纹;腹部褐色。虫囊:粗大,枯褐色,丝质松软,囊外缀结许多较大碎叶,略呈鱼鳞状松散排列,整个虫囊如灯笼状。它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4—5月羽化,产卵盛期在5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危害至来年2月。
(2)防治方法
根据蓑蛾类害虫扩散能力差,常先点片发生、后集中危害的特点,应经常检查茶园虫情,将其集中消灭于点片发生阶段。摘除虫囊:幼虫生活于虫囊中,而且多数较大,被害状明显,可结合茶园的采摘、管理随时进行摘除。剪除虫枝:尤其对于几种虫囊小的蓑蛾,人工摘除不尽,可视危害情况进行剪除。保护天敌:人工摘除的虫囊应放入寄生蜂保护器内,让寄生蜂、寄生蝇羽化飞出后处理。在其羽化盛期不宜喷药,褐蓑蛾寄蝇多在6月羽出,茶蓑蛾寄蜂多于2月羽出。药剂防治:应在幼龄阶段进行。由于有虫囊保护,药剂难以渗透,喷药时应使叶背和虫囊充分湿润,以提高防效。药剂参照卷叶性害虫防治。
7.2.3 茶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茶轮斑病
(1)症状
茶轮斑病主要发生在老叶或当年生的成叶上。病斑常由叶尖或叶缘开始,一般先产生黄褐色及边缘不明显的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可达2~3cm,色泽由褐色渐变为灰白色,一般具心圆状的轮纹,并在其上产生许多黑色轮纹状排列的小粒点,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使病健部界限明显。
(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传播,在水滴中发芽侵入叶片,产生新的病斑。病原菌在28℃左右生长最为良好,孢子发芽适温为25℃。因此,此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以夏秋季发病较多,在常年荫蔽多湿或排水不良的茶园发病更重;管理粗放、树势衰老的茶园,其茶树抗病力弱,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轮斑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常在树势衰弱或叶部有伤口的情况下易发生。因此,加强茶园的肥培管理,勤除杂草,做好排水工作,提高茶树抗病力,是防止此病发生的关键性措施。其他可参考茶云纹叶枯病。
2)茶饼病
(1)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叶柄、花蕾及果实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分布在叶缘和叶尖,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为表面平滑而有光泽的病斑,直径为2~10mm,并向下凹陷。同时,叶背病斑处突起呈饼状,并产生灰白色的粉状物,病健部分界明显。最后病斑变为暗褐色或紫红色溃疡状,甚至形成孔洞,叶片渐枯萎凋落。若叶柄或新梢上发病,一般病部呈轻微肿胀或成瘤状,其上也生白色粉状物;后期瘤状物渐渐萎缩变为暗褐色,病部以上的新梢及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
此病菌丝体潜伏于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季,当月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病菌即生长繁殖,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幼嫩部位,如雨水充分,担孢子即可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在条件适宜时,病菌经过3~4天就可在叶片上产生病斑,1~2周左右在病斑上产生白粉。孢子成熟后,再继续随风雨传播。病菌主要通过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3)防治方法
茶饼病可通过苗木进行传播,故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农业措施:勤除杂草,及时修剪,保证茶园通透良好;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及时分批多次采摘茶叶,尽量少留嫩梢、嫩叶,以减少侵染机会;秋季结合茶园管理,适当时期进行修剪,以避免抽生新梢时遇发病盛期而感染病害,彻底摘除病叶,减少菌源。药剂防治: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非采摘期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有茶叶研究所试验用多抗霉素100ppm防治茶饼病效果良好;喷0.2%~0.5%硫酸铜也有较好效果,但是要限量使用;用99%绿颖50~100倍液,连续施药2次,间隔时间为7天。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和低残留茶园还可以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75%百菌清800~1000倍施药。据试验研究,喷施9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效超过0.2%硫酸铜液。一般茶园还可以喷75%十三吗啉乳油1000~1500倍。
3)茶白星病
(1)症状
本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尤以芽叶及新叶为多。叶片受害后,初期先呈淡褐色湿润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灰白色小斑,中部略凹陷,其上生有1个黑点,边缘具褐色略隆起的纹线,与健部分界明显。病斑直径为0.8~2.0mm,多时可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嫩梢及叶柄发病时病斑呈暗褐色,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圆形病斑,严重时病部以上组织全部枯死。
(2)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树上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茶树嫩叶和新梢或成叶引起发病。新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又可进行多次侵染。白星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在高山茶园发生尤重,每年都以春秋多雨季节发生最盛,夏秋高温干旱发病较轻。此外,肥料不足、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茶树未老先衰,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加快茶园肥培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采摘,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冬季清除园内病叶。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用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预防亦有效果;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低残留茶园和一般茶园可在5—6月此病害大发生之前(一般在4月中旬),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25%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0.1%肥皂粉)500~800倍,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施药,对白星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4)茶云纹叶枯病
(1)症状
此病发病初期先在叶尖、叶缘或叶片中部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期扩大为褐色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斑,上生波浪般的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中央部分组织枯死变为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这为此病在叶片上的主要识别症状。果实受害则产生黄褐色圆形病斑,以后变灰色,其上生有黑色粒点,病斑部分有时裂开。
(2)发生规律
此病病菌以菌丝块、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茶树上残存的病叶内越冬,也可随病叶组织落在土表上越冬。到第二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即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送到茶树叶片上。孢子侵入寄主组织后,一般经5~18天就可引起发病,产生病斑,其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此病在温暖地区终年均可发生,当温度在27~29℃,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利于发生,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发生期一般为7—9月。
(3)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及抗旱工作,防止早春冻害,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摘除病叶:冬季或早春病害严重的茶园,可以发动群众清除有病枝叶,减少病菌越冬基数。药剂防治: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采用100×10-6多抗霉素防治效果较好,非采摘期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低残留茶园和一般茶园还可以用50%苯菌灵1500倍,70%甲基托布津1500倍,50%多菌灵可温性粉剂1000倍施药,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喷药后要注意安全间隔期,还可以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是茶树常见的叶部病害。一般多为害当年生成叶,尤以春秋两季发病为盛,严重时致茶树大量落叶,树势衰弱,产量降低。
(1)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呈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长圆盘孢属,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温度25~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的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茶园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
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百菌清500~800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③非采茶期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6)茶烟煤病
(1)症状
此病初期在叶片或枝干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霉层,后逐渐扩大布满整片叶,并蔓及小枝与茎秆上。因煤病菌的种类不同,叶面的煤污颜色也有深浅,其中以浓色煤病的颜色最深。
(2)发生规律
此病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等在病部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孢子,飞散落在各种蚧类、粉虱及蚜虫等害虫的排泄物上,从中摄取营养,营腐生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病菌主要在叶片表面腐生,并不深入组织内部,上述害虫的存在是煤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3)防治方法
煤病是由黑刺粉虱、蚧类、蚜虫的危害而引起的,因此,要彻底而有效地防治煤病,关键在于消灭这些害虫。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也可减轻发病。非采摘期,在发病初期,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施药。
7)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其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
(1)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春茶的幼芽、嫩叶和新梢。叶尖、叶缘染病病部初为黄褐色,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病叶扭曲或向上下卷曲枯焦,易破裂,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幼芽、鳞片、鱼叶染病多先变褐,造成病芽萎缩不再伸展,后期变为黑褐色枯焦状,病部可见黑褐色小粒点。
(2)发病规律
此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为15~20℃,湿度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使春荼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的茶树品种。
②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树上尽可能少留嫩芽,以减少侵染几率,减少发病。
③春茶萌芽初期老叶罹病率为4%~6%时,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④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0.5∶100半量式波尔多液和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
8)茶苗根结线虫病
(1)症状
该病的显著特点是病原线虫侵入根系内部引起根瘤。根瘤即虫瘿,大小不等,病根颜色变深褐色。若主根早期受侵染,则膨大而无须根,主侧根呈畸形,有时末端反比前端粗。短穗育成的茶苗可见病根密集成团的现象,病根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量落叶以至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1年可发生多代,条件适宜时20~30天就能完成1代,以幼虫在土中或成虫和卵在虫瘿内越冬、初孵。幼虫离开根瘤迁入土中,遇茶根幼嫩部分即侵入,并分泌物质刺激根部细胞,而形成肿瘤——虫瘿,并在其内发育,长为成虫后雌雄交尾产卵。病根残留组织与带虫的土壤均能传播病害。根结线虫为好气性生物,因此地势高燥、结构疏松的沙质土壤有利其活动,故发病亦重。一般在土壤表层10cm处该线虫数量最多,最适土温为25~30℃,最适土壤湿度为40%,幼虫在10℃以下即停止活动。如果是易感此病的土壤改种茶时,容易发生此病。因此,熟荒土比生荒土发病重,熟荒土中又以种过烟、红薯、蔬菜(茄科、豆类)感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苗圃、无病苗。
②对发病的茶苗,可适当增施氮、钾肥料,促进根系生长旺盛,提高其抗病力。
③茶园、苗圃深翻,可将表土层的线虫翻入深土层内,减少表土虫口密度;翻耕翻晒土壤,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虫口密度。
④对发病普遍而严重的茶园,须进行土壤消毒。有茶叶研究所用98%硫酸铜1000倍防治效果较好。
9)茶藻斑病
(1)症状
此病在叶片正反面均可表现症状,但以正面为主。病叶初生针尖状黄褐色的小圆点,开始似“十”字形,病斑后期成放射状,向四周逐渐扩展蔓延,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而稍隆起的病斑,大小为0.5~10mm,灰绿色至黄褐色;表面有纤维状纹理的毛毡状物,边缘不整齐,后期病部色泽较深,表面平滑。
(2)发生规律
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叶组织上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产生游动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害茶树叶片,在叶片表皮再生出孢囊梗和孢子囊,散出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继续扩大危害。由于病原寄生性很弱,通常只能危害生长衰弱的茶丛。潮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孢子囊梗的形成、脱落、传播和发芽,因此发病较多。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茶园管理,注意开沟排水,保证茶园通风良好。
②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可以减少此病发生。对发病较重的茶园,非采摘期施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10)苔藓和地衣
苔藓、地衣俗称“树毛、树花”,是阴湿、衰老茶园发生普遍的附生植物。苔藓与地衣附生在茶树枝杆上会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加速树体老化,严重影响茶园产量。
(1)症状
苔藓、地衣能自茶树根茎部向上蔓延,致使茶树树皮褐腐、长势逐渐衰弱,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它们在春季阴雨连绵或梅雨季节生长最快,而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会停止生长。
(2)发病规律
苔藓有假茎和假叶,没有真正的根,有丝状的假根附着在茶树枝杆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苔藓的有性繁殖为叶状的配子体,其中产生孢子,以孢子随风雨传播危害茶树。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主要以本身分裂成碎片的方式进行繁殖,经风雨传播危害茶树。
(3)防治方法
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农闲季节可在雨后用竹片等工具刮除并随手将其清除出园;保持茶园清洁,合理施肥,培养旺盛树势。
②非采摘季节用1%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喷射,效果可达90%。冬季用草木灰浸出液加以煮沸浓缩涂上,也有很好效果。
11)茶苗白绢病
(1)症状
茶苗白绢病仅在茶树苗期发生。病害多发生在接近地面的茶苗茎基部,病部初呈褐色,后其上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在翻湿的气候条件下,菌丝体可由茎部蔓延到上面,并形成菜籽状小菌核。菌核开始为白色,后渐变成淡红色、黄褐色,最后呈茶褐色。最后病苗茎部皮层组织软腐,茶树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受阻,茶树的叶片逐渐变黄萎凋,直至全株枯死。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地上部分水分蒸发量大,地下部分水分供应不足,同时因病菌危害,茶苗水分输导受阻碍。因此,病株迅速出现萎蔫和死亡症状。
(2)发生规律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附着在病株组织上越冬,第二年当温湿度适宜时,即从菌核上长出白色绢丝状的菌丝,在土壤中延伸,侵染附近茶树。菌核在土中可存活5~6年,病株上的菌丝体亦可从土坡表面延伸到邻株进行危害。病菌可借流水、雨水以及田间操作而进行传播。苗木的调运也会助其远距离传病。此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一般在5—7月发生较多,有时在高温干旱的季节发生严重,因为此时茶苗因缺乏水分而生长衰弱,容易受病菌的侵染而发病。茶园土质黏重、酸碱度过高或排水不良,则茶苗生长不壮,也利于病害的发生。
(3)防治方法
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并结合进行化学防治。选择无病地作苗圃,尤以生荒地为宜,并增施有机肥,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可以消除部分白绢病。在病害初期应及时拔除病苗,并连同周围土壤一起集中处理,挖过的部位可用氯硝基苯(每亩1~2.5kg)进行土坡消毒。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轻病株可喷洒1%波尔多液,用0.5%CuSO4液;绿色食品(茶)A级茶园、低残留茶园和一般茶园还可以用50%托布津500倍,或50%多菌灵500~800倍灌施茶苗茎基部以及土壤,间隔7~10天后再灌施1次效果更好。
12)茶根癌病
(1)症状
茶树主、侧根均可遭受此病侵害,尤以扦插苗困发病最高,显著的特征是在茶苗根部有形状大小不同的瘤。初期在感染处产生淡褐色球形小突起,后逐渐扩大成瘤状物,小的似粟粒,大的如豌豆,许多瘤常团聚一堆而成大瘤。后期瘤癌褐色木质化,质地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显著减少,甚至不发,导致衰弱,叶片逐渐变黄脱落,最后全株枯死。
(2)发生规律
此病病菌在病组织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合适时,即从苗木的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并刺激周围组织细胞加速分裂,产生大量增生组织,引起癌瘤。后期病菌随同有病组织的腐烂而溶于土中,而后通过生活在土中的小动物活动以及流水、农具等而传播,远距离传播则主要依靠病土或植株。连作苗圃菌源多,发病重。此病多由伤口入侵,故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茶园和短穗扦插的苗圃发生尤多。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均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侵入危害。
(3)防治方法
①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苗圃地,有病苗圃不要连作。
②潮湿茶园注意排水、通风透光。发现病株病苗,必须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水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1%CuSO4或波尔多液灌浇。
③防治地下害虫,减少病苗的传播和侵染机会。
④在移栽和调运茶苗时应严格检查,防止病害的扩大蔓延。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渍10分钟消毒灭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