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点持续开展大菱鲆生长快新品系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完成了大菱鲆快速生长性状F2的选择进展评估,筛选出快速生长新品系;完成了快速生长性能F2的遗传评定,继续开展生长快性状的传代选育工作;根据数量遗传学原理,完成了大菱鲆成活率性能的遗传分析,评估了成活率选育F2家系的性能,筛选出高成活率新品系;完成了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养殖品种的形态差异分析;根据选育结果继续进行良种推广,并基于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分析了推广家系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1.1 快速生长性能F2的选择进展评估
在对快速生长性状F2早期选育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快速生长性能选择期育种效果评估(F2-2010-18月龄)。根据选择期评定的结果,并结合对F2生长性能的遗传评定,综合筛选出大菱鲆快速生长新品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1),快速生长新品系的生长率比对照系提高20.31%,比普通养殖群体提高了31.44%。快速生长新品系与对照组和普通养殖群体生长速度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1),选育效果显著。
表1 快速生长新品系取得的选择进展
1.2 快速生长性能F2的遗传评定
完成了快速生长性能F2个体的遗传评定,综合所有信息预测育种值,并计算个体间近交系数。个体遗传评定结果显示,个体育种值排序前30位的个体主要分布在F2-23家系、F2-19家系、F2-16家系、F2-14家系和F2-15家系,育种值排序前30位个体的育种值均值为524.879 6g,个体育种值范围是325.254 0~825.862 1g。生长性能F2的遗传评定为继续开展快速生长性状的传代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1.3 大菱鲆的成活率的遗传分析和成活性能评定
基于数量遗传学原理,完成了不同发育阶段存活率的遗传参数估计(表2)。各阶段遗传力估计值均属低遗传力,仅为0.06~0.12,表明存活率的加性遗传效应很低;不同阶段存活率具有很低的正遗传相关,范围大小为0.03~0.31。各阶段存活率和18月龄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除一个不显著的负相关外(-0.18),其他均为低的正遗传相关。说明对于存活率和体重这两个决定生产总量的性状利用间接选择同时得到良好的遗传改良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不同发育阶段各选育家系的成活率统计分析,筛选出大菱鲆高成活率5个核心育种家系F18,F19,F12,F12和F12(图1),在2~5月龄、5~6月龄、6~8月龄、8~11月龄和11~18月龄期间,家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比各阶段平均存活率高53.5%、23.8%、19.5%、14.9%和13.2%。高成活率核心育种家系的获得,为选育出高成活率新品系(或新品种)奠定基础。
表2 不同发育阶段家系的成活率及18月龄体重的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图1 不同发育阶段排序前五位的全同胞家系成活率
1.4 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养殖品种的形态差异分析
完成了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养殖品种的形态差异分析(图2)。选育出的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养殖系存在部分重叠交错态势,但在三维空间图上可看出两个系群之间存在明
图2 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养殖品种的形态差异
显的偏离态势。进一步分析两个系群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选育出的快速生长新品系的头长(HL)和全长(TL)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0.55,0.35)(图3);而普通养殖系的全长(TL)和体高(BD)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0.45,0.29)(图4)。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快速生长新品系与普通群体的形态差异尚未完全分离,但形态性状分离的趋势非常明显,决定体重的形态性状也已发生变化,这显示,利用选择育种的方法对大菱鲆进行传代遗传改良可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3 快速生长新品系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图4 普通养殖系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1.5 家系推广及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对选育的F210个优良家系,选择试验地点辽宁葫芦岛(E1),江苏连云港(E2),烟台开发区(E3),山东文登(E4)和山东烟台芝罘区(E5)进行了推广养殖。在收获期对选育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参试的10个优良家系产量均值分别为775.18(2﹟-家系)、784.764(13﹟-家系)、817.048(4﹟-家系)、816.54(15﹟-家系)、844.796(6﹟-家系)、851.768(8﹟-家系)、860.412(26﹟-家系)、868.888(18﹟-家系)、901.06(36﹟-家系)、911.664(19﹟-家系);5个推广试验点产量均值分别为613.844(辽宁葫芦岛)、732.484(江苏连云港)、835.696(烟台开发区)、931.668(山东文登)、1 102.37(山东烟台芝罘区)。其中2﹟-家系在烟台开发区的产量最高,为1 110g。
基于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模型),完成了大菱鲆推广家系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点间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76.48%,家系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0.82%,而家系的平方和仅占总平方和的7.50%。环境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家系和环境互作效应(G×E)的变异,二者对生长性能差异的影响远大于家系间遗传效应的差异。对家系生长性能的稳定性和环境对家系生长性能的分辨力的结果看(图5),10个参试家系中,生长性能稳定性最好的是G5号家系(6﹟-家系),其次是G8(18﹟-家系)和G7(26﹟-家系);5个试验点中,环境山东烟台芝罘区(E5)的分辨力远超过其他4个试验点。对家系—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图6),10个参试家系可划分为5个家系生态区,其中家系G10(19﹟-家系)在试验点山东烟台芝罘区(E5)的生长性能最高,家系G2(13﹟-家系)在试验点辽宁葫芦岛(E1),江苏连云港(E2),山东文登(E4)的生长性能最高,而家系G6(8﹟-家系)在试验点烟台开发区(E3)的生长性能最高。对参试家系的高产性和稳定性综合研究表明(表7),G5的生长性能最好,其次是G6和G7,G10的生长性能最差,G5和G3的稳定性较好,G2、G6和G7的稳定性较差,综合研究发现家系G5是即高产又稳定的家系。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为筛选出生长快,适应性好的新品系(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大菱鲆选育过程中,优良品系的推广提供了参考资料。
图5 体重AMMI 1模型双标图
图6 AMMI双标图的“那个赢在哪里”功能形态
图7 AMMI双标图的“高产性与稳定性”功能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