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鲆鲽类营养与饲料技术研究进展
营养与饲料岗位
本研究室与饲料企业积极合作生产和推广国产鲆鲽类专用饲料,在环渤海三省一市的鲆鲽类主产区山东省莱州市和天津市分别举办环渤海鲆鲽类国产饲料推广培训班一期,累计培训技术推广人员、相关从业人员和科技示范户500人次。生产推广专用系列鲆鲽类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150吨,饲料系数0.5~0.6,产值达400余万元。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于2011年8月2日在青岛七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国产优质高效鲆鲽类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养殖技术培训会”。山东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地区的饲料和养殖企业代表参加了培训。编写了《饲料宣传手册》,共发放了2 000份,出版了三期《七好通讯》,共发放10 500份,宣传了配合饲料的优势。
2011年9月6日~9日,第八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作为特约嘉宾和与会代表,鲆鲽类课题组7人参加。在此次会议上鲆鲽类课题组,做了关于“半滑舌鳎三个不同生长阶段赖氨酸需求比较研究”的口头报告。会议期间鲆鲽类课题组共展出了9张墙报,墙报涉及氨基酸水平[L-蛋氨酸、2-羟基-4-甲硫基丁酸(HMTBA)或者L-羟脯氨酸]、胆固醇水平、糖水平、牛磺酸水平、磷水平、核苷酸水平以及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通过口头报告以及墙报展示了鲆鲽类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上起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结合2011年实验研究结果及进一步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鱼粉的短缺,引起了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的热潮。当前研究重点应在放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一些功能性物质,抵消植物源替代鱼粉所造成的鱼体生长、免疫、生理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而达到提高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水平,且有关机理性的研究很有必要。本实验室在2011年度针对任务书要求共设计了15个相关实验,内容涉及植物蛋白源开发(包括大菱鲆幼鱼合成牛磺酸途径及能力、胆固醇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等)、免疫增强剂开发、仔稚鱼营养生理与微颗粒饲料开发、亲鱼营养研究等。2011年度的工作亮点在于弄清楚了大菱鲆幼鱼合成牛磺酸的主要途径,为牛磺酸在大菱鲆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