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们常常将“文化”挂在嘴边,但仔细琢磨,文化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三两句话说得清的,据说全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好几百种,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数以万计;企业招标的文化课题、大学里的文化课程琳琅满目,但文化的标准是啥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吵个不停。这足以说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差异很大,所以,文化的观念尚且模糊,要谈城市文化,就更难了。
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有文化?这个问题太深奥,比讨论什么样的城市没文化更难。理论是灰色的,我们今天暂且抛开那些文人学士的高头讲章,谈谈生活世界中究竟怎样才算有文化。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将城市比作一个人,看看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文化?然后再回想怎样的城市才算有文化。能做这个类比,是因为二者是有联系的,不是一直在讨论“城市品格”或“城市精神”吗?看来城市和人一样,也有精神状态和人格形态的。再说,怎样建城市,根子里还就是怎样做人。人有千姿百态,有各样的活法,城市亦然。城市有紧凑小城,人间有小家碧玉;城市有超级大都市,人间也有超男和超女,这个比方是可行的。
但什么样的人是有文化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复杂。是高学历往来有鸿儒。还是举止高雅,出入音乐厅?是留长发的先锋艺术家,还是书斋里孤独的作家?当然,物质上和精神上,这些人无可厚非,也很“文明”,但这些都太远了,距离我理解的“有文化”也还有距离。我所理解的,或者说我所认同的文化,当然也跟“活法”有关系,但不是在独立的个人内部来谈生活,我甚至偏激地认为,一个社会不是文化越丰富,越有差异,种类越多,社会就越有希望和“可能性”。所以也就不认为丰富的,有差异的,不一样的“活法”就一定代表有文化。我认为理解城市文化的丰富也是如此,否则我们就变成此也一是非,彼也一是非的文化相对主义者了。
因此,文化固然模糊,但谈文化得有个准绳。好的文化只有一种,不能让大杂烩领导我们前进,既然文化跟活法有关,好的活法也只能有一个标准,就个人来说,你环保,你慈善固然都很好,但是不能变成大家的活法,所以没有可行性。看来要谈活法,功夫又在个人的“身外”,所以我们古人将文化的重音放在“化”上,谈文化,重在讨论哪一种生活是好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上这样的文化又怎样具有“化”大众的可能,让大家都找到生活的意义,用我们今天的专业术语来说,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需要关于怎样活才有意义的一套准则,来训导大众怎么生活。我所说的注重“身外”,就是要考察他怎么和人相处,怎么进入他人的内心,怎么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对待弱者,并引导他们一起变好,一起创造一个好的理想社会,这才是生活的最终意义。否则光看到他自身的好,找不到“化”我们的“好”来,这就不叫文化。
我想城市文化也应如此理解,我们的口号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一个城市的越来越好建立在内地城市的越来越差之上,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像个磁石,把乡村的铁都吸过来,这个竞争型的结构就有问题。比如说吧,你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上海发展很好,上海的“好”,是被内地的差比出来的,这里也存在一种结构关系。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的富裕,来自于对他人的剥削,正像我们不能容忍美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殖民,如果沿海大城市的发达以内地小城市的衰落为代价,如果城市的发达以乡村的赤贫为代价,如果一个城市的繁荣源于这样一种掠夺型的经济结构,这个世界,这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有问题。所以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才痛下决心,改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今天伴随着经济学的繁荣,赢利型的或掠夺型的“活法”越来越多了。就说上海之房事,不说炒房团,单说租房,有两套以上的中年房主常常拎着一长串钥匙,穿行于街头里巷,今天搓麻将,明天斗地主。更“文化”点的,哼京戏,听清口。他们随着行情,将自己的收入长在辛苦的上班族上。我自然不是批评打麻将、听清口就一定不文化了,而是想指出:伴随着这个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变化,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劳动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活法的人如果越来越多,底层的小老百姓尚且过着一种吃租子的生活,不要谈起他阶层了,我们就是将这样的生活和文化,这样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化”给我们的下一代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