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大菱鲆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全国大菱鲆的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占全国的70%以上。此外,由于初期海水养殖的利润率高,进入成本较低,山东半岛及环渤海鲆鲽鱼类产业经济圈出现了大批的工厂化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养殖产量大幅度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下降。目前国内大菱鲆的消费方式仍然主要以鲜活和整鱼为主。

3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回顾中国大菱鲆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中汲取许多经验教训。目前大菱鲆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3.1 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全国大菱鲆的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占全国的70%以上。这种过于集中的养殖格局[7],造成了养殖企业间对养殖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一些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随意性比较大,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涉海工程等原因挤占养殖区域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在品种选择上,一些地方管理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得各产区间形成无序竞争,不利于优势互补[15]。

3.2 地下水资源匮乏

大菱鲆的发展离不开可供开采的海水资源,水资源约束是大菱鲆养殖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就目前国内养殖模式而言,开放式流水养殖方式仍然占主体,这种养殖模式由于耗水量大,当采水强度过高、开采量超过了自然补给量时,就会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目前许多

养殖区的水资源呈现出严重衰退的趋势,这种不符合再利用原则的养殖模式今后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影响大菱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15,16,17,18,19]。

3.3 苗种退化比较严重

大菱鲆作为一种外来品种,引进后缺乏品种更新,近亲繁殖易造成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目前,国内养殖所用的大菱鲆苗种主要是国产的,由于大部分大菱鲆苗种生产企业所用亲鱼为人工养殖而成,由此培育出的苗种经过几代繁育后呈现出种质下降的趋势,再加上部分企业育苗技术力量薄弱,生产的苗种白化率较高,表现出机体抗病力下降、生长速度缓慢、

携带病原体几率较高等缺陷[2,6,20,21]。

3.4 比较效益降低

“多宝鱼事件”的发生,使大菱鲆不断受到其他高档海捕鱼类和水产品的冲击,导致销量受到很大影响,价格一再下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此外,由于初期海水养殖的利润率高,进入成本较低,山东半岛及环渤海鲆鲽鱼类产业经济圈出现了大批的工厂化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养殖产量大幅度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下降。养殖成本随着物价上涨,能源、饲料、人力、物流、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的费用都在不断增加,加之国际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大菱鲆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比较效益降低。

3.5 市场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国内养殖大菱鲆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国内大菱鲆的消费方式仍然主要以鲜活和整鱼为主。烤鱼片、速冻食品、快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较少[1]。二是市场相对狭窄。消费场所通常是以酒店为主,新的消费方式有待培养。三是内陆地区认知度低。由于进货渠道等原因,只有在一些有规模的大城市才能买到,而且价格普遍相对较高。四是与新品种竞争缺乏优势。中国消费者对新品种十分热衷,因此新品种的上市利润极高,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新品种的养殖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