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养殖大菱鲆的价格

养殖大菱鲆的价格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大菱鲆产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民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在未来10~20年,中国的海洋渔业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22]。大菱鲆产业经过近20年发展,已经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现已成为中国名列世界前茅、国际知名的海水养殖产业。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大,且增长速度很快。

4 未来发展方向

国内大菱鲆产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是摆在整个产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研发新的养殖模式

中国的海水养殖产量长期保持在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且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水养殖业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年均增速,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水产养殖产量增长率不仅低于中国,而且比例还在不断下降,中国的海水养殖业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国民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在未来10~20年,中国的海洋渔业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22]。

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若要使养殖产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和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大力开展大菱鲆养殖新模式的研究与开发,探索多元养殖模式。目前,国内大菱鲆养殖方式多是采用开放式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具有用水量大、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缺点,而且对地下海水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只有普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国内有些大菱鲆养殖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成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与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相比,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由于对养殖用水进行循环利用,其用水量大大减少,在水资源短缺的地方优势尤为明显。加之其对外排水较少,对自然环境污染也大大减少。另外,还可结合不同的养殖优势,实施“海陆接力”和“南北接力模式”的养殖方式,推动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16,17]。

4.2 推进产业技术研发

大菱鲆产业经过近20年发展,已经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现已成为中国名列世界前茅、国际知名的海水养殖产业。但随着进一步发展,新的困难和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只有立足科技创新,解决苗种品质退化、病害防治、营养饲料研发等方面的难题,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府管理部门、养殖企业各方面力量,才能使大菱鲆养殖向更高层次的产

业化目标迈进[19,23]。

4.3 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由于部分养殖业者过度使用药物特别是禁用药物而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曾严重影响了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几年前的“多宝鱼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了巨大影响[12],但也在无形中推进了水产养殖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开始注重树立品牌形象,全面推行规范化生产,实施产品质量认证,贯彻HACCP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部分小型养殖企业和养殖业户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仍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面向中小型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培训与示范工作。通过建立生产日志管理制度、水质环境监控制度、科学投喂优质饲料及科学用药防治疾病等科学化管理模式,促使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均遵循相应的标准或规范。实现“从鱼苗到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最终建立无污染、无残毒、健康安全的养殖模式,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养殖大菱鲆产品[14,21]。

4.4 优化升级贸易格局

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出口规模大、品种全,出口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大,且增长速度很快。预计未来10年,中国水产品贸易形势将保持稳定,进口将继续大幅增长,出口优势也将继续保持,形成以大量出口养殖类、加工类水产品,进口深海捕捞鱼产品为主的水产贸易格局[22]。

水产品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中国鱼类加工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从事来料加工等业务,原料主要是进口深海捕捞鱼产品,对本土养殖鱼类的需求相对较低。由于无法融入深加工产业链,国内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只能止步于低端市场,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这就要求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联合水产加工企业,实现自身产业化、品牌化,进而拓展国内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而作为中国海水养殖业领军产业的大菱鲆产业,更应一马当先,依托强势企业,努力打造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整条产业链,从而实现贸易格局的优化升级[21,24]。

综上所述,中国大菱鲆产业只有立足科技创新,以提高质量为基础、以打造产业链为根本、以生产集约化和产品多样化为发展方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雷霁霖.鲆鲽类养殖新形势和发展动向[J].科学养鱼,2005,1:34-35.

[2]黄一民,杨德利.我国鲆鲽鱼类养殖产业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58-61.

[3]庚莉萍,白杉.大菱鲆产业前景广阔[J].渔业致富指南,2003,22:44-45.

[4]雷霁霖.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与前景展望[J].海洋水产研究,2006,27(2):1-9..

[5]杜佳垠.世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innaeus)养殖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1,16(2):9-11.

[6]黄一民,杨德利.烟台地区鲆鲽鱼产业化养殖SWOT分析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138-141.

[7]郑维中,康梅,刘思涛.从大菱鲆上平鱼市场价格的变换反思我国鱼类养殖的发展[J].中国水产,2005,7:81-84

[8]雷霁霖.大菱鲆产业转型期已到来[J].水产前沿,2010,1:14-16

[9]雷霁霖.大菱鲆的引进和新型养殖产业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3,5:16,22.

[10]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6—2007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8-95

[11]雷霁霖.大菱鲆的营养和美食[J].中国水产,2004,4:80-81.

[12]雷霁霖,梁萌青,刘新富,等.大菱鲆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研究概述[J].海洋水产研究,2008,29(4):

112-115.

[13]冷传慧,李芳芳.我国大菱鲆市场影响因素的考察[J].中国渔业经济,2010,2:55-61.

[14]任卫东,张文.工厂化无公害养殖大菱鲆关键技术探讨[J].北京水产,2007,6:17-20.

[15]杨正勇,王春晓.全球视野下中国鲆鲽类养殖业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9,12:266-272.

[16]雷霁霖.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4):1-7.

[17]雷霁霖,张榭令.利用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nnaeus)试验[J].现代渔业信息,2001,16(3):10-12.

[18]雷霁霖.大菱鲆养殖技术(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0.

[19]雷霁霖,杨正勇.促进鲆鲽类养殖产业朝循环经济方向持续健康发展[C].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273-285.

[20]雷霁霖.海水鱼类品种引进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产,2002,2:63-65.

[21]雷霁霖,马爱军,等.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5,5(7):30-34.

[22]韩立民,刘康.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C].国家开发银行委托研究项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2009:123-133.

[23]雷霁霖.2009年度鲆碟产业技术发展报告[C].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6-7.

[24]雷霁霖,门强,马爱军,等.大菱鲆引种工程的综合效应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03,5:30-34.

【注释】

(1)*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编号CARS-50
  作者简介:米娜莎(1982— ),女,天津市人,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电话:0532-82031956,E-mail:minasha@ouc.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