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常见鱼类过敏原的鉴定及其交叉反应研究
吴玟静 李振兴 金 科 郑礼娜 王邦平 林 洪(1)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实验室,青岛,266003)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品种的鱼过敏原之间的交叉反应,为鱼类过敏患者的食用安全提供基础数据。选择青岛地区喜食的阿拉斯加狭鳕(Theragra chatcogramma)、蓝点马鲛(Scomb-eromrus niphoni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真鲷(Pagrosomus Major)、鲑鱼(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鲤鱼(Cyprinus carpio)等7种鱼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过敏患者血清,通过SDS-PAGE及免疫印迹方法对每种鱼的过敏原蛋白进行鉴定。利用兔抗鲅鱼小清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抑制性ELISA等对7种鱼的小清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居民鱼类过敏原主要为(48~57)×103、(33~41)×103之间、28×103左右及17×103左右的蛋白,和传统公认的小清蛋白为主要过敏原的共识不同。而针对小清蛋白的交叉反应研究也表明不同鱼类蛋白之间存在强烈的交叉反应。因此,虽然鱼类过敏原可能不同,但如果对以上7种鱼中的一种鱼过敏,最好不要食用其他任何一种鱼。
关键词 鱼 过敏原 鉴定 交叉反应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水产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我国水产品消费总量自2000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水产品消费达到1 341.71万吨,同比增长4.90%,人均消费量为10.05kg,是1985年人均消费量的3.4倍[1],但是鱼类也被认为是八大易引发食物过敏症状的食物种类之一。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有4%左右的成年人受到食物过敏的影响,其中,鱼类过敏占到了10%以上[2-3]。特别是近年来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原料应用于调理食品中,不明确的标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鱼类过敏的风险大大增加,对鱼类过敏原的鉴定及其过敏机制的探讨变得愈发重要。有研究报道不同品种鱼的过敏原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反应[4-5],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欧美等国外消费的鱼类产品,由于地域差异,我国对鱼类的主要消费品种同欧美地区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我国消费量较大的鱼类过敏原的交叉反应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采集青岛地区鱼类过敏患者血清,通过蛋白质电泳、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对青岛地区常见的阿拉斯加狭鳕(Theragra chatcogramma)、蓝点马鲛(Scomberomrus niphoni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真鲷(Pagrosomus Major)、鲑鱼(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及鲤鱼(Cyprinus carpio)等7种鱼分别进行过敏原鉴定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交叉反应,为提高食品中鱼类过敏原的检测水平,改进过敏疾病的诊断方法提供基础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