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句“阿拉上海人”,告诉全国人民,这就是上海。事实上,在飞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产生了深重的危机感,并且日益陷入一种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需要拥有这种自信,而上海,真的需要一种新时代的品格,或者说,一个“家”的凝聚力。
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_“城”长的烦恼

王王月: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生活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我们感受着更多的城市气息,每一分每一秒无不被城市化的进程包围着。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准确把握上海市发展的环境,选择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规划,对上海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城市发展中“人”的因素。上海像一块巨大的吸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知识分子和农村务工人员,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准备一展才华。但这无形中也对上海本地人造成了空间上的排挤。上海成为一座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这座城市中“上海人”与外地人矛盾的激化。当看到现在上海铺天盖地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宣传语时,我这个外地人,对所谓的“城市化”颇有感触。

上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句“阿拉上海人”,告诉全国人民,这就是上海。我们常说,国家本是一个大家庭,是各民族、各阶层和地域的人融合的共同体,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未必非要保持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上的一致性。但就在全国文明的大都市上海,上海人讲上海话却被认为是“排外”、“不友好”、“不团结”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质的表现。现在,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发现自己的家园越来越陌生了,因为大街上充斥着“满大人”的官话,和异国他乡的土话鸟语,可即便如此,城市的空气中依然回荡着“本地人排外”的责骂声。2009年的“团团圆圆事件”,使得关于上海城市品格的讨论,就像一锅坐在旺火上的汤一样,整个地咕噜开了。许多在上海奋斗多年的外地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在这个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却还不是“上海人”,于是上海人向来排外的传说就成为一个合理的借口。可是,究竟是上海人排斥外地人,还是外地人排斥上海?这个问题可能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飞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产生了深重的危机感,并且日益陷入一种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上海的七大类中青年阶层的生存现状的调查,这篇调查虽说不上多么客观准确,但多少还是反映出一些大上海的现状。这七类人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基本处于中下层,而年收入在15万以上的金领阶级,基本都是外地人。棚户区的住户,除了农民工,最多的就是老上海人。随着他们和大世界、百乐门等上海繁华地标的距离日益遥远,他们那点宣泄怨气的所谓排外心理,注定也会被逐渐边缘化。所以现在身在上海的各地人等,若仍然拿“上海人排外”说事,究其根底,其实是对自己不自信,也是对上海不信任。当然这种不信任,可能是由于上海未曾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上海新移民即便获得了上海户籍,通常仍然很难自信地说,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

上海本不是一个缺乏文化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交错,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你可能会因此很快地迷恋上海,但却很难爱上它,因为它总是很陌生,或者说是冷漠。然而你我可曾想过,上海本身却是一座缺乏被爱的城市,因为我们常说,“我们不是上海人,我们只是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相比鹏城深圳“人人都爱深圳”的骄傲宣言,上海无疑是悲哀的,外地的人们来上海工作了,生活了,赚钱了,却又都打心底里排斥上海。

余秋雨在《上海人》中曾写道:“上海人远不是理想的现代城市人。一部扭曲的历史限制了他们,也塑造了他们;一个特殊的方位释放了他们,又制约了他们。他们在全国显得非常奇特,在世界上也显得有点怪异。”这里所说的“上海人”,应该既包括那些迷恋过去的黄金时代的“老上海”们,也包括拿到了上海户籍的外来者。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被城市化,人性也被城市化。那么上海,是否能在这一进程中“海纳百川”,寻找并塑造自己的风格呢?面对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们如何解决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尴尬处境?这些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措施可以解决的。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首先源自人心的融合。让外来者在上海找到归属感,同时也要重塑上海人的主人翁地位。

难道上海就甘于接受来自其他各省市的讽刺、嘲笑和丑化吗?当然不是,因此,不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都应该从内心里去接纳对方,爱上海、爱他人,并由此情感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行动。

“上海我的家,我是上海人” 。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需要拥有这种自信,而上海,真的需要一种新时代的品格,或者说,一个“家”的凝聚力。不管是“阿拉上海人”,还是“我们是上海人”,或许还有“we are shanghairen”,当上海成为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之家时,这样的上海才能称得上“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