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中国福建省的菌种质量管理
本段重点介绍一个特殊地区的菌种供应的组织与质量管理。福建省是中国栽培双孢蘑菇最多的省份,多数产品做成罐头出口。因为双孢蘑菇出口创造大量外汇,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罐头厂与工业有关,因此,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专门设立了一个蘑菇栽培部,目的如下:
(1) 选育优良品系
(2) 组织菌种供应网络
(3) 审查新的栽培技术
(4) 举办培训班
(5) 提供咨询
品系:该所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系,他们考虑下面三种品系:
H=产量高,质量低,G=优质,HG=中等品系。
菇菌生产者当然喜欢栽培H品系,但罐头厂则要优质品系。新品系至少要试栽培1,000平方米后,才能推广用于商业化栽培。示范场的蘑菇制成罐头,在年度菌种会议上打开,进行全面检测。在这样的菌种会上还讨论上一季栽培品系的结果,菌种会每年都在该省不同地方召开。产品质量特别重要,因为顾客不可能在购买时检测质量。
用电泳法检测母种是否感染了病毒。如果品系符合标准,其母种就可以繁殖,销售给下属研究所。全省共有9个下属研究所,通常下属于罐头厂。这些研究所将母种繁殖后,销售给许多制种厂,再由制种厂为成千上万个小农户生产最后的栽培种。人们想出了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确保制种厂的卫生措施(参阅本章开头接种箱这段)。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农村非常广阔,要向所有农民推广非常困难。多数人只栽培200~500平方米,栽培季节为当年9月到翌年4月,简易菇棚在夏季将被拆除,因为农民还要栽种其他作物。
9.8.1 马来西亚制种问题
马来西亚平菇市场发展缓慢,因为生产成本高。菇菌在马来西亚仍然相当贵,因为生产过程中损失很大。那里普遍遇到以下问题:
(1) 难于获得适宜的品种:产量只有20%,其他国家则达40%(生物转化率低)。
(2) 马来西亚没有品种保存设施,品种通过组织培养保存,最后导致品种退化及丢失。
(3) 没有维持和保存纯母种的技术知识。
(4) 制种污染率达5%(在喷洒了70%酒精和10%次氯酸钠的接种室进行母种移植)。
(5) 最终培养料的污染率达10%~20%,显然太高。有些公司已给马来西亚寄去更多适宜的品种,加上本书中介绍的母种保存资料,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品种退化。遵照本章干净房间这一节介绍的指南去做可降低污染率。播种过程中及播种后执行严格的卫生措施,可减少最终培养料的污染率。可能热处理也不充分。
9.8.2 小规模菌种实验室的数据
下面的数据表明,如何用最少的投资,最短的时间来制种。如果采用下面的方案,1.5小时内就能制作9千克谷粒菌种,其中实际劳动时间只有45分钟。使用更多的压力锅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所需培养料原料有:小麦4.5千克,水6升,石膏100克,碳酸钙25克。
制种时间表
注:菌种通常按升而不是千克来发货,1升菌种等于0.68~0.75千克。在荷兰,400升菌种要付660美元(每升1.65美元),自制菌种成本只要95美元,因此,如果劳力便宜,在家里自制菌种看起来更划算。制作400升菌种共需25小时,不包括摇动袋子使吃料均匀所需时间。因此,可以自己管理菇场同时制种,但如果能以合理价格购买优质菌种,就不要自己制种,最好集中精力于菇菌栽培的某个方面,而不要面面俱到(资料由荷兰昂努哈门生〈Onno Harmsen〉友情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