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候炎热的地方,妇女早熟和早衰,早熟导致早婚,早婚导致妇女失去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这些地区的社会农村文化表现为宗教重于理性。美国的亨廷顿是位精通地理学的社会学家。
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_农村社会学新论

二、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历史上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地理空间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曾经展开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

1.相关理论研究

在社会学和社会思想史上,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很多,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地境学、地理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农村文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也涉及农村社会学和都市社会学等广泛的领域。在如此多的理论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孟德斯鸠、英国的白克尔、美国的亨廷顿和斯图尔德、德国的马克思。

(1)孟德斯鸠的理论。法国的孟德斯鸠是公认的地理社会学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创始人,非常强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著有《论法的精神》一书,详尽地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域等自然条件对民族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和国家整体的巨大影响。孟德斯鸠的环境理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四点:第一,气候影响民族性格。他认为热带人心神萎缩、缺乏自信心、性情懒惰、容易顺从。寒带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骁勇剽悍、刻苦耐劳、热爱自由。第二,气候影响社会制度和农村文化。气候炎热的地方,妇女早熟和早衰,早熟导致早婚,早婚导致妇女失去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由于该地区往往物产丰富,男子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供养较多的妻子和子女,必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炎热的气候也是奴隶制的真正起源。热带国家的政治缺乏自由,多实行君主专制。气候温和和寒冷的地方,妇女比较晚熟,衰老也晚,她们结婚后便可以获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欧洲的气候较冷,易于实行一夫一妻制。寒带国家的政治自由,宜实行民主制。第三,气候还是决定宗教性质和贸易发展的因素。较热的亚洲易于建立伊斯兰教,而不易于建立基督教;较冷的欧洲易于发展基督教而不易信仰伊斯兰教。气候相同的地区,出产都差不多,彼此间的贸易不会大有发展,而气候不同的地区,都可以繁荣发展贸易。第四,土壤影响人口的数量。孟德斯鸠还认为土壤好的地区,土地能提供较多的食物,负担较多的人口,这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多;相反,土地贫瘠、食物紧张,人口自然就少。所以,他主张,一国人口政策主要决定于该国的气候和土壤的状况。

(2)白克尔的理论。英国的白克尔于1857—1861年著二卷本《英国文明史》。该书详尽地说明了地理因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一,作物影响人类文明。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不需要人人参与劳动。这样,有一部分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劳动。这些智力劳动者就是文明的创作者。所以,地理环境越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第二,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心灵的发展。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想象力,可以刺激理想的发展,凡是自然环境险要、神秘、力量无比的地方,人类便自觉渺小,不敢与自然争斗,结果养成服从自然的习惯,限制理性的发展。相反,自然环境平淡无奇,人类易感到自然力量的伟大,理性便易得到发展,这些地区的人类不但要支配自然,而且还要控制他人。第三,气候影响生产和农村文化。凡是气候炎热的地方,人类总是倦怠、懒惰,不能主动地发展工业,而且,气候还会影响工人的劳动习惯。所以,气候可以影响工人的劳动力和劳动的持续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类相对而言容易失去判断力,无限夸大对自然力的想象。因此,这些地区的社会农村文化表现为宗教重于理性。而在欧洲,尤其在希腊,自然环境无奇特之处,所以人类的理性发达,具有科学精神,它的农村文化特点是科学重于宗教、理性重于情绪。第四,地理环境决定人口出生率。从孟德斯鸠关于出生率受生活资料数量的制约原理出发,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出生率的影响。他指出,热带国家粮食丰富,出生率就高。相反,寒带国家出生率低,但寒带国家的居民,碳化食物的需要量大,这些食物来自动物,在食物的获取上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寒带国家的人类赋有冒险精神。

(3)亨廷顿的理论。美国的亨廷顿是位精通地理学的社会学家。1905—1906年,随巴雷特探险队游历中国新疆天山南麓后回耶鲁大学讲课。著有《文明与气候》(1922)。他的地理环境理论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气候决定农村文化的盛衰、分布和发展趋势。第二,气候的变迁对于人类的健康与活动有着明显的关系。第三,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寿命,认为不相宜的气候会降低工作效率,增高死亡率;适宜的气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死亡率。

(4)斯图尔德的理论。美国的斯图尔德是公认的农村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总是一定环境中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人类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农村文化层。农村文化层与生物层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在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中,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它与自然环境强相关;其次是生产、经济活动体制和社会组织;最远的是价值观念,与自然环境显示弱相关。他的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如图3-1所示。

(5)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创始人。其理论观念如下:第一,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马克思根据自然条件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生活资料的天然因素,如土壤、鸟兽、鱼类;另一类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天然条件,如金属、煤炭、石油、树林、建筑用石、水力、风力、太阳能,等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们是天然的“衣食仓库”和“工具武器仓库”,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直接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条件需要和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整个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这种作用在许多地方成为一个重要的劳动场所、加工自然资源的基地和生产资料原料的供应地。第二,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这种作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分布或结构的特点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有大森林资源的加拿大,木材加工业占重要地位是它的一大经济特色。有辽阔草原的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缺乏自然资源的日本,只能发展少原材料低消耗的电子工业。我国云南地貌地形特殊,可将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部门来建设。第三,地理环境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速度。社会发展的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在劳动的社会性质、组织形式、技术装备等其他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条件不同,劳动生产率是不一样的。有利的自然条件使人们便于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不利的自然条件则会延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当代的马克思者认为,在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也许地理条件对任何一个生存区域的人群来讲,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存价值,但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的近代和现代,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相反人类自身的作用通过科技发明、改进生产手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地理条件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的变化较慢,而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可能通过社会革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地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地区,就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所以,任何一个区域环境的居住者,不管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都不能把本地的社会发展的致因,简单地归结为地理条件,而自己本身应肩负起民族兴旺的责任。

img1

图3-1 斯图尔德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的价值

西方社会学者的自然地理环境理论,共同看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的重大影响,是可取之处。但他们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他们看到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社会活动和生存提供了自然条件,却看不到这些自然条件的发现、利用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他们只看到人类被动适应自然条件的客观性,却看不到人类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看不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保持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平衡的能力也不断地增长。他们已注意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给不同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带来的差异,却看不到或无法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相同的民族或国家为何存在社会制度不同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事实。只有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规律。这是我们研究自然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影响时值得高度注意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我们认为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有如下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农民群体质量。第一,农村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决定着农村人口数量。某个村庄的自然地理空间里的自然环境、人工设施资源、物产数量的有限性以及物理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该村庄的人口规模。仅拿村庄耕地资源来分析。假设一个村里只有5000亩耕地,平均一亩耕地一年只能产1000斤粮食,那么该村一年只有500万斤口粮。再假如一个村民一年平均要吃掉1000斤粮食,那么,就有限口粮来计算,该村最多只能拥有5000人。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减少人均口粮,这会产生村民营养不良的后果;另一种是开垦新的耕地,这会破坏该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我们只能根据农村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人口规模。第二,农村自然地理环境对农村居民的体质和心理素质有一定影响。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不同的粮食,而且土壤中的矿物质、水体中的矿物质都不同,使该地地域中的粮食、蔬菜、水果中的营养成分有差异,以此为生的农村居民在体质上出现地域特征。这正如树木、花草、动物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一样,人类作为生物和动物中的一个成员不可能不受生存于其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另外,自然地理环境也会对居住于其中的农村居民在心灵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广袤的沙漠给当地牧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江南水乡给当地农民一种小巧细腻的感觉。自然风光作为主体的审美对象,的确影响当地农村居民的内心感受。总之,地理环境会对人的体质和精神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俗话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写照。第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村人口迁移。如发生恶劣的严重的地质灾害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无法再生或恢复原来的生存状态,使得本地无法居住只好迁移新区。如内蒙古奈曼旗的一个村,为躲避自然灾害,40多年来该村迁移了4次。第四,村庄自然环境污染还会危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利时马斯河河谷地区,因分布着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许多工厂,因气候发生逆转,工厂向大气中排出的污染物被封闭在逆温层下,沿坡度急剧增加,有几千名当地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约有60人死亡。

(2)农村自然地理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第一,农村自然地理环境为农村经济提供生产资料。自然地理环境为农民提供了可靠的农田和进行动物驯化与饲养的自然条件;为农村工业提供了各种农产品原材料和各种矿产资源。第二,影响农村经济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农村地理空间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如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土壤的肥沃程度、森林植被、自然景观等直接决定着当地农民是否可以发展种植业、林业、旅游业以及开展规模经营。第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加速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而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会延缓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