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与区位优势
1.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
大雪山发育于古地中海,经造山运动、地质南北断裂和东西褶皱、坳陷冲积,古生、中生、新生三代地层交错,岩石、土壤和植被依海拔垂直分布。对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调查表明,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物、中生代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地层、古生代二迭和石炭及泥盆三套地层均出露于外,古生代前的海底沉积碎屑层厚,地质沉降带构造明显,纵向断裂贯穿整个保护区,其中较大的一条为南汀河班卡至乌木龙西的断裂,部分断裂与地层界线吻合,皱褶构造较为明显,在地质作用的侵蚀、剥蚀下,形成了非人类构造的深切割且挺拔的高中山地。
大雪山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很多支流的分水岭。保护区山地高低悬殊,跌水瀑布直泄,深切的河谷仍保留着大自然作用力冲蚀的历史痕迹,特别是四十八道河还出现两岸壁立的嶂谷型原始峡谷,在侵蚀裂点附近涌出的急流和跌水,将从高差60~70m处飞瀑直下,轰鸣声传至数里之外,景色十分壮观,成为远近闻名罕见的天造奇观。
除流水地貌外,还有很多保持着古老、原始极富典型性的特殊地貌,如石芽(石林)、地下河、溶洞、喀斯特、溶斗、溶洞、坠积扇、雪洼、干谷、盲谷、槽谷(冰川槽谷)和角峰状山峰,以及由石灰岩组成长度超过5000m薄如刀刃状的险要山脊等地貌。
据本次调查初步分析,在大雪山西部一些宽谷内发现由泥砾混杂而形成的类似终碛或侧碛的冰积物,其上有擦痕,极似第四纪晚更新世大理期冰川活动的原始冰川地貌遗迹。
保护区的岩石和地貌虽经远古历史漫长变迁,但呈现出来的仍然是古老原始的形态。其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岩浆岩和变质岩少量分布,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在不同范围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质。地貌受岩性与构造的控制,并受气候、地表水及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一些独有的特征,形成一些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大雪山山区分布有南汀河、永康河、大勐统河、秧琅河和很多山地型幼年型河流,这些河河床比降大,水流速度急,尤其是洪水季节,水势急湍,在多种森林类型的映衬下,呈现出生物生存活动环境的自然美原始状态,使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浪漫。
大雪山地处哀牢山、无量山以西,阻隔了偏北、偏东方向的冷空气,即使有时出现超强冷空气超过两山,但到达保护区已是强弩之末,其受冷空气影响的次数和强度比同纬度、同海拔地区少且弱,冬季多在干暖气流控制下,冬无严寒,夏不酷热。大雪山低谷勐菠萝坝海拔647m,年平均气温22.9℃,降水量886.0mm;山顶仙宿平掌海拔3504m,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2126.8mm。从山麓至山顶,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依次出现山地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正是自然环境的立体多样化,光、热、水出现再分配,垂直带类型众多,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大雪山具有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原始和孑遗类群,是云南省乃至我国不可多得的得天独厚的物种宝地之一,其原始的风貌和复杂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应是目前云南省扩大保护区范围、建立相应级别保护区的首选之地。
2.区位优势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滇西地区,在永德县德党镇东边,距永德县城103km,距临沧市123km,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654km,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驻地为乌木龙乡。保护区从北至东环绕国防道路近60km,北边和东边的国防道与保护区最近距离分别仅有1.8km和1.4km。四周分属亚楝、乌木龙、大雪山、永康4个乡(镇),保护区与社区联系紧密,是开展爱林护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示范、科研和教育基地。同时,也对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减少风害、保护农田森林多种效能,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