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种的丰富性和过渡性

物种的丰富性和过渡性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鱼类在大雪山地区历史上从未进行过专门调查,可以说,此次综考前仍然是鱼类区系调查的一个空白。从以上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表明,大雪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这一美称。这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明显地具有多种类型的交错过渡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保护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动物方面,哺乳类动物边缘分布明显,过渡性物种多。

四、物种的丰富性和过渡性

大雪山保护区面积为17541hm2,在全国、全省保护区中面积不算大,但它拥有的物种却很丰富,平均每8.8hm2有1个不同的物种分布,不仅物种密度大,而且种类多,特点显著,这是区别于其他保护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物种的丰富性

据本次综合科学考察不完全统计,大雪山保护区有植物1468种,动物466种,昆虫276种(有许多标本待鉴定)。

1.植物种类多,在云南植物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山地海拔高差大,气候几乎是寒、温、热三带都有,而植物分布也随海拔变化出现极大的差异性和物种的丰富性。保护区有蕨类18科,33属,50种;裸子植物6科,11属,16种;被子植物170科,663属,1402种。合计共有种子植物176科,674属,1418种;维管植物1468种(以上统计数均包含种下等级)。这表明一个面积不大的地区,有这样繁多的植物,在全国和全省其他地方确实不多,难怪引起全国、全省各方面人士的关注。目前,根据植物学家研究认为,在植物系统中的很多科、属,常常起源于这里,或者是它们的现代分布中心。尤其是种子植物中,被视为比较原始或古老的科、属、古植物化石等,常常在大雪山发现。植物种类的科、属地理成分也体现出植物的丰富性,在73科中,属于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有32科,占总科数的43.2%,其中以热带山地分布的科较多,如杜英科、山榄科、山龙眼科胡椒科、兰科、天南星科、平藓科、片叶藓科、蕨藓科等;属于温带和亚热带高山的有21科,占28.3%;属于世界分布的18科,占24.3%;属于北温带—泛北极分布的较少,仅有3科,占4%。在种子植物88属中,属的地理成分属于亚洲—北美的亚热带—热带高山的有25属,占总属数的28.3%;热带和旧大陆热带分布的有14属,占15.9%;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的有13属,占14.7%;东南亚分布的有12属,占13.6%;其中以热带—亚热带起源的属占72.7%;其次是北温带分布的有13属,占14.7%;喜马拉雅分布的有6属,占6.8%;广布属为4属,占4.5%;中国特有的仅1属,占1.1%。

此外,由于大雪山的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植物的个体性状各异,相应地必然影响到植物体内部的遗传基因的多样化,这些多样性状的遗传基因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然而,能拥有这样丰富的植物种类,又是如此复杂、多样的遗传基因,是非常了不起的,大雪山就像一个大的遗传库一样,是可以与其他地区媲美的。

2.动物种类全国居先之一,科、属、种多样性程度高

大雪山有哺乳动物117种,隶属于9目,28科,83属,分别占全国哺乳动物(607种)的19.3%,66.7%、49.12%和36.88%,分别占云南哺乳动物(300种)的39.0%、81.8%、70.0%和60.1%。其物种数量甚至较我国其他一些省区全省的哺乳动物种类还要多。

鸟类201种,隶属于15目,41科,4亚科,其中:留鸟168种,占83.6%;夏候鸟18种,占8.9%;冬候鸟或旅鸟14种,占7.0%;偶见鸟1种,占0.5%。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很高,表现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有两栖爬行动物共91种。其中,两栖类有42种,隶属于2目,8科,21属;爬行类49种,隶属于2目(亚目),10科,36属。

鱼类在大雪山地区历史上从未进行过专门调查,可以说,此次综考前仍然是鱼类区系调查的一个空白。大雪山地区3个流域中共有鱼类57种,隶属于14科,43属,占云南省土著鱼类总种数461种的12%。

昆虫在大雪山分布的种类和数量也十分丰富,综考已鉴定的种类有276种,在世界昆虫区系中归属7个不同的分布类型,其中:东洋区种类213种,占所鉴定种类的77.2%;东洋区与古北区共有种41种,占所鉴定种类的14.8%;古北区种类有13种,占所鉴定种类的4.7%。据本次采集的昆虫标本表明,这一地区的昆虫种类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已知33个目中,采集到19个目,占57.6%;半翅目已鉴定13科92种,分别占全国已知科、种的25%和3%;直翅目蝗总科(Acridoidea)鉴定5科26种,分别占全国已知科、种的63%和3%;鳞翅目蝶类(Butterlies)7科67种,分别占全国已知科、种的58%和5%,占云南省已知科、种的64%和11%;鞘翅目35个科,占全国已知科的29%,其中瓢虫科(Coccinellidae)24种,占全国已知种类的4%,云南已知种类的22%;天牛科(Cerambycidae)25种,占全国已知种类的1%,云南已知种类的8%。

在动物资源方面,与全省相比物种丰富,类群占较高的比例,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鱼类分别占全省相应种类的45.2%、33.8%、40.4%、25.7%和15.6%,昆虫类占全省的2.8%。

从以上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表明,大雪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这一美称。

(二)物种的过渡性

大雪山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云南高原和滇缅泰热带低地等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部,山体高大,垂直气候带多,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适宜不同生活类型的物种类群的生存,特别是动物类群具有季节、气候、生境适应性的选择和抵抗气候因素变化的能力,这使大雪山保留了古远的很多物种,而且南北并列的山川有利于南北物种的交流和聚集。

1.植物的过渡性

大雪山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亚热带性质,拥有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29个属和中国—日本分布亚型5个属。从科、属地理成分分析,常绿阔叶林的科、属地理成分组成主要与印度—马来西亚和东南亚植物区系存在着共同的联系和特征。另外,大雪山处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中的云南高原地区,横断山脉地区和滇、缅、泰地区的交错过渡地带。这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明显地具有多种类型的交错过渡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保护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动物的过渡性

在动物方面,哺乳类动物边缘分布明显,过渡性物种多。其原因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理条件,使大雪山成为南北东西多种区系成分交汇或过渡的地带,因而不少动物在此呈边缘分布。如大雪山是长吻鼩鼹、长尾鼹、长吻鼹等14种在喜马拉雅—横断山或横断山动物分布的南缘;狼在全北区动物分布的南缘;莱氏蹄蝠、三叶小蹄蝠等11种在南洋群岛—印度支那方向动物分布的北缘;毛耳飞鼠在喜马拉雅—南中国、印度支那动物分布的北缘;豚鹿、明纹花鼠、大齿鼠等3种在喜马拉雅—印度支那、马来半岛方向动物分布的东北缘。

此外,大雪山还是笔尾树鼠在喜马拉雅—南中国—南洋群岛动物分布的北缘,是蜂猴、灰叶猴在喜马拉雅—印度支那—南洋群岛动物的分布的北缘,是大臭鼩在亚洲热带地区分布的北缘,是林麂分布的东北缘。另外,也有不少种的分布范围仅从不同方向稍突出大雪山这一分布极限,如鼩猬、貉、高山姬鼠、大绒鼠等。总之,在大雪山呈边缘分布的哺乳动物多达36种,占本地区物种总数的30.8%。该地区是南北哺乳动物交叉渗透的分布地和脆弱的边缘分布,印度—马来亚热带动物和横断山—喜马拉雅亚热带动物在此地相互渗透和过渡,典型的热带动物多以此地为其分布的北限(如豚尾猴、黑长臂猿、巨松鼠等),而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亚热带动物则多以这一地区作为其分布的南缘(如长吻鼩鼹、长尾鼹、云南攀鼠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在此生态系统中共存或过渡。因此,作为我国北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过渡地带,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哺乳动物对研究热带、亚热带动物的地带性特点及扩散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两栖爬行动物处于青藏高原—横断山、云南高原和滇、缅、泰热带低地等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部,加之南北并列的山川有利于南北物种的交流和聚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位于东洋界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和华南区滇南亚区的分界线上,这种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南北成分混杂的现象,也突出地证明了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过渡性。

大量物种的边缘分布,充分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热带与亚热带和温带动物过渡的特征,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雪山是一过渡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