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时间:2023-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蚕的生长通常被理解为蚕体重量与体积的增加,而发育则被理解为蚕体组织分化、蜕皮、变态与性器官的成熟的过程。蚕体重的增长,因品种、饲料及环境条件而不同。5龄期前4天的桑叶养分主要留存在蚕体组织中,而第4天以后则主要用于丝腺生长与丝蛋白的合成。蚕与桑叶 桑叶是蚕的饲料,蚕食桑后通过消化,吸收、摄取营养,促使蚕体生长发育。

2.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蚕的生长通常被理解为蚕体重量与体积的增加,而发育则被理解为蚕体组织分化、蜕皮、变态与性器官的成熟的过程。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为进一步生长创造前提,生长中包含着局部的发育现象。

(1)体重的增长 由于人工保育的重要因素,蚕的生长率超过其他昆虫。从蚁蚕到第5龄生长极快,为时仅25天左右,体重约增长10 000倍。

第1龄和第2龄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降低。第1龄内体重的增加,平均每24小时达3倍,而相同时间内第5龄仅为第1龄的1/4。从一个龄期来说,起蚕最轻,随着食桑量增大体重逐渐增长,盛食期最重,到龄末或老熟时,生长逐渐减慢,体重较盛食期减轻。蚕体重的增长,因品种、饲料及环境条件而不同。

(2)体长、体幅和体面积的增长 测知蚕的体长、体幅和体面积的增长情况,对饲养上的扩座和分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蚁蚕到5龄生长极度时,体积约增6 000倍,体面积约增500倍,体长约增27倍,体幅约增18倍。

蚕的体长、体幅和体面积的增长与品种、饲养和环境条件等有关。

(3)丝腺的增长 家蚕的丝腺特别发达,从蚁蚕到熟蚕,丝腺重量增加14万倍以上。

丝腺占体重的百分率:第1龄为5.3%,第2龄为4.6%,第3龄为5.9%,第4龄为2.4%,而熟蚕达41.2%。由此可知,第1~4龄幼虫摄取的营养主要用于建造身体,而第5龄开始大量用于丝腺生长。5龄期前4天的桑叶养分主要留存在蚕体组织中,而第4天以后则主要用于丝腺生长与丝蛋白的合成。

(4)温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家蚕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较低时,蚕体温度比气温略高;温度较高时,因水分蒸发而体温略低于外界环境。

蚕的体温也随着龄期的不同而变化。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一般大蚕的体温比小蚕高;在同龄期中,龄初体温低,随着生长而升高,盛食期达该龄的最高点,此后又下降。体温的变化主要和体表面积的成长变化有关。

蚕的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因蚕品种和发育时期而不同,最低的发育起点温度大致是7.5℃,最高的临界温度为37℃,适温范围为22~28℃。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过程越短。饲养温度高低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以第1龄期为最大,第5龄期最小,第2~4龄期居中。蚕在20℃以下低温中,生理作用不活泼,发育缓慢,体重减轻,结的茧小而薄。温度高达30℃以上时,则容易破坏蚕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平衡,导致发病,因此要在适温中饲育。各龄蚕的饲育适温见表6-1。

表6-1 各龄蚕的饲育适温

img12

从蚕的生理和产茧两方面来看,都是以小蚕适温偏高,大蚕适温偏低效果好。小蚕温度适中偏高,有利于促进蚕的食欲和生长以及增强体质,为小蚕饲养打好基础。

(5)湿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湿度的增加,蚕的体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多,呼吸旺盛,体温略升,食量下降,消化量增加,发育经过时间相应缩短。这种情况对小蚕影响较大。

湿度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关系到蚕体水分代谢。如在干燥的饲育环境中,蚕食下的水分不足,蚕体就弱小,茧质差。湿度降到50%以下的干燥状态,眠蚕蜕皮就陷于困难。湿度高时,蚕能充分饱食,但蚕体肥大,健康度下降,抗病力弱。湿度的间接影响,关系到所给桑叶的新鲜度和蚕座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饲育湿度低时,蚕座上病原微生物繁殖少,卫生状态良好,但给予的桑叶凋萎快,容易造成食桑不足。湿度大时,桑叶凋萎慢,蚕虽能饱食,但蚕座潮湿,促进病原菌的繁殖而成为某些蚕病发生的原因。

蚕的饲育适湿随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蚕体水分率以蚁蚕最低,约为76%左右,食桑后水分急速上升,24小时后近85%,到第1眠时再增加2%~3%。从第2龄起到第4龄止,一直维持在87%左右,几乎很少变化。第5龄则完全相反,最初两日内蚕体含水率稍微下降,第3日急速减少,到熟蚕时大致与蚁蚕相同,约75%上下。由于蚕在幼龄初吸收水分较多,大蚕末排出的水分较多,因此,在养蚕上保持小蚕多湿、大蚕干燥的环境是完全适合蚕体生理要求的,蚕的正常生理适湿范围如表6-2所示。

表6-2 蚕的正常生理适湿范围

img13

蚕的饲育适湿与品种、发育时期以及气象、营养条件等都有关系。

(6)蚕与空气、气流的关系 蚕由蚕体两侧的气门从空气中摄取氧气而进行呼吸。在密闭蚕室中,蚕、桑叶和工作人员的呼吸以及蚕座发酵等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等不良气体,使室内空气污浊,妨碍蚕的呼吸,损害蚕体健康,导致发育不良。所以饲育室内,特别是大蚕期,必须保持一定的气流,进行通风换气,从而达到不断给蚕以新鲜空气的目的。室内气流有调节温度、交换气体、减轻污浊空气对蚕危害的作用,间接地影响蚕的体温和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以及饲养的价值等。

蚕体对气流的要求因龄期和温度高低而不同,一般大蚕比小蚕要求高,食桑中比眠中要求高,高温多湿比低温干燥要求高,尤其是大眠中遇到高温多湿气候,则要求有一定气流来减轻其危害。通常室内应保持0.2~0.3米/秒的微弱气流,可随时将室内湿气和污浊空气排除出去。大蚕期如遇高温多湿气候时,则要求0.5米/秒的较大气流。但同时应注意气流过强,会使桑叶加速凋萎,反而招致危害。

(7)蚕与光线的关系 光线是蚕发育、防病卫生和饲育操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直射或片面光线会造成蚕的背光趋向,使蚕在蚕室内分布不均,发育不齐,而且直射光线能使局部温度增高,桑叶容易萎凋。所以养蚕室的光线以散射为适当,蚕座上以白天微明、夜间黑暗的自然状态为宜。

(8)气象因素对蚕的综合影响 蚕生活在小气候环境中,受到温度、湿度、气流以及光线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温度。其他气象因素与温度相比虽属其次,但也都有一个最适范围,过之与不足,对蚕都会带来不良后果。有时次要因素控制不好会转化成主要矛盾,而次要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将辅助主要因素之不足。这就是各气象因素对蚕生长的综合影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如,高温时如有多湿、无气流等不良因素同时存在,就会加重各自的不良影响;反之,在高温下,加强气流,能促进蚕体的水分蒸发,使体温降低,高温的危害从而得到减轻。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各种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清主次,进行适当调节,保证蚕体正常生长发育,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9)蚕与桑叶 桑叶是蚕的饲料,蚕食桑后通过消化,吸收、摄取营养,促使蚕体生长发育。桑叶的主要化学组成归纳如下:

img14

蚕对叶质的要求,因龄期不同而有差异,选叶时应以适合蚕的需要为标准。一般要求为:小蚕用桑,特别是第1龄用桑,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较少,随着龄期的递进,碳水化合物增多,而水分和蛋白质相对减少。小蚕期吸收的营养主要用于建造躯体。蛋白质是建造体细胞的基础,小蚕用桑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作能量,并且小蚕期水分容易挥发,需用含水分较多的偏嫩桑叶。到了大蚕期,尤其是5龄中、后期需要较多的蛋白质作形成丝物质的原料,同时为了提供能量及将养分中的脂肪和糖原进行贮藏,也需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小蚕用桑以适熟偏嫩为宜;大蚕用桑以成熟偏老为宜。

(10)叶质与蚕的生长发育及产茧量的关系 叶质因饲养季节、桑树品种、肥培管理、采伐方法等各种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它与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茧丝质量等关系极大。

春季叶质较好,能满足不同龄期蚕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夏秋季气候变化大,如遇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桑叶含水过多,使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减少;如遇久旱不雨,桑叶含水量降低,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不能在桑叶中形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粗纤维增多,叶质硬化变劣,营养价值降低,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不同品种的桑叶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差异,养蚕结果也因之有所不同。同一桑品种,栽培在同样条件下,其叶子的老嫩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对蚕体健康和茧质也有影响。

多施氮肥的桑叶蛋白质含量虽然较多,但是可溶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糖的含量相对较少,含水量也偏多,蚕因碳水化合物不足而水分过多,体质虚弱,蚕病增多。而日照不足的桑叶主要因光合作用减弱,叶内光合作用的重要产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蚕体蛋白质的合成因而受阻,含量减少。同时因蒸腾作用降低,含水量较高。所以用日照不足的桑叶养蚕,对蚕体健康极为不利,减蚕率较大。

(11)蚕的食桑和消化 蚕取食有间歇性,在连续食桑一定时间后,就作短暂的休息或运动。蚁蚕孵化后在普通温度下经20~60分钟开始食桑,以后各龄起蚕,第2龄经80~120分钟、第3龄经30~100分钟、第4龄经80~170分钟、第5龄经100~170分钟后始食桑。在此期间,蚁蚕大部分用于爬行,各龄起蚕大部分用于休息。

全龄除眠期外,用于食桑的时间约占27%,食桑时间最长的第5龄也不过占34%左右。一个龄期中的一日食桑时间,以龄初和龄末较短,盛食期最长。每次食桑时间,各龄间无大的差异,大致为12~16分钟,以第3龄为最短。在一个龄期中的每次食桑时间以龄初较短,中期稍长,龄末最长。各龄的食桑次数第1~4龄相差不大,大致在60~80次,第5龄较多,达180余次,占全龄食桑次数的40%左右。平均每日食桑次数,在第4龄以前为24次,第5龄为35次,平均40分钟左右食桑一次。以上食桑习性,因蚕品种、饲育时期和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倾向大致相同。

蚕食桑时咬食的位置,第1龄从叶背啃食叶肉部分而留下上表皮和叶脉,吃剩的叶子呈网膜状。第2龄咬穿叶片成许多小孔,这时已有开始从叶缘咬食的。第3龄以后主要从叶缘开始咬食。

蚕的食下量和食下率:从给桑量减去食后残存的桑叶量为食下量,食下量占给桑量的百分率为食下率,即:

食下量=给桑量-食后残叶量

食下率(%)=(食下量/给桑量)×100%

一头蚕从蚁蚕到上簇约食下新鲜桑叶13~21克(干物3~5克),为给桑量的60%左右。其中第1~4龄的食下量约占全龄食下量的10.6%,在一个龄期中,食下量以龄初和龄末较少,龄的中期较多。食下率以第1龄最小,以后随着蚕龄增大而增大,全龄平均食下率约为60%,残桑占40%。

养蚕方法对食下量和食下率有很大影响。同一蚕品种,凡食下量多时,全茧量和茧质量也较重。食下率关系到节约用桑,蚕不能食下的桑叶叶脉部分,约占叶量的20%,所以在饲育技术方面应考虑到如何达到最大率,以充分利用桑叶,减少浪费,多产蚕茧。

蚕的消化量和消化率:消化量是指蚕食下量中被消化吸收的量,消化率为消化量对食下量的百分率,即:

消化量=食下量-排粪量

消化率(%)=(消化量/食下量)×100%

蚕的消化量随着蚕龄的递进而增加,消化率则随着蚕龄的递进而减少。食下桑叶中能被消化吸收的干物质,在消化率最大的第1龄达到50%以上,而第5龄仅为38%。一个龄期的逐日消化量与食下量的情况相同,在盛食期前逐时增加,盛食期后显著减少,到第5龄的末期,排粪量反比食下量多。消化率则以龄初最大,以后就逐渐减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