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针菇寄生菌丝是怎么来的

金针菇寄生菌丝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针菇在中国北方针叶林地野生的较多,是食用兼药用的菌类。日本栽培金针菇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利用冷气设备进行周年生产。金针菇的主要生产国是日本、中国、韩国等。据报道,日本用金针菇生产了一种新型抗癌剂,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金针菇为好气性真菌。

项目六 金针菇栽培

一、重要价值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又名冬菇、朴菇、构菌、毛柄金钱菌等。金针菇在中国北方针叶林地野生的较多,是食用兼药用的菌类。我国栽培起始于唐代,约有1400年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国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主要是黄色品种,此后从日本引进众多纯白色品种。现栽培的金针菇有黄色和白色两大类。

日本栽培金针菇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利用冷气设备进行周年生产。我国现已引入工厂化设备,在广东、北京均建有生产工厂。

金针菇的主要生产国是日本、中国、韩国等。中国的主要产地在台湾、河北灵寿、浙江常山、安徽合肥等,以鲜售或加工成罐头远销海外,颇受国际市场欢迎。

金针菇子实体色黄或洁白,亭亭玉立,成熟时宛如鲜花竞放,像盛开的金针花,风韵犹如秋菊,是著名观赏菌类,被誉为“彩丝金扣”,是一种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食用菌

金针菇有营养和保健作用,是一种以食菌柄为主的小型伞状菌,菌柄脆嫩,菌盖黏滑,味道鲜美。金针菇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有18种氨基酸,有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也高于一般菇类,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记忆、提高智力的作用,被称为“增智菇”。因有一煮就熟,长煮不烂的特点,还是火锅的最佳原料。

金针菇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菌柄中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粗纤维达7.4%),可以吸附胆酸;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消化;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排除重金属离子等。含有的朴菇素是一种高分子量碱性蛋白质,具有显著抗癌作用。据报道,日本用金针菇生产了一种新型抗癌剂,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金针菇还有抗衰老、降高血压、治疗肝炎及胃溃疡等作用,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二、生物学特性

(一)金针菇的形态结构

金针菇由菌丝体(营养器官)和子实体(繁殖器官)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和其他食用菌不同的是,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大量的单细胞粉孢子(也叫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试验发现,金针菇菌丝阶段的粉孢子多少与金针菇的质量有关,粉孢子多的菌株质量都差,菌柄基部颜色较深。

(2)子实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金针菇的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多数成束生长,肉质柔软有弹性。菌盖呈球形或扁半球形,直径为1.5~7cm,幼时球形,逐渐平展,过分成熟时边缘皱褶向上翻卷。菌盖表面有胶质薄层,湿时有黏性,色黄白到黄褐,菌肉白色,中央厚,边缘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较稀疏,长短不一,与菌柄离生或弯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圆柱状,稍弯曲,长3.5~15cm,直径为0.3~1.5cm,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呈肉质,下部为革质,表面密生黑褐色短绒毛。担孢子生于菌褶子实层上,孢子圆柱形,无色。

金针菇的子实体以菌盖小、菌柄长为优(见图8-9)。

img84

图8-9 金针菇的子实体形态

(二)金针菇的生活史

金针菇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有性世代产生担孢子,每个担子产生4个担孢子,有4种交配型(AB、ab、Ab、aB)。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之间进行结合,产生质配,形成每个细胞有两个细胞核的双核菌丝。双核菌丝经过一个阶段的发育之后,发生扭结,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时,菌褶上形成无数的担子,在担子中进行核配。双倍核经过减数分裂,每个担子尖端着生4个担孢子。

金针菇单核菌丝也会形成单核子实体,与双核菌丝形成的子实体相比,子实体小而且发育不良,没有实用价值。

金针菇在无性阶段产生大量单核或双核的粉孢子。粉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并按双核菌丝的发育方式继续生长发育,直到形成担孢子为止。金针菇的菌丝还可以断裂成节孢子,节孢子按上述方式继续完成它的生活史。

(三)金针菇的生长条件

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金针菇对环境生长条件的要求与其他食用菌类似,温度、湿度、酸碱度、空气、光照和营养为金针菇生长发育的六大要素。除营养外,其余都为食用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

1.温度

金针菇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温度见表8-2。

表8-2 金针菇对温度的要求(单位:℃)

img85

金针菇为低温型食用菌,其菌丝体对低温有较强抵抗力,菌丝体一般不耐高温,原因是:温度过高使蛋白质、核酸变性,酶失活;适温时酶的活性最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子实体对温度有特殊的需求。子实体分化(原基形成)阶段所需的温度在食用菌一生中是最低的。

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分化主要依赖于料温,子实体生长主要依赖于气温。生产中既要注重料温,又要注意气温。生长前期的料温一般比气温高。若温度与要求相差太大,则难以成功或减产。

2.湿度

湿度包括培养料中的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

(1)培养料含水量:金针菇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培养料。培养料含水量在50%~75%,适宜含水量一般在60%~65%(料水比一般掌握在1∶1.3)。

(2)空气湿度:金针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

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商品菇阶段为85%左右)。出菇期间经常向地面和空间喷水,同时结合通风,防止形成闷湿环境,喷水应避开调温或低温时段,干燥天气多喷,阴湿天气少喷。

3.酸碱度

金针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0~8.5,最适pH值为4.0~7.5。

4.空气

金针菇为好气性真菌。对氧气需求的规律是菌丝体生长期、子实体形成期所需氧气少;子实体生长时,呼吸作用加强,对氧气需求量及CO2呼出量急剧增加。一定浓度的CO2有利于金针菇形成菌柄长、菌盖小的商品菇。

5.光照

菌丝体阶段不需光照,子实体阶段需散射光刺激。金针菇为喜阴型食用菌,需要“八阴二阳”的光照度,一般以正常人离眼30cm能清楚地看清书报字体的光照强度为宜。

三、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品种

(1)三明1号:黄色品种。出菇早,30~50天出菇。分支多,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病菇与畸形菇少。菌丝易出现粉孢子,栽培普遍。适温宽,3~21℃下均可出菇。5~8℃品质最好。

(2)金杂19:白色品种(日本信农2号)与黄色品种(三明1号)杂交育成的优良菌株。具有双亲优良特性,菌丝生长快,出菇早,抗逆性强,出菇最适温度为8~15℃。菇体乳白色到淡黄色,菇质佳,适于鲜销和制罐。没有畸形菇,栽培形状稳定,多年来是国内栽培的当家品种之一。

(3)FV088:菇体纯白色,对光线不敏感,不易开伞,商品性能好,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但香味淡,不适于内销。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在10℃左右。

(二)栽培季节

利用自然温度栽培金针菇,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先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找出气温稳定在5~15℃的具体时间(出菇适温),向前推约50天即是适宜的栽培期。

南方一般在晚秋时节(10—11月)接种,北方在中秋前后(9月中下旬)接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温度,经过50天左右的菌丝培养,到达生理成熟时,天气渐冷,正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一般在11—12月间进入出菇期。夏季可利用冷库生产金针菇。

(三)栽培方式

随着代料栽培技术的发展,用段木栽培金针菇已经绝迹了,目前人工栽培多采用瓶栽、袋栽等方式进行。

瓶栽是金针菇栽培的主要方式。日本瓶栽金针菇已实现全年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模式,使金针菇成为菇类栽培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一种食用菌。我国目前采用的多是普通瓶栽技术。采用750 mL、800mL或1000mL的无色玻璃瓶塑料瓶,瓶口径约7cm为宜。瓶口大,通气好,菇蕾可大量发生,菇的质量也高。目前,国内多用直径为3.5cm的菌种瓶或罐头瓶代替。菌种瓶口径太小,菇蕾发生的根数少,而罐头瓶装料有限,水分易蒸发,发生的菇蕾细弱,产量不高。

袋栽金针菇,由于袋口直径大,通风性好,菇蕾能大量发生,菇的色泽比较符合商品要求。同时,塑料袋的上端可用来遮光、保湿,能使菌柄整齐生长,免去了套筒的手续。一般袋栽比用3.5cm口径瓶栽的产量高出30%左右,是值得推广的栽培工艺。可采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长40cm、宽17cm或长38 cm、宽16cm,厚度为0.05~0.06mm。若鲜销,可用42cm×20cm的袋子。塑料袋宽度不宜过大,否则易感染杂菌,菌柄易倒伏。

1.培养料的配方

金针菇是一种木腐菌,能利用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甘蔗渣、稻草、麦秸等。凡是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都可以用来栽培金针菇,如棉子壳、废棉团、甘蔗渣、木屑、稻草、油茶果壳、细米糠、麸皮等,除木屑外,均要求新鲜、无霉变。

阔叶树和针叶树的木屑都可以利用,但以含树脂和单宁少的木屑为好。使用之前必须把木屑堆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让木屑中的树脂、挥发油及水溶性有害物质完全消失。堆积时间因木屑的种类而异,普通柳杉堆3个月,松树、板栗树木屑堆一年为好。

(1)棉子壳78%、白糖1%、细米糠(或麸皮)20%、碳酸钙1%。

(2)棉子壳88%、白糖1%、麸皮10%、碳酸钙1%。

(3)废棉团78%、白糖1%、麸皮20%、碳酸钙1%。

(4)木屑73%、白糖1%、米糠25%、碳酸钙1%。

(5)蔗渣73%、白糖1%、米糠25%、碳酸钙1%。

(6)稻草粉73%、麸皮25%、白糖1%、碳酸钙1%。

(7)废甜菜丝78%、过磷酸钙1%、米糠20%、碳酸钙1%。

(8)麦秸73%、麸皮25%、白糖1%、石膏粉1%。

麦秸的处理方法:将麦秸截成0.3cm左右,置于1%石灰水中浸泡4~6h,待麦秸软化后水洗、沥干。

(9)谷壳30%、白糖1%、碳酸钙1%、米糠25%、木屑43%。

谷壳的处理方法:谷壳经1%石灰水浸湿24h,捞起洗净、沥干,然后拌料。

金针菇的原料来源极其丰富,各地只要广开门路,因地制宜,并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同样能获得和棉子壳、甘蔗渣、杂木屑栽培金针菇相似的产量。

2.配料、装瓶或袋

将不同配方的培养料拌匀,含水量以65%~75%为宜。装瓶时,瓶下部松些,可缩短发菌时间,上部可紧些,否则培养料易干。为了使菇易于长出瓶口,培养料必须装至瓶肩。装完后,用大拇指压好瓶颈部分的培养基,中央稍凹,然后用木棒在瓶中插一个直通瓶底的接种孔,使菌丝能上、中、下同时生长,最后塞上棉花或包两层报纸,上盖塑料薄膜封口。

装袋时,先把少量培养料装到袋中,用手指把袋底两端的边角向内压进,并压紧培养料使之能直立站稳,在袋中放一根圆形木棒(或倒立一根大试管),然后继续装料,边装边压紧。装量以0.4~0.5kg为度。袋子上端必须留15cm以上,供菌柄生长用。装袋后套上塑料环,用牛皮纸或棉塞封口。

3.灭菌、接种

将料瓶进行常规的高压蒸汽灭菌或常压蒸汽灭菌。

塑料袋的体积大,装料多,灭菌时间比瓶子要长些。高压蒸汽灭菌1.5~2h,常压蒸汽灭菌100℃维持8~10h。灭菌时,塑料袋应直立排放于锅内。

待料温降到25℃以下进行接种,接种过程均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量以塞满接种孔为宜。接种后立即移至培养室,温度以20℃为宜。因为瓶内菌丝生长呼吸发热,瓶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2~4℃。气温低时,室内门窗应关闭,每隔5~6h通风换气一次,发菌期间还应定期调换瓶的位置,使之发菌均匀。一般经过22~25天菌丝能长满全瓶。

4.出菇管理

出菇室必须通风、干净,水源方便,并要求室内无光。菇房的管理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催蕾:待菌丝长到瓶底或袋底后,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出菇室,去掉瓶口或袋口上的棉塞(或套环、纸等),进行搔菌。搔菌是把老菌种耙掉,去掉白色菌膜。然后用报纸覆盖瓶口,每天在报纸上喷水2~3次,保持报纸湿润。几天之后培养基上部就会形成琥珀色的水珠,有时还会形成一层白色棉状物,这是现蕾的前兆,再过13~15天就会出现菇蕾。喷水过程中,不能把水喷在菇蕾上,否则菌柄基部就会变成黄棕色至咖啡色,影响出菇的质量,同时会产生根腐病。催蕾期温度控制在12~13℃,相对湿度为85%~90%,每天通风3~4次,每次15min,并给予微弱的散射光。

(2)抑菇:现蕾后2~3天,菌柄伸长到3~5mm,菌盖米粒大时,就应抑制生长快的,促使生长慢的赶上来,以便植株整齐一致。在5~7天内,减少喷水或停水,相对湿度控制在75%,温度控制在5℃左右。

(3)吹风:又称压风。当菇蕾冒出瓶口时,应轻轻吹风,可使菇蕾长得更好,更整齐。

(4)瓶栽套筒:套筒是防止金针菇下垂散乱,减少氧气供应,抑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伸长的措施。可用蜡纸、牛皮纸、塑料薄膜作筒,高10~12cm,喇叭形。当金针菇伸出瓶口2~3cm时套筒。套筒后每天向纸筒上喷少量水,保持湿度为90%左右,早晚通风15~20min,温度保持在6~8℃。

近几年袋栽金针菇高产出菇不用套筒。先把棉塞或套环去掉,一端或两端解开袋口,再把塑料袋完全撑开拉直,上架或码垛菌墙出菇。

(5)采收:金针菇菌柄长13~14cm,菌盖直径为1cm以内,半球形,边缘内卷,开伞度为三成时,为加工菇的最适采收期,菌盖六七成开伞时,为鲜售菇的采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