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灰树花栽培

灰树花栽培

时间:2023-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灰树花有独特香气和口感,营养丰富,不仅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灰树花菌丝体和子实体均是由无数菌丝交织而成的。菌核既是越冬的休眠器官,又是营养贮藏器官,野生灰树花的世代就是由菌核延续的。灰树花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27℃,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3℃。迁西县所用的灰树花菌种是该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已筛选出迁西1号、迁西2号等优良品种。

项目九 灰树花栽培

一、重要价值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原发生于栗树根部,其子实体形似盛开的莲花,扇形菌盖重重叠叠,因而称为灰树花。日本人认为灰树花形同舞女穿的舞裙,故名“舞茸”。属于担子菌亚门的多孔菌科,正式名叫贝叶多孔菌(《真菌的名词和名称》)。别名还有千佛菌(四川)、重菇(福建)、莲花菌等。灰树花有独特香气和口感,营养丰富,不仅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灰树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1985年迁西县的科技人员充分考察了当地野生灰树花的生育条件,利用当地野生灰树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于1992年创造了“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法”。该法采用地沟小拱棚,菌棒覆土仿野生条件出菇,灰树花叶片分化好,单株大(最重达16kg),生物转化率最高可达128.5%。迁西县的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技术,适合我国的低成本生产模式,产品风味质量上乘,相对产值高,收益较大,是食药用菌中发展前景好的新品种、新方法。近年该栽培方法已推广到河北太行山区、山西、山东、江苏、安徽、陕西、辽宁等地。此外,浙江庆元县、福建、湖北等省也有灰树花的规模化栽培,主要是塑料大棚内的床架式袋栽,采2~3潮菇,生物学转化率一般为60%~80%。

灰树花食味清香,肉质脆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鲜美可口。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炒、烧、涮、炖;可做汤、做馅、冷拼;凉拌质地脆嫩,炒食清香可口;烧、炖具有“一泡即用,长煮仍脆”的特点,做汤风味尤佳,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日本盛行以灰树花鲜品涮火锅。干品发泡后,仍具有独特风味,因此灰树花在日本是送礼佳品,销量仅次于香菇和金针菇,居第三位。

我国栽培灰树花的资源丰富,各种阔叶树修剪的枝丫与棉产区的棉子壳均可做栽培原料。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许多新的原料如玉米芯等农业秸秆也可用于栽培灰树花,因此发展前景广阔。灰树花(粟蘑)不论鲜品、干品、软包装罐头或盐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高档食品。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1.菌丝与菌核

灰树花的形态分为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可食用的部分就是灰树花的子实体,也称为菇体。灰树花菌丝体和子实体均是由无数菌丝交织而成的。

灰树花菌丝在越冬或遇不良环境时能形成菌核,菌核直径5~15cm,菌核的外层由菌丝密集交织形成,呈黑褐色。菌核内部由密集的菌丝、土壤砂粒和基质组成。菌核既是越冬的休眠器官,又是营养贮藏器官,野生灰树花的世代就是由菌核延续的。因此野生灰树花在同一个地点能连年生长。

2.子实体

它是灰树花的繁殖器官,一个成熟的粟蘑子实体由多个菌盖组成,重叠成覆瓦状,是群生体。见图10-12。

(1)菌盖:粟蘑菌盖肉质,呈扇形或匙形,直径2~8cm,厚2~7mm。灰白色至灰黑色(菌盖颜色与品种及光照强度有关),有放射状条纹,边缘薄,内卷。幼嫩时,菌盖外沿有一轮2~8mm的白边,是菌盖的生长点,子实体成熟后白边消失。当子实体幼嫩时,菌盖背面为白色。子实体成熟后,菌盖背面出现蜂窝状多孔的子实层,菌孔长1~4mm,1cm2有菌孔20~32个,管孔白色,呈多角形。菌孔侧壁着生子实层,能产生担孢子。灰树花孢子印白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卵形,光滑。

(2)菌柄:菌柄多分枝,侧生,扁圆柱形,中实,灰白色,肉质(与菌盖同质)。成熟时,菌孔延生到菌柄。

img111

图10-12 灰树花子实体的形态

(二)生态习性

野生灰树花发生于夏季、秋季之间阶段的栗树根部周围,以及栎、栲等阔叶树的树干及木桩周围,导致木材腐朽,是白腐菌。野生灰树花在我国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另外在日本、欧洲、北美等地有分布。野生灰树花发生的环境,多数都长有杂草,杂草主要有乌拉草、莠草、狗尾草、热草及艾叶草等。白天若是晴天,灰树花生长不显著,但颜色深香味大。在阴雨天和夜间,灰树花长得快,但颜色浅香味差。野生灰树花生长的土质,多为含有腐叶和腐烂根毛的砂土,砂粒细的如面粉,粗的为花生米至板栗大小的石块。砂土的含水量为20%~25%,pH值为6.5。

采下野生灰树花之后顺基部往下挖,与子实体相连的是菌索,在地下15~40cm的区域内,菌索纵横交错地与多个菌核相连。菌索和菌核都是由白色的菌丝与砂土、石块组合而成的混合体,质地硬而脆,菌索是直径为2.0~3.5cm的条状物,菌核是直径为5~20cm的块状物。再剥开附有菌核的树皮观看,在韧皮部布满了白色的菌丝束,长有菌丝束的树皮组织是坏死的,但湿度很大。在木质部表面,有一块近圆形的白腐部分,直径为6~8cm,长满了菌丝束,菌丝束通向木质部的内部。由此可以表明灰树花是木材白腐菌,栗树木质部的白腐现象是灰树花菌丝侵蚀而形成的,菌丝对活栗树有危害作用。

菌索是野生灰树花的营养运输线,菌核是野生灰树花度过不良环境的营养贮存体。野生灰树花能连续若干年从同一栗树根部周围发生,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地下菌核。灰树花菌丝把其分解木质部得到的养分源源不断地通过菌索输往菌核,在菌核内贮存了大量的养分,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实体靠这些养分得以生长。

(三)生活史

灰树花的生活史与其他担子菌的类似,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体,经质配形成双核菌丝,最后形成原基,再形成子实体(见图10-13)。

img112

图10-13 灰树花的生活史

(四)生长条件

灰树花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27℃,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3℃。菌丝生长的环境相对湿度以65%为宜,子实体发生的最适湿度为90%。灰树花属好氧型真菌,无论菌丝生长还是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特别是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保持经常对流通风,室内一般难以满足,因而出菇多在通风较好的室外进行。菌丝生长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子实体生长要求较强的散射光和稀疏的直射光,光照不足色泽浅,风味淡,品质差,并影响产量。灰树花生长的最适pH值为5.5~6.5(表10-1)。

表10-1 灰树花生长的环境条件

img113

三、灰树花栽培技术

对于一般的灰树花生产者而言,引种是快捷可靠的办法,但需要选择优良品种。

(一)选择优种

不同来源的灰树花菌株,其菌丝生长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它们的遗传性状不同。不同株系不仅有形态差别,在原基形成所需日数和产量上也有差异,尤其是原基形成所需日数与产量有直接关系,原基形成越早产量越高。迁西县所用的灰树花菌种是该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已筛选出迁西1号、迁西2号等优良品种。该品种适合仿野生条件栽培,特点是菇形大、色泽深、产率高。

(二)灰树花母种制备

灰树花母种适宜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和谷粒培养基。

(1)PDA综合培养基:

①去皮马铃薯100g、麸皮3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0.5g、磷酸氢二钾0.1g、硫酸镁0.5g、蛋白胨2g、水1000mL。

②去皮马铃薯100g、玉米粉3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0.5g、磷酸氢二钾0.1g、硫酸镁0.5g、蛋白胨2g、水1000mL。

(2)谷粒培养基:谷粒(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稻谷等)98%、石膏1%、糖1%,水适量。

按常规方法制作,分离和转扩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要注意母种菌龄,及时转为原种和栽培种。

(三)原种和栽培种制备

灰树花原种长好后供扩接栽培种袋。

在阔叶树木屑中添加20%~30%经过处理(参见营养条件)的针叶树木屑,对灰树花产量影响不大。木屑要过孔径5mm筛,清除杂物及尖刺木片,以免穿破料袋。灰树花发菌需要较多的氧气,木屑的粒径大小对通气有影响,因此在细木屑中添加30%左右的粗木屑(玉米粒大小)。辅料以麸皮和玉米粉搭配使用较好,麸皮与玉米粉的比例为1∶2。此外,新培养料中混入20%~30%出过灰树花的旧菌糠,有5%~10%增产效果。这可能是旧菌糠含有某些促进灰树花增产的因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培养料中添加10%~20%的果园土也可促进出菇。

根据灰树花的适宜出菇期确定菌袋生产期。华北地区一般在4月份脱袋栽培,须在3月份制备原种袋。如果生产量大,发菌室不够用,也可提前到10月份利用秋温发菌,灰树花菌丝耐寒,原种袋可度冬贮存。原种袋的生产程序如下。

1.配方

(1)传统配方:阔叶树木屑(粗细=1∶3)75%、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23%、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2)加棉子壳:阔叶树木屑50%、棉子壳30%、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18%、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3)加玉米芯:阔叶树木屑50%、玉米芯(粗粒)30%、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18%、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4)加果园土:阔叶树木屑50%、玉米芯(粗粒)20%、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20%、果园表土10%,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5)加粟蘑残料:阔叶树木屑50%、灰树花残料(干重)30%、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18%、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6)加针叶树木屑:阔叶树木屑50%、针叶树木屑(已处理)30%、麸皮玉米粉1∶2混合物18%、白糖1%、石膏粉1%,含水量调至60%~63%,pH5.5~6.5。

(7)短枝条综合培养基:以长2~3cm、直径1.5~2.5cm的短枝条为主料,占总量的90%,拌入10%辅料配制而成。辅料配方以棉子壳49%、木屑39%、麸皮或米糠10%、石膏1%、白糖1%,含水量为60%左右为宜。

注:短枝条以阔叶树枝条为宜。

(8)谷粒培养基:谷粒(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稻谷等)98%、石膏1%、糖1%,水适量。

2.配料

确定配方后,将木屑、棉子壳等主料称好,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再将麸皮、玉米粉、红糖、石膏等辅料随水拌入料中,料水比为1∶1.2至1∶1.3,即含水量要求达到65%左右。拌好料后堆闷1h左右,用手抓一把料用力紧握,指缝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适。培养料的含水量要特别注意,合适与否对菌袋发菌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含水量适宜,菌丝生长健壮,现蕾早,出菇快。料过湿则缺氧发菌慢,过干则出菇困难产量低。必须强调拌料均匀,不能有干料团,否则灭菌不彻底而发生杂菌。

3.栽培种制备

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操作基本与原种生产相同。

4.检查

菌种袋污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袋口料面染菌及其原因:菌袋接种后3~7天,袋口料面常出现杂菌,且污染的速度较快,杂菌种类以木霉、毛霉为最多。污染原因:一是原种本身带有杂菌;二是接种操作不当;三是棉塞潮湿发霉,杂菌孢子从袋口部位侵入。

(2)菌种袋周身或底部污染:这类污染面积小,零散发生。细致检查可以发现污染区的袋壁有破损或微孔,杂菌以孔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多因菌袋运输方法不当造成菌袋破损,或因塑料袋质量不合格,高温灭菌造成大范围的破损。另外,有时菌袋没有微孔现象,也出现斑状的污染区,并伴有酸臭味,这是灭菌不彻底引起的细菌或酵母菌污染。

(3)菌丝干枯发黄、生长缓慢或停滞:菌袋中下部出现黄色粉末状杂菌感染,多在发菌阶段的后期发生。这种情况多是发菌室内温度过高,超过29℃或多日维持在26℃左右,空气干热抑制了菌丝正常生长,使菌丝老化而染杂菌。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杂菌污染的情况,要及时检查,具体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5.菌种袋标准

在发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小袋经25~30天、大袋经40~50天发满菌,菌袋口处有不规则突起或灰树花原基,菌袋周身白色,基本上没有杂菌污染,手握较硬,略有弹性。

(四)几种栽培模式简介

1.袋料室内或室外大棚栽培

这是代料栽培的常见模式,主要原料是棉子壳、木屑、作物秸秆等。又可分为袋料室内出菇、袋料室外大棚出菇等方式。

(1)培养料配方:

①栗木屑70%、麸皮20%、生土8%、石膏1%、白糖1%;

②栗木屑50%、棉子皮40%、生土8%、石膏和白糖各1%;

③棉子皮40%、板栗苞屑40%、麸皮8%、石膏和白糖各1%、沙壤土或壤土10%。

各配方加105%~110%水拌料,使含水量达55%~57%。湿度过大,子实体形成时渗出棕色液体太多,易导致子实体腐烂。按常规操作加水拌料。

(2)装袋:选用耐高温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可购买成品袋,也可购进筒料,裁割成标准长度,袋的一端用蜡烛烧熔密封或用细纤维绑扎。购买塑料袋时,必须选用正式厂家的产品,并且进行过试验之后,达到技术要求,确实没有质量问题时,才可以大批量装袋生产,千万不可图省钱,购买质量差的再生塑料。装袋操作如下。

①将料面按平压实。手拿菌袋稍用力,松手后指印应能恢复,表面平滑无褶。

②套塑料环。一头接种的菌袋使用。套环的目的,一是接种时方便,二是棉塞较粗,有利于菌袋内外气体交换,促进菌丝生长。套袋时环的小口朝上,大口朝下,塑料袋由下向上穿出,袋口向环外侧翻转,用大拇指在塑料环中间扭转一周,使塑料袋紧贴于套环内壁,这样便于接种。棉塞上盖纸防湿,用皮筋扎紧。注意事项:调整料的水分,上下拌匀;捡出硬物如木棍、铁钉等,以免扎坏菌袋;装好的菌袋要轻拿轻放,袋口向上,不能乱堆挤压,以防菌袋变形或脱塞。

(3)灭菌:灰树花要求熟料栽培,即培养料装袋后必须经灭菌才能接种(详见灭菌设备)。

(4)接种(参见原种制备):接种量一般为每袋接入菌种15~20g,一瓶容量500mL的原种,一般可接20~30个栽培袋。

(5)培养:操作基本与原种生产相同,但由于栽培袋生产量大,必须保证培养室空气新鲜。实践表明,灰树花是一种强好氧的菇类,因此通风换气是灰树花发菌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发菌室如果单独强调保温而透气不良,则菌丝生长速度缓慢,颜色发黄,生长线平齐,表现干枯,易感染杂菌。因此,必须强调通风换气。此外,还要注意保湿,在温度较高,通风大的情况下,发菌室内容易过度干燥,引起培养料失水,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因此,要随时注意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一般要求培养室内空气湿度达到50%~60%,每次调节湿度应喷洒药液如高锰酸钾水溶液或1%~3%来苏儿溶液,结合消毒调节湿度。湿度过高易引起杂菌污染,可用石灰粉撒于地面吸湿消毒。

(6)出菇管理:床架立体袋式栽培:浙江省庆元县的灰树花栽培技术不同于河北省迁西县的仿野生栽培,而是采用大棚内的床架立体式袋栽,不覆土出菇,菇体洁净,出二潮菇,生物学转化率一般为60%左右。生产工艺如下。

①开袋:菌袋在23℃左右培养50~60天,培养基表面菌丝隆起,此时将培养温度降到20~22℃,同时给予较强的光照,6~10天后袋内出现灰黑色原基。待原基发育,个头稍大即可拔掉棉塞和套环,用塑料绳扎紧袋口,将多余的塑料剪掉,用刀片在扎口两侧的培养基顶面轻划两个X形割口。如果菌袋中的原基已顶到棉塞,则保留套环,以便让菇体从袋口长出。

②上架:将处理好的菌袋转移到光线充足、湿度80%以上、温度16~20℃的大棚内上架床,为利于灰树花菇体伸展,袋与袋间隔3cm,1m2架床摆60~70袋。

③管理:灰树花耗氧量大,因此大棚的通气孔要长期开启使空气对流。气窗口最好有纱网,以防蝇虫侵害。此阶段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如何调节通气与保湿之间的矛盾。天气晴干时,每天早、中、晚各喷水1次,湿度保持在90%以上,温度为16~20℃。刮大风时,可暂闭窗口保湿保温。

④出菇:菌袋进棚上架10~15天后,灰黑色的小菇体逐渐伸出菌袋,初期似脑状皱褶,分泌黄色液滴。此时如擦掉液滴,则幼菇停止发育。菇体渐成珊瑚形,进而发育成扇形菌盖,呈覆瓦状重叠。随着菇体的长大,菌盖表面颜色由深灰黑色渐变成浅灰色,菌盖背面的白色子实层形成,菌孔显现。菇体长大后与料面的角度变小,逐渐平展。过熟的菇体,其扇形菌盖向下垂卷,弹射孢子,菌盖色泽变白。

无覆土栽培的灰树花菇体由于无土层支撑,菌柄较长且菇形较小,但其基部洁净。要想增大菇体,则需增大菌袋培养料重量,日本工厂化栽培所用的菌床,含干料1kg,比我国迁西县及庆元县的菌袋重1倍。

⑤采菇:菌袋入菇房20~25天之后,菇体八成熟就可采摘,要成熟一朵采摘一朵。采摘的标准如前述。头潮菇200g左右,转化率为30%~40%。经适当管理,菌袋可出二潮菇,总转化率一般为60%~70%。

2.小棚仿野生脱袋覆土栽培

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是迁西县在室内袋式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称为拱棚小畦栽培,它解决了室内袋栽朵形小、畸形菇多、不易转潮、风味差等问题,1个产季能出3~5茬菇,产率突破了100%,最高可达128.5%。

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季节:灰树花属中高温食药用菌,各地须根据灰树花的生长特性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安排生产。

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燕山余脉延伸的半山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5℃。年均降水量650mm,7—9月份的降水量约为全年的90%。当地盛产板栗,每当栗花谢落,雨季来临时,在栗树下到处可见灰白色、像卷心菜那样大的灰树花。仿野生栽培灰树花的适宜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10上旬,迁西县此期日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22℃。灰树花脱袋入土栽培的时间掌握在4月份,此期气温明显回升,5cm地温达10℃左右。菌块入地后,菌丝萌发生长,菌块间逐渐连接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大朵菇,而且能提高抗杂菌能力。头潮菇朵大,产量高,质量好,可占总产量的40%。

不能过早入地栽培,否则因地温低,菌丝长时间不萌发。若此阶段过早上大水或返冻,菌块表面会形成一层黄皮,即使气温回升,菌丝再萌发也困难,菌块间连接不好,迟迟不能出菇,或形成畸形的小老菇,从而造成减产或栽培失败。

如脱袋入地的时间较迟(5月中旬以后),虽然出菇较快,菇蕾多,但由于菌块间未充分连接,营养不能集中,难以形成大朵菇,产量低,头潮菇的转化率一般不足10%。若入地栽培晚至7—8月,不但由于气温高杂菌滋生严重,而且第三潮菇出不完即气候转凉停止生长,需第二年继续管理出菇,使生产周期延长,影响效益。一般从春分到夏至(4月初至6月底前)都可以进行栽培,但以早春栽培最为合适。

(2)场地:除盐碱地外,一般土地均可作为栽培灰树花的场地,但是在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栽培灰树花的产量差异很大。栽培场地要求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通风良好,离圈、厕、垃圾堆较远,地势偏高,向阳不积水,土壤以壤土、黄砂土为好,土质须持水性好并具团粒结构,壤土为好,纯砂土效果差。选腐殖质含量低、弱酸性土壤(pH5.5~6.5)、非耕作的生地较好。

(3)挖畦:在选好的场地内,挖成东西走向的小畦,长2.5~3m,过长不便管理且通风不好。畦宽45 cm或55cm、深25~30cm,畦间距60~80cm,畦的行间距80~100cm,可做人行道,也有排水功能。在畦四周筑成15cm宽、高10cm的土埂,以便挡水。深层土堆放一边做覆土用。畦做好后曝晒2~3天,病虫害少的场地也可边挖边埋菌块。栽培前一天,将畦灌一次大水,灌水多少视土壤墒情而定,土壤干旱和保墒能力差的土壤,应灌满畦为止,反之少灌一些。水渗后在畦内撒少许石灰(以地见白就行)。石灰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土壤的酸碱度。撒石灰的目的是增加钙质和消毒。同时撒一些敌百虫粉以防虫害,也可配成500倍稀释液喷洒。然后向畦内回填2~3cm浮土,以便栽菌块时填平。

(4)脱袋:灰树花菌丝长满菌袋后,开始在料表面形成菌皮,并逐渐隆起,这时必须增加培养室内的光照强度,适当将菌袋整理排放得稀疏一些,以免相互遮挡光线。在18~22℃培养并光照刺激15~20天之后,培养基表面的隆起开始变成灰黑色,表面有脑状皱褶,还会分泌出淡黄色的水滴,这就是灰树花的原基。菌袋一旦发菌成熟,开袋必须及时,太早或太迟均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和产量。在搬动菌袋和开袋操作时,都应轻拿轻放,切勿抛摔,不能损伤袋中灰树花的原基。

脱袋入畦要选在晴天无风的早晚进行,边排袋,边覆土,边浇水,边遮阳,防止菌块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脱袋时将手、小刀和搬运菌块的筐用2%来苏儿或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将菌袋的棉塞、套环取下,用锋利的小刀将塑料袋纵向划开(注意不要伤及原基),去掉外面的塑料袋,取出里面的菌块。

(5)覆土:畦表面先垫一层2cm左右的细砂或砂土,将脱袋后的菌块单层直立摆于畦内,菌块与菌块间留有2cm间隙,每平方米可排放50~60个菌块,上面平齐以便覆土。在菌块间隙中填入干净且湿润的砂土,尽可能将菌块间空隙填满。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厚1.5cm,以刚好覆盖住隆起的原基为度。浇第一次水时要在畦面上喷洒,将覆土湿透、沉实,切忌灌大水使菌块浮起。等水渗后进行第二次覆土,进一步将菌块间空隙填满并保持菌块上覆土厚1.5cm左右。覆土完毕后,要及时调节覆土的水分,调水时应用喷雾器均匀喷水,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必须在2天之内将覆土层调节到适宜的湿度,即用手握土粒成团、不粘手为度。

(6)护帮搭棚:菌块覆土后7~10天将拱棚做好。做拱棚时,修好畦四周的排水沟,在畦四周筑成土埂,然后用薄膜或编织袋将土帮包好,先用铁钩在菌块与土帮之间划出深约2cm的沟,将薄膜或编织袋的下缘用土掩实,上缘用土压在排水沟内侧。包土帮的作用是防止灰树花侧面沾有泥土。然后,将畦面平好,在畦面上浇一次轻水,当有露出土表的菌块时,要重新填土补平。然后畦面放上一层栗子大小的石子,间距3~5cm,避免灰树花因其菇柄短而沾上泥土;也可在土层表面均匀盖上一层阔叶树的叶子,或用5cm长的稻草段覆盖,厚度为0.5~1cm。树叶或稻草既可以保持土层表面的湿度,又能避免灰树花沾上泥土。

在每个畦的表面上,都要做一个略大于畦的小栅。小栅可分拱形和坡形,高度20~30cm,栅的支架可用木条或木棍,木条间隔40~50cm并固定好。也可将竹片两端插在畦南北两侧土埂上成拱形。拱棚上面放好塑料布,塑料布的南面一端可以用土压实固定,北面不固定,便于通风换气、浇水观察等方面的管理,塑料布放好后,随即将事先准备的草帘子压在小栅上面,畦的两端要长期留有通风孔。这样的拱棚既避免阳光照射,又有背荫散射光。

(7)出菇管理:要想获得高产优质的灰树花菇体,管理是关键。可以说是三分栽七分管,所以,必须根据灰树花生理特性,做到科学管理。栽培季节和出菇时间的不同,对温、湿、光、气四大要素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出菇前阶段:指菌块覆土后至原基出土之前这段时间。根据放菌块时间不同可分为15天至30天或60天,时间不等,一般早春3月份放的菌块,需要50~60天时间,4月至5月现蕾出菇。5月份以后放的菌块,10~15天就可现蕾出菇。不论是什么时间排放菌块,最初的主要问题是水分,按规程排放好菌块后,早春一般10天内不能放大水。根据土质保水性能不同,可每日或几日适当喷水,保持地表不干燥,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70%,10天以后可适当增加上水量,每天上水1~2次,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70%~80%。预测在将要出菇现蕾前7~10天,要进一步增加水量,使地表保持相当湿润,栅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其次,早春栽培气温低,可采用增温管理方法,增加局部地温,促进早出菇。适当少量通风,此时可不必考虑光照的强弱问题。

棚的两端留有10~15cm的通风口,有风时盖严,即有风防风,无风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此期若管理不当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a.覆土表面出现杂菌感染。如绿霉、毛霉和根霉等杂菌,主要是通风不良、遮阳不及时或覆土中杂质过多引起。

b.菌袋表面形成褐色菌皮,菌块连接不好。主要由于栽培过早而又过勤过早地上大水,使菌块长时间处于低温、冰水刺激而不能萌发引起。栽培较早时,因气温低、水分散失较少,应减少上水次数,或减少遮阳厚度,夜晚增加保温,使畦内温度达到菌丝萌发所需的温度。

c.菌块失水,表面出现杂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土壤含水量过低,栽培时水没有湿透,菌块周围有干土引起。栽培前畦内要灌水,栽培后覆土要用水润透,不能允许有干土存在。

②出菇阶段管理:如果4月底以前脱袋栽培,5月中旬以前达不到出菇温度,一般都要到5月中下旬才能出菇,头潮菇朵大、质好。在6、7月份脱袋栽培的,一般15~20天即可出菇,但是第一潮菇产量较低。有的第7天就可出菇,是袋内原基直接生长形成的,朵型较小。按前述管理,一般经过25~85天就可出菇,出菇的早晚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另外与覆土的厚薄、畦的深度有关。温度高、覆土薄、畦浅出菇早,相反则出菇晚。

气温在15~20℃,经过10~15天的培养,灰黑色的小菇蕾就会长出覆土层,初期成团,如脑状皱褶并分泌黄色小水珠。这些水珠与灰树花分化有关,水珠下面有小孔,随着原基生长增大,小孔增大形成凹陷。没水珠的地方凸起,形成类似大脑沟回状结构,凸起的尖端为生长点,能继续生长、分裂使凸起进一步伸长,形成分支,形似珊瑚,并开始出现朵片的雏形。有的分支还能再分支,形成树枝状,最后在分支末端分化形成菌盖,菌盖边缘为生长点,使菌盖进一步伸长进而发育成一朵多分支的灰树花。

原基形成以后,要增加畦内湿度,加强通风,增强光照和适当调控温度,创造灰树花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佳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管理要点如下。

①增加湿度。出菇时菌块的含水量为65%~70%,畦内空气湿度要升到85%~95%,每天向畦内上3~4次水,上水次数和水量视天气和菇棚情况而定,晴天多上,阴雨天少上,甚至不上。大风天气多上,无风天气少上。保湿好的菇棚少上,保湿差的菇棚勤上水。温度低时少上,温度高时多上,保持菇棚湿度。原基刚形成至分化前,不能直接向原基上浇水,更不能用水淹没,可用喷雾器喷或向原基周围洒水增加湿度,一般需要3~5天。灰树花分化以后,每天可浇一次水,让水从畦的一端刚好能流到另一端,注意不要积水,更不要淹没灰树花,浇水时不要激起泥土。对保湿能力差的棚或空气特别干燥时(如遇干热风),可在畦内挂上湿麻袋或湿草把等增加湿度,以抵御干热风的袭击。采菇前1~2天,不要直接向菇体上淋水,只能向周围洒水,以保证其适宜的含水量,提高商品价值。菌袋含水量低于40%或空气相对湿度长期小于50%时,原基不能长出地面,形成角质化的黄色硬块。原基上的水珠若多次被水冲掉,则原基不再分化或从四周再形成新原基发育成畸形菇。

②加强通风。原基形成以后对氧气需求量增加,要加大通风量,减少畦内二氧化碳含量。通风和保湿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须结合水分管理进行通风,通风一般选在无风的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在上水的间隙将北侧薄膜掀起,通风0.5~1h,通风时要用水淋湿灰树花,对刚形成的原基要避开通风口,通风在其他部位进行。除定时通风外,在棚的两端要留有永久性的通风口,在干旱季节,通风口要用湿草把遮上,使畦内既透气又保湿。通风不良影响粟蘑分化,轻者形成空心菇,即蘑菇中央的分支不分化,不能形成菌盖,只是四周分化形成菌盖,重者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抑制分化,造成溃烂死亡。

③适当光照。原基形成不需要光,但原基形成以后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因此在畦的南面加盖草帘,使阳光不能直射畦内,散射光从阴面塑料膜射入。光照强,灰树花菌盖颜色深、香味浓。

光照异常易导致的现象有三类。一是长柄菇。由于光线太暗,分支形成较少,长成无菌盖或菌盖扁长的长柄菇,且颜色浅,无香味。预防措施是原基形成后,使畦内散射光达到能阅读书报的强度。二是白色菇。由于光线较暗,虽然能分化,但菌盖颜色浅或呈白色,蘑菇香味小。若由于菇棚搭建不合理,可在光线不太强的早、晚,掀起草帘照光20min至1h,每天1~2次,照光时用水淋湿灰树花,直至粟蘑颜色较深为止。三是黄斑菇。由于遮光措施差或建畦时方向不正确,使阳光直射畦内,形成灼伤菇。原基阶段,轻者出现黄水珠影响分化,严重者,水珠被晒干,形成黄褐斑,不再分化。已分化的子实体,轻者被晒蔫,影响生长,重者被灼伤形成焦黄色,停止生长。

④适宜控温。灰树花从现原基到采菇的时间随温度高低而异,如气温16~24℃,一般在18~25天采菇;如气温18~26℃,一般在15~20天采菇;如气温22~30℃,一般在12~16天采菇。在灰树花菇体发育期,畦内温度超过25℃时,就要通过加厚遮阳物、上水和通风等措施降温。畦内温度处于30℃以上时很难形成原基。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任何一方面达不到要求,都可能使栽培失败,造成经济损失。

(8)采摘:灰树花从现原基到采菇的时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这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子实体生长状况来定,一般八成熟就可采摘,成熟一朵采摘一朵。采摘的标准如下。

①观察生长点。如灰树花生长过程中光线充足,菌盖颜色深,能观察到菌盖外沿有一轮小白边,即菌盖的生长点。当生长点变暗界线不明显,边缘稍向内卷时即可采摘。对于管理不当而菌盖颜色浅白者或白色变种,不应参照此标准。

②观察菌孔。灰树花幼嫩时,菌盖背面白色光滑,成熟时背面形成子实层,出现菌孔。灰树花采摘以刚形成菌孔、菌孔深度不超过1mm、尚未释放孢子、菇体达到七八成熟时为采摘最佳时期。实践表明,适时采收,灰树花香味浓,肉质脆嫩,有一定韧性,商品价值高。过迟采收,菌孔伸长散发孢子,灰树花木质化且变脆,口感差,易破碎,商品价值降低,菇潮数减少。过早采收,影响产量。

③采摘方法。采收前两天应停止向菇体喷水,准备好盛放灰树花的塑料筐和小刀。采收时,不要损伤菌盖,保证菇体完整。为减少破损率,可用手托住菇体的底面,用力向一侧抬起菇根即断,不留残叶,不损伤周围的原基和幼菇。采收后,用小刀将菇体上沾有的泥土或杂质去掉,以免沾污其他菇体,轻放入筐。采摘后捡净碎菇片,清理好畦面。畦内2~3天不要浇水,让菌丝恢复生长。3天后上一次重水,继续按出菇前的方法管理,过15~30天出下潮菇,但也有潮次不明显连续不断出菇的情况。

3.双棚栽培

用遮阳网搭建成大荫棚,内设小拱棚,这种栽培模式适合规模化生产。其优点是造成七成阴三成阳的小气候环境,适合灰树花的生长发育。由于无草帘遮阳,烂草、虫害及黄水菇减少,灰树花质量高且管理方便,土地使用率高,每亩地可栽培3万~3.5万袋。1999年迁西县龚氏三兄弟建的遮阳网大棚覆盖了6亩地,网下是一个个小拱棚,自动滴灌系统使棚内温度、湿度适宜,一朵朵灰树花如盛开的白色莲花。一棚栽培了18万菌袋,第一茬菇就收回了投资,整个生产周期收入达20万元。

(1)建荫棚:根据灰树花所需的野生环境搭建荫棚。选择直径为10cm以上的竹、木作柱,柱高2.5~3m,埋深0.5m,沿菇场四周每隔3~4m立一柱,柱最好立在排水沟中,便于人行和操作管理,柱顶端或叉形或纵剖半圆形,便于固定横梁。然后把粗8cm以上的横梁放于柱顶,再用铁丝扎紧,上面以木棍或竹竿为经纬,横架于横梁上,用铁丝扎牢。用遮阳率95%的遮阳网遮阳,可在柱的顶端用8号铁丝东西、南北拉紧固定立柱,然后将遮阳网固定在铁丝上,网距地1.9~2m。菇场周围用玉米秸秆等围成墙篱,达到防风、保湿、防禽畜入内的要求。也可以在场地四周栽种瓜果等蔓生作物,既遮阳又收瓜果,一举两得。

(2)挖畦:畦为东西向,畦宽80cm,深8cm,畦床内畦间沟宽40cm。排水沟的深度、宽度应根据土质、坡度、地势高低、地下水位高低而定,要求达到排灌两便,雨季不积水。

(3)排菌:将灰树花菌袋脱袋,摆入畦床内,菌棒露出地面1/3,然后将挖坑土覆到灰树花菌棒上面,四周也须用土遮严,使之铺成高于地面5~6cm、宽80cm的菇床。

(4)建小拱棚:菇床上用8号铁丝或竹片每间隔1.5m架一半圆拱,高30cm左右,两端插在畦两侧的土埂上,用长竹片将拱架横拉固定,覆盖薄膜形成小空间,每隔3~4m留20cm的通风口,这样有利于保温、保湿、防雨、防风。

(5)管理:出菇前盖好薄膜保湿,每隔10~15天上一次重水。出菇后,上水采用雾化微喷,晴天揭开薄膜,每隔2~3h喷雾一次,温度高时,间隔时间可短些,喷雾时间一般10~20min,具体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及空气湿度。夜间和阴雨天罩好薄膜,停止喷水,防止雨水溅起泥土,沾污粟蘑。

常见的菇体异常现象及产生原因如下。

①原基枯黄。由于环境干燥,光线太强(阳光直射)温度过高,使原基分泌的水珠消失,变得枯黄不能分化,形成木质化的斑块。

②小菇、密菇。由于栽培较晚,气温适宜,栽培后很快出菇,菌块尚未连成一体。或由于栽培过早管理不当,使菌块周围形成黄色菌皮,菌块不能充分连接,温度适宜后出菇迟,菇体小而密,且易老化。

③出菇慢。栽培时覆土过厚(超3cm)或畦挖得太深,将使出菇推迟20~35天。

④菌块发霉。遇上高温天气,若通风不良,就会引起覆土或菌块局部霉害。栽培后上水不及时,或菌块周围有干土,水未润透,使表面菌丝失水死亡发生霉害。

4.暖棚反季栽培

鲜灰树花很受市场欢迎,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小畦拱棚栽培的淡季,为解决生产受北方季节限制的问题,可利用暖棚在晚秋及初春栽培灰树花,此期鲜菇上市价格高,经济效益较好。

(1)菌袋生产:选用中温型(出菇温度16~22℃)、易分化、朵型中等的菌种。8月生产菌袋,9月栽培,10—11月出菇。菌袋的生产工艺如前所述,但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8月份气温较高,培养料易发酵变酸,影响菌丝生长,因此要求从拌料至灭菌的时间不得超过4h。为减少污染,可适当减少麸皮和糖的用量。

②菌袋灭菌后,冷却要充分,确保菌袋料温降至30℃以下方可进行接种,防止高温烧死菌种。

③发菌管理上重点是降温通风,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防棉塞发霉。

④也可10月生产菌袋,此期环境中杂菌少,发菌成功率较高。菌袋在0℃以下过冬,次年3月入棚覆土栽培,4—5月出菇。

(2)栽培管理:菌丝长满袋10天后即可脱袋栽培,此时菌袋不能长时间存放,否则在袋内会形成大量原基,消耗养分。

栽培前棚内灌一次透水,水渗后南北向作畦,畦深10~15cm,宽45~120cm,长短视棚宽而定。畦做好后,洒少许石灰和敌百虫粉以杀死地下害虫、杂菌。然后回填2~3cm细土,按前述方法进行脱袋覆土栽培。在畦上做拱,覆膜保湿。大棚扣膜、覆盖草帘,温度控制在25℃以下。由于10月上旬气温较适宜,栽培后7天左右即可出菇。采完一茬菇后,待气温降至20℃以下时,温度高时少揭草帘,多通风。温度低时,多揭草帘提温,少通风,以保持15~20℃的原基分化温度,15~25天后即可出下一潮菇,一般在11月可采两潮菇。

(五)灰树花的保鲜贮运及加工技术简介

1.保鲜贮运

鲜灰树花应贮放在密闭的箱内或筐内,每朵灰树花单层排放,尽量不要堆得过高,造成挤压。需要密集排放时,应使菇盖面朝下,菇根面朝上。灰树花贮藏温度以4~10℃为宜,温度过高,鲜菇继续生长因而老化。贮运时切勿挤压、碰撞和颠簸。

2.灰树花干制加工

灰树花的干制可以用晒干或烘干的方法来进行。在烘干时,要注意温度由低向高逐渐进行。起始温度一般为40℃,每隔4h将温度升高5℃左右,最后用60℃的温度将子实体烘干。

为了较快地烘干子实体,可以将子实体分成单片后进行。灰树花子实体的含水量相对较低(一般为80%~90%),烘干方式较好。烘干后的灰树花香味较浓,比晒干的好。

灰树花的干品较容易吸潮,由于其香味浓郁又营养丰富,比较容易出现虫蛀或发霉现象。所以干品最好用双层塑料袋密封保存,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放在冷库中贮藏。

3.灰树花盐渍

灰树花的盐渍加工与其他食用菌的盐渍加工方法一样。由于灰树花的子实体朵形较大,因而在煮之前,要用小刀将子实体分成单片的扇形菌盖,煮透后冷却,用盐或饱和盐水盐渍。在盐渍时要注意经常倒缸,更换盐水或加盐,直到腌透为止(盐水浓度不再下降)。

腌好后可以转入塑料桶中。在桶中要加足饱和盐水,并加入封口盐,盖上内外盖。然后放入温度较低的仓库中贮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