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蛹虫草栽培

蛹虫草栽培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近年来研究表明,虫草素具有抑制病毒、抗肿瘤等作用。蛹虫草栽培时添加适量的生长素有刺激和促进蛹虫草菌丝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因此,生产时应适量添加维生素B1、B6、B12等。蛹虫草生长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来自于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培养基含水量要求为58%~65%,低于55%时,菌丝生长缓慢,高于65%时,培养基易酸败。蛹虫草是喜光性菌类。目前大规模生产蛹虫草以大米(小麦)培养基栽培方式为主。

项目十二 蛹虫草栽培

一、重要价值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又称为北冬虫夏草、北虫草、蛹草,是菌虫结合的药用真菌,蛹虫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它是现代珍稀中草药,蛹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的组成相近,营养齐全,具有重要的滋补价值,可与人参鹿茸相媲美,特别是其活性成分虫草酸仆-甘露醇、虫草素-脱氧腺苷、虫草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冬虫夏草,其中虫草素、腺嘌呤的含量则比冬虫夏草高3倍左右。国内外近年来研究表明,虫草素具有抑制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蛹虫草的蛋白质、糖、脂肪略低于冬虫夏草,而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之外,均高于野生冬虫夏草。特别是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的含量分别为冬虫夏草的6.2、5.3、5.1、4.9、3.8、5.2、11.6倍。另外维生素B1、B6、E、A、B12及矿物质Fe、Cu、Zn、Mo、Se的含量也高于野生冬虫夏草,蛹虫草的含硒量也很高,比高硒抗癌中药黄芪的含硒量高12倍。

蛹虫草味甘,性平,有益肝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蛹虫草能益肾补阳,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眩晕耳鸣、健忘不寐、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蛹虫草能止血化痰,它既补肾阳,又益肺阴,对肺肾不足、久咳虚喘、痨咳痰血者有较好的疗效。

人工栽培的蛹虫草具有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作用,特别是具有明显的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并能明显抑制S180艾氏腹水瘤,同时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具有增效和降低毒性的作用。

二、生物学特性

蛹虫草是指蛹虫草真菌寄生在磷翅目夜娥科昆虫的蛹(幼虫)体上形成的蛹(幼虫)与子座的复合体。蛹虫草的形态分为菌丝体和子座两部分。

(1)菌丝体:蛹虫草的菌丝是一种子囊菌,其无性型为蛹草拟青霉。其菌体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孢子散发后随风传播,孢子落在适宜的虫体上,便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体。

(2)子座:子座单生或数个一起从寄生蛹体的头部或节部长出,颜色为橘黄色或橘红色(见图10-17),全长2~8cm,蛹体颜色为紫色,长1.5~2cm,圆柱形或扁形,一般不分支,顶部稍宽,头部呈棒状。

img117

图10-17 蛹虫草的子座

三、生活条件

1.营养

蛹虫草属兼性腐生菌。野生蛹虫草以蚕蛾科、舟蛾科、天蛾科、尺蛾科、枯叶蛾科等鳞翅目昆虫蛹为营养,人工栽培时可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作为营养。

蛹虫草可利用的主要碳源是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淀粉、果胶等,尤其以单糖或小分子双糖的利用效果为佳。碳源中以甘露醇为最好,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健壮。生产中利用大米小麦作为碳源。

蛹虫草能利用的氮类物质是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有机态氮的种类较多,如蛋白胨、豆饼粉、酵母膏等,无机态氮中以牛肉膏作为氮源效果最好。人工栽培蛹虫草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动力蛋白,以蚕蛹粉、蛋清为最佳。

蛹虫草菌丝及其子座生长需要矿质元素,因此生产时常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

蛹虫草栽培时添加适量的生长素有刺激和促进蛹虫草菌丝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因此,生产时应适量添加维生素B1、B6、B12等。

适宜的碳氮比是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必需条件,合适的碳氮比为(3~4)∶1。碳氮化过高或过低将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污染严重、气生菌丝过旺,难以发生子座,即便有子座分化,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不佳。

2.温度

蛹虫草属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菌类。温度是蛹虫草生长发育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蛹虫草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最适温度。菌丝生长温度为6~30℃,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低于6℃时极少生长,高于30℃时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生长温度为16~23℃。原基分化时需较大温差刺激,一般应保持5~10℃的温差。在实际生产时控制温度常为发菌时16~19℃,出草时18~20℃,长草时20~21℃。试验证明,蛹虫草在10~20℃下变温培养需要30~45天才能出草,而在19℃恒温条件下培养,仅需要15~25天就出草。因此栽培时,尤其是菌丝生长期间要避免高温,以减少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3.水分和湿度

蛹虫草生长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来自于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培养基含水量要求为58%~65%,低于55%时,菌丝生长缓慢,高于65%时,培养基易酸败。当第一批子实体采收后,培养基含水量会下降到45%~50%,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将影响第二批子实体的生长,甚至不出第二批子实体,因此在转潮期应补足水分,结合补充营养,通常用营养液进行补水。

空气相对湿度对蛹虫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中后期,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可延迟蛹虫草的衰老时间,大大提高产量,即使在95%以上的湿度条件下,蛹虫草也能正常生长。菌丝体培养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左右,而子实体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90%。

4.空气

蛹虫草是好气性菌类。菌丝和子实体发育均需要清新的空气。尤其子座发生期应增大通气量,若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则子座不能正常分化或出现密度大、子座纤细、畸形,因此在生产时要注意通风换气。

5.光照

蛹虫草是喜光性菌类。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光照会使培养基颜色加深,易形成气生菌丝,并使菌丝提早形成菌被。在菌丝成熟由白色转成橘黄色,即原基形成时,需要一定的光照,此时要保持100~200lx的光照刺激,每天光照时间要达到10h以上,生产时夜间可用日光灯作为光源。光线过弱,原基分化困难,出草少,子实体呈淡黄色,产品质量低。

6.酸碱度

蛹虫草适应酸性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pH值为5~8,最适pH值为5.4~6.8。由于高温灭菌及菌丝生长会产生酸类物质,使培养基pH值下降,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将pH值调高至7~8,同时添加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等缓冲物质,以减缓培养过程中pH值的急剧变化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四、栽培管理技术

蛹虫草人工栽培主要有蚕蛹培养基栽培和大米(小麦)培养基栽培。目前大规模生产蛹虫草以大米(小麦)培养基栽培方式为主。

栽培工艺流程:菌种制备→栽培季节的确定→培养料的选择→培养基配制、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转色管理→子座生长期→采收加工。

1.菌种制备

选用菌丝洁白、适应性强、见光后转色和出草快、性状稳定的速生高产优质菌种,是获得栽培成功和高产的关键

与其他食(药)用菌相比,蛹虫草菌种极易退化,因此正确的选种、保种与用种非常重要。具体做法:一是不用3代以上的母种进行扩制;二是保种时不宜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保种与生产要轮换使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三是长期保藏的菌种需转管复壮后才可使用。

蛹虫草人工培养大多数用液体菌种接种,常用的液体菌种培养基如下。

(1)葡萄糖2%、蛋白胨0.4%、牛肉膏0.4%、磷酸二氢钾0.4%、硫酸镁0.4%、维生素B1微量,pH6.5~7。

(2)玉米粉2%、葡萄糖2%、蛋白胨1%、酵母粉0.5%、硫酸镁0.05%,pH值6.5~7。玉米粉加水煮沸10min,过滤取滤液,加入其他成分。

(3)马铃薯20%、奶粉0.5%、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2%,pH6.5~7。马铃薯去皮切块后加水煮沸10~15min,过滤取滤液,加入其他成分。

(4)葡萄糖1%、蛋白胨1%、蚕蛹粉1%、奶粉1.2%、磷酸二氢钾0.15%、磷酸氢钠0.1%,pH6.5~7。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三角瓶内,一般500mL的三角瓶装量为100~200mL,塞上瓶塞,在0.1~0.15MPa(121~125℃)下灭菌20~30min,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母种,每支母种接6~8瓶,接种后先静置培养24h,再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温度为恒温19℃,3~5天后即可使用。优质液体菌种的标准:培养液澄清,棕色,无混浊,培养液中有大量均匀的菌丝球,有浓浓的香味。

2.栽培季节的确定

根据蛹虫草对温度的要求,可分春、秋两季栽培。适宜的播种时间由两个条件决定:一是播种期当地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2℃;二是从播种时往后推1个月为出草期,当地旬平均气温不低于15℃。春播一般安排在4月上旬播种,秋播在8月上旬播种。立秋过后,气温由高转低,昼夜温差过大,正好有利于出草,是栽培的最佳季节。

3.培养料的选择

蛹虫草人工栽培可选用大米或小麦等作为栽培主料,大米以粗糙釉米为最佳,因其含的支链淀粉较少,灭菌后通气性较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选用的大米、小麦要求新鲜无霉变、无污染、无虫蛀。

4.培养基配制与装瓶

蛹虫草人工栽培培养基配方有多种,具体如下。

(1)籼米35g、蚕蛹粉1g、营养液45mL。

营养液组分:葡萄糖10g、蛋白胨1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柠檬酸铵1g、维生素B110mg,捣碎,补充水至1000mL,pH值为7;马铃薯200g,煮汁去渣,滤液内加入蔗糖20g、奶粉15~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补充水分至1000mL,pH值7~8;葡萄糖10g、蛋白胨10g、磷酸二氢钾2g、柠檬酸铵1g、硫酸镁0.5g、维生素B110mg,补充水至1000mL。

(2)籼米70%、蚕蛹粉23%、蔗糖5%、蛋白胨1.5%、酵母粉0.5%、维生素B1微量。

(3)籼米89%、玉米(碎粒)10%、酵母粉0.5%、蛋白胨0.2%、KH2PO40.1%、MgSO 40.05%,蚕蛹粉、蔗糖、维生素B1适量。

(4)小麦93.6%、蔗糖5%、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1%、酵母粉0.5%、蛋白胨0.3%。

(5)高粱45%、玉米渣40%、小米10%、蔗糖2%、蛋白胨2%、酵母粉0.8%、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

用罐头瓶、塑料瓶(耐高温高压)作为栽培容器,每瓶装主料30~40g。在制作培养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料与营养液的比例要适当,不能太干或太湿,适宜的含水量为57%~65%;二是培养基pH值严格控制在5.5~7.2之间;三是主料与营养液在灭菌前的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能超过5h,否则会发生培养基发酵和糖化,影响前期的转色和出草;四是培养基采用常压灭菌时必须在3h以内使灶内温度达到100℃,否则培养基容易酸化变质,影响产量。

5.灭菌

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彻底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为40~60min,常压蒸汽灭菌时为8~10h。灭菌后的培养基要求上下湿度一致,米粒间有空隙,不能黏稠成糊状。

6.冷却接种

灭菌结束后取出冷却,移入接种室,当培养基冷却到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接种液体菌种10mL或固体菌种10g。栽培中为防止污染,可适当增加接种量,以利于菌丝加快生长,迅速占领料面。接种完后即移入消毒和防虫处理的培养室内培养。

7.菌丝培养

在接种后的3周内,要进行遮光培养。接种后最初将温度保持在16℃恒温培养,以减少杂菌污染,当菌丝生长至培养基1/2~2/3时,可将温度升至19~21℃,室内要保持黑暗、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经15~20天菌丝可发满瓶。

8.子座培养

菌丝长满后,由白色逐渐转成橘黄色时,表明菌丝营养生长已经完成,此时菌丝已成熟,可增加光照,同时给予10℃左右的温差刺激,促进转色和诱导原基形成。当培养基表面和四周有橘黄色色素出现,开始分泌黄色水珠,并伴有大小不一的圆丘状橘黄色隆起物时,则表示子座开始形成。此时室内温度保持18~23℃,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0%。湿度太大则容易产生气生菌丝,对子实体生长不利;湿度太低则容易使培养基失水而影响产量。在子座形成之后,应根据蛹虫草有明显趋光性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光源方向,保证受光均匀,避免光线不均匀造成子实体扭曲或一边倒,整个培养期间要适当通风,但不可揭掉封口塑料薄膜,可在薄膜上用针穿刺小孔,以利于气体交换。

9.采收加工

一般从播种到子囊成熟需要40天左右,菌丝扭结到子实体成熟需要20天左右,每瓶可生长子座10~20支,但只有5支左右商品性状最好,生物学效率在30%左右。

当子座呈橘红色或橘黄色棒状,高度达5~8cm,头部出现龟裂状花纹,表面可见黄色粉末状物时,应及时采收。若采收过迟,则子实体枯萎或倒苗腐烂。采收时,用无菌弯头手术镊将子实体从培养基轻摘下即可。

子座采收后,应及时将根部整理干净,晒干或于低温下烘干。然后用适量的黄酒喷雾使其回软,整理平直后扎成小捆,并包装出售。采用罐头瓶熟料栽培的方法,一瓶可出干品2~3g。

10.转潮管理

子座采收后应停水3~4天,然后将5~10mL无菌营养液注入培养基内,再扎薄膜放到适温下遮光培养,使菌丝恢复生长。待形成菌团后再进行光照等处理,使原基、子实体再次发生,一般10~20天后可生长第二批子座。

11.蛹虫草人工栽培过程中常出现的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1)菌丝体表面出现菌皮。

菌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转色条件控制得不好,造成转色期过长。菌皮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措施如下。

①温度:白天控制在20℃,夜里控制在15℃,每天保持5℃温差刺激。转色阶段温度不得低于14℃,否则不能形成子实体。

②光照:每天光照12h左右,光照强度以200lx左右为宜,白天充分利用自然散射光,晚上用日光灯补光。

③湿度: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

④通风:适当通风换气,两天1次,每次30min。

经过上述管理,3天后菌丝开始转色,6~7天后,菌丝全部转为橘黄色。

(2)接种后菌种不萌发或发菌慢。

菌种不萌发或发菌慢的原因:培养基受杂菌污染,腐臭发黏;使用固体种接种,操作不熟练,造成菌种块灼伤或死种,或使用液体种接种,悬浮液中菌丝含量不足或杂菌污染所致;培养温度处于菌体正常生长温度的下限,接种块在低温下愈合慢,生长迟缓。

措施如下。①确保培养料的灭菌效果,灭菌结束,不要急于出锅,待压力表指针至零后,再冷却一段时间,以防止高温出锅料瓶内外空气交换。料瓶冷却后要及时接入菌种。将接种后培养基污染严重、已腐臭发黏的培养瓶挑出后,远离培养场地,将污染料深埋,以防杂菌扩散。②严格无菌操作,熟练运用操作技术。对确认不萌发又未污染杂菌的料瓶重新接种。③接种培养后,若环境温度偏低,培养室要辅以加温措施,保持15~18℃,以加快菌种定殖萌发,迅速占领料面。

(3)菌丝长满料面后,向深处吃料困难。

原因:灭菌前,培养料未经预湿吸水,灭菌后料内上部较干,下部为粥状;在配制培养基时,加水太多,造成灭菌后培养料黏结太紧,透气性差。

措施如下。①培养料装瓶后,不要急于装锅,可先浸泡2~3h,待培养料上下均匀吸水后,再进锅灭菌。②重新配制培养基。

(4)菌丝长势很好,但不转色,不分化子座。

原因如下。①配料中氮素偏高,以致在培养过程中,菌丝徒长结被,影响转色。②培养室光线布置不匀,使处于弱光下的菌体转色淡,处于黑暗中的菌体完全不转色。③在培养室环境温度低于12℃时,菌体难以转色。④使用长期连续转管及常温下贮放时间超长的菌种,其母本变异,接种培养后,不转色,不分化子座。

措施如下。①采用科学配方,配料中严格掌握各成分的组合比例。对因配方不合理造成碳氮比失调所形成的料面结被现象,弃去表层菌被,适量补加低浓度含碳营养液,10天左右可分化子座。②调整培养室光照强度至150~200lx,使培养瓶受光均匀,不存死角。③进入生殖、生长期管理后,要及时调整室内培养温度至18~23℃,结合通风,促其转色。④定期对菌种进行有性繁殖,认真做好育种、选种工作。

(5)菌体正常转色后,就是不出草或出草稀疏。

原因如下。①栽培季节选择不当,菌体转色后,遇连续低温或高温的环境条件,使成熟的菌体转入生殖生长后,在高于或低于原基分化温度的情况下,由于基内营养的不断输送供给,而在表层形成坚硬的菌核,在周围形成爬壁菌索。②在培养室光照超强、通风较差的情况下,原基分化密集,生长缓慢相互粘连。③使用劣质菌种,种性较差。

措施如下。①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好栽培季节,早春低温下播种,培养室辅以加温措施,保持在15℃以上;秋季播种避开高温期,在白天气温稳定在28℃以下时播种,使培养室温度在26℃以下。对转色后不出草的菌瓶,弃去表层菌核,适量补加营养液,调整室温为15~21℃,待菌丝恢复生长后,拉大昼夜温差,短期内即会形成子座。②加强对培养室的通风增氧,保持培养室相对湿度80%~85%,5~6天可恢复子座的正常生长形态。③使用经出草试验表明优质高产的适龄优质种投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