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搞好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改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把好无菌接种关。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虫致病菌防治食用菌害虫。药物防治要慎重。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努力改善食用菌的栽培环境,减少和杜绝病虫害发生机会,建立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项目三 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农产品现在分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个级别,生产有机食品绝对不能使用化学农药,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农药残留要符合各自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农药残留检测标准逐步提高,也就是说,以前合格的产品,现在可能就不合格了。所以生产者应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在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一、合理选场建厂和设计,确保卫生环境

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水源清洁、远离禽畜舍等污染源的场所作菌种厂和栽培场地。搞好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改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培养室和出菇室用前要严格消毒,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通风换气,严防高温高湿。

二、严把菌种质量关

栽培用的菌种,不论是瓶装还是袋装菌种,总的要求是:高产、优质,菌种生活能力旺盛,纯正无杂,不带病毒、病菌及害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及抗病虫害能力。菌种生产者不出售、栽培者不引进带菌、带毒、带虫的菌种。菌种生产中要及时进行菌种复壮,淘汰老化、退化及劣质菌种,以保证优良菌种的生长活力。

严格检查菌种质量,适当加大接种量。选用无病虫害、生活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定期检查,发现污染及时处理。污染的菌种要立即销毁。对污染轻的栽培袋可用浓石灰水冲洗抑制杂菌,或用75%的乙醇注射污染处,均可控制病菌蔓延;然后,将处理的栽培袋置低温处隔离培养。如杂菌发生严重,可将污染料灭菌后掺入新料中重新利用,也可将其深埋或烧毁,切忌到处乱扔或未经处理就脱袋摊晒。

三、做好栽培管理工作

把好配料加水关。把好培养基和栽培袋的制作关。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生料栽培时,为了抑制杂菌,可加入1%~2%的石灰来提高培养料的pH值;为了降低杂菌基数,用前曝晒2~3天;含水量要适宜,料要拌匀;当天配料要当天分装灭菌,并擦净容器上黏附的培养料;如用发酵料,培养料要充分发酵。

把好消毒灭菌关。培养基质灭菌要彻底。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装量不能太满,容器之间要有孔隙;高压灭菌时排放冷空气要完全。

把好无菌接种关。接种场所消毒要彻底,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灭完菌的料瓶(袋)应直接进入洁净的冷却室或接种室;接种动作要迅速准确,防止杂菌污染。

把好培养管理关。调节适宜的生长条件,改善调控环境因子,使之生长健壮。

把好及时采收关。按商品优质菇体耳体的要求及时采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以上皆为食用菌生产管理的预防措施。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首选农业(农艺)防治

(1)搞好环境卫生,是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卫生环境可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提高化学防治效果。首先要搞好菇场的卫生,菇房、场地等与食用菌生产有关的场所应尽量远离垃圾场、厕所、畜禽养殖场。

(2)搞好栽培期的卫生,在出料后、晒料前、堆料中、进料前后等阶段,菇房、场地及其周围应用石灰水或800倍的多菌灵消除杂菌和害虫。在发菌期内,在地面上撒上干石灰粉。食用菌生产中要定期消毒灭菌,食用菌栽培使用的工具都应及时洗净消毒。最后,在出料以后,废弃的培养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并对环境及所有器具进行彻底消毒。

(3)按食用菌生产的工艺流程,严格控制各个环节。食用菌生产的工艺流程:备料→栽培料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应根据不同的食用菌对其生长发育条件的要求,尽可能对温度、湿度、光线、酸碱度、营养、通气条件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整个环境条件适合食用菌的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菌的繁殖生长。

(二)优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味、趋某种颜色的特性,诱杀害虫。

(1)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在菇房内设置黑光灯诱杀。

(2)用阻隔法防止害虫的危害:安装纱门、纱窗,在菇房四周的门窗上装网眼较小的尼龙纱网或铁纱网,阻止害虫飞入房内。

(3)用某种颜色涂胶板诱杀害虫:蓟马对银灰色有喜向特性,在其发生严重的菇(耳)场,设置黄色纸板、银灰色木板涂布粘胶或药液诱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巧用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虫致病菌防治食用菌害虫。农业上应用的微生物农药对食用菌上的某些害虫也有较好控制作用。如苏云金杆菌类的生物农药对食用菌的鳞翅目害虫(如星狄夜蛾等)也有良好的杀伤作用。田间林间栽培食用菌可以利用蜘蛛、青蛙等防治菌瘿、菌蚜虫

(四)慎用化学防治

药物防治要慎重。栽培食用菌时一般不提倡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药剂,所采用的药剂既要不影响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又不能含有残毒影响食用。必要时进行药物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

总之,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抗病、虫品种,保持场地卫生,栽培技术(温度、湿度适宜)得当,采用物理(高温、高压、紫外线)灭菌,化学药剂处理(各种杀菌剂和消毒剂的使用)。实行多种防治措施的协调运用,才能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随着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的实行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食用菌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努力改善食用菌的栽培环境,减少和杜绝病虫害发生机会,建立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思考题

1.杂菌与食用菌的形态有什么不同?怎样观察识别杂菌?

2.食用菌的病害与虫害发生的条件、症状有什么不同?

3.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4.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什么?

5.怎样实现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有哪些?

6.“预防为主”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环节可以预防控制?

7.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要注意什么?

8.怎样处理生态(农艺)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9.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有哪些要求指标?

10.怎样处理无公害栽培与药物防治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