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如何防治大白菜菌核病?
(1)发病症状:幼苗期轻病株无明显症状,发展后病部出现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后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重病株根茎腐烂或猝倒,并产生白霉,最后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但无恶臭味。大田栽植后病情不断扩展,至抽薹后达到高峰。春季种株多从茎基部、叶腋开始发病,病株茎秆上出现浅褐色凹陷病斑,后转为白色,终致皮层腐朽,纤维散离成乱麻状,茎腔中空,有白色丝状物,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受害植株往往尚未开花就干枯死亡,以致颗粒无收。受害轻的造成烂根,导致大白菜发育不良或烂茎,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受害严重的茎秆折断,植株枯死。贮藏期带病的留种株发病尤为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2)发病原因:大白菜菌核病属于气传病害,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潜育期5~15天,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最易染病的生育期为生长中后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种植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作物因寒流受冻、氮肥施用过多的易发病。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中可存活3年。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春季2~6月,秋季10~12月。
(3)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施足基肥。连年发病较重的地块,应与非十字花科蔬菜,最好能与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基数。菜田收获后,应将田间作物的残枝落叶(尤其是常年菜田)清理干净,深翻土地。播种、定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一般每亩要求施有机肥5 000千克以上,同时施过磷酸钙50千克,草木灰100~120千克,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②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处理。播种前用10%食盐水或10%硫酸铵溶液漂洗种子,漂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及其他杂质,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
③高垄或高畦栽培。传统的平畦栽培,不利于通风透光,为菌核病提供了适宜的发生条件。因此,应改平畦栽培为小高垄或高畦栽培。
④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注意田间不能积水,大雨后要及时排水。采种株栽培应采用地膜覆盖,及时清除植株中下部的老叶、病叶,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40%多菌灵·硫黄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800倍液。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2~3次。此外,可用菜丰宁100克兑水15~20升,把大白菜的根在药水中蘸一下再定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