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花菜菌核病

青花菜菌核病

时间:2024-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种子、病残体、堆肥中越冬或越夏。病菌的菌核萌发适温5~20℃,以15℃最适宜,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上。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70%以下发病轻,低温高湿有利该病害发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隔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99.怎样防治花椰菜、青花菜菌核病?

(1)发病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叶片及花球,当植株茎基部开始受害时,受害部的边缘先呈不明显的水渍状褐色不规则病斑,然后慢慢软腐,生成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至茎基部病斑环茎一周后,全株死亡;茎基部叶片或叶柄发病,而后蔓延至茎部,茎部病斑由褐色变白色或灰白色,病茎皮层腐烂,干枯后病组织表面纤维破裂成乱麻状,茎内中空长出白色菌丝并夹杂着黑色菌核,且往往伴随着软腐细菌,发出恶臭。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种子、病残体、堆肥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盘中的孢子成熟后弹射出,随风传播,侵染植株。病菌的菌核萌发适温5~20℃,以15℃最适宜,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上。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70%以下发病轻,低温高湿有利该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种子处理。用10%盐水或10%~20%硫酸铵水溶液漂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再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或0.1%强氯精或200毫克/升农用链霉素液浸种20分钟,然后洗净晾干播种,减少初侵染源。

②轮作换茬。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采用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

③防治传病害虫。及时防治黄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蚜虫等害虫,以免传播病害,减少害虫伤口。

④清洁田园。种前早翻深翻土地,整地晒田,减少菌源;生长期间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及病株,带出田园处理,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田间菌源。

⑤采用电热温床育苗,播种前把床温调到55℃处理2小时,把菌核杀死。

⑥药剂防治。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隔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重点喷施植株体的中下部与地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