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双孢菇秋季出菇应如何管理?
双孢菇播种后35~40天(覆土后15~20天),当菌丝普遍长到覆土层,扒开覆土可看到许多米粒大小的白点(即由线状菌丝变粗而形成的双孢菇原基),覆土缝中已有大量的绒毛菌丝长出时,即可进入出菇期管理。管理措施包括水分管理、通风换气、温度调节、采收、菇床整理、追肥等,最重要的是湿度与通风管理。双孢菇的出菇管理可分为秋菇、越冬菇及春菇3个不同时期。秋菇期间,由于营养料营养丰富,气温适宜,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周期短,产量集中,对水分、空气的需求量也大。因此,秋季要想夺取高产,必须重点处理好水分、温度、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护好菌丝,为翌年春菇生产打好基础。
(1)水分管理:水分调节在整个秋菇管理中最重要,水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必须认真对待。出菇后,子实体生长阶段所吸收的水分,来源于覆土层和空气中的水分。
①秋菇前期:当覆土层内出现米粒大、白色的小菇蕾时,就要适时喷结菇水。结菇水要偏大、偏重,连续喷2~3天,每次喷到土层发亮,目的是促使菌丝大量扭结出菇,每平方米总用水量3.6千克左右。当菇蕾长到黄豆大时,再及时喷出菇水,每天喷1~2次重水,每次1米2喷水0.8千克左右,连续喷2天,每平方米总用水量3.2千克左右。喷重水后,停水二三天,然后恢复正常喷水,即每天喷1~2次,轻喷勤喷,少量多次,直到采菇。第一潮菇采收后,停水一天,以后继续喷水,直到下潮菇长到黄豆大时,再喷重水。如此反复循环,直到第三潮菇采收结束。
②秋菇后期,气温逐渐下降,出菇量逐渐减少,菇密度低,潮次也不明显,因而喷水量应该减少,要采取轻喷勤喷的方法。一般控制每平方米每次喷水0.5千克左右,使细土湿度较前期略小点,既要保持细土潮湿,又要保持细土松软。
喷水要均匀、全面,不能有干湿不匀。喷水雾点要细,呈雾状。喷雾器喷头朝上或侧喷,以减少对幼菇的冲击。移动时速度要均匀而有规律,高低一致。不能乱扫或忽高忽低,严禁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喷水量和喷水次数要根据菇的多少、大小、天气等情况而适当增减,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前期菇生长集中时多喷、勤喷,后期菇发生少时少喷。气温高于20℃,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15℃,中午通风和喷水。喷水后还要适当通风,不喷“关门水”,使菇盖表面不积水。采菇前不喷水,以防止采菇手捏处发红,影响品质。
(2)温度:保持菇棚内适宜的出菇温度,是秋菇夺取高产的关键。出菇期菇棚温度应保持在18~20℃,较低温度下双孢菇子实体肥厚,不易开伞,品质较好。
秋菇期温度总的趋势是从高到低,有利于生产。但由于气候不稳定以及双孢菇自身新陈代谢的作用,菇房的温度经常会出现波动,前期温度会回升,后期则会降低,从而给生产带来影响。所以,一定要加强温度管理,以促进子实体发生和生长。
秋菇前期气温较高,有时可达22℃以上,当菇棚内气温高于18℃时应设法降温,如在向阳一侧加厚薄膜上的覆盖物,并多开门窗通风降温。中午气温高时关闭门窗,晚间清晨气温低时再开窗通风,同时在地面或墙壁上适当喷水也可降温。待温度降下后,即可整理菌床,捡去死菇及发黄菌丝束,并适当补土,使菌丝恢复正常,再进行出菇管理。
秋菇后期温度逐渐下降,应加强管理,以免温差过大,出现“龟皮裂”、“硬开伞”和“死菇”现象。此阶段应加强防寒保温工作,当菇房内在12℃以下时,要关闭朝北面门窗及通风设施并加设挡风屏障,严防北风进入。避免在低温的夜晚及清晨换气,中午外界气温较高时,可以开南面窗进行通风。有条件的菇房可以加温维持菇房温度稳定,以延长秋菇的产菇期,增加秋菇产量。
(3)通风:双孢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呼吸作用比菌丝体生长阶段更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耗氧量大,因此,出菇后菇房内必须经常保持空气新鲜,随时通风换气。
在秋季气温偏高的前期,菇房内通风不好就会导致子实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幼菇萎缩死亡现象。此时菇房通风要同时提高棚内的温度,同时降低棚内的湿度。综合考虑,菇房通风应在夜间或雨天进行。无风的天气南北窗可同时打开,有风的天气只开北风窗。为解决通风与保湿的矛盾,门窗要挂草帘,并在草帘上喷水,这样在通风的同时也能保持棚内的湿度,还可以避免热风直接吹到菇床上。
秋菇后期气温下降,菇体减少,棚内二氧化碳和热量也相应降低,可适当减少通风次数。菇棚内空气是否新鲜,主要以二氧化碳含量为指标,也可从双孢菇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确定氧气是否充足。在通风较差的菇房内出现柄长盖小的畸形菇,说明棚内二氧化碳超标,须及时进行通风加以改善。
(4)采收:为保证双孢菇质量,以保证达到较高的商品率,应做到及时采收。特别是第一、二潮菇,生长旺盛,菇体密集,菇盖长到2~4厘米时,就要及时采收,否则,长得过大,质量上不去,价格也上不去,还会影响下一潮菇的生长,得不偿失。出菇盛期,最好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合格菇的基本标准是:菇盖直径2~4厘米,菇形圆整,纯白,菇柄削平长度不超过0.5厘米,无泥根、无机械伤、无虫眼、无色斑点、不开伞、不掉柄、菌柄与菌盖间不薄皮(小于3毫米微薄皮)。采收时不要喷水,用拇指、中指捏住菇盖向下一按,轻轻旋转,提起,放入筐中集中削柄。运输时要用收购单位提供的盛放双孢菇的专用容器,防止菇体碰伤。
(5)采后管理:每次采菇后,随着双孢菇子实体不断被采去,在土中留下许多老根或根穴,并带走了部分覆土,造成床面凹凸不平,有的甚至露出培养料。喷水时容易造成床面积水,伤及菌丝,诱发病虫害,影响后期出菇。这时应用小刀或镊子等及时挑除老根,清除死菇、伤残菇、病菇、虫菇等,然后将用2%石灰水调节好含水量的土粒,补在床面凹陷处,耙平床面,注意不能使用干土。床面整理一般在当天采菇后喷水前进行,如菇较多,也可在一潮菇结束后再整理。菇床整理工作要随着产菇时间延长而增强,进入产菇中后期,培养料表面覆土中的菇根及根状菌索,必须彻底清除,否则,菌床上的子实体会大量减少。
菌床经过一段时间的出菇后,营养物质不断消耗,菇形变小,必须结合喷水喷施2%石灰水和追肥。常用追肥有2%~5%工业粗制葡萄糖或砂糖,或0.02%酵母粉液,或0.5%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