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病又叫白皮病、臭霉菌病,病原菌为粪生帚霉。培养料上感染该菌后,初期为白色浓密绒毛状菌丝,像撒上石膏粉一样,菌落扩大后变为黄褐色,成熟后变成粉红色。并产生臭味,使培养料变黏、发黑,常发生在培养料及覆土层表面有石膏霉生长的地方,双孢菇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当杂菌干枯减少后,双孢菇仍可生长,但活力已大减。
36.如何防治白色石膏霉病?
本病又叫白皮病、臭霉菌病,病原菌为粪生帚霉。培养料上感染该菌后,初期为白色浓密绒毛状菌丝,像撒上石膏粉一样,菌落扩大后变为黄褐色,成熟后变成粉红色。并产生臭味,使培养料变黏、发黑,常发生在培养料及覆土层表面有石膏霉生长的地方,双孢菇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当杂菌干枯减少后,双孢菇仍可生长,但活力已大减。
(1)发生条件:病原菌生活在土壤和腐败的有机物上;培养料含水量偏高、含氮较多以及较高PH值环境下易发生。
(2)防治方法:
①培养料堆制发酵要彻底,利用发酵时产生的高温杀死病原菌。推广二次发酵技术。
②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和石膏、石灰用量,防止培养料中含水量增高和出现较高的PH值。
③选择上一茬没有种植过食用菌的场地。
④局部发生时,先用石灰或盐覆盖,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局部处理,或喷1∶7醋酸溶液或食醋溶液,可抑制其扩展;发生严重时,子实体采收后在床面喷代森锰锌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每100米2用稀释液10千克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