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习的实施
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构,并正式进入实习机构之后,实习便正式开始。实习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实习的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实务阶段,即学生开始执行实习教学契约的重要阶段;第三阶段是实习工作结束阶段。接下来具体从上述三个阶段来介绍机构实习。
一、实习第一阶段
实习第一阶段是学生与实习机构接触适应,并开始寻求自我角色定位,了解基本实习内容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学生与机构建立关系,学生与督导员建立信任关系,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实习教学契约订立。
(一)学生与机构建立关系
学生与机构建立关系即指学生要了解机构的规则、文化、人事架构、问责、服务内容特色及手法,等等。在机构实习教学中,这一目的需要通过实习工作说明来完成。实习工作说明是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后实习教学的第一步骤。学生进入新的环境之后,需要面对新的工作与挑战,如果他们不能及时系统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极易因此而产生焦虑感与挫败感,同样也不利于实习教学的开展;反之,详尽的说明则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被接纳的并能迅速地投入到工作的情境中。例如,以下便是一名学生所写的实习日记。
在我更早的一段实习期中,我被安排在学院的咨询中心。记得有一天,一位案主进来并请求一次咨询,而且我的督导员要求我照顾这位案主,我简直吓坏了……记得我和案主走进办公室时,一些想法穿过我的脑海:“我还没准备好,我将做什么?我真希望能离开这儿!”
此时,机构方面有义务协助学生认识并适应实习的环境,包括向实习的学生说明机构的背景、组织、宗旨、服务对象,等等。在此阶段中,主要的工作说明有下列几项(廖荣利,1970)。
(1)介绍学生认识机构主管及各部门人员,介绍学校学生彼此认识。
(2)介绍机构环境位置及各部门所在地,如器材室、档案室、会议室、餐厅、盥洗室、会计室等,以及机构作息时间和对实习学生工作时间的要求。
(3)说明实习规则与注意事项,如报告上交方式与时间、衣着谈吐、请假规则、保密要求、家访手续与注意事项,等等。
(4)介绍并说明机构服务输送程序,机构功能与发展历史、经费、案主类型与需求,机构组织者人员编制、社会工作者角色及每日主要工作,等等。
(5)说明实习学生可以使用的设备与器材的使用原则和操作方式。
(6)介绍机构现有的资源及说明运用的原则。
(7)机构次文化的说明,如习惯、称呼、活动方式,等等。
(8)实习教学的运用,每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及额外教学时间的运用原则。
(9)对督导员及其他同事的称呼。
(10)学生在机构的角色与地位,以及如何向案主介绍自己。
(11)指定课外读物,并进行简单说明。
(12)督导员不在且遇紧急事故时,学生应如何处理或可向谁请求帮助。
(13)有关作业、报告及记录等撰写格式、方法及审阅程序的说明,如访视记录、会谈记录、读书报告、方案计划、期终实习报告,等等。
(14)让学生了解学校各课程主要教授内容,以及学生目前掌握的内容。
(15)讨论并说明实习工作评估的程序与标准。
(16)其他。
在这一阶段中,实习安排工作说明越能满足学生需求,就越能减除学生不确定和不满足的焦虑感,也能帮助学生与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在机构中感受到归属感。同时,在此阶段中,学生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对于工作说明或工作安排有困惑的地方要主动提问,主动表达自身的需求。
(2)做好工作说明的相关记录,或保存好机构发放的说明资料,以便今后查阅。
(二)学生与督导员建立信任关系
督导员与学生在实习开始之前往往是彼此陌生的,一般也仅是在实习前会谈中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一再强调接案时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对开展个案工作十分重要。同样,在实习中,学生与其督导员建立信任关系是督导员进行良好实习教学的基础,其能帮助学生与督导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此阶段,督导员需要具有处理“感受”部分的能力,即应该给实习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说明和陈述他们的感受,且应鼓励学生表达感受,包括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和疑问等。其实质则要求督导员能接纳实习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且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之。
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靠双方的努力,在此阶段,学生的表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能敢于表达自己对服务对象、机构的感受和意见。
(2)学生愿意接受督导员的意见和批评。
(3)学生要有勇气和空间反思自己的专业态度和价值。
在此阶段,学生的一项重要功课为撰写反思日记。基于与督导员信任关系的建立,学生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反思自身的专业态度和价值、对实习的理解和期待,可为今后的实习工作奠定正确的价值理念。
督导员对实习学生的不同态度将会对教学关系的建立有着不同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例子。
一个学生在实习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毕业实习的第一天,督导员发给我一份有关机构的剪贴簿要我阅读。大约45分钟之后我将其还给了督导员,并询问我下一步该做什么。他带着惊讶的神情告诉我,他原以为这会花一天的时间,并说,我可以回家了。对此,我感到十分失落并有点愤怒,督导员并未做好迎接实习学生的打算。
另外一个学生的经历则不同:
我参加过一次培训会,其召开的目的是使实习学生了解机构。我的督导员和我一同探讨了机构运行的几个主题,比如保守机密的重要性。在会议结束的时候,督导员给了我评价培训价值、提问以及抒发自我感受的机会,我感受到了尊重、赞赏和真正的关心。这使得我对未来的实习工作充满了期待,也对我的督导员充满了信心。
(三)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
实习之初,学生需要与机构服务对象建立初步的关系,即在机构实习之初基本了解机构服务对象的一些大致情况,如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特征等,尽可能多地积累相关背景资料,为今后进入实务阶段实习时能更有信心与能力处理相关个案做准备。
在实习过程中,至于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学生应认识到:作为学习主体,除要在督导员的指导下参与个案之外,还需要表现出充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主动接触服务对象
学生要与前来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主动接触,亦可做一些接待引导性工作。在与服务对象的日常对话中,了解该机构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等。督导员亦应要求学生主动接触服务对象,而非被动接受任务。
2.积极参与或协助机构活动
对于机构活动,学生应积极参与或协助。通过参与机构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服务对象,并可以了解机构的大致运作流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机构任务和机构目的以及一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社区探访
社区探访也是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学生离开机构范围,主动去社区寻求潜在的服务对象。如学生寻求的是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对象,那学生可与社区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老年人普遍的需求、现状与关注点。
小罗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目前在某社会工作机构实习。他来到社会工作机构已经三天了,在督导员的带领下已了解了机构的大致情况。他现在的困惑是似乎除了坐在办公室阅读一些文字资料外便无所事事,他要求督导员能够指派一些工作给他。督导员却告诉他,机构实习更加需要自身的主动性,同时要求他先去接触机构服务对象,并提交一份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报告。小罗十分担心能否完成任务,并且不知该如何去接触足够多的服务对象以完成需求评估报告。
(四)实习教学契约订立
1.什么是实习教学契约
社会工作实习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巧,通过实习经验获得一定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以此达成实习的目的。如果实习以一种无结构的方式开展,就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从中获得切实的知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实习教学上的结构化要求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Wilson指出实习教学结构化不仅仅是指教学双方的角色职责,而且包括共同确认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和完成最终的实习评估这三部分。(曾华源,1987)
因此,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初,为使实习更加有效地进行,首先需要订立教学契约。实习教学契约是指通过双方的深入沟通,明确了解实习结构并获得双方认同后而形成的教学约定。换言之,实习教学契约就是教学双方共同参与设计双方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进行评估的过程(Hamilton,Else,1983)。本文教学契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集中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估指标与程序三方面,其余的内容如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督导员的职责将在另外的章节中予以说明。具体见表4-1(曾华源,1987)。
表4-1 实习教学契约范例
2.实习教学契约的功能与特点(史柏年,侯欣,2003)
(1)教学契约的订立,就是通过教学双方达成一致,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活动,促使双方参与教学过程。
(2)在教学契约中明确规定机构、督导员、学校、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各方在实习中所应负有的责任。
(3)有效的教学契约不仅应制定出教学期望,而且也应规定工作执行的标准和过程,因此可以帮助实现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估。
(4)教学契约的准备和制定过程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生可将此经验转换于协助案主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在未来专业的发展上有所帮助。
教学双方对教学的承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口头约定、书面成文的形式皆可。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契约的方式,从教学契约的有效性来说,以下的特性越多表明该契约的有效性越强。
第一,正式性。
正式性实习契约是指用正式文字记载的教学契约,契约中除了一般的目标之外,还包括具体目标、学习机会、每周教学时间次数、评估时间次数、学生在实习中承担的作业、评估的程序和指标,以及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的教学方式,等等。
第二,弹性。
弹性是指在实习阶段中,即使是正式性实习契约也是具有弹性的。换言之,即在具体的实习进程中,实习的目标和实习活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新的实习活动。
第三,相互性。
相互性是指教学契约并非是由单方面决定的。教学契约应该由督导员、学生、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三方面共同讨论订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表达意见,督导员则经由教育诊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经验、能力和知识等各方面后提出计划,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则可以根据学校实习目的和教学计划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契约是经过解释、磋商、说服等途径产生的。
第四,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在订立教学契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供的实习机会是否能够使学生思考运用专业知识,演练实务技巧,完成实习目的。
3.实习教学契约的订立
(1)教育诊断。
实习教学契约现实性的特性要求在订立实习教学契约时,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实际的专业情况和不同的需求;相互性的特性要求吸纳各方面实习的参与者参加最初的实习教学契约;弹性的特性则容许在需要的时候,实习目标和实习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定。因此,实际有效的实习教学契约的订立要建立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诊断的基础之上。教育诊断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从实现前会谈的初步教育性诊断到实习实施进程中,督导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需求变化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来考虑实习目的和实习活动的具体安排,同时学生也应及时总结检讨自己的实习经验,确认自己的学习需求并意识自己的知觉状况。
(2)实习教学契约的订立。
实习教学契约是份三方协议,三方包括学生、督导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这份协议一般要陈述学生希望从实习中获得什么(比如实习目标)、学生的职责或者任务、学生将接受的督导员的数量或程度,以及学生将在实习机构中工作的时间等。通常,三方将签署和接受契约的复印件。它有助于学生记住自己的承诺,当契约的一部分完成时,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安排他们自己在机构中的工作时间。实习教学契约也提供必要的保护,以确保实习作为一种教育经历的完整性,同时防止机构把学生当做雇员来对待。
在学生熟悉实习机构,了解实习目标以及督导员提出的期望,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之后(一般来说,在一个指定的机构中的所有实习学生都被要求达到某一个学习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可能在实习工作说明中已经向学生告知),实习计划书就开始草拟了。
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目标,结合机构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机会进行考虑,然后,草拟出一组希望在这次实习中达到的目标及其子目标。其中要注意区别目标和子目标。目标提供主方向。比如,学会如何进行老年案主的评估,或者通过组建青少年小组来达到自己专业技能的训练。子目标紧随目标之后,它是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活动。子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可表达的,以便易于监控其是否被完成。因此,子目标既要是可测量的,又要是可获得的,即要标注出特定的时间或日期,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标注清楚数量的区别(比如,在一周内要完成几次访谈)。
其次,在列出实习目标之后,学生要仔细考虑自身将要采取或执行的每一个步骤、活动或者职责,确定工作可能趋向的目标以及两到三个相关的子目标。考虑子目标的实现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如果发现需要花费的时间超出预估的时间,那么应该选择放弃。注意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在实习的最初几周内能达到的目标组合,以及在最后几周内才能实现的其他目标。如表4-2和表4-3所示。
表4-2 李刚的学习档案
表4-3 马丽的老年人照顾档案
最后,完成实习计划书的初稿之后,将其提交给督导员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此时,三方均可进行必要的修订,合并修订意见以后,重新打印这份文件,并准备签字。三方中的每一方都应该持有一份最后协议的复印件。
实习教学契约需要记住一些要点,即应该指明以下几个方面。(戴维·罗伊斯等,2005)
(1)学生在机构中的天数和时间。
(2)督导员的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
(3)学习目标(用比较宽泛的字眼描述)。
(4)子目标(用具体、可测量的字眼描述)。
(5)学生的职责、活动或者任务(要尽可能具体,例如,陈述将要带领的群体的人数,将要完成的评价数和任何重要的任务完成的最终期限或者目标日期)。
(6)评估。
(7)草拟的日期(因为有可能会修改)。
二、实习第二阶段
在度过实习第一阶段之后,学生对机构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建立了相关的联系,如与督导员建立信任关系并就实习教学达成共识签订了实习教学契约,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并基本了解了服务对象的现状与需求。可以说,第一阶段是学生实习的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实习学生进入实习的实务阶段,是学生开始执行实习教学契约的重要阶段。在这阶段学生共有三个实习目标:深化与机构的关系,与督导员建立学习的关系,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化关系。
(一)学生深化与机构的关系
在第一阶段中,通过机构实习的工作安排与说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机构的规则、文化、人事架构及问责制度,认识机构的服务内容、特色及手法,以及自身在机构中的角色和任务。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构,避免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存在于机构之中而产生焦虑与不满足感,增强学生在机构中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主动性与热情度,从而保证实习工作能顺利开展,实习目的能更加高效完成,在第二阶段,实习目的之一便是深化学生与机构的关系。在这阶段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能与机构的同事建立伙伴关系
除督导员之外,机构其他同事也将会是学生实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在机构中应适当弱化“我是实习学生”的角色,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尽最大可能投入到机构活动中,避免因为过于强化“学生”角色而一直处于被动指派任务的情景中。学生应与机构同事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参与机构工作,在工作中多向同事咨询学习,实现多方位能力的提升。
2.希望学生能与机构同事一样,按照机构要求和规则办事
在机构中,针对机构工作人员和实习学生的要求和规则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于实习学生的要求和规则较为宽松。如对实习学生工作时间的要求比较宽松,实习学生一般可以晚于机构人员上班,或有额外工作加班时实习学生可以请假或事后补假,等等。为达到让学生深化与机构关系的目的,学生应尽量与机构同事一样,按照机构要求和规则办事,这也有助于学生与机构同事建立伙伴关系。
3.支持学生检视机构的强弱项,在适合时提出建议
学生在机构实习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检视机构的优势与弱势,在合适的时间(如召开机构工作会议时)提出适当的建议,这是体现学生在机构中参与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当然,要注意所提出建议的参考性并注意措辞,并且应先将建议与督导员共同探讨,督导员也应当对学生的建议作出回应。
4.当学生与机构有不调和的问题的时候,督导员能够适当介入
不是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机构实习的每一个阶段顺利进行。当学生的实习期望和现实有矛盾时,或机构对学生提出实习要求,而学生不能达到要求从而产生问题时,督导员应当适当介入。面对学生的问题与困难,督导员应做好解释引导的工作,并予以支持。此外,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也应当定期接触面谈,以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督导员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将在后面章节具体展开说明。
(二)学生与督导员建立学习的关系
在第一阶段,学生与督导员建立信任关系是为两者建立学习关系奠定良好的互动基础。督导员是学生在实习机构中的指导老师,学生将从其身上学会社会工作实务如何具体操作,社会工作技巧如何实际运用,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学习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督导员向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巧
虽然学生已经在学校中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但是在此阶段不应该以所有学生都已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普遍前提,应该允许学生出现遗忘知识点以及产生疑问的情况。督导员应该就学生实习目标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以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提问,配合查阅资料、提交读书报告等方式,使自身的专业知识重新得到复习和梳理。
2.督导员帮助学生运用个人的知识、技巧和经验,设计适合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
随着实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将要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化关系。此时,督导员需要协助引导学生进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及情景中,帮助学生运用个人的知识、技巧和经验,考虑针对案主的问题、需求以及实习学生的实务能力,设计适合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使学生能真正做到以案主利益至上并更有能力帮助案主。
3.督导员给予指引、评论,以修正学生的服务介入计划
后文我们将会提到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化关系之后,学生将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通过制订服务介入计划,在服务介入活动中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人的能力和资源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借助具体的服务介入策略,来实现服务介入的目标。服务介入计划是学生进行实务工作的工作规划,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服务介入计划的设计能够提高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活动的专业性。一个具体可行的服务介入计划对实习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评估服务对象需求设计出一份服务介入计划之后,应先呈递给督导员,督导员则应给予指导、评论,以修正学生的服务介入计划。
4.督导员与学生一起检视实务,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实习中,在学生进入独立完成个案阶段之前,督导员应尽可能提供学生检视实务过程的机会。这一过程中,督导员需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安排并设计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技巧(个别教学、个案研讨或个案教学、团体讨论、参与观察、角色演练),让学生逐步累积和总结学习经验,协助学生在知、觉、行三方面进行整合,进而达成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督导员应与学生一起检视实务过程,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以及技巧和经验上的不足之处,督导员应及时指出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化关系
学生独立接触服务对象并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即学生进入实务阶段,是实习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检视实习成效的重要标准。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化关系,即我们所说的服务介入工作的开展。服务介入计划具体的实施和操作步骤将会在其他章节中详细说明,因此在此处只是进行简要的介绍。
1.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服务对象本人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二是与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对于初次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因为急于想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或者不知道怎样处理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而容易出现直接提问服务对象、忽视服务对象内心感受的现象。在与服务对象的初次见面中,最重要的是与服务对象建立比较好的信任关系,而不是尽量多地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
2.学生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与服务对象寻求内在及外在的资源
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社会工作服务介入计划的第一步。在全面、正确评估服务对象的基础之上,根据服务对象的独特处境和生活方式,与服务对象寻找内在及外在的资源,设计和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活动,处理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服务对象的姓名、年龄、“问题”的表现、家庭的基本状况以及主要的社会支持关系等内容)、能力发展(服务对象的愿望、兴趣、优势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中的成功经验、日常生活安排以及其他重要人的情况)、互动交流状况(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社区、医院以及其他重要联系的交流状况)、压力和困难(此处关注的焦点不是压力和困难的本身,而是了解压力和困难产生的具体环境因素)。
3.学生与服务对象订立契约,设计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版《社会工作词典》将契约定义为“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就介入过程中关于目标、方法、进度和将要履行的相互义务而达成的书面、口头或者暗示的协议”。一份契约可以保证各方都有义务去执行各方都同意的目标,就此而言,这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与服务对象订立一份契约的重要性,仅次于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性,特别是案主的自决权。社会工作不是社会工作者单方面对案主所做的事情,它是其与案主的合作。在介入期间,一份契约有助于学生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其服务对象双方把注意力聚焦在达到他们目标的工作上。
这里就计划与契约的不同进行如下说明。计划指社会工作者一方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拟定的解决案主问题的方向和方法,然而案主可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社会工作者必须与案主协商,以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计划。因此,当学生在实习期间,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服务对象建立信赖关系,并对其进行需求评估之后,双方便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之上订立契约,设计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督导员应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向实习学生给予指导和建议。
契约并非全是以书面形式拟定的,同时它也有简单和全面之分。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契约样本的范例,见表4-4。
表4-4 契约样本A
4.学生针对服务对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介入阶段是助人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工作可以有所成效。虽然学生在担任社会工作者时会因面临不同服务对象而产生种种问题,解决方法也千差万别,但仍有一些基本的工作内容是一致的,如支持鼓励、情绪疏导、观念澄清、行为改变、环境改变、信息提供、直接干预等。服务介入的策略包含了社会工作者援助服务对象的角色与任务,以及介入的方法与技巧。具体的介入方式将在其他章节中详细地介绍,本章就不再赘述。在这一阶段,学校和机构双方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实习教学者应及时了解并与学生共同商议解决。
三、实习第三阶段
实习第三阶段为实习结束工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整个实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习教学者应按计划行事,并且妥善完成各项结束任务;实习学生也应学会正确地处理分离的情绪并完成相应的交接工作,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学校、机构及学生各方也将对实习进行评估。在此,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学校应该如何完成实习结束工作。
(一)总结与机构的关系
当学生实习结束之时,要记得总结与机构的关系。与机构良好关系的建立与总结将有助于丰富学生实习的完整性,同时有助于机构在接待学生实习工作方面进行改进,利于今后学校与实习机构建立与持续良好关系。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和机构单位主管或同事进行总结分享,提交总结报告,讲解在实习中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学习成果。
第二,向机构单位主管或同事交代未完成的工作。
第三,分享来自于服务单位前线同事的经验,同时表示感谢。
第四,机构单位主管或同事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此处,机构单位主管对实习学生及督导员作出口头及书面评价。这些评价将是学生实习评估和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标准,督导员也可以就主管提出的评价,检视自身的督导员以取得改进。
第五,机构收回资料,并提醒学生保密。实习开始时,机构发给学生各种材料、文具等,实习结束时,机构应收回较重要的文件资料,并且提醒学生不得带走未获得机构允许的各种资料,尤其是个案记录或机构保密文件等资料。除此之外,机构也应该提醒学生,如不是教学上的需要,不得将在机构中的所见所闻,任意向他人提及,尤其是破坏机构社会形象的信息,务必做到保密。
(二)与督导员总结学习的关系
1.学生提交自我总结报告
参加实习的每位学生在实习活动结束之后,需要把自己参加实习的整个过程及经验体会整理出来,特别针对实习过程中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活动,从整体的视角重新反思实习的每一步骤及总结从中获得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作出新的定位和安排,这些内容就构成了自我总结报告。在实习的时候,有些问题可能被忽略了;有些问题虽然当时发现了,但可能无法认识到其中所关联的不同方面和意义;有些学生虽然了解了其中所蕴涵的意义,但可能受到经验的限制,没有能力及时回应服务对象和周围他人的要求;有些学生虽然回应了,但是把握的尺寸不是很恰当。总之,自我总结报告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实习流程、社工专业服务活动记录下来,还应包含学生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自我总结是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过程。在实习结束阶段,实习学生应该向督导员提交自我总结报告,以接受督导员的评估。
学生除提交自我总结报告进行自我总结与检讨之外,还可以考虑与其他实习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见证彼此的努力和得失。实习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实习研讨会、表彰会、游戏活动。实习研讨会是让参与实习的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督导员应该主持该会并参与其中,以利于更为有效地加强实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表彰会是指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实习学生详细介绍自己参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过程和经验;游戏活动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让每一位实习学生都有机会在轻松、信任、和谐的气氛中交流想法和经验。
2.学生给予督导员督导过程的意见
学生给予督导员督导过程的意见,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以利于督导员改进督导的方法。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实习结束阶段,督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给予评价,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提供指导意见。同样,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实践中的体验,给予督导员意见,可以采取口述或书面表达方式表达意见,以帮助督导员改进督导方法。
3.督导员协助学生回顾与确认个人的成长,并计划未来
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并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因此,督导员应协助学生确认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应了解个人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尤其是还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有时,学生对个人未来的方向与职业生涯计划感到迷茫;督导员亦可与学生讨论学生的个人特质、兴趣与能力,适合选择哪方面的工作领域或作出何种改变,才能有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实习失败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讨论是有相当大的必要性的。
4.督导员帮助处理学生实习结束时的心理反应
有些学生会对机构与督导员产生依赖情绪,以至于实习结束时感到悲伤。有些学生能逐渐控制这种情绪。有些学生则要求延长实习时间,甚至实习结束后,经常前往实习机构。督导员应敏锐观察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要求,并协助他们去认识自己这种要求心理与行为反应,并尝试以成熟的方式寻求和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许多学生常对实习的学习结果不满足,或担心其所学是否够用。督导员应敏锐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且理性地和学生讨论他们的期望、教学方式、学习机会和个人的努力等,以试图找出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时,督导员理性地接纳学生的情绪与意见,可消除他们不满的心理。对于担心学习不足的学生,督导员可借由各种记录与资料,并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检视学生的学习所得,这将能让学生产生对具体收获的认知。
5.督导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反应,并做好正确的处理
许多督导员常有如释重负和期待尽快结束的心理反应,但要注意不能因此疏忽了学生结束阶段的所有注意事项而让学生草率地结束实习。此外,有些督导员很重视学生实习的成果,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则感到兴奋;反之,则感到沮丧和挫折,并认为是他个人的失败。无论如何,督导员应以愉悦和成熟的方式面对学生实习的结束。
(三)与服务对象总结关系
1.与服务对象总结个人进展、问题处理情况及跟进事宜
实习结束前一段时间,督导员应与学生讨论该如何结束个案或转案,并指出学生在结案和转案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在结束期,学生应与服务对象总结服务进展、问题处理的情况以及跟进的事情。同时,学生应按督导员要求做好结案和转案的摘要记录,包括社会史、诊断、处置、案主的进步及未来处理方向或未处理之范围。这里学生所做的摘要记录,可以作为评估学习成效的资料。
2.完成服务对象的转案工作
总有一些服务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达到服务介入目标就需要中止,例如学生的实习时间已到而无法继续服务介入活动。对于这样的服务介入活动就需要安排服务介入的转介和延续工作,保证以后的服务介入活动能够与现在的服务介入活动衔接起来。在学生结束实习之前,应将此类服务对象介绍给机构同事,并对其介绍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的支持关系、服务对象目前的发展状况、服务介入采取的策略和已经取得的进展等,使新接手服务的机构同事能够对服务对象有大概的了解,并在前者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3.处理服务对象与学生分离的情绪
在实习的服务介入活动结束阶段,不仅服务对象及周围人面临该怎样结束服务介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情联系问题,而且社会工作者也需要面对服务介入结束阶段的压力。在此阶段,服务对象常常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情绪反应,如对结案的否定,恢复以前的行为模式或者再次提出以前的困难,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等等。
为了正确处理服务对象在结案时表现出来的分离情绪,督导员应该指导学生在结案阶段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①结案前应有充足的时间深入表达彼此的感受,并且肯定服务对象情绪背后的积极愿望;②在最后结束阶段,要对服务对象清楚表明,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打电话或用其他方式进行联系;③再次对服务对象取得的成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肯定,让服务对象关注自己的能力和进步;④赋予最后一次见面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安排一场家庭的聚会,或者正式交给服务对象关于达成目标的证书;⑤如果服务对象目标没有全部达到,应将其转案给机构的同事;⑥确认联系方式,以便跟进工作。
同时,有些学生在分离时也会产生情绪,如有些学生离开未结束的工作会有罪恶感,担心自己离开后,案主的情况会有变化。有时此种情绪反应如未能得到正确疏导,学生会要求结束后继续留在机构服务案主。督导员应协助学生理性地判断和分析事物,以使其更加成熟。同时,督导员也要注意学生是否因此情绪,而未能对案主做结案和转案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