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功能内生过程中的要素

教育功能内生过程中的要素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要发展教育,要办学校,就必须认识社会期待,使教育和学校办学能正确反映社会期待。反映这种社会期待就使得古代雅典教育具有民主生活教育的特点。
教育功能内生过程中的要素_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

一、教育功能内生过程中的要素

教育功能的内生过程是社会期待、教育文本、教育行动、学生身心发展等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社会期待通过教育文本和教育行动向学生身心发展的转化,是教育功能内生的必经之路。

(一)社会期待

所谓社会期待,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期待是教育功能内生的出发点。社会期待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要发展教育,要办学校,就必须认识社会期待,使教育和学校办学能正确反映社会期待。社会期待既是对个体(学生)的,又是对新生一代所有成员(全体学生)的,前者是微观上的要求,后者是宏观上的要求。因此,社会期待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从微观上看,社会期待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对个体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强调把人的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加以考察,一定社会对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与社会在进程上高度契合。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对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微观社会期待表现为阶段性和相对性。

例如,同处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对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古代斯巴达社会,人们以战争为生活,以征服为职业,所以,社会期待是斯巴达生活的信念和斯巴达职业的理想。这种信念和理想,在人的“德”的发展上,要求发展“平等的情感、友谊、集体精神”;在人的“智”的发展上,要求“学习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一切职责和技术”;在人的“体”的发展上,要求成为“身体强健”的战士;在人的“美”的发展上,要求能歌善舞,用所罗门多利安人的韵律来“唤起勇敢、服从、尊重法律和自治的工具”,“用荷马诗、战歌、民歌来描绘对国家的勇敢和忠诚”。反映这种社会期待就使得古代斯巴达教育具有军事教育的特点。而在古代雅典社会,人们以民主为生活,以商贸为职业,因此,在人的“德”的发展上,它要求发展人的“美德”(柏拉图之语);在人的“智”的发展上,它要求发展人的理智,学会读、写、算、唱和辩论术(苏格拉底之语),具有多才善辩、做生意的能力;在人的“体”的发展上,它要求促进人的体质和体能的和谐发展;在人的“美”的发展上,它要求塑造公民所需的“性格”(亚里士多德之语)。反映这种社会期待就使得古代雅典教育具有民主生活教育的特点。

又例如,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个体社会化的社会期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在“德”的发展上,应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具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1]在“智”的发展上,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大学生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专业或职业技能和适应专业或职业变化的能力;在“体”的发展上,应该具有“健康体魄”、“基本的运动技能”、“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在“美”的发展上,应该具有“美感体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

从宏观上看,社会期待是一定社会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要求。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对人力资源社会化的要求。与思考和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一样,马克思主义强调把教育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加以考察,一定社会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要求与社会在进程上同样高度契合。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宏观社会期待同样表现为阶段性和相对性。

例如,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为主,而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的技术形态主要表现为手工“秘诀”,这种“秘诀”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中掌握的,这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广大劳动阶层的子女大量被置于学校之外,学校为少数人所垄断,学校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才,因此,封建社会对人力资源社会化的社会期待呈现出教育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结构单一、效益低的特点。而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经济和机器大生产为主,而市场经济和机器大生产的技术形态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它能够通过教育来传授,科学技术被融入生产劳动之中,这样,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就结合起来了,学校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还要培养各种科学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各种劳动者,这就需要普及一定年限的教育,发展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力资源社会化的社会期待呈现出教育发展规模大、速度快、结构复杂、效益高的特点。

又例如,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力资源社会化的社会期待,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免费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3]

(二)教育文本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教育就进入了文本时代。“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这与中国“文”的概念颇有类似之处。“文”取象人形,指纹身,指花纹。《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曰文。”“文者,物象之本。”物象均具纹路色彩,以“文”来指称。《周易·系辞下》记伏羲氏“观鸟兽之文”,这里的“文”指鸟兽身上的花纹彩羽。该书又载“物相杂故曰文”,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这也是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解字》解释“文”为“错画也”。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一般来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

因此,教育文本可定义为关于教育的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文字说明,是办学和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主要包括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体制、结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实施方式等。它是对社会期待的反映,是教育功能内生的重要条件。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据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它是对社会期待的目标所作的权威性、概括性反映。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中国教育方针作了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文字说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政策是指“国际政治、经济组织或各国国家机关及其代表为实现一定的教育发展的预期目标而采取的合法行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它是对社会期待的行动所作的权威性、规范性反映。教育政策包括目标和手段两部分。教育政策的目标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定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预期产生的效果所作的规定”。教育政策的手段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依据教育政策手段,中国教育政策可分为教育财政政策、教育货币政策和教育行政政策。[4]

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公布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是对社会期待的行为职责、权利、义务所作的权威性规范性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教育体制是指一国或地区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它规定教育决策结构、教育信息结构、教育动力结构及其功能。[5]它是对社会期待的制度安排所作的权威性反映。目前中国实行的教育体制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分级举办、分级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是社会期待在教育安排上的反映。教育结构受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制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展开中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6]它以社会期待为选择标准。它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中国的教育内容,从人的发展结构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从社会结构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内容正在逐步拓宽,如经济新秩序、人口、环境、和平和民主等。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它是社会期待实施水准的具体反映。从纵向看,现代教育的课程编制基本上是从基础到高级、从小学到大学;从横向看,一国的课程编制和标准往往与其教育政策有关。如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国现在也有一些省份试行地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实施方式即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它们是社会期待实施行动的具体反映。中国目前仍然主要实施的是直接的班级授课制。

(三)教育行动

教育行动是指人们对教育采取的行动。它是社会期待和教育文本的行为化,是用行动来体现社会期待和教育文本,是教育功能内生的实现方式。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行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中要素主要包括行动者、行动目的、行动手段、行动的情境制约、行动的规范制约等。教育行动者是指教育举办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办学者、执教者和求学者,因此,依据教育行动者可把教育行动分为教育举办行动、教育行政管理行动、学校办学行动、教师执教行动、学生求学行动。

教育举办行动是把教育事业开展和兴办起来的行动。它是教育行动过程的起步环节,是实现教育功能内生的启动方式。教育事业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举办行动实际上就是关于建立和支持学校的行动。教育举办者通常有政府或公共部门和非政府或私人之分,因此,学校就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教育举办行动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发展,为学校提供办学经费是教育举办行动的主要手段。教育举办行动的情境制约主要指教育举办者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受到自身举办教育的能力和意愿的制约。而教育行动的规范制约则是指教育举办者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受到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约。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国教育的举办者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是企业、事业、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他们可以单独举办,也可以联合举办。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小学32.01万所,初中学校5.94万所,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31 255所,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 832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321所。其中,民办普通小学5 798所,约占普通小学总数的18.1%;民办普通初中4 482所,约占普通初中总数的7.55%;民办普通高中3 101所,约占普通高中总数的9.9%;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 958所,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19.9%;民办高校297所,独立学院31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26.5%。[7]由此看来,在中国,政府的教育举办行动是主体,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教育举办行动是补充。政府的教育举办行动对教育功能内生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行政管理行动是对教育事业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调控的行动。它是教育行动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实现教育功能内生的宏观工作协调方式。教育行政管理行动者可以是教育举办行动者,也可以是教育举办行动者的代理人,还可以是由二者组成的机构。教育行政管理行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完成教育发展的预期任务为目标,以行政、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市场为手段,以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技能以及组织规模、完成任务的技术要求、环境和个体差异等管理权变变量为主要情境制约,以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举办要求为规范制约。中国教育行政管理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国,由于政府是教育举办行动的主体,教育行政管理行动就必然会对教育功能内生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学校办学行动是对教育的实施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调控的行动。它是教育行动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功能内生的微观工作协调方式。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办学的行动者。学校办学行动以完成培养人才任务和实现学校自身发展为目标,以课程开设和文凭发放为主要手段,以办学资源、学校的社会地位、学校管理技能、生源等办学权变变量为主要情境制约,以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举办要求和教育行政管理要求为规范制约。教师执教行动是学校办学行动的延伸,是实现教育功能内生的主导方式。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授课、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为主要手段,以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执教技能以及课程、班级规模、教学技术、教学环境、学生个性差异等执教管理权变变量为主要情境制约,以教师的法定权利、职责和义务为规范制约。学生求学行动也是学校办学行动的延伸,是实现教育功能内生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功能的内生是通过学生求学行动来表达的。学生求学行动以完成学业和实现自己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听课、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为主要手段,以师生互动积极性等变量为主要情境制约,以学生法定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为规范制约。

(四)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是学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体质体能的增强,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它是社会期待和教育文本的个体内在化,是用学生心理发展来体现社会期待和教育文本,是教育功能内生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教育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知识的丰富之所以成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知识就是力量”,就在于“知识就是财富”,就在于“知识就是人力资本”。现在,学生掌握的知识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学生知识的丰富标志着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内生出来。

学生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之所以成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8]技能由一系列连续性动作或内部语言构成。按其性质与特点,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它是获得新的知识的条件。学生技能的形成和熟练标志着其生产潜力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内生出来。学生体质体能的增强之所以成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体质体能是人们劳动生活的身体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保障,是无法干好工作的。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基本活动能力等,学生良好的体质体能的形成是教育功能的内生的标志之一。

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之所以成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认知是在意识水平上对思想和表象的加工,它具有抽象性,对个人和人类来说,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把握世界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具有两极性,它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树立目标、克服困难的根本保障。意志与认知、情感紧密联系。意志行动少不了认知参与,情感是意志行动的重要动力,而人的意志可以加强认知和控制情感。个性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面貌,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特点,并作为重要的内部条件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但也并非是不可改变的,随着现实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个性也会发生某种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