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养殖鱼类的饲料

养殖鱼类的饲料

时间:2023-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菜子饼蛋白质含量为37.6%,也是鱼类配合饲料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大量试验表明,饲料酵母是鱼类的好饲料,可替代饲料中部分甚至全部鱼粉。青绿饲料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草食性鱼类的好饲料。蚕蛹也是一种比较优质的蛋白源,当鱼粉缺乏时,往往作为鱼类配合饲料的主要蛋白质源原料之一,但长期大量使用蚕蛹养鱼,会对鱼产品的风味构成不良影响,因此,蚕蛹在配方中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且鱼产品须在上市前15日内停止使用蚕蛹。

三、养殖鱼类的饲料

(一)常用饲料的种类

鱼类的饲料种类比较多,按饲料的性质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人工配合饲料三大类。

1.植物性饲料

植物性饲料主要分为豆谷类、食品工业副产品、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等五大类。

1)豆谷类饲料

(1)豆类。用做鱼饲料的主要是黄豆。黄豆的营养成分丰富,含粗蛋白质38%左右,必需氨基酸的量也较高,传统的使用方法是将黄豆磨成浆喂鱼苗。由于黄豆是重要的食品和榨油原料,为了使黄豆产生更高的利用价值,可采用冷榨豆饼代替黄豆磨浆饲养鱼苗,效果也很好。冷榨豆饼和一般加热榨制的豆饼不同,它是采用生黄豆压去油后制成的,豆饼中的蛋白质不会凝固,和黄豆一样可以磨浆。此外,榨油后的饼粕可以直接作为鱼饲料或配合制成营养丰富的颗粒饲料。

(2)谷物类。包括玉米、各种麦类、高粱、碎米屑等,均属能量饲料,也具有黏合剂的性能。由于麦芽和谷芽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在草鱼亲鱼培育中,投喂部分麦芽和谷芽,可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玉米、碎米等粉碎后是配制颗粒饲料的良好原料之一。

2)食品工业副产品

(1)饼粕类。包括豆饼、花生饼、菜子饼、棉子饼等。这类饲料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也较好,油脂含量很低,其中豆饼(粕)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植物蛋白源,用途非常广泛。菜子饼蛋白质含量为37.6%,也是鱼类配合饲料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2)糠麸类。糠麸类是粮食加工的副产品。同原粮比较,除无氮浸出物含量略低以外,其他营养成分均比较丰富,纤维素含量较多,其消化率要低于原粮。

(3)糟渣类。糟渣为酿造业、制糖业的副产品,有酒糟、糖蜜、甜菜渣和菜油磷脂等,其中以酒糟喂鱼多见。酒糟有黄酒糟、玉米糟、小麦糟、大麦糟、甘薯糟等。酒糟中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它们是蛋白质的补充饲料,干物质含有较多的无氮浸出物,特别是糟水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族。酒糟有特殊的香味,鱼爱吃酒糟,能诱鱼摄食,但不能投喂过多,以免使水中有机物质大量增加,导致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造成死亡。

(4)酵母类。由于培养基不同,一般有啤酒酵母、饲料酵母、石油酵母及海洋酵母之分。啤酒酵母是由酿造啤酒后沉淀在桶底的酵母菌生物体干燥制成的。由于混有啤酒花及其他杂物而略带苦味,适口性较差。饲料酵母泛指以糖蜜、味精、酒精、造纸等的废液为培养基生产的酵母菌菌体,外观多呈淡褐色,粗蛋白含量一般为40%~60%,与鱼粉相比,其蛋氨酸稍低。大量试验表明,饲料酵母是鱼类的好饲料,可替代饲料中部分甚至全部鱼粉。

3)陆生植物

指陆生的新鲜青绿饲料。青绿饲料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草食性鱼类的好饲料。青绿饲料养殖草食性鱼类成本低,较适宜的种植品种主要有黑麦草、苏丹草、象草、稗草、紫花苜蓿、苦荬菜和聚合草,还有富含氨基酸的籽粒苋等。

除上述几种优质青绿饲料外,还有苜蓿草、高粱、白三叶、红三叶、荻草、杂交狼尾草等。开发利用青绿饲料养鱼以来,已对提高淡水养鱼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4)水生高等植物

(1)挺水植物。根生在泥中,茎和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为水陆两栖生活。做饲料的种类有喜旱莲子草、空心菜、水芹菜、水竹叶、茭白、雨久花等,一般切碎或打浆后投喂。

(2)浮叶植物。根扎在泥中,叶浮于水面的植物,常见的有睡莲、菱、莼菜。

(3)沉水植物。根生在泥中,植物体沉没水中的植物。沉水植物纤维素含量极低,有利于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消化吸收,常见种类有菹草、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及引进的伊乐藻等。

(4)漂浮植物。植物体漂浮水面的植物,可直接喂鱼的有芜萍、浮萍、紫萍、细绿萍(满江红),需切碎打浆后才能投喂的有水葫芦、水浮莲。

5)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亦称藻类,它们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营养丰富。鱼类易消化的有硅藻、金藻、黄藻、甲藻等。

2.动物性饵料

1)浮游动物

指生活在水层中,不能主动进行远距离移动的动物,是鳙鱼的主要饵料,也是很多鱼类在苗期生长阶段的优质天然饵料。

(1)原生动物。是一大群单细胞动物,体形微小,大小一般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原生动物虽然很微小,人们用肉眼难以观察到,但这类动物与人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密切关系。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有害,如常见的草履虫、砂壳虫等较多的种类,是很多养殖鱼类和观赏鱼的开口饵料之一。

(2)轮虫类。轮虫是一类小型浮游动物,其大小为几百微米,游泳速度慢,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可作为各种鱼苗的开口饵料,也是鳙鱼的终身食物。常见的有臂尾轮虫、龟甲轮虫、晶囊轮虫、褶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多肢轮虫、矩形龟甲轮虫、异尾轮虫等。

(3)枝角类。俗称水蚤,常见的有隆线蚤、长刺蚤、裸腹蚤和象鼻蚤等。枝角类的常见种类并不多,但数量很大,其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5%左右,且营养全面,饵料价值极高,是鱼类的重要饵料。

(4)桡足类。在淡水中,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养价值很高,鱼苗、鱼种也喜食,但因其运动迅速,鱼苗、鱼种难以捕获,加之繁殖率低,因此其饵料价值不如轮虫和枝角类高。常见的有剑水蚤、镖水蚤等。

2)底栖动物

指生活在水底,仅短时间游到水层中的动物,为吃食性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底栖动物一般分为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水生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

(1)水生寡毛类。俗称水蚯蚓,常见的有水丝蚓、尾鳃蚓、颤蚓、仙女虫等。由于其饵料价值高,是许多名贵鱼类的主要活饵料。

(2)软体动物。淡水中常见的有圆田螺、环棱螺、椎实螺、河蚬、无齿蚌、淡水壳菜等。

(3)甲壳动物。常见的有丰年虫、蚌壳虫、枝角类、桡足类、虾、蟹等。

(4)水生昆虫。主要有摇蚊幼虫、孑孓、蝇蛆、蜉蝣稚虫、石蝇和石蚕等。

3)动物副产品

动物性饲料的营养特性是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种类较齐全,几乎不含纤维素,容易被消化,总消化率一般在85%以上。除鲜活饵料直接投喂外,各种动物副产品多用做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源原料。常用的有鱼粉、蚕蛹、骨肉粉、血粉等。除此之外,尚有动物内脏和屠宰下脚料等。

(1)鱼粉。鱼粉是目前公认的一种优质饲料蛋白质源,含粗蛋白55%~70%,其消化率也因原料来源与加工方法不同而存在差异。进口的秘鲁鱼粉消化率接近90%,国产鱼粉的消化率一般在70%左右。鱼粉粗蛋白中必需氨基酸比例显著高于植物性饲料,达50%以上;此外,鱼粉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目前,我国配合饲料中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源依然来自鱼粉。

(2)蚕蛹。蚕蛹是蚕茧缫丝后的副产品。干蚕蛹含蛋白质可达55%~62%,蛋白质消化率一般在80%以上,且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但蚕蛹粗脂肪含量很高,不易贮藏。蚕蛹也是一种比较优质的蛋白源,当鱼粉缺乏时,往往作为鱼类配合饲料的主要蛋白质源原料之一,但长期大量使用蚕蛹养鱼,会对鱼产品的风味构成不良影响,因此,蚕蛹在配方中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且鱼产品须在上市前15日内停止使用蚕蛹。

(3)肉粉、肉骨粉。肉类加工中的废弃物经干燥(脱脂)即成肉粉或肉骨粉。其原料包括不能食用的动物内脏、废弃屠体、胚胎及经消毒的病死畜禽等,一般呈灰黄或深棕色。由于其原料质量不稳定,因而其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一般将粗蛋白含量较高、灰分含量较低的称为肉粉,而将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灰分含量较高的称为肉骨粉。肉粉、肉骨粉的营养成分的分级标准见表1-3。

表1-3 肉粉、肉骨粉的营养成分分级标准(DB8836―88)

img57

肉粉、肉骨粉粗蛋白含量可达30%~64%,蛋白质消化率则取决于原料和加工方法,一般消化率在60%~90%。由于这类饲料含脂量较高,易氧化酸败,所以在使用和选购时要注意鉴别。

(4)血粉。血粉是以畜禽血液脱水干燥制成的,粗蛋白含量很高,可达80%以上,且含有丰富的赖氨酸。但由于高温干燥,血粉适口性差,蛋白质消化率和赖氨酸利用率只有40%~50%。氨基酸间的比例很不平衡,饲喂鱼、虾效果很差。如果采用真空干燥等新工艺或对血粉进行发酵处理,则可大大提高血粉蛋白质的利用率。

4)其他鲜活饵料

如蚯蚓、蝇蛆、水蚯蚓等,这些鲜活饵料的营养价值与鱼粉相当或优于鱼粉,其中许多种类还有诱食作用。所以,这类鲜活饵料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优质动物蛋白质源。

3.人工配合饲料

1)配合饲料的概念

鱼用配合饲料是指以鱼类营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鱼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的要求,选用多种原料(包括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按科学的比例配合,通过加工制成适口性好的一类饲料,而不是仅仅用几种饲料原料随意掺合而成的。科学配制的饲料营养成分较为全面,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的需要;它减少了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散失浪费,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配合饲料适口性良好,鱼喜欢吃,长得快,储运、使用也很方便。

2)配合饲料的类型

随着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配合饲料的类型也逐渐多起来。现在常用的配合料粒饲料有如下几种。

(1)软颗粒饲料。在常温下用软颗粒饲料机加工而成,含水量高达30%~40%,沉性,它方便实用,但要晒干后贮运。

(2)硬颗粒饲料。采用硬颗粒饲料机制成,在成型过程中要加水蒸气或少量水分,含水量13%左右,沉性,直径大小不等。这种类型的配合饲料目前已普遍使用。

(3)膨化(浮性)颗粒饲料。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120~180℃)高压后减压而膨化,可漂浮在水面上,有利于鱼摄食,且便于观察鱼的摄食情况。

(4)破碎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经破碎机打碎,筛选出所需规格的小型颗粒即成。这类饲料克服了粉状饲料易于溶散的缺点,适于喂鱼苗、鱼种。

(5)人工微颗粒饲料。为鱼苗阶段的饲料,颗粒很小(可至200μm),包括微胶囊饲料、微黏饲料和微膜饲料等。

3)鱼用配合饲料的质量

鱼用配合饲料的质量包括感官指标、物理指标、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四项。感官指标要求色泽一致,具有该饲料的固有气味,无异味,无发霉、变质、结块现象,无鼠、虫污染,无杂质,饲料呈颗粒状,表面光滑等。

(1)物理指标要求。粉料粒度98%通过40目(0.425mm)筛孔,80%通过60目(0.25mm)筛孔。粉碎粒度是个重要指标,粒度太大,饲料表面积小,接触胃液面积小,胃液不易渗透,不利于鱼类消化吸收。麦康森(1986)研究指出,粉碎粒度低于40目的花生饼的蛋白质消化率低,过40目筛与过100目筛的花生饼相比较,其蛋白质消化率没有明显差异。此外,粉料粒度还会影响颗粒饲料的黏合性能,水中稳定性差;但粒度太细,则使粉尘增加,污染环境,电耗增加,成本升高。鱼饲料对水稳定性要求较低,10min不溃散即可。

(2)营养指标(化学指标)要求。饲料的营养指标主要指饲料中的能量、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粗脂肪、粗纤维、钙、磷、粗灰分、沙分等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和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量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营养需要量是指养殖鱼类所需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的定额,它为制订配合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包括四五十种营养指标在内的鱼类的营养需要;而饲料质量标准中的营养指标只能规定一些重要且易测定的客观检验项目,因此饲料质量标准和营养需要量,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却不能相互取代或混淆。

(3)水分指标要求。水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指标,水分太高,会引起饲料霉变;而水分太低,虽有利于贮藏,但会相应地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一般鱼饲料要求水分在12%以下。

(4)卫生指标要求。饲料的卫生质量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和饲料转化率,而且还危及人类健康。影响饲料质量的各种有害物质有:有害微生物,如霉菌、沙门菌等致病菌;有害重金属元素,如汞、铅、镉、铬及砷等;有毒的有机物,如棉酚、农药残留物等;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有害物质可由饲料通过养殖鱼类进入人类食物,所以为了人类的健康,对饲料的卫生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鱼类对饲料营养的需求

1.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

鱼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其在生长、维持生命活动和修补组织等方面,都离不开对蛋白质的需求,除水分外,鱼体一般含有16%左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决定鱼类生长的最关键的营养物质,其需求的功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持鱼体蛋白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蛋白质量,即维持体内蛋白质平衡所需的蛋白质;二是满足鱼类最大生长或能使体内蛋白质积累达最大量所需的最低蛋白质量,即可消化蛋白质。这些问题是在供给鱼类饲料中,选用蛋白源饲料特别需要注意的因素。

蛋白质在鱼类营养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不能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的,必须由饲料不断供给,如果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势必影响到鱼类的生长、生殖和健康。正因为这些因素,许多专家先后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如杨国华等(1981)采用梯度法求得青鱼鱼苗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1%;王道尊等(1981)报道,2龄青鱼的饲料中含蛋白质29.54%~40.85%,鱼体增重率可达到最高值,当蛋白质含量超过40.85%时,增重率反而下降;林鼎等(1980)研究得出,草鱼的蛋白质最适需求量为27.66%;黄忠志等(1986)报道,草鱼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从鱼苗到夏花阶段可确定为30%,鱼种到成鱼阶段可确定为22%~25%;邹志清等(1988)研究出团头鲂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最适需要量为21.25%~30.83%。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鱼的种类、不同生长阶段、水温、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养殖方式等,均会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产生影响。因此,在配制鱼类饲料中,不仅要了解鱼类配合饲料中可消化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同时也要综合考虑饲料的成本。

2.鱼类对脂肪的需求

饲料中的脂肪也是一种高能物质。氧化1g脂肪所产生的生理能量相当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鱼类对脂肪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在鱼饲料中添加脂肪,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处在快速生长阶段的鱼苗和幼鱼,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脂肪提供,因此可以说,积存于体内的脂肪是动物体的“燃料仓库”。

鱼体有两种不饱和脂肪酸自身不能合成,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只能由饲料供给,如果缺乏,鱼类的生长停滞,抗病能力差,越冬存活率低,因此鱼饲料中要求有一定的含脂量。我国淡水养殖鱼类品种,多为温水性鱼类,它们对脂肪的需求量较冷水性鱼类低,只要在鱼饲料中添加1%~5%的植物油类,使饲料中所含总脂量达到4%~10%就可以了。

鱼饲料中的粗脂肪,主要含脂肪,还包括固醇、磷脂等类脂物质,它们都参与鱼体各器官组织(如肌肉、血液、骨骼、神经等)的组成。脂肪在鱼体中,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即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胡萝卜素等的溶解,从而被鱼类吸收利用。

粗脂肪是鱼饲料中的重要部分,但脂肪又是很容易氧化的物质,氧化后产生的醛、酮、酸等物质不但味难闻,对鱼类还会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选配饲料用的原料尽可能脂肪含量少一些,临配制时再加入脂肪类物质,可以防止或减少脂肪氧化。

3.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双糖(如蔗糖、乳糖等)和多糖类(如淀粉、纤维素等),它们在鱼类饲料中,是热能的主要来源。虽然鱼类对它的利用能力不及脂肪和蛋白质,可利用能值也没有脂肪与蛋白质高,但其来源广,价格低,制料稳定性较好,目前依然在鱼饲料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糖类进入鱼类的消化器官,被酶分解为单糖,被鱼体吸收利用,但双糖和多糖类(如糊精、淀粉等)被消化吸收较单糖差,最差的是粗纤维。

鱼饲料中的糖类适宜含量随鱼的种类、食性以及糖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此外还与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季节及水温有关。据报道,肉食性和冷水性鱼类的饲料中,糖类不宜超过20%;温水性杂食或草食性鱼类可以适当增加,一般以占30%左右为宜(鲤鱼可高达45%)。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对于那些不能为多数鱼类消化吸收的粗纤维含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草鱼饲料中含10%~20%、团头鲂饲料中含12%、青鱼含8%、鲤鱼含12%的粗纤维,被认为是比较适宜的。

4.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B2(核黄素)、B3(泛酸)、B5(烟酸)、B6(吡哆醇)、B12(钴胺素),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H(生物素)以及叶酸、胆碱、肌醇等;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骨化醇)、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K等。李爱杰等(1994)认为,至少有15种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维生素)为鱼类所必需,它们分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胺、泛酸、吡哆醇、胆碱、叶酸、维生素B12、肌醇和维生素C。不同种类的鱼对维生素需求的种类是不一样的。鱼类对维生素的需要量虽少,但维生素在维持鱼体正常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调节体内新陈代谢以保证其正常进行,提高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一旦缺乏,轻则引起生长减慢,重则导致生长停滞、新陈代谢失调,产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1)如鱼体缺乏B族维生素,所引起的症状较复杂,主要表现为食欲显著降低,生长减慢;可引起痉挛、腹腔积水、眼球突出、表皮出血及肝、胰脏的脂肪增加,形成脂肪肝等。

(2)鱼体缺乏维生素A时,食欲显著下降,吸收及同化作用被破坏,色素减退,生长缓慢,出现肾出血和脱鳞等症状,甚至因厌食死亡。

(3)鱼体缺乏维生素C时,会引起鱼类脊椎变形,皮肤、肌肉和内脏出血。因为这种维生素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及体内还原反应,并有解毒作用。它对增强鱼类的抗病力和提高鱼类对缺氧、低温的适应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鲤鱼自身可合成部分维生素C,但对鱼的迅速生长,在数量上是不够的。

(4)鱼体缺乏维生素D(骨化醇)时,偶有表现为肝脏含脂量增加、痉挛或生长减慢。鱼类通常不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5)鱼类缺乏维生素E(生育酚)时,鲤鱼发生背薄病;也有的鱼类在缺乏维生素E时,可引起鱼体肌肉萎缩、腹腔水肿、脂肪氧化中毒使肝脾显黄、性腺发育迟缓、体重下降等症状。

由于大多数维生素具有不稳定性而易被破坏,所以一般的人工配合饲料都可能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维生素。为避免鱼体缺乏维生素,在养殖过程中,可因鱼而异加喂某些富含维生素的原料。如饲养草鱼、团头鲂,可适当增喂青绿饲料;鲤、鲫鱼可适当饲喂谷芽、麦芽和浮萍等;鱼类的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青干草粉、苜蓿粉、松针粉、酵母粉等,或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都是补充维生素营养的有效方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鱼都必须直接从饲料中获得这些维生素,其中少数几种维生素鱼体本身或消化道微生物可以合成,因而就不必依赖于饲料的直接供给。如鲤鱼饲料中缺乏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B2,其各项生理活动和生长并不会因此而受影响。

5.鱼类对矿物质的需求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或灰分,是饲料燃烧后剩下的残留成分,包括混入饲料中的泥沙等,所以又称为粗灰分。鱼体中的矿物质含量一般为3%~5%。其中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上者)主要有钙、磷、镁、钾、钠、硫、氯等;另有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者),如铁、铜、锌、锰、钴、钼、碘、铬、氟、硒等,它们是鱼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维持有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矿物质不仅是构成鱼类组织的重要成分,且是酶系统的重要催化剂,可促进生长,提高对营养物的利用率,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但仅靠水中吸收的一些矿物质是不够的,因此饲料中必须含有足够的矿物质。一般水中含钙量较高,故饲料中不加钙对其生长影响不大;而磷在饲料中的含量应稍高于0.4%,否则影响生长。鱼类对矿物质的需要量与缺乏症见表1-4。

表1-4 鱼类对矿物质的需要量与缺乏症

img58

(三)渔饲料的开发与应用

1.青绿饲料的培植与采收

人工培植的陆生植物,称为青饲料或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叶嫩汁多,含水分80%以上,且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粗纤维的含量较少。此外,青绿饲料还含有1%~3%的蛋白质以及多量的无氮浸出物,所以青绿饲料具有适口性好、易消化的特点。在有条件种植青绿饲料的地方,采用种草养鱼的方法十分经济合理。

1)黑麦草

(1)特性。黑麦草又称宿根黑麦草,多年生牧草,生长快,一般寿命为3~4年,以第二年生长最旺盛,是喂养草鱼的优质青饲料。该草在我国以1000mm左右降水量地区最为适宜种植。黑麦草喜氮肥,最适温度为20~30℃。

(2)播种与收割。黑麦草通常采用撒播、条播、点播和育苗、移栽等播种方法。条播行距为20~30cm,点播的株行距为15cm×20cm,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法。每亩播种量为1~2kg。黑麦草再生能力较强,一般长到30cm以上可以收割,从9月份到翌年3月份,因气温低,生长慢,一般收割两次为宜,3月份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每半月可收割一次。第一、第二次贴地平割,以利分蘖;以后收割留株2~3cm。在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土上栽培,全年亩产可达10000kg。

2)苏丹草

(1)特性。苏丹草是草鱼、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喜食的较好的青饲料。苏丹草能够很好地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能够充分地利用夏季高温和雨水,最适宜生长期为6~8月份,再生迅速,并具高产、稳产等特点。

(2)播种与收割。苏丹草采用春播、秋播均可,但春播的产量高。播种方法有撒播、点播、条播和育苗移栽等。点播每亩用种1.5kg,撒播和移栽的用种量可适当增加。条播行距为20~30cm;点播的株行距20cm×25cm,每穴约10粒种子,深3~4cm。当苗长到10~15cm时即可开始移栽,行距20~25cm,每穴3~6株。为避免与高粱杂交,苏丹草种子田应与高粱地间隔400~500m的距离。苏丹草生长到60cm左右即可收割。第一次收割时留茬10cm,若贴地平割会减慢分蘖新枝的再生,以致减产。留种的收割l~2次后不能再割。种子收割后,留下的老根还能萌发幼芽,至少可割2~3次。苏丹草一年能收获7~8次,年亩产可达10000~20000kg。

3)象草

(1)特性。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引进后已成为我国南方饲养畜、禽、鱼重要的青绿饲料。象草喜高温而多雨,3~8月份为最好生长期。

(2)播种与收割。象草一年播种,可连续收割几年,每年可收割8次左右。种植方法近似甘蔗,凡长到高1.7m以上的象草均可留种。把留种象草除去叶片,将茎切成段,每段3~4节,也可多几节,在疏松的土地上开沟,深15cm,宽20cm,沟距50~80cm,每隔30cm栽一段象草茎,如管理得当,5~6天即可出芽,长至0.7m时即可收割,采用贴地平割的方法。象草是草鱼的优质青饲料,草叶鲜嫩,0.7~1m长的象草都能被大的草鱼连茎带叶吃光;如把嫩叶切碎,还可喂养草鱼种。一般1亩象草可供3~5亩(每亩约667m2)塘草鱼的饲料。

4)稗草

(1)特征。稗草是一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在湿地和浅水中生长茂盛,品质良好,饲草及种子产量均高,营养价值也较高,粗蛋白质含量为6.282%~9.419%,粗脂肪含量为1.921%~2.45%。种稗草养鱼是解决养鱼饲料、肥料的一条新途径。

(2)播种与收割。选择放养夏花鱼种的池塘,利用鱼苗放养前的闲置时间,在池底种植稗草,既能改善池塘的底质条件,又能收获稗草养鱼。利用湖泊浅滩种稗草养成鱼,还可以提高水体利用率。稗草除鲜割饲养成鱼外,还可淹青培育鱼种,是一种花钱少、成本低,利用空闲季节挖掘鱼种池生产潜力的好办法。

稗草播种后既要保持土壤潮湿,又要防止积水,以免积水烂苗或土干死苗。稗草生长期一般不需施肥,分蘖时水深保持6~10cm,水位过高,易造成稗草猛长瘦弱,基部枯黄腐烂,降低稗草产量和质量。一般在整塘结束后的4月中旬播种,每亩用种量4~5kg,均匀撒播;到6月份,稗草已有50d左右的生长期,株高0.8~1.0m,这时候稗草产量高,亩产3000~3500kg(最高达5000kg)。鲜草营养物质丰富,这时候刈割利用,是比较好的时机,应及时分期刈割或淹青培养鱼种。

5)聚合草

(1)特征。聚合草又叫紫草根,适应能力很强,根系发达,一年栽种,多年利用。生长最快的适温为22~28℃,低于7℃时生长缓慢,低于5℃时停止生长。当温度20℃以上、土壤持水量为70%~80%时,生长最快,平均日增长可达3cm。聚合草对土壤要求不严,除低洼地和重盐碱地以外,一般土壤均能生长,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为最佳。聚合草汁多叶嫩,适口性好;聚合草开花期鲜草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24.3%,粗脂肪5.9%,粗纤维10.1%,还含有大量的尿囊素和维生素B12,对草鱼的肠炎有防治作用。但是,近年来国外有些专家认为,该草中含有一种名叫聚合草素(紫草素)的生物碱,对动物体有致毒性,并会积累于体内。

(2)栽种与收割。聚合草抗逆性和生长能力强。栽培需选择地势平坦、肥沃的土壤,也可利用河堤、滩地、荒山荒坡、果园林下及各类废弃地种植。聚合草喜水喜肥,各种农家肥、厩肥或圈肥均可施用,施用猪粪尿效果尤为显著。聚合草以无性繁殖为主,多以切根繁殖,切断的根部能从顶端切口处形成层中产生新芽。凡直径0.3cm以上的主侧根、支根均可做根苗用。种根切段大小根据种根数量确定,一般切段长度为2~5cm,根粗不小于0.8cm;直径1.5cm以上的根可垂直切成4瓣或6瓣。栽植密度取决于种根品质、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土壤肥力差、管理水平低的,实行密植栽培,行株距为50cm×40cm,每亩保苗3000~3500株;土壤肥沃的地块,行株距为70cm×50cm或60cm×50cm,每亩保苗1800~2000株,其中以60cm×50cm产量为最高,一般亩年产10000kg左右。

聚合草的可食部分是叶和茎枝,每年可刈割4~5次,栽植当年可割取1~2次。用做青饲料,在现蕾至开花期产量高,营养丰富,为收获适期;收割过早,产量低,养分含量少,总干物质产量低,而且根部积累的营养物质少,影响再生能力。割青喂草鱼宜割嫩。聚合草的收割留茬高度对产量影响较大,贴地刈割虽然产量高,但返青慢,后几茬产量低。留茬过高,损失浪费严重。一般留茬高5~6cm。最后一次刈割应在停止生长前30d完成,以便有足够的再生期,利于越冬芽形成良好,安全越冬。

6)苦荬菜

(1)特点。苦荬菜又叫野莴苣,为一年生或越年生植物,喜肥喜水,再生性较强。苦荬菜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0%,柔嫩多枝,味稍苦,性甘凉,适口性特别好。属于优质青绿饲料,是喂养草鱼的一种好饲料。

(2)播种与收割。苦荬菜选用肥沃、浇溉条件好的土壤种植,施足有机肥,2月下旬至4月播种,撒播用种量为每亩1.5~2kg;条播用种量为0.8~1kg,行距为10~20cm。当株高达30~50cm时即可第一次收割,以后每次收割也要及时,以保持苦荬菜处于幼年生长的阶段,因为这时的再生能力、生活力都十分旺盛。鲜草亩产量一般为5000~7000kg。

2.动物性饲料的养殖

1)蚯蚓的人工养殖

(1)蚯蚓的价值。蚯蚓的蛋白质含量高,其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达70%左右。蚯蚓不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就是在它的粪粒里也同样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推算含粗蛋白22.5%。蚯蚓喂鱼,鱼生长快,色泽光洁,发育健壮,不生病或少生病;用鲜蚯蚓喂鳖,能增产30%~60%;用鲜蚯蚓喂养黄鳝,其他任何饲料都不能相比,增幅达40%;用蚯蚓喂对虾、河蟹、鳗鱼等名优鱼类,均增产30%以上,饲料成本下降40%~60%。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蚯蚓,即可制成优质高效饲料。

(2)养殖品种。蚯蚓有很多种,在我国就有200多种,养殖品种主要有2~3个,其中赤子爱胜蚓的养殖最为普遍。

(3)饲养设备。养殖池挖坑大小不限,注意防逃、防积水即可。

(4)饲料准备。包括动物性饲料、猪牛粪、各种秸秆、树叶、杂草、西瓜皮、烂水果、橘子等。

(5)温湿度条件。最适温度10~30℃,在冬季稍加遮盖即可,不让蚯蚓冬眠,不可暴晒及雨淋。蚯蚓对湿度要求不高,相对湿度为60%~70%,一般以新鲜牛粪直接投入即可;如果因堆放太久偏干,可稍喷些水,水分掌握在用手握料,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为宜。pH值为6~8。

(6)投放种苗。先在蚯蚓养殖池里或木箱、室内地板上,平铺新鲜牛粪15~20cm厚,然后在其上铺种苗,每平方料投入3000~5000条为宜。

(7)日常管理。一般每20d观察一次,并加料一次,方法同上。每40d可成倍扩大饲养面积。一般每40d为一周期,一年可养9批。

(8)采收方法。用铁丝网装钉一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太阳光下。蚯蚓因怕光怕热往下钻,筛子底下放一盘子即可收集。

(9)苗种孵化。在气温15~28℃的季节里,每隔10~15d将卵茧从蚯蚓养殖床内清理出来,放到预先准备的蚯蚓床上进行孵化。蚯蚓床必须通气良好,相对湿度控制在56%~60%,在这种条件下,卵茧孵化15~20d便可出幼蚓,孵化率达95%以上。

(10)蚯蚓的繁殖。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的蚯蚓每隔7~8d产卵一次,一只卵可孵出3~4条小蚯蚓,2~3个月成熟,4~6个月可繁殖10倍。

2)蝇蛆的人工养殖

蝇蛆是家蝇的幼虫。它的利用及人工养殖,最初是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的。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欧各国为了解决禽畜粪便处理及饲料动物蛋白缺乏的问题,陆续利用禽畜粪便人工养蛆,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近些年来,人工养蛆在我国各地不断增多。

(1)蝇蛆的价值。家蝇不仅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廉价、优质动物蛋白资源,而且其深加工也有较大发展潜力,可开发成医药、保健品、生化制剂、农药及化工产品等。蝇蛆的粗蛋白含量和鲜鱼、鱼粉及蚕蛹粉相近或略高。蝇蛆的营养成分也较为全面,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其每一种氨基酸含量都高于鱼粉,其必需氨基酸总量是鱼粉的2.3倍,蛋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7倍,赖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6倍。饲养试验证实,家蝇幼虫既可用做禽畜和鱼类的鲜活饵料,用于禽畜和鱼类的幼体阶段(如雏鸡、幼鱼等)及喜食活饵料的动物(如牛蛙、观赏鸟类等),也可作为替代鱼粉的动物蛋白饲料。

(2)养殖品种。家蝇作为养殖开发对象,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经过特殊驯化的、繁殖产卵率高且温顺好养的“红头苍蝇”,适应能力强,产卵量多,繁殖蛆个体大,而且不乱飞,短时间内可生产出鲜蛆。

(3)家蝇的生活习性。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80%条件下,蛹经过5d发育,由软变硬,由米黄色、浅棕色、深棕色变成黑色,最后成蝇从蛹的前端破壳而出。刚爬出的成蝇,只会爬,不会飞,1h后,展开翅膀开始吃食和饮水。成蝇白天活泼好动,夜间栖息不动,3d后性成熟,雌雄开始交尾产卵,1~8日龄为产卵高峰期,到25日龄基本失去产卵能力。蝇卵半天至一天孵化成蛆,蛆在猪、鸡粪便中培育,一般第五天变蛹。苍蝇的1个世代,约为28d。家蝇的繁殖能力强,一般室温在20~30℃,每对家蝇生产卵近千粒,据此估算,每只雌蝇产200个后代;雌雄比例为1∶1时,100只雌蝇经过10代,家蝇数将达到2万亿只。温度和养分越高,蛆生长发育越快,变成的蛹也越大。

(4)种蝇的饲养。繁殖种蝇要放在蝇房饲养。种蝇房的大小根据需要建造,也可用旧房改装。门和窗安装玻璃和纱窗,以利调温;壁上安装风扇,以调节空气。房内宜有加温设备,使温度保持20~23℃,房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通道上安装黑布帘,防止种蝇外逃。房内设饲养架,分上、中、下3层,用铁料或木料做成。每层饲养架放置用尼龙纱网制成的蝇笼,笼长100cm,高80cm,将种蝇关在笼内饲养。每笼养种蝇1.2万只,每一个笼子都加上布袖,以便加料、加水和采卵。1.2万只成蝇每天喂奶粉20g,饲料放在有纱布垫面的料盆中,让成蝇站立在纱布上吸食。饲料和水每天更换一次,水盆中放入纱布,产卵盘内放入湿麸皮供种蝇产卵,每天在种蝇笼取卵一次,送到蛆房育蛆。种蝇产卵以每天8:00至15:00数量最多,取卵时间要适当。每批种蝇饲养15~20d即行淘汰,用热水或蒸汽将其杀死,烘干磨粉作饲料,然后重新换上一批。在生产蝇蛆的同时,蝇蛆化蛹,作为新蝇种的有两种方法:一是自然化蛹,用水洗出蝇蛹;二是当蛆养到5~6d变黄时,将蝇蛆取出放到干粉中,促其化蛹。

(5)蝇蛆的培养。蝇蛆的养殖可用砖砌成高为20cm,面积为1~3m2的育蛆池;或以竹木搭架用塑料盘育蛆,一个直径为50cm的塑料盘可育蛆1.5kg,仅需3kg麸皮,养3~4d即可收集利用。蛆料的来源较广,不同蛆料的成本高低不同,可以合理选择。麸皮营养成分较高,价格也稍高,一般用来繁殖蝇蛆;价格低廉的酒糟、豆渣等,可用来做商品蛆的饲料。如用麸皮做蛆料,一般1kg麸皮可生产0.5kg蝇蛆,使用时需加水拌匀,干湿度以手捏出水、触碰即散为宜(含水量60%~65%)。如果用酒糟、豆渣等半干湿料,使用时不必加水即可培养。养蛆具体操作方法:将卵和麸皮料倒入盘中,加入酒糟、豆渣等蛆料,稍拌匀即可。蝇卵不要露在蛆料表面,以免失水而丧失活力。蛆料的厚度以蛆料内发酵温度不高于40℃、不低于20℃为标准,一般厚度为5~10cm。夏季温度偏高,蛆料要适当薄些;反之,冬季温度偏低,蛆料可适当增厚些。如果用人畜粪便,要杀灭细菌及寄生虫后使用,其料与蛆的比例,以鸡粪为例,一般3.5~4kg生产0.5kg鲜蛆。不论用哪一种原料养蛆,蛆料的干湿度均以掌握在60%~65%为宜。

(6)蝇蛆的收集。利用蝇蛆怕光的特点,进行收集。用粪耙在育蛆池饮水表层,不断地扒动,蝇蛆便往里钻,把表层粪料取走。此法反复多次,最后剩下少量粪料和蝇蛆,分离出的蝇蛆经洗涤后可以直接用来饲喂畜禽和水产动物,也可以在200~250℃条件下保持15~20min,烘干加工,贮存备用。

3)水蚯蚓的人工养殖

水蚯蚓又名丝蚯蚓、红线虫等。水蚯蚓干品含粗蛋白达62%,多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约35%,是许多水产动物的好饵料。近年来,水蚯蚓饵料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养殖技术也逐渐成熟。以下是养殖水蚯蚓的几个主要技术环节。

(1)建池。养殖水蚯蚓的水池,宜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坐北朝南的地方建。养殖池不易过大,一般建成长方形,面积在10~50m2(长10~30m、宽1~1.2m、池深0.2~0.25m)较为适宜。池底要铺一层石板或打上“三合土”,蚓池底部需要有0.5%~1%的比降,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沟、口,较低的一端设排水沟、口,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金属网栅栏,以防鱼、虾、螺等敌害随水进入池中。蚓池要求有一定的长度,便于投饲料并预防肥料被水流带走散失。如果无法建成长条形时,可因地制宜建成环流形池或曲流形池等。

(2)培育池。优质的底质是促进水蚯蚓生长繁殖、获得高产的关键。底质的底料,可选用富含有机质,但没有工业污染的污泥,如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边的黑泥等,再加入疏松泥土的纤维性物质和有机粪肥(如牛粪、鸡粪)等物质。装填程序是: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2~3kg;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10~12cm;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d后施牛、鸡、猪粪,每平方米10kg左右;接种水蚯蚓前再在表面敷一层厚度3~5cm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敷一层经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g;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cm深的水层,这时就可引进水蚯蚓种。生产实践证明,新建池的培养基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此后则应更新。

(3)引种。9月中下旬,当气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引种入池。水蚯蚓的种源在各地都不缺乏,城镇近郊的排水污沟、畜禽饲养场、屠宰场的废水坑及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均可就近采集天然水蚯蚓种源。采集水蚯蚓可连同污泥、废渣一起运回,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蚓种。将采集的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底基表面即可。每平方米底面积按500~1000g种源接种比较适宜。

(4)蚓料。高密度养殖水蚯蚓需要投喂其特别爱吃的具有甜味的粮食类饲料,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但是所投饲料尤其是粪肥,应充分腐熟、发酵,否则它们会在蚓池内发酵产生高热,“烧死”蚓种与幼蚓。粪肥可按常规在坑窖里自然腐熟,粮食类饲料在投喂前16~20h加水发酵,在20℃以上的室温条件下拌料,加水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为度,然后铲拢成堆,拍打结实,盖上塑料布即可。如果室温在20℃以下时,需加酵母片促其发酵,用量是每1~2kg干饲料加1片左右。在第一天下午4~6时拌料,第二天上午即能发酵熟化。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酒香,即证明可以喂蚓了。欲使水蚯蚓繁殖快、产量高,必须定期投喂饲料。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d,每亩追施腐熟的粪肥200~250kg;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可追施粪肥300kg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长。投喂肥料时,应先用水稀释搅拌,除去草渣等杂物,再均匀泼洒在池底表面,切勿撒成团块状堆积在蚓池里,投料前不要忘了关闭进水口,以免饲料飘流散失。

(5)疏松底泥。水蚯蚓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将池底肥泥疏松,其方法是用“T”字形木耙将蚓池的底泥全面松动一次,将青苔、杂草拖入池里。这样一是防止池底板结;二是能将水蚯蚓的代谢废物、饲(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驱除;三是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衍生;四是能保持池底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

(6)调控水深。养殖水蚯蚓的水深控制在3~5cm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温;夜晚则适当加深,以保温防冻。盛夏高温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少阳光辐射,最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阴。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细菌,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但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给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导致水质恶化,蚓体大量死亡。有报道认为,每亩面积,每秒钟有0.05~0.01m3的流量就足够了。水蚯蚓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池水都不能用。

(7)采收。水蚯蚓的繁殖能力极强,孵出的幼蚓生长20多天就能产卵繁殖。每条成蚓一次可产卵茧几个到几十个,一生能产下100万~400万个卵。新建蚓池接种30d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且能一直保持长盛不衰。但水蚯蚓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80d左右,少数能活到120d,因此及时收蚓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采收方法可采取晚上断水或减小流量,造成蚓池缺氧,第二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聚乙烯网布制小抄网舀取水中的蚓团。每次蚓体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上的蚓团为准。这样既不影响其群体繁殖力,也不会因采收不及时而导致蚓体衰老死亡,从而降低产量。为了提纯水蚯蚓,可先将蚓团倒入方形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再倒入大盆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cm,表面铺一块罗纹纱布,淹水1.5~2.0cm深,用盆盖盖严;密封约2h后气温超过28℃时,密闭时间要缩短,否则会闷死水蚯蚓,揭开盆盖,可见水蚯蚓已从纱布眼里钻上来,提起纱布四角,即能得到与渣滓完全分离的水蚯蚓。此法可重复1~2次,将渣滓里的水蚯蚓再提些出来。盆底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的卵茧和少许蚓体,应倒回养殖池。

(8)暂养与外运。若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应进行暂养。每平方米池面暂养水蚯蚓10~20kg,每3~4h定时搅动一次,以防因结集成团而缺氧死亡。需长途运输时,途中时间超出3h,应用双层塑料膜氧气袋包装,每袋装水蚯蚓不超过10kg,加清水2~3kg,充足氧气。气温较高时,袋内还需加适量冰块,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

3.鱼用配合饲料的生产

1)饲料原料的选择

配制配合饲料时,首先要根据饲养鱼类在其生长的各个阶段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的多少,来选择配合饲料的原料。精料是配合饲料的基础,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与能量的来源,因此要优先考虑。精饲料包括玉米、大麦、稻谷、小麦、米糠、麸皮、糠饼、豆饼、黄豆、棉子饼、菜子饼、鱼粉、蚕蛹、饲料酵母等。

粗料一般指含粗纤维素较多的原料,如秸秆、牧草及野生青饲料的干草等,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适量,可以提高饲养效果,节省部分精料;但若添置不当,反而浪费精料。

添加剂是指在饲料中加入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饲料中缺乏的那些成分,其种类很多,如赖氨酸、蛋氨酸、矿物质(骨粉、螺蛳壳粉等),多种微量元素(铜、锌、碘等),各种维生素以及抗生素、抗氧化剂(防止饲料氧化变质)和防病药物等。这些添加剂在国外的配合饲料中普遍应用,对防病及提高饲养效果有一定好处。完全靠配合饲料养鱼时,必须在饲料中增添适当的添加剂。

饲料原料选择既要考虑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也要考虑饲料原料的易选性和饲料价格。

2)鱼用配合饲料配方

随着我国对鱼类营养及饲料研究工作的深入,这些年来,很多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被研制出来,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1-5是公开发表的部分鱼饲料配方。

3)鱼类配合饲料的制作

(1)鱼饲料制作的基本要求。由于鱼类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等因素,加工鱼类配合饲料的条件要求比较高,这是因为:

①鱼类生活在水中,饲料投入后要具有良好的水中稳定性,以防止很快溶解和散失。

②鱼类的消化道较短,尤其是鲤、鲫等鱼类,消化能力低,原料粉碎的粒度大小,直接影响其消化率,所以原料粉碎的粒度要细,以便加工的饲料容易消化吸收。

③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和同种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其要求饲料的形态也不相同,所以适宜性鱼类配合饲料的研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和适宜的加工机械,以保证饲料质量。

表1-5 淡水主要养殖鱼类饲料配方

img59

(2)鱼类配合饲料制作的工序

①原料除杂:饲料加工前须清除原料中的铁屑和石块等杂物。

②粉碎:饲料原料须粉碎成符合鱼类饲料标准所要求的粒度的粉状料,便于鱼类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混合均匀性及颗粒成型的能力。一般鱼用配合饲料的原料经粉碎后,粉料应全部通过40目筛,60目筛上物不多于20%。鱼苗、鱼种阶段的粉碎粒度最好能更细一些。

③混合:混合是指按饲料配方的各种成分称量,混合均匀,经过加工,使得整体中的每一小部分,甚至是一粒饲料,其成分比例都和配方所要求的一样。饲料混合的均匀程度,关系到配合饲料的质量。要做到均匀混合,微量养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应经过预混合,制成预混料。在预混时应先添加量大的成分,然后再添加量少的成分,混合时间以混合均匀为度。

④制粒:从粉状的饲料制成硬的颗粒,要通过专用颗粒机挤压和黏合才能完成。一般将饲料混合物添加4%~6%的水(通常用蒸汽调质,适宜温度在98℃左右),水分是为了在挤压时起润滑作用。在产生热量时,使植物性饲料成分表面的生淀粉产生胶化作用,当进入制粒机后,饲料含水量从环境温度下的风干状态(含水量为10%~12%)增至80~90℃下的15%~16%。饲料随后从环模出料口挤出时,由于摩擦使饲料的温度提高到90℃以上,经空气冷却10分钟左右,至略高于环境温度,干燥至含水量12%以下。

对于少量饲料的生产或制作专用药饵的颗粒,也可在均匀混合后的粉状料中,加入12%~13%的清洁水拌匀,利用电动绞肉机出粒,颗粒大小可选择不同粒径的环模解决。

⑤破碎:经过冷却,大的颗粒饲料可用有波纹的轴辊碾压后,筛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碎粒或粗屑,以满足饲养各种规格的鱼的需要。

⑥筛分:加工后配合饲料经筛分除去碎渣和粉末,再返回加工利用。

⑦保存:贮存饲料的地方要求通风、防潮、避光,防霉变、防鼠害等。

4)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

了解饲料营养价值的知识与方法,有利于养殖者选用饲料和配制饲料。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涉及的因素较多,既要看饲料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尤其是可消化蛋白质含量的数量,又要结合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如何来综合加以考虑。确定饲料价值的内容,大致包括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与总能值的测定,饲料及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与消化能的测定,饲料被消化吸收后参与鱼体代谢等有关方面的测定,或直接养殖测试等。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许多测定工作在生产单位目前还无法进行,唯有直接养殖测试或饲养效果比较是当前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传统的、常用的,也是最实际而有效的方法。养殖效果的评价指标,多用饲料系数和饲料效率来表示。

(1)饲料系数。饲料系数是我国目前最广泛用于评价饲料价值的指标之一,它表示鱼肉增加所消耗饲料的数量。也就是常说的每增加1kg鱼体重需要消耗多少千克的饲料。其计算式为:

img60

(2)饲料效率(又称饲料转换率)。饲料效率是指饲料对鱼体的增重效率,用以表示饲料被鱼消化吸收后生长增重的利用率。计算式就是饲料系数的倒数,即:

img61

式中鱼体增重和投饲量都与饲料系数计算式中一样,均为鲜重。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应该是饲料系数较低而饲料效率较高的。但要注意的是,鱼的种类和年龄的不同,水的温度与溶氧量及投饲技术等因素的差别,也会影响到上述两个指标的高低。

4.鱼用配合饲料投饲技术

投饲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必须对投饲技术予以高度的重视,要认真做到“四定”(定质、定量、定位、定时)和“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的投饲原则。

1)投喂饲料量的估算

对养殖鱼类投喂饲料时,首先要掌握每天、每次的投饲量,具体投喂多少饲料,主要根据饲养在水体(池塘或网箱等)中的摄食鱼的数量(体重)来定。估算摄食鱼数量(体重)的方法很多,一般利用抽样法估算鱼的数量较方便。

抽样法是从养殖水体中随机捕出部分鱼,分别称重(W)并记录,然后把所称鱼体总重(∑W)除以所称鱼的总尾数(N),得出鱼体的平均重量img62,再从放养尾数中减去死亡数,所得的尾数乘以抽样所得的平均体重,即可初步估算出养殖鱼类的数量(体重)。根据估算的鱼体重量,结合当时水温条件,计算出日投喂量。实际投饲过程中,还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以掌握适合实际养殖条件的投饲量。

2)投饲次数和时间

投饲次数是指日投饲量确定以后,日需投饲的次数。我国主要淡水养殖的鱼类,多属鲤科鱼类的“无胃鱼”,摄取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有胃鱼类,因此,对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等无胃鱼,采取多次投喂,可以提高消化吸收率和饲料效率。

我国的池塘养鱼是以鲤科鱼类为主,应以连续投饲为佳,但是由于养殖场生产规模比较大,限于人力等因素,每天投喂次数以2~3次比较实际。

投喂时间:网箱养鱼,第一次投喂时间应从8:00开始,最后一次应在18:00结束;池塘养鱼,第一次投喂时间应从8:30开始,最后一次应在17:00结束。不论网箱养鱼还是池塘养鱼,每次投喂时间应持续30min左右。

3)投喂饲料的方法

投喂鱼饲料,应根据不同饲料的特点和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特点选择不同的投喂方法。如投喂青绿饲料,须将青绿饲料投放在框架饲料台内;细粉状饲料应在水体的上风处投喂;颗粒饲料投喂应先训练养殖鱼类的摄食习惯。

无论哪种养殖鱼类,开食后,均应精心地进行摄食行为训练,细心地观察鱼类的摄食状态,看天(看天气)、看水(看水质)、看鱼(看鱼的生长和摄食)来调整日投饲量。经过一段时间(约1周),形成摄食条件反射后,即可诱集食场集中摄食。应用配合颗粒饲料在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均可清楚地看到鱼类的摄食状态。如草鱼和鲤鱼的摄食,当一把一把地将饲料撒入水中,鱼会很快集拢过来,集中水面抢食,使水花翻动,而后分散到水下摄食,隐约在水面出现水纹;当鱼饱食后即分散游去。应控制投饲量,以达到“八分饱”为宜,保持鱼有旺盛的食欲,可以提高饲料效率。

投饲方式:配合饲料养鱼的投饲方式有人工手撒投饲和机械投饲两种方式。人工手撒投饲,即利用人工将饲料一把一把地撒入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鱼的实际摄食状况,对每个池塘、每只网箱灵活掌握投喂量,做到精心投喂,有利于提高饲料效率,但是费工费时,对于中小型渔场,若劳力充足,或者养殖名、特、优水产动物,此种投饲方式值得提倡。机械投饲,即利用自动投饲机投饲。这种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同时也具有省工、省时等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