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塘养鱼的模式
(一)鱼种放养
1.养鱼周期
养鱼周期是指养殖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也称商品鱼或成鱼)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养鱼周期的长短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要(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饲养鱼类在各个阶段生长的快慢、气候条件、放养密度、饲料肥料的丰欠与质量等因素来决定的。在养殖生产中,我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量多、质好、价格高的食用鱼。养鱼周期过长,饲料消耗多,管理费用增加,资金和池塘周转率低,成本增加;养鱼周期过短,鱼的出塘规格小,食用价值低,鱼种消耗大,也是不经济的。
我国的池塘养鱼大多采用2年或3年的养鱼周期。鲢、鳙、鲤、鲫等鱼的养鱼周期为2年,草、鲂、鳊等鱼的养鱼周期为2年或3年,青鱼的养鱼周期一般需要3年或4年,罗非鱼、淡水白鲳养鱼周期为1年或2年(1冬龄)。在这种养鱼周期中,第一年由鱼苗养成鱼种,第二年或更长时间由鱼种养成食用鱼。要达到上述养鱼周期,除气候条件、鱼池条件、饲料、肥料、饲养水平外,另一个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要抓好大规格鱼种的培育工作。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综合强化措施,促进鱼类生长,以缩短养鱼周期,已成为各养殖单位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主要目标。现将江淮地区鱼类饲养周期列于表4-3。
表4-3 江淮地区鱼类饲养周期(单位:g)
续表
注:*为热带鱼,生产上一般是投放越冬鱼种,当年养成食用鱼。
2.鱼种规格要求
在食用鱼饲养阶段,放养符合规格的鱼种,对提高池塘鱼产量有重要的作用。大规格鱼种抗病和抗敌害能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一般来说,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
(1)青鱼。一般放养500~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这种规格的鱼种,能大量摄食螺、蚬,生长快,饲养1年后年底出塘,鱼体重可达2.5~6kg。小于0.5kg的青鱼种(特别是0.25kg以下),对有较坚硬外壳的螺、蚬很难利用,养殖过程中死亡率也高。
(2)草鱼。一般放养250~500g的2龄鱼种,最好放养500~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以这一阶段增重最快,成活率高,饲养1年后,草鱼体重可达1.5~3kg。同时放养大规格草鱼,投喂草类饲料量也多,排出的粪便相应也增多,肥水作用大,能带动其他混养鱼类一起增产。
(3)鲢、鳙鱼。一般放养1龄鱼种,根据饲养期间轮捕的时间和次数,放养250~350g、50~150g、30~50g等不同规格的鱼种,出塘时可长成750g以上的食用鱼。
(4)鲤、鲫鱼。通常放养1龄鱼种,其规格为10~13cm。1冬龄鱼种,经1年饲养,鲤鱼可长到500~1000g,鲫鱼可达100~500g。鲤、鲫鱼的鱼种规格越大,生长越快。在稀养的条件下,当年鲤鱼夏花也能长到500g左右。银鲫比普通鲫鱼长得快,放养冬片鱼种,当年可达200~300g。
(5)鳊鱼。一般放养10~13cm规格的冬片鱼种,到年底可长到200~300g;在稀养的条件下,也能长到500g左右。有些高产塘放养50~150g的2冬龄鱼种,年底可长到500~1000g。
(6)罗非鱼。放养3cm左右的鱼种,经2~3个月的饲养,能长到100g左右的商品鱼,饲养6个月能长到200~300g。如果放养越冬鱼种,饲养3个月可达150~250g。
(7)淡水白鲳。放养冬片鱼种,经3个月的饲养,可养成600g以上的商品鱼。如放养3cm左右的鱼种,当年也可长到500g左右。
3.鱼种来源和鱼池安排
池塘养鱼所需的鱼种最好是由自己生产而不外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自繁、自育、自养。这样各种鱼的数量、规格才能满足本场生产的需要,减少病害的传播,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自己生产鱼种有如下几种途径。
(1)鱼种塘专池培育。随着食用鱼池塘放养量增加,鱼种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为满足鱼种的需要,就要配套一定的鱼种池。鱼种池主要提供1龄鱼种。
(2)食用鱼池塘套养。在饲养食用鱼的池塘内放养大、中、小三档规格(如青、草鱼)或大、小两档规格(如鲢、鳙、鲫、团头鲂等)的鱼种。在饲养过程中,捕出部分食用鱼后,放养夏花,其中大规格鱼种养成食用规格上市;中、小规格鱼种,相应长成大、中规格鱼种,供翌年放养;套养的夏花,因种类和密度不同而长成不同规格的鱼种,供翌年放养。一般年底出塘的鱼种,数量应等于或略多于来年该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量。如不足,则从鱼种池或其他食用鱼池调剂。食用鱼池中,应有80%左右当年达到上市规格,20%左右为来年放养的大规格鱼种。食用鱼池套养鱼种可节约鱼种池面积,既可增加食用鱼养殖面积,又能发挥食用鱼池的生产潜力,提高鱼种(特别是1龄草鱼、2龄青鱼)的成活率,节省劳力和资金。这种方法已为许多高产地区所采用。
计算苗种的需求量,不但要考虑当年食用鱼的放养需要,还要为第二年、第三年食用鱼池所需的鱼种做好准备。鱼种需求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某种鱼类鱼种放养量(尾)=食用鱼池中某种鱼的产量÷该种鱼的平均出塘规格÷该种鱼成活率。
某种鱼类夏花放养量(尾)=某种鱼类鱼种需求量(尾)÷该种鱼的鱼种成活率。
某种鱼类鱼苗需求量(尾)=某种鱼类夏花需要量(尾)÷该种鱼鱼苗成活率。
对于一些苗种生产不稳定、成活率和产量波动范围较大的鱼种(如草鱼、团头鲂等),都应按上述公式计算后,再增加25%的数量,作为安全系数,列入鱼种生产计划。
根据各类鱼苗、鱼种总需要数量,按食用鱼池所要求的放养规格,以及当地主客观条件,制订出鱼苗、鱼种放养模式,再加上食用鱼池套养数量,计算出鱼苗、鱼种池所需的面积。
4.鱼种的质量要求
池塘放养的鱼种,不仅要求规格大,而且要求体质健壮无病,鳞片完整无外伤,鱼体背宽肌厚,体色色泽鲜明。如青鱼要求呈蓝紫色而发亮,体浑圆而健壮;草鱼体色带草黄,头小而身大,体形圆满;鲢鱼体肥,背部青黑,腹部银白;鳙鱼体色略呈橙黄,有黑色细突;鲤鱼呈金黄色,有光泽,体躯肥满;鲫鱼体色晶泽,背高肌厚。同一种鱼要求规格一致,在捆箱中游动活泼,在运输过程中游在运输工具的底部。鱼种在放养前要进行药物消毒。
在选择养殖对象时,要考虑鱼的品种问题,尽可能选择同种类的优良品种。例如,饲养罗非鱼,应选择奥尼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子代);养殖鲫鱼时,应选择生长快而又受消费者欢迎的异育银鲫、彭泽鲫;养殖鲤鱼时,应选择建鲤等。从遗传的角度考虑,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鱼种最好是由天然水域中获得的亲鱼所繁殖的鱼苗培育而成,或由不同水系的亲鱼繁殖的鱼苗培育而成,这样获得的鱼种具有优良的遗传性状。
5.放养时间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江淮地区一般在春节前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如下好处:水温低,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时期的发病率;提早放养也可以早开食,延长生长期。
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的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中冻伤。
(二)池塘肥水养鱼模式
1.合理混养
多种鱼类在同一池塘中混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的特色,也是提高池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无论是哪种放养模式,都要注重合理混养。混养包括3个方面:各种饲养鱼类的混养,即在同一池塘内混养的鱼类可多达7~10种;同种不同龄的混养,一般为1龄和2龄鱼混养,有时同一个龄级包括若干种规格;异种异龄鱼的混养,即同一鱼池内混养多种鱼类,而每种鱼类又有不同龄级和规格。混养的原则是:混养的鱼类在同一水体中能和平共处,不相互残害和吞食;对水质和水温(生长期间的水温)的要求相似;栖息水层和食性各异,并能互利。
(1)混养的优点
①合理利用饲料:池塘肥水养鱼的模式虽然是以滤食性的鲢、鳙为主体,但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同时也要适当混养一些吃食性鱼类。我国池塘养鱼的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草和旱草、有机碎屑及商品饲料(包括配合饲料)等。各种商品饲料均为养殖鱼类所喜食,而对天然饵料则各有其属性。在投喂商品饲料时,主要部分为草、青、鲤鱼等所取食,部分小颗粒被鲫、团头鲂和各种小规格鱼种所吞食,这样全部商品饲料都能得到有效的直接利用,不致浪费。当然,鲢、鳙鱼也摄食粉状商品饲料。
②合理利用水体:主要养殖鱼类的栖息水层不一,鲢、鳙鱼栖息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喜欢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青、鲤、鲫鱼等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同单养一种鱼类相比,增加了池塘单位面积放养量,提高了鱼产量。
③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混养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配养鱼本身提供一部分鱼产量,并且还在于发挥各种鱼类的某些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各种鱼均有所增产,这已在池塘环境中作过描述。
④获得食用鱼和鱼种双丰收:在饲养食用鱼中混养各种规格的鱼种,既能取得食用鱼高产,又能解决来年放养大规格鱼种的需要。
⑤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池塘中生产出各种食用鱼,特别是可以全年向市场提供活鱼,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要求,这对繁荣市场、稳定价格、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重大作用。
(2)合理混养。混养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必须是根据各种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情况、饲料来源、气候和池塘条件来决定混养类型,决定主养鱼和配养鱼。在池塘肥水性养鱼的模式中,主养鱼类应为鲢、鳙鱼类,再适当配养草鱼和鲤鱼。
2.放养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只要肥料充足,水源、水质条件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故合理密养是池塘养鱼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只有在混养的基础上,密养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池塘及肥料与饲料的生产潜力。
(1)限制放养密度无限提高的因素是水质。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放养量越高,净产量越高。超出一定范围,尽管饲料、肥料供应充足,也难收到增产效果,甚至还会出现不良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水质限制。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适宜水体中,溶氧量为4.0~5.5mg/L,如溶氧低于2mg/L时,鱼类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加大,生长缓慢。如放养过密,池鱼常会处在低溶氧状态,大大限制了鱼类的生长。如天气变化,溶氧往往下降到1mg/L,甚至更低,导致鱼类浮头,有时发生泛塘死鱼事故。此外,放养过密,水体有机物质(包括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等)增多,而这些物质对鱼类有较大的毒害作用,并抑制鱼类生长。
(2)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适宜的放养密度,就是在能养成食用规格的商品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的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放养鱼类的种类与规格,饲料与肥料的供应和管理措施等情况来决定。
①池塘条件:有良好水源的池塘,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较深(2.0~2.5m)的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较浅(1~1.5m)的池塘。
②鱼种的种类和规格:混养多种鱼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鱼类鱼池。此外,个体较大的鱼类比个体较小的鱼类放养尾数应少些,而放养量应较大。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种放养密度,与上述情况相似。
③肥、饲供应量:如肥料、饲料充足,放养量可相应增加。
④饲养管理措施:养鱼配套设备较好,可增加放养量。轮捕轮放次数多,放养密度可相应加大。此外,管理精细,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认真负责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
⑤历年放养模式在该池的实践结果:通过对历年各类鱼放养量、产量、出塘时间、规格等参数的分析、评估,如鱼类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饲料系数不高于一般水平,浮头次数不多,说明放养量是合适的;反之,表明放养过密,放养量应适当调整。如食用鱼出塘规格过大,单位面积产量低,总体效益低,表明放养密度过稀,必须适当增加放养量。
3.放养模式
池塘肥水养鱼的主体鱼为鲢、鳙鱼。以鲢、鳙鱼为主体鱼的中产放养模式见表4-4。
表4-4的模式适用于肥源较多的新开池塘养鱼。因其要求的鱼种规格不大,较易解决。采取套养鱼种的方式,可基本解决来年本地放养的大规格鱼种。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施肥、投饲均匀,并做到质优量足,净增重尚有提高的潜力。
表4-4 以鲢、鳙鱼为主体鱼的中产放养模式
以鲢、鳙鱼为主体鱼的高产放养模式见表4-5。
表4-5 以鲢、鳙鱼为主体鱼的高产放养模式
注:*先放养200g的鲢、鳙鱼种,待长到上市规格轮捕后,再陆续补放50g的鲢、鳙鱼种,一般全年轮捕6~7次。
以鲢、鳙鱼为主体鱼的高产放养模式的特点是:
(1)鲢、鳙鱼放养量占70%~80%,产量占60%~70%,其大规格鱼种采用食用鱼池套养方法解决。鲢、鳙商品鱼从5月份开始轮捕,1年轮捕6~7次,轮捕后随即补放大规格鱼种,一般补放鱼种的数量大致与捕出数相等。
(2)以施农家肥为饲养的主要措施,一般池塘较大(10~30亩),适宜于大量引入生活污水或农家肥。
(3)为改善水质,充分利用农家肥残渣,重视混养食用有机碎屑的细鳞斜颌鲴等鱼类,它们比鲤、鲫鱼更能充分地利用池塘内的饲料资源。
4.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是在池塘混养密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所谓轮捕轮放,就是指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的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食用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和单位面积鱼产量。概括地说,轮捕轮放就是“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1)轮捕轮放的主要作用
①有利于活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养鱼前、中期,市场上淡水鱼少,鱼价高;而在后期,市场上淡水鱼相对集中,养殖单位往往出现“卖鱼难”现象,造成鱼价低廉。采用轮捕轮放可改变以往市场淡水鱼“春缺、夏少、秋挤”的局面,做到四季有鱼,不仅满足社会需要,而且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数量:一般轮捕上市鱼的收入可占养鱼总收入的40%~50%,这就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降低了成本,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③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在饲养前期,因鱼体小、活动空间大,为充分利用水体,年初可多放一些鱼种。随着鱼体生长,采取轮捕轮放的方法及时稀疏密度,使池塘鱼类容纳量始终保持在最大限度的容量以下,这就延长和扩大了池塘的饲养时间和空间,缓和或解决了密度过大对群体生长的限制,使鱼类在主要生长季节始终保持合适的密度,促进鱼类快速生长。
④有利于提高肥料、饲料的利用率:利用轮捕轮放控制各种鱼类生长期的密度,以缓和鱼类之间(包括同种、不同规格)在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上的矛盾,使食用鱼混养的种类、规格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充分发挥池塘“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⑤有利于培育量多质优的大规格鱼种,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通过捕大留小,及时补放夏花和1龄鱼种,使套养在食用鱼池的鱼种迅速生长,到年终可培育成大规格鱼种。
(2)轮捕的主要对象和时间。轮捕的主要对象是放养密度较大的鲢、鳙鱼和养殖后期不耐肥水的草鱼。青、鲤、鲫鱼因捕捞困难,难以轮捕。江淮地区在6月份以前,由于鱼种放养时间不长,水温较低,鱼体增重不多,这时一般不轮捕。6~9月份水温较高,鱼类生长较快,要通过轮捕稀疏密度。10月份以后水温日渐降低,鱼类生长转慢,除捕出符合商品规格的鲢、鳙、团头鲂和草鱼外,如有混养的热带鱼(淡水白鲳、罗非鱼等),应及时捕出。为了掌握轮捕的时间及数量,除经常观察池鱼浮头、摄食生长情况外,还要了解不同水温条件下,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净产量和各个饲养阶段的增重比例,以此推断池鱼最大容纳量的出现时间,作为适时轮捕套养的依据。
夏秋季节要求在水温较低、池水溶氧较高、能见度较好的时间段捕鱼。一般以晴天上午7:00~9:00为最佳。如在清晨或下半夜拉网,应选择晴天,在天气凉爽、池水溶氧较高时进行。当发现有浮头预兆或正在浮头时,严禁拉网捕鱼。傍晚不能拉网,以免引起池塘上下水层提早对流,增加夜间池水耗氧因子,造成鱼浮头。
(3)轮捕轮放的条件。食用鱼池塘采用轮捕轮放技术,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①年初放养充足的大规格鱼种:只有放养了大规格鱼种,才能在饲养中期达到上市规格,轮捕出售。
②各类鱼种规格齐全,数量充足,配套成龙,符合轮捕轮放要求。
③同种、不同规格的鱼个体之间的差距要大,否则易造成两者生长的差异不明显,给轮捕选鱼带来困难。
④肥料、饲料充足,管理水平要跟上:否则到轮捕季节,因鱼种生长慢,尚未达到上市规格,生产上就会处于被动局面。
⑤改革捕捞网具:将1cm的小目网改为5cm的大目网,轮捕拉网时,小规格的鱼种穿网而过,不易受伤;而留在网内的鱼均是个体大的,这样选鱼和操作都较方便,拉网时间短,劳动生产率高。
(4)轮捕轮放的方法
①捕大留小:放养不同规格或同规格的鱼种,饲养一段时间后,分批捕出一部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而让较小的鱼留在池塘继续饲养,不再补放鱼种。
②捕大补小:分批捕出食用鱼后,补放鱼种或夏花。这种方法的产量较上一种高。补放鱼种,视规格大小和生产目的,或养成食用鱼,或养成大规格鱼种,供来年放养。
(5)轮捕轮放的技术要点
①夏、秋季节捕鱼,渔民称捕“热水鱼”,由于水温高,鱼类活动能力强,捕捞较困难。加上此时鱼类耗氧量大,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密集,捕捞在网内的鱼大部分要放回池塘继续饲养,如在网内时间过长,轻则容易受伤,影响生长,重则缺氧闷死。因此,夏、秋季节捕捞,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捕捞时要细致、熟练、轻快和正确。
②捕捞后,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同时池水混浊,耗氧增加,必须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使鱼有一段顶水时间,以冲洗鱼体过多的黏液,增加溶氧,防止浮头。在白天水温高时捕鱼,一般需加水或开增氧机2h左右;在夜间捕鱼,加水或开增氧机,一般要待日出后才能停泵、停机。
5.饲养管理
池塘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最后都要通过池塘日常管理才能发挥效能,获得高产。池塘管理是一项技术较复杂的生产活动,它涉及气象、饲料、水质、营养、鱼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变动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时刻在变化,相互影响。
(1)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精养中,养鱼取得高产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改善池水的理化条件和饲料这对矛盾的过程。一方面要求不断地为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使鱼类不断地得到量足、质优的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在实际生产中,要提高产量,就要施以充足的肥料和投喂大量的饲料,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水环境恶化,鱼类浮头泛池;而不施肥、少投喂,虽然池水理化条件好,但鱼体消瘦,生长缓慢,所谓“清水白汤白养鱼”,产量很低。在池塘管理中为处理好这一主要矛盾,生产上的主要经验是:水质保持“肥、活、爽”,投喂做到“匀、好、足”。
①肥:就是水中浮游生物量多,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丰富。
②活:表示水色经常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即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出现频率高。
③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cm),水中溶氧条件好。
④匀:表示一年中应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饲料和肥料。在正常情况下,前后两天投喂量和投喂间隔时间均相差不大,以保证投喂量既能满足池鱼摄食,又不会因过量而影响水质。
⑤好:表示肥料、饲料的质量应是上乘的。投喂的饲料质量高,营养丰富,鱼类利用充分,排泄物和饲料残留量减少,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水质。
⑥足:表示施肥、投饲量应适当,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鱼能将饲料吃完,使鱼足而不饥,饱而不余(残留食物)。
实践证明,保持池水“肥、活、爽”,不仅能给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还给养殖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饲达到“匀、好、足”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持投饲“匀、好、足”,不仅使非滤食性鱼在密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长,不易得病,而且使池塘生产潜力不断提高,为水质保持“肥、活、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因此,在池塘管理中,必须时刻掌握施肥投饲的主动权。生产上运用看水色、防浮头的知识,采用加注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等方法来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肥、活、爽”;又采用“四看”“四定”等措施来控制施肥、投饲的数量和次数,使投饲保持“匀、好、足”,以利水质稳定。
(2)池塘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经常巡视池塘,观察鱼类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是一天中溶氧最低的时候,要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如发现浮头,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午后14:00~15:00是一天中水温最高的时候,应观察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巡塘主要是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有无残剩饲料,有无浮头预兆。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泛塘事故。此外,巡塘时还要注意观察鱼类有无离群独游或急剧游动、骚动不安等现象。在鱼类生活正常时,池塘水面平如镜,一般不易看见鱼。如发现鱼类活动异常,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还要观察水色变化,及时采取改善水质的措施。
②做好鱼池清洁卫生工作:池内残草、污物应随时捞去,清除池边杂草,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如发现死鱼,应检查死亡原因,并及时捞出,不能乱丢,以免病原扩散。
③做好鱼病防治工作:近年来,鱼病的总体趋势是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种类增加,面积扩大,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要特别注意防治各种病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防治方针,积极预防,正确诊断,主动治疗。
④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每口鱼池都有养鱼日记,对各类鱼种的放养及每次商品鱼的收获日期、尾数、规格、重量,投饲、施肥的种类、数量以及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情况,都应有相应的表格记录,以便统计分析,及时调整养殖措施,并为以后制订生产计划、改进养殖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池塘水质管理。鱼类在池塘中的生活、生长情况是通过水环境的变化来反映的,各种养鱼措施也都是通过水环境而作用于鱼体的。因此,水环境成了养殖者和鱼类之间的“桥梁”。池塘水质管理除了前述的通过施肥、投饲培育和控制水质外,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①及时加注新水:经常、及时地加水是培育优良水质不可缺少的措施。对精养鱼池而言,加水有4个作用:一是增加水深,亦即增加了鱼类的活动空间,相对降低了鱼类的密度。池塘蓄水量增大,也稳定了水质。二是增加了池水的透明度。加水后,池塘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大,使光透入水的深度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水层(造氧水层)增大,整个池水溶氧量增加。三是降低藻(特别是蓝藻、绿藻)类分泌的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将这种抗生素的浓度稀释,有利于容易被鱼消化的藻类生长繁殖。四是直接增加水中溶氧,使池水垂直、水平流转,减轻鱼类浮头现象,增进鱼的食欲。
由此可见,加水有增氧机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在配备增氧机的鱼池中,仍应经常、及时地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稳定。此外,在夏、秋高温季节,加水时间应选择晴天,在下午15:00以前进行。傍晚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层水提前对流,从而引起鱼类浮头。
②防止鱼类浮头:精养鱼池,由于密度较大,施肥和投饲量大,鱼类浮头是经常见到的,预防浮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
鱼类浮头的原因有三:一是因光合作用不强而引起的浮头。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或大雾天气,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产生的溶氧少,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此时易发生鱼类浮头。二是水温差引起的浮头。在炎热的夏季,在水较肥的池塘中,下层光照差,光合作用弱,但有机物质较多,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上层水温高,含氧量大,但无法对流。此时如遇雷阵雨、大风等情况,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密度增大,当上层水的密度大于下层水时,上、下层水即快速对流,上层高溶氧的水传到下层,短时间内被下层水的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消耗干净,而上层水的溶氧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整个池塘处于缺氧状态,易造成鱼类浮头。三是水质过肥引起的浮头。夏季池塘水温高,因大量施肥和投饲,有机物多,如不能及时补充新水,过肥的水质极易败坏而引起鱼类浮头。
鱼类的浮头有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一是从季节上看。在5~9月份的高温季节,这一阶段的水温高,水质较肥,易发生浮头。二是看天气。如连绵阴雨,或天气预报晚间有雷阵雨,或久晴无雨而水较浓,或有大雾天气,要注意次日清晨可能会出现鱼类浮头。三是根据水色判断。水色浓而透明度小,产生“水华”现象,如天气有变,水中浮游生物易大量死亡,耗氧量急剧增加,易引起浮头。四是观察鱼类摄食情况。在鱼类没有生病的情况下,在正常时间内饲料未吃完,表明水中溶氧不足,已影响到鱼类正常摄食,有出现浮头的可能性。
预防鱼类浮头的措施有:
第一,水质过浓,要及时补充新水,以便提高透明度,增加溶氧。加水应在14:00~15:00进行,不能过迟,否则起到了与雷阵雨相似的作用。
第二,天气预报有雷阵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可提早在中午加水或开增氧机。
第三,适当减少施肥与投喂量,控制鱼类的摄食。
第四,在连绵阴雨天气,要不断地换水、加水或开增氧机。
在精养池塘,出现鱼类浮头也是正常的。但鱼类浮头有轻重之分,当池鱼浮头较重时,必须采取解救措施。鱼类浮头轻重的判别见表4-6。
表4-6 鱼类浮头轻重程度的判别
池鱼浮头的解救措施有:
第一,要正确对待初次浮头。在饲养前期,即4~5月份发生首次浮头,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因为鱼类个体较小,不适应缺氧环境,极易窒息死亡。
第二,抢救时以开增氧机为好。如无增氧机,也可用大口径水泵冲水。要使水泵平面出水,以形成一股长距离的富含氧气的水流,将浮头鱼类尽可能地集中在一起,可较快地缓解浮头现象。增氧机或水泵要保持到日出再停机。切忌中途停开增氧机和水泵,以免鱼类分散开来,难以集中。
第三,发生严重浮头时,无关人员不要靠近鱼池,尽可能不要惊吓池鱼,以避免池鱼挣扎,那样会加速池鱼死亡。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善水质、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专用养殖机械。增氧机的作用除了增氧以外,还有搅水和曝气的作用。增氧机已在全国各地的精养鱼池中普及推广,但不少单位在增氧机的使用上很不合理,还是采用“不见浮头不开机”的方法,增氧机成了“救鱼机”,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每年使用时间短,增氧机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生产使用的增氧机有叶轮式、水车式和喷水式等不同形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增氧机,在合理使用前,必须了解不同天气对溶氧的影响,根据增氧机的作用原理,确定开机运转时间。
最适开机时间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每天中午开。运转时间是: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不施肥、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
(三)池塘投饲高产养鱼模式
池塘投饲高产养鱼模式的饲养对象主要是吃食鱼类,但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和调节水质,也要适当配养滤食性鱼类。
1.以草鱼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以草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其特点是:养殖鱼类绝大多数是草食性鱼,能充分利用来源较广的草类和肥料,生产成本较低,而产量和收益却相当可观。以草鱼为主体鱼的放养和收获中等产量模式见表4-7。
表4-7 以草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中等产量模式(单位:亩)
表4-7的模式适用于养殖业开展时间不长的新区养鱼,采用草、鲢、鳙鱼种套养,可基本解决来年的大规格鱼种。饲料主要是以种植的青饲料为主,辅以施肥和其他商品饲料。如条件许可,可于8月份轮捕出达到食用规格的商品鱼。
以草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高产模式见表4-8。
在表4-8的模式中,一年要轮捕4次,饲料来源除种植青饲料以外,还要辅以配合饲料。套养的鱼种可解决来年部分大规格鱼种,每5亩塘要配备一台增氧机,每10亩塘要配备一台自动投饵机。
2.以鲤鱼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沿淮流域的人们喜食鲤鱼,鲤鱼也是沿淮流域的主要养殖鱼类。目前饲养鲤鱼的饲料,普遍采用鲤鱼专用配合饲料。池塘主养鲤鱼的放养模式见表4-9。
表4-8 以草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高产模式(单位:亩)
表4-9 池塘主养鲤鱼的放养与收获模式(单位:亩)
3.以鲫鱼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主养鲫鱼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养鱼模式,主要养殖的品种为异育银鲫、彭泽鲫等。生产上普遍采用鲫鱼专用配合饲料饲养。主养鲫鱼的放养与收获模式见表4-10。
表4-10 池塘主养鲫鱼的放养与收获模式(单位:亩)
4.以淡水白鲳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淡水白鲳为热带鱼,其主要特点是食性杂,生长快。由于淡水白鲳在江淮地区不能自然越冬,生产上一般5月初投放越冬冬片鱼种,经3个月的饲养,可养成0.6kg左右的商品鱼。9月份商品鱼上市后,可利用这些池塘来饲养大规格鱼种。池塘主养淡水白鲳的放养与收获模式见表4-11。
5.科学投喂与合理使用投饵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投饲高产养鱼模式中,除草食性鱼类以水草、旱草作为饲料来源外,其他吃食性鱼类普遍采用主养鱼类的专用配合饲料,大多不再用饼类等作为鱼类饲料。当然,草鱼、团头鲂也都有相应的专用配合饲料,只是利用青饲料相对经济些。在投饲高产养鱼的模式中,我们不仅要求饲料的质优,还要求饲料适口。草类青饲料,要求鲜嫩,适合草食性鱼类摄食。专用配合饲料要求根据鱼类不同规格,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以便鱼类适口摄食。
表4-11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的放养与收获模式(单位:亩)
除投喂草类饲料外,投喂配合饲料现已普遍采用自动投饵机。使用投饵机时,要根据投饲量设定相应的投喂时间,一般每次投喂要在30~50min。还要根据鱼类的摄食情况,设定投饵机每次喷射饲料的时间,同时设定合适的喷射距离。一般每次喷射饲料的间隔在10~30s,要求所喷射的饲料在下沉水面10cm之前已被鱼类抢食完。
6.池塘主养鳜鱼
目前鳜鱼的饲养与其他鱼类不同的是,鳜鱼要以鲜活适口的饵料鱼为食,现以鳜鱼摄食鲢鱼为例,将12~36cm鳜鱼的适口饵料鱼的规格列在表4-12中。
表4-12 不同大小的鳜鱼可摄食的鲢鱼规格
池塘主养鳜鱼与饲养其他主要鱼类一样,在放养之前同样要清塘消毒。与饲养其他鱼类不同的特定要求是:
(1)前期饵料鱼的培育。在鳜鱼种放养前15~20d,利用这段时间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饵料鱼。投放饵料鱼苗50万~80万尾/亩,以供鳜鱼前期摄食。培育饵料鱼可采取施用基肥和投豆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放养规格。为确保投放后的养殖成活率,放养规格必须在3cm以上,最好达到5cm,则可以达到80%~90%的成活率。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池塘条件、放养规格、管理技术、饵料鱼供应情况以及期望出池规格有关。可根据饲养技术高低、供饵能力大小及是否配备增氧机而定。一般每亩放养3~4cm的鳜鱼种1200~1600尾,6~7cm的鳜鱼种800~1000尾。饲养后期可进行捕大留小,及时供应市场。
(4)饵料鱼的投喂。适口饵料鱼的规格可参照表4-12。在水温较高、鳜鱼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天投喂一次。具体投喂可根据水温和池塘内存留饵料鱼的密度而定。9月份以后水温下降,鳜鱼的生长速度减慢,摄食量减少,此时可隔几天投喂一次。
(5)饵料鱼配套。池塘主养鳜鱼需要大量的饵料鱼,所以需要安排配套的饵料鱼池塘。主养1亩鳜鱼,需要配套3~4亩的饵料鱼。饵料鱼宜采取多池、不同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疏之后要及时捕取适口的饵料鱼投喂。为了确保投喂的规格适宜,要经常检查饵料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对饵料鱼的生长及规格,可采用调整密度和投饲量来控制。
实践表明,用鲮鱼作为鳜鱼的饵料鱼效果最好。因为鲮鱼不仅饲料转化率高,而且单位面积的产量也较高。但鲮鱼在江淮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所以在江淮地区的池塘主养鳜鱼,前期可用常规鱼类作为鳜鱼的饵料鱼,6月份开始可从南方空运鲮鱼苗来进行发塘培育,培育出鲮鱼种作为鳜鱼的饵料,具有较好的效果。
(6)水质调控。主养鳜鱼的池塘要配备增氧机,饲养过程中不要施肥,一般也不投喂饲料。水源条件好的池塘,可勤换水或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15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来调节水质。
(四)池塘渔牧养鱼模式
1.渔—畜(禽)类型
1)畜(禽)粪肥养鱼的生物学原理和效果
因畜(禽)粪肥中含有大量未消化饲料以及消化道分泌物,所以畜(禽)粪肥中含有相当多的能量、蛋白质和营养盐。据分析,鸡粪和猪粪粗蛋白含量分别占干重的20.32%和13.47%。畜(禽)粪肥还含有大量消化道新陈代谢产物,如黏液、脱落细胞、酶和维生素等,也含有消化管壁排出的无机质(主要是营养盐和一些微量元素),此外还带有大量微生物(排出体外后大部分死亡)。上述这些物质或直接被鱼类利用,或通过肥水培养饵料生物,间接被鱼类利用。因此,利用畜(禽)粪肥养鱼具有明显的效果。据研究,平均每天每立方米水体仅施畜(禽)粪肥4~5g(干重),鱼池无机氮、磷含量和浮游生物量分别达到0.879~2.275mg/L、0.024~0.434mg/L和9.15~38.70mg/L,都达到或超过鲢、鳙鱼旺盛生长季节对无机氮含量(0.34mg/L)、磷含量(0.04mg/L)及浮游生物量(20mg/L以上)的要求。综合不同类型鱼池(水泥池和土池,水深0.8~2m)的试验结果得知:鸡、鸭、鹅、猪、牛粪肥养滤、杂食性鱼类的肥料转化系数按干重计分别为2.28~5.45、2.32~5.70、3.48~5.73、2.17~5.77、3.15~6.24。实践证明,肥料转化系数随粪肥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随水深增加偏向上述高限,水深2m的池塘常为上述最高限。
2)渔—畜(禽)的合理配置
(1)塘外集中圈养。附近建大型鸭、鹅棚,并设置活动场所和洗浴池。鸭、鹅粪和漏撒的饲料集中后投入鱼池或扫入洗浴池,洗浴池的肥水每天被引入。后一方法对漏撒和未消化饲料利用不足。
(2)鱼、鸭(鹅)混养。此法较佳。一般在养鱼堤埂上建简易鸭(鹅)棚,围出部分埂面和池坡作为活动场所。棚场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3~4只,用网片或篾栅围一角作洗浴池。鸭一般不能捕食3cm以上的健康鱼类,因此,鱼、鸭混养对鱼并无威胁。
鸡可以养在池埂上的简易鸡舍里,采取多层笼养;也可以集中养在附近大型鸡舍里。猪多数饲养在池埂上的简易猪舍里,平均每头肉猪占圈面积为1~1.2m2,育肥效果较佳。奶牛多集中饲养,每头奶牛平均需牛舍建筑面积7m2和活动场所15~20m2。池埂高度在6m以上时,也可在池埂上建简易牛棚。
(3)配合比例。单位面积鱼池配备畜(禽)数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Y1-RY2)·C/M
式中:N——单位面积配备畜(禽)数量(头/亩);
Y1——滤、杂食性鱼类计划净产量(kg/亩);
Y2——吃食性鱼类计划毛产量(kg/亩),因为用草鱼粪便和排泄物肥水带养滤食性鱼类,所以这里用毛产量;
R——吃食性鱼类单位毛产量能带出滤、杂食性鱼净产量的比例(研究表明,完全依靠草鱼粪便和排泄物肥水,可带养比例为21%~34%,其他吃食性鱼类带养比例也相近,生产上可用30%);
C——某畜(禽)粪肥养鱼的肥料转化系数(也与若干生态因子有关,可参考上文);
M——某畜(禽)每年(或每周期)粪肥产量(kg)。
3)畜(禽)粪肥养鱼模式
单纯用畜(禽)粪肥养鱼,应以滤、杂食性鱼类为主,鲢鱼占总放养量的65%左右,鳙鱼占15%~20%,鲤鱼占7%左右,鲫鱼占3%左右,团头鲂占5%左右,详见表4-13。由于各种畜(禽)粪肥养分不同,对各种鱼类的养殖效果也有差别,因此,用不同畜(禽)粪肥养鱼,其混养比例略有差异。
4)畜(禽)粪肥使用方法
要做到合理施肥,应考虑四个方面,即施肥量、施肥周期及施肥方法。
表4-13 以鲢、鳙鱼为主的放养模式(轮捕轮放,计划产量400kg/亩)
注:①6月开始至9月底,每月轮捕一次。
②以畜(禽)粪肥为主,辅以投喂粉状饲料。
(1)施肥量。在施肥过程中,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
施基肥是在放养前进行,此时多为冬春季节,水温低,施肥量大。施肥量随粪肥种类、成分和塘泥厚度及有机质含量多少而异。按鲜粪计算,塘泥在5~10cm厚时,每亩施鸡粪40~50kg,或施鸭粪120~150kg,或施猪粪200~250kg,或施牛粪300~400kg;塘泥超过10cm厚时,酌情减少施肥量;塘泥在15~20cm厚时,有机质含量较高,经充分曝气后足以肥水,不用施基肥。
施追肥是为了保持肥水以及满足鱼类直接摄食的要求。具体的施肥量要结合鱼类活动情况、水体大小、水色、天气等因素决定。
①鱼类活动情况:鱼类活动正常则正常施肥,如遇鱼类饥饿、疾病、浮头,则酌情增减,忌浮头时施肥。
②池塘水体大小:在整个饲养期间,池水容积时有变化,施肥量应根据水体实际大小确定。
③透明度和水色:晴天上午9:00以后,透明度以25~35cm为好。在此范围以外,酌情增减追肥量。水色是浮游植物种群变化和生长繁殖的反映,同时也间接反应了池水中营养盐的丰欠程度,因此,应结合观察水色变化,酌情增减施肥量,使池水保持肥、活、爽。
④看天气:通常晴天正常施肥,阴雨天少施肥或暂停施肥,闷热天停施。
上述几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生产上必须综合考虑。
(2)施肥周期。即每次施肥的间隔时间,这主要取决于肥料在鱼池中的转化速度,而其转化速度又取决于水温和肥料种类。一般猪、牛粪2~3d施1次;鸡、鸭粪1~2d施一次。当水温高于25℃时,猪、牛粪每1~2d施1次;而鸡、鸭粪必须每天施。施肥时间以上午8:00~9:00为好,使肥料有较多的转化时间,并减少夜间耗氧。
(3)施肥方法。将粪肥加水搅匀,全池均匀泼洒,肥料在水中缓慢沉降,充分利用上层高溶氧或过饱和氧气,加速粪肥分解,避免大量沉淀造成的夜间大量耗氧。如将粪肥倾倒在池塘边,不但施肥不均,而且因粪肥堆积,造成局部严重耗氧。
2.渔—畜—农类型
渔—畜—农是渔—农和渔—畜两个基本类型的结合。有猪—草(菜)—鱼和牛—草(菜)—鱼以及菜—猪—鱼等模式。据调查评估,相同面积的饲料地和池塘,猪—草(菜)—鱼和菜—猪—鱼总的蛋白质和能量产出相近,但前者鱼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渔—畜—农的代表模式。猪—草(菜)—鱼和牛—草(菜)—鱼中的畜(禽)粪肥全部或大部分用做高产牧草的肥料。用草料主养草食性鱼类,以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肥水,带养滤、杂食性鱼类,塘泥再作种草肥料,在必要时给池塘施少量粪肥。用猪粪种草养鱼,既利用了高效率的牧草生产力,又利用了浮游植物生产力。据研究评估,每单位面积牧草初级生产力是相同面积浮游生物生产力的2~2.5倍,前者能量产出是后者的3.3~3.6倍。据报道,不施任何肥料的猪—草—鱼池塘,在只有鱼类粪肥和排泄物以及少量塘泥肥水的情况下,无机氮、磷含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量都超过了鲢、鳙鱼旺盛生长时需要的肥水水平。在排除塘泥肥水和残剩饲料肥水的情况下,可以靠草鱼粪便和排泄物肥水,池水仅铵态氮可达到0.9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都超过鲢、鳙鱼旺盛生长时的肥水水平。经分析证实,滤、杂食性鱼类生长的碳源主要来自草鱼的粪便。毛产1kg草鱼,可带出0.19kg鲢、鳙鱼和0.15kg鲤鱼。基于这个原理,在土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等量的畜粪肥,随着用于种草养鱼的比例加大,经济效益相应提高。实验证明:在水深2m的池塘中,每100kg猪粪尿(粪、尿各半)直接养鱼,可产滤、杂食性鱼类2.5kg;而用于种草,则产草料112kg,可产草鱼、团头鲂4.2kg,并带养出滤、杂食性鱼约1.5kg,合计产鱼5.7kg,比用猪粪尿直接养鱼增加产量3.2kg,增产133%。因为禽粪中含有较多的未消化饲料和漏撒饲料,直接用于养鱼效果好,因此一般不用禽粪种草养鱼。每年3~9月,饲养45~60头肉猪,或饲养6~8头奶牛,可保证1公顷饲料地全年种草肥料(其中黑麦草基肥用塘泥),可产草225~300吨;供应2公顷池塘,每公顷池塘可净产鱼6t以上。
为了给养鱼业提供更多的饲料和肥料,并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很多渔场综合上述三种基本类型,同时饲养多种畜(禽),种植多种水、陆生饲料作物,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