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稻田养鱼的效益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效益
1.稻田养鱼的除草保肥作用
杂草是水稻的“劲敌”,它与水稻争肥料,而且还是水稻病虫害的中间宿主。据估测,稻田里的杂草每年要夺去稻谷产量的10%。未养鱼的稻田中,杂草与水稻竞争,每亩稻田中的杂草从稻田中吸取0.62kg的氮素,相当于1.3kg的尿素,或3.1kg的硫酸铵,占稻田植物吸收总氮量的8.34%。如果稻田中养草食性鱼类,由于草食性鱼类的除草作用,直接保住了肥料。被截留下来的肥料供水稻吸收生长,同时也避免了杂草与水稻竞争地面、空间和日光能。
2.稻田养鱼的除草造肥作用
鱼类,尤其是草鱼种,在稻田中不断吃草,随着体重增加,吃食量和排粪量也相应增加。据测定,每尾长6.5~13cm的草鱼种,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52%,由于消化不完全,排粪量占日食量的72%。若以每亩生产草鱼种500尾计算,粪便中氮的含量相当于2.5kg硫酸铵,含磷量相当于5kg过磷酸钙。每亩养鱼稻田还可以提供2500~5000kg鱼沟肥泥,可为下一茬作物提供一季基肥,相当于10~20kg标准化肥的肥效。养鱼稻田与不养鱼稻田相比,有机质可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
3.稻田养鱼的松土作用
鱼在田间觅食,不停地活动,翻动稻田表土,疏松土质,搅动水面,增加了水中的溶氧;氧气深入土层,也就加速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打破了水稻根部周围的板结层,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植株健壮。而不养鱼的稻田的土地表层为胶泥层所覆盖,不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及土壤有毒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养鱼的稻田,鱼类能起到经常性的松土作用。
4.稻田养鱼的除虫作用
稻田养鱼后,水稻害虫成了鱼的饵料,起到了生物防治作用。鱼类吞食落入稻田水面上的稻飞虱、叶蝉、稻螟蛉、卷叶螟、食根金花虫、纹枯病菌核等,有时还能跳起扑食稻茎上的害虫,鲤鱼、鲫鱼、罗非鱼的食虫效果更为明显。养鱼稻田中,药物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次数可以明显减少。
5.稻田养鱼可以改善水稻的通气和光照条件
鱼类在稻田中能吃掉杂草和水稻脚叶,改善了稻田的通气和光照条件,同时鱼类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鱼类的活动搅动了水面,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
(二)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1.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由于鱼类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就能促进有效穗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从而使稻谷增产,一般可增产一成左右。
2.能获得一定的鱼产量
即使不投喂,培育夏花鱼种,每亩可生产1龄鱼种15kg左右;采用垄稻沟鱼式或沟池结合式等新技术,加上适当投喂,每亩可生产食用鱼150kg左右。
3.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稻田养鱼减少了治虫用药和肥料等成本支出,节省了除草用工或化学除草剂的费用,水稻和鱼类增产,收入增加。
(三)稻田养鱼的社会效益
1.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稻田养鱼是一种集约经营的好形式,符合我国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能立体利用农田,以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量投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和鱼产品,创造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和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也是现代化农业的目标之一。
2.打破单一粮食生产的经营形式
3.有益健康鱼类在稻田里吃掉了孑孓、血丝虫等害虫,减少了疟疾和丝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鱼类吃掉害虫,不仅减少了病害的发生,而且还因以鱼治虫,少用了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此外,也减少了农药从稻谷直接或间接给人类的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蓄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