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时间:2023-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鱼类病害的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不适影响、病原增多,以及鱼类机体抗病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致病的外因,后者是发病的内因。一般常见的鱼类病害,多数是由各种病原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所致,如病毒、细菌、霉菌、少数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引发鱼体致病。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鱼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这种内在因素与遗传、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一、病害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鱼生活在水中,一方面需要好的水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质健壮,这样病害发生的机会才能减少或不发生。如果水体环境不适宜于鱼类正常生活需要,病原生物增多,鱼体体质下降,抗病率下降,鱼类病害的发生就可能随时出现。也就是说,鱼类病害的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不适影响、病原增多,以及鱼类机体抗病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致病的外因,后者是发病的内因。

(一)病害发生的外因

1.自然环境因素

(1)水温剧变。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水温急剧上升或下降幅度大,鱼体不能适应,就会产生应激反应,重者发病甚至死亡。不同的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性范围。超出其适应范围,尤其是水温急剧变化,就会出现“感冒”症状,甚至死亡。

(2)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涉及水源、有机成分的数量、生物因素、底质以及气候的变化等。水源不丰富,水体中有机质成分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水质会恶化;夏秋季节,气候突变也会引发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池水pH值低于6或超过9,鱼池底质中重金属盐类(铅、锌、汞等)含量较高,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害物质污染水源等,均可直接导致水质恶化。水质恶化,水中的溶氧降低,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出现,病原生物大量繁衍,鱼体抗病力下降,鱼病会随时发生,甚至能直接引发鱼类死亡。

(3)溶氧缺乏。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当池水溶氧低到2mg/L时,鲢、鳙等很多鱼类就会出现浮头;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因缺氧窒息死亡。即使在可忍耐的低氧环境下生存,鱼体的抗病力也会下降,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生长。

2.人为不利影响

(1)放养密度过大和混养比例不合理。养殖水体中,鱼类放养密度过大或混养比例不合理,饲料不能满足各种鱼类和鱼类各阶段生长的需要,再加上饲养条件不配套,易出现营养不良,也易发生病害。

(2)饲养管理不当。养殖过程中没有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饲料质量差,甚至投喂不清洁、腐烂变质的饲料。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和肥料处理方法不当,易使水质恶化,或利于病害生物生长,都可引发鱼病。

(3)操作不慎。拉网围捕鱼种或运输鱼种时操作不慎,很容易擦伤鱼体,使其鳞片脱落,引发病鱼类原生物感染发病。

3.生物因素致病

一般常见的鱼类病害,多数是由各种病原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所致,如病毒、细菌、霉菌、少数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引发鱼体致病。此外,水老鼠、水鸟、水蛇、蛙类、鱼食性鱼类、水生昆虫、水网藻等,在某些环境下,可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到鱼体健康。

(二)病害发生的内因

一般来说,鱼的体质好,抗病力也就强,或具有某些特异性,即使有病原体存在,也不易生病;相反,体质差,则容易生病。不同鱼类对不同种病原体的敏感性不一样,如草鱼、青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鲢、鳙却不发病。同种鱼类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病情况也不一样,如白头白嘴病一般在体长5cm以下的草鱼中发生,超过这一长度的草鱼基本上不发生这种病。同种、同龄鱼的免疫力也不一样,如某种流行病发生时,有的鱼严重患病而死亡,有的鱼患病较轻而逐渐自愈,有的鱼则丝毫没有感染。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鱼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这种内在因素与遗传、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