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起鱼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鱼病的外界因素

时间:2024-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温差过大,将会引起鱼类感冒或冻伤而患病。水中有害物质含量或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超过鱼类允许范围太大,将会引起鱼类患病。其中病毒、细菌、黏细菌、藻菌、藻类等属于植物性的病原体,习惯上称为微生物,它们所引起的鱼病统称为传染性鱼病。病毒、细菌的入侵可引起鱼类患肠炎病、出血病和皮肤病等。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病原体,又称寄生虫,它们所引起的鱼病被称为侵袭性鱼病或寄生虫性鱼病。

二、引起鱼病的外界因素

1.物理因素

(1)自然水温变化。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对水温具有一定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鱼的体温是随着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温差变化太大,或水温上升和下降到鱼类不能耐受的程度,鱼类便难以适应而生病甚至死亡。譬如将鱼从一个水体移到另一个水体时,鱼苗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5℃。因为温差过大,将会引起鱼类感冒或冻伤而患病。鱼类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不同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也不一致,当遇到寒流来临时,会造成水温突变,对幼小的鱼苗生长十分不利,甚至会造成鱼苗大批冻伤和死亡。在长期高温或低温情况下,均会影响鱼类发育不良。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越冬期间的水温必须保持在2~4℃,在0.5℃以下时,鱼就会出现大批死亡;罗非鱼、淡水白鲳、革胡子鲶的最低临界温度为5~12℃,若较长时间生活在12℃左右的水体中,则会引起皮肤冻伤而患水霉病。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鲮鱼,它需要的水温不得低于8℃。

另外,如鱼池水温较高,促使水中有机物质分解,需要消耗大量氧气,一旦遇到天气闷热,气压急剧下降,再加上池中溶氧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会导致鱼类因缺氧窒息而死亡。

(2)机械损伤。平时拉网捕鱼、鱼种长途运输、人工授精时操作不慎,常会使鱼体损伤,从而给致病细菌、真菌提供了感染的途径。

2.化学因素

(1)溶解氧。养鱼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池鱼生长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溶氧较为缺乏的水体中,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显然降低,鱼类体质也相对变弱。当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时,鱼类将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溶氧在短时间内不增加并不断减少时,池鱼就会窒息死亡。溶氧如过多过饱和,将会导致鱼苗和鱼种患气泡病。

(2)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或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超过鱼类允许范围太大,将会引起鱼类患病。例如鱼类吃剩余饲料等,在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解氧,另一方面又释放一定量的硫化氢、沼气、硫酸气等有害气体。有的鱼池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对当年鱼种危害极大;当年小鱼苗如长期生活在这种水环境中,幼小的鱼苗就会出现躯体弯曲。工厂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和池塘,给养鱼水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污水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死亡或鱼肉变味。

(3)pH。池塘养鱼对水体中pH适应范围较大,一般以7.0~8.5为宜,若池水中pH低于6.0时,将会直接影响家养鱼类生长,导致体质较差,并易感染嗜酸卵甲藻,俗称打粉病。家养鱼类在pH低于4.2或高于10.4的水体中,只能存活极短的时间,将很快死亡。

3.生物因素 生产中发现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产生的。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个体统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黏细菌、藻菌、藻类、原生动物、蛭类、甲壳动物、蠕虫、钩介幼虫等。其中病毒、细菌、黏细菌、藻菌、藻类等属于植物性的病原体,习惯上称为微生物,它们所引起的鱼病统称为传染性鱼病。病毒、细菌的入侵可引起鱼类患肠炎病、出血病和皮肤病等。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病原体,又称寄生虫,它们所引起的鱼病被称为侵袭性鱼病或寄生虫性鱼病。寄生虫的侵入可引起鳃病、皮肤病等。藻类,如水绵、湖靛繁殖太茂盛,会导致鱼苗死亡。此外,还有一些生物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如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水网藻、水老鼠、水蛇、水鸟、蛙类、凶猛性鱼类等。

4.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不当。鱼种放养过密,将造成缺氧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从而引起鱼类生长快慢不均匀,大小悬殊,致使瘦小的鱼患病而逐渐死亡。不同种群的鱼类食性有差异,如混养比例不恰当,会不利于鱼类生长。如鳙鱼池搭配白鲢,由于鳙鱼性情温和,抢食不及白鲢,因此最容易导致鳙鱼患干瘪病。

(2)饲养人员工作马虎。工作人员在投饲时,如投喂不新鲜、不清洁的饲料,或投饲不均匀,时投时停,时多时少,均会引起鱼类患肠炎病。在高温季节,池水得不到按时更换,不能保持池水清洁,剩草残渣不能及时捞掉也会使鱼类患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