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防鱼病的措施

预防鱼病的措施

时间:2023-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清除杂草和修整池埂,可以消灭大部分池塘中潜伏的细菌性病原体、寄生虫和有害水生昆虫,从而减少鱼类病虫害的发生。浓度过大,可使鱼类很快死亡。能够消灭野杂草、蜻蜓卵、蝌蚪、水生昆虫和病菌,防病效果接近生石灰,且用药量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鱼塘的周转等优点,但没有使鱼塘增加肥效的作用。注意不要把巴豆液洒在堤岸泥土上面,以防日后下雨时,雨水把含有毒素的泥土冲刷流入鱼池,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二、预防鱼病的措施

鱼病和饲养管理方法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实践证明,凡是加强饲养管理的单位或养殖户,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防治鱼病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清整鱼塘

实践中发现,即使是新开挖的鱼塘,经过一年养鱼之后,就有一部分残饵、死鱼和动植物尸体下沉。而多年养殖的鱼塘,若不常清底,池底会沉淀一层厚厚的腐殖土,各种有害的病菌和寄生虫大量潜伏于泥中;一旦遇到天热,大量的腐殖质便会迅速分解,不仅产生有害气体,如沼气、硫化氢等,且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容易造成鱼塘缺氧泛塘。因此,对养鱼池要定期进行清整。清整鱼塘的内容主要包括清理塘泥、清除杂草、修整池埂、清塘除野等。通过清除杂草和修整池埂,可以消灭大部分池塘中潜伏的细菌性病原体、寄生虫和有害水生昆虫,从而减少鱼类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清整鱼塘,不仅可消除对鱼类不利的水生生物,如水网藻、水草、青泥苔、野杂鱼、蝌蚪、水生昆虫等,还可消毒。每年秋冬季节捕鱼后,把池水排干或放干挖去一层淤泥,或使用吸泥泵将池底的淤泥和水一起抽掉,然后再曝晒和冰冻池底数日,同样可起到杀灭一部分病原体的作用。同时,还要铲除鱼塘堤埂及斜坡上的杂草,以减少昆虫等产卵的场所;池围的淤泥,经1~2天风干后挖出,敷贴在池壁上,再经3~4天后用铁铲敲打结实,起着固埂作用。

(二)药物清塘

1.熟石灰和硫酸铵清塘 实践证明,清塘消毒用熟石灰和硫酸铵混合剂最为理想。其原理:熟石灰和硫酸铵水解后发生的化学反应,能产生硫酸钙和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有毒性,能使鱼类鳃组织增生,肝和血液发生病变。浓度过大,可使鱼类很快死亡。非离子氨对不同鱼类的致死浓度为0.2~2.0毫克/升。用此种方法清塘具有以下优点。

(1)药物来源方便,用量少,与生石灰清塘相比,可降低费用近两倍。

(2)药力消失快,对施药人员安全可靠。

(3)施药以后,既可起到施肥作用,又可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清塘方法:带水清塘,若培育池水体1600米3,水温14~15℃,用熟石灰40千克,硫酸铵32千克。即每立方米水体用熟石灰25克,硫酸铵20克。根据塘中水量,计算好药物总用量后,要先把熟石灰和硫酸铵分别用水充分溶解,然后混合到一起,立即全池泼洒,边泼洒边搅拌水体,使非离子氨充分溶解,均匀分布在水中。

施药后4~6小时,水中塘鳢、棒花鱼、麦穗鱼等野杂鱼,立即全部死亡,少数体大的塘鳢最后死亡。清塘一星期后,经试水无毒性,方可放鱼饲养。在施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熟石灰的质量要好。对质量差、渣子多、不溶于水的熟石灰,用量要适当增加。用时要先捞除渣子,以避免鱼类吞食。

(2)熟石灰、硫酸铵要分别水解后,才能混合在一起,并立即全池均匀泼洒,边充分搅拌边泼洒。

(3)溶解药物用水量,应视池塘池水的量多少来定,以能全部泼洒到为佳。

2.生石灰清塘 利用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其一,干水清塘。一般在早春投放鱼种前,把池塘水放出或抽出,选择晴天进行生石灰清塘消毒。池中必须留有水5~7厘米深,每亩(1亩≈666.7平方米)用生石灰60~75千克,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使泼入的石灰浆能分布均匀。清塘时,先在塘底各处挖掘几个小潭,小潭的多少及其间距,以能泼洒全池为限。然后把生石灰放入小潭中,让其吸水溶化,不等冷却便立即均匀泼洒全池;次日一早,用长柄泥耙或铁链把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均匀,充分发挥生石灰的消毒作用。用生石灰清塘,数小时后,即能杀死鱼池里的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野杂害鱼、蛙卵、蝌蚪、椎石螺、扁螺、河蚌、青泥苔和根浅茎软的水生植物。生石灰的碱性消失较慢,清塘后一般经过7~10天,待药力消失,才可放鱼。其二,带水清塘。有些鱼池,清塘之前无法排水,或原池水排出后又无法补入新水,可以进行带水清塘。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把生石灰盛入箩筐中,悬于船边,沉入水中;待其吸入溶化后,划动小船,在池中缓行,同时摆动箩筐,使生石灰浆散入水中;次日用铁链或泥耙搅动池中淤泥,以增强消除敌害的作用。此种方法不必加注新水,不会重复感染,比干水清塘法效果要好得多,但生石灰用量较大,成本较高。

3.漂白粉清塘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和石灰的化合物,次氯酸水解后放出生态氧,有较强的漂白和杀菌作用。能够消灭野杂草、蜻蜓卵、蝌蚪、水生昆虫和病菌,防病效果接近生石灰,且用药量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鱼塘的周转等优点,但没有使鱼塘增加肥效的作用。

使用方法: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漂白粉(含氯量30%)13.5~15千克。如果用含氯量为62%的工业漂白粉,则只需2.5~3千克,使用时先把漂白粉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下药后一般经过4~5天,药力即会完全消失。使用漂白粉应注意下列几点。

(1)漂白粉在空气中极易挥发和潮解,必须放在陶瓷器内密封,放在干燥处,以免失效。一旦打开漂白粉容器,如只用一部分,那么剩余的一定要严密封好,放置阴凉处。

(2)盛装和泼洒漂白粉时,最好用陶瓷器或木器,不宜用金属器皿,以免腐蚀而降低药效。

(3)操作人员要戴好口罩,套上橡皮手套,在上风处泼洒药物,以防中毒,并要注意衣服不要被沾染而腐蚀。

(4)漂白粉在使用前,最好用化学分析碘量法或“水生”漂白粉有效氯测定器,测定其有效氯的含量,如含量没有达到30%,要适当增加用量。从使用效果来看,漂白粉杀灭敌害和各种鱼病病原体的效果与生石灰相同;而从改良鱼池土壤和施肥的作用来看,漂白粉不及生石灰。

4.巴豆清塘 巴豆内含有巴豆蛋白,有毒,尤其对动物毒性较大,能溶解鲜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只能消灭大部分害鱼,对某些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蛙卵、蝌蚪及其他水生昆虫没有杀灭作用,对池塘水质没有改良作用。

使用方法: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巴豆3~5千克。用时先把巴豆浸泡1~2天,然后磨成糊状,加水全池泼洒。或把巴豆捣碎,放入罐内,用3%的食盐水浸泡,密封罐口,放1~3天,把渣子倒出,稀释,注入适量的池水后,均匀地泼洒全池,10天左右可灌水放鱼。

巴豆的毒性很大,对人、畜均有毒性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中毒。施放巴豆以后,沿池塘附近的蔬菜要经过5~6天才可食用。注意不要把巴豆液洒在堤岸泥土上面,以防日后下雨时,雨水把含有毒素的泥土冲刷流入鱼池,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5.茶粕清塘 茶粕是山茶科植物油茶、茶梅或广宁茶的果实榨油后所剩余的渣子。茶粕含有皂角苷,是一种溶血性毒素,能溶解鱼类的红细胞,可起到杀死野杂鱼的作用,对病菌、寄生虫、蝌蚪、水生昆虫、螺蛳、河蚌、虾、蛙卵、蚂蝗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茶粕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长绿藻、蓝藻等的繁殖,还可起到肥塘的作用。但茶粕对鱼类致病菌防病效果不如生石灰好。

使用方法: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50千克左右。用时先把茶粕捣碎,放在水缸中加温水浸泡12~24小时(水温25℃左右)后连渣带汁均匀泼洒全池。要选择气温高的晴天进行,效果会更好。

茶粕所含的皂角苷易溶解于碱性水中,因此在使用茶粕时,还可以在茶粕浸泡液中加入少量的石灰水或氨水,这样可提高茶粕清塘的效果。7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鱼。

6.鱼藤精清塘 鱼藤精是从豆科植物鱼藤的根皮中提取的。用鱼藤精清塘,可杀死大部分的野杂鱼和部分水生昆虫,但对浮游生物、致病菌和寄生虫没有作用。

使用方法:市场出售的含7.5%鱼藤酮的鱼藤精原液,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700毫升。用时把原液稀释后,全池泼洒。含鱼藤酮2.5%的鱼藤精则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克,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需放鱼藤精1334克,全池泼洒。经7~8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有的地区还直接用鱼藤清塘,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干鱼藤1.5千克,用水泡软后,捣烂浸泡。把浸出的乳白色汁液,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7.二甲四氯清塘 二甲四氯为血防药物,能杀死鱼、螺、蚌,并能杀死大部分水草、野杂鱼等。

使用方法:池水保持3.3厘米深,亩用二甲四氯10~20克,溶水后均匀泼洒全池。下药后10天加水,再过10天左右,试水不死鱼,即可放养鱼苗。

8.氨水清塘 氨水清塘使用的是氨的水溶液,含氨20%左右(16%~25%),是一种强碱性液,pH为11.2,也是一种液体化肥。氨水具有清塘和施肥的双重优点,已开始大量推广应用。

使用氨水清塘,主要以强碱性杀死池内细菌、寄生虫、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等。经氨水清塘的鱼种池,有较好的防病效果,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好。缺点是不能杀死螺蛳。

使用方法:每亩用氨水20千克左右。池内留少许水,将氨水稀释10倍,全池泼洒。由于氨水易挥发,可选在早晨泼洒。清塘后8~10天即可放鱼。如鱼苗急需下塘,可于清塘后第二天把清水抽出,注入少量的水冲洗一次,第四天鱼苗就可下塘。详见表3。

表3 常见清塘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img6

(三)杀灭鱼体上的病原体

在实际生产中,健康的鱼也会带一些病原体,如果不加消毒,就会把病原体带进已消毒的池塘水中滋生。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鱼病的传播渠道和致病因素,鱼种消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漂白粉消毒。每500千克水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5~10克,倒入消毒盛器内(木桶、船舱、帆布桶或水缸内)搅拌均匀,然后把浸洗的鱼放入。以每500千克水,浸洗100~125千克鱼为限度。一般经过10分钟左右浸洗即可。可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

(2)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每500千克水用漂白粉5克,硫酸铜4克。使用时,先把漂白粉和硫酸铜分别放在不同的碗中溶化,然后倒入浸洗的盛水器中搅拌均匀。采用这种混合剂浸洗鱼种,水温在10~20℃情况下,可清洗20~30分钟,除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外,还能防治大部分由原生动物寄生所引起的皮肤病和鳃病。

(3)食盐消毒。用食盐消毒有一定的效果,来源方便。每100千克水加食盐2~3千克,浸泡3~5分钟,对车轮虫、舌杯虫、黏细菌、水霉菌等,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4)高锰酸钾消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用药时间要根据鱼的体质和温度而定。一般水温在10~20℃时,浸洗2~2.5小时,可防治锚头鳋和指环虫鱼病。但要注意在配置使用此药时,一定要现配现用,配制水应尽量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曝晒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5)小苏打和食盐混合剂消毒。用1%小苏打与1%食盐水,浸洗鱼种20分钟左右,可起到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上述几种鱼体消毒药物均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为便于大家使用,将常用鱼体消毒药物列表如下(表4)。

表4 常用鱼体消毒药物表

img7

(四)科学放养鱼种

(1)鱼种最好统一来源。投放鱼种最好用同一场同一池的。如果用一个场的鱼种数量有困难,也可用来自于同一地区汇集起来的鱼种。切忌一池鱼七拼八凑,否则鱼种的大小规格、抗病能力等均不同,会带来饲养管理上的困难,使鱼易发病。

(2)放养品种。投放优良健康的鱼种,是减少鱼类死亡的有效措施。在养鱼过程中,常见到一些病后存活下来的鱼长得很好,感染寄生虫也较少;同等规格的体质健壮和体质瘦弱的鱼种,感染大致相同的寄生虫,前者仍能生长,后者却死亡率较高;多种细菌性鱼病在发病后,将会出现大批鱼类死亡现象,而在同一鱼池中,却有一部分鱼不发病,并能健壮地生存下来。这表明同种鱼体的抗病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要想预防和消除某些鱼病,必须利用个体差异,有计划地选育抗病力强的优良新品种。

(3)合理混养和密养。合理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它和鱼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同一水体内放养不同种的鱼类,那么,这个水体中的鱼对同一种疾病的感受性就有所不同,有的鱼患病,有的鱼却不会发病。一些杂食性鱼类(如罗非鱼)还可直接吃掉一些危害鱼类的病原体。混养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同种鱼个体密度降低了。所以,无论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从预防鱼病来说,都应提倡鱼类的混养。在密养的情况下,特别是过密的水体中,鱼类容易接触摩擦而使病原体互相感染。鱼类密度大的与密度小的水体相比,前者的鱼病更容易发生和发展。鱼塘搭配养殖草鱼发病率较高,而套养尼罗罗非鱼后,草鱼成活率提高,平时很少见草鱼死亡。尼罗罗非鱼能防止草鱼“三病”,与该鱼食性广、活动力强(能游遍全池上下各个角落)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这样的活动维护了水质清洁,防止了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滋生,故达到了防病的目的。

(4)鱼类品种轮养。科学证明,鱼类具有“种的免疫性”,病原体对鱼类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也就是说,某种鱼一般不会患另外一种鱼所患的疾病。例如:草鱼可得肠炎病,而花、白鲢就不会患此种病;大阪鲫可患出血病,而在同一池中饲养的草鱼就不会被感染;锚头鳋寄生在花、白鲢体表上,而在同一池中的鲤、鲫鱼却不会被寄生等。另外,中华鳋病常见于2~3龄草鱼和白鲢;隐鞭虫仅使1龄草鱼种发病;打印病常见于2龄以上白鲢;球虫病常见于2~3龄青鱼。由于鱼类与病原体之间有这些生物学特异性,所以很多生产单位采用品种轮养方法,可以达到预防鱼类疾病的目的。据资料报道,采用成鱼塘与鱼种塘轮养,对预防鱼类疾病有一定效果。例如,合肥市包河区某渔场采用成鱼塘培育鱼苗,几年来一直未出现饼形碘、孢虫病;还有的渔场把发病多年的草鱼塘改养花、白鲢,鱼塘中存在的病原体不会引起花、白鲢患病。

(五)鱼病生态学预防

鱼类生病必须具备两个外因条件:①存在病原体;②存在发病的生态条件(如温度、水的pH大小等)。掌握和改变鱼类发病的生态条件来预防疾病,被称为生态防病。鱼是水中动物,它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水、鱼、病原体交合在一起,所以,鱼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环境条件好,鱼类就会生长发育得好,相对来说,病原体却处于无能状态;倘若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鱼类生长,并降低鱼类的抗病能力,这时病原体就会趁机对鱼类进行侵袭,使其得病。因此,一些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渔民,往往将病鱼或不正常的鱼转移到另一个池塘中进行饲养,来减少鱼类的死亡。这种传统方法,主要是创造提高鱼类防卫能力的环境条件,利用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来达到预防和抑制鱼病的目的。近年来,群众在池塘中试养黄颡鱼或罗非鱼,发现能控制锚头鳋的繁殖。日本曾研究培养一种叫温剑溞的鱼虫来吞食锚头鳋的幼体,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据广东省报道,2龄草鱼发病多在150~200克这个阶段,500克以上的死亡现象很少见。因此,改革养殖制度很有必要,即改放养隔年鱼种为当年鱼种;改小规格鱼种为大规格鱼种;改3~4月份放养为9~10月份放养。浙江水产研究所采用生态养殖方法,培育健壮鱼种,提高抗病能力,使草鱼成活率达90%以上。合肥市包河区近几年来,一直采用8~9月份放养1龄草鱼种,每亩按70~100尾投放,翌年4月20日左右补放罗非鱼800~1200尾的方法,草鱼几乎未见发病,生长速度也较快,一般一年后可达到1.2~1.5千克。还有的采用“双季鱼种培育法”也可避免鱼种的患病。例如:草鱼鱼种长到10厘米以上易患出血病,流行于9~10月初。“双季鱼种培育法”是把一部分鱼种密养、一部分鱼种疏养,让疏养的鱼种在发病季节前就长到10厘米以上,放养到另外一个塘,再把密养鱼种分塘疏养。在整个出血病流行季节,密养鱼种的规格控制在6.5厘米左右,渡过发病季节后,再加强饲养管理,鱼种年底也会长到10厘米以上。这些都是生物防治鱼病的具体实例。总之,利用生态方法预防鱼病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路子,特别对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具有实用价值。

(六)减少鱼体损伤

当操作不小心时,鱼体极易受伤,给细菌或寄生虫创造侵袭鱼体的机会,引起鱼类患赤皮病或水霉病等。因此,在拉网、进箱搬运时,操作应仔细,不能粗糙马虎,以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同时,鱼类在运输途中,由于上装下卸、搬运等操作,加上在容器内相互间不断碰撞等原因,使鱼体机械受伤。受过伤的鱼,由于组织受到破坏,一些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乘机侵袭,使鱼患病。因此,在运输途中一定要注意每个操作环节,即捞鱼、过数、转移、冲加新水、下塘等过程中,动作要轻稳,切勿粗心大意。为了防止鱼类在运输途中感染病原体,应在运输容器内加入兽用青霉素或链霉素,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含400万~800万国际单位。鱼由于在水体内获得了药物浴洗的机会,可防止伤口发炎。假如运输的不是苗种,而是大鱼(成鱼或亲鱼),可采用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直接涂在鱼的伤口上,也可防止机械受伤的伤口发炎。另外,还可用紫药水、5%高锰酸钾溶液、肤轻松软膏等涂在鱼的伤口上,也能起到防病的作用。为了确保池鱼不感染疾病,对途中受过伤的鱼、未经药物预防的鱼,一律不要直接下塘,待体外消毒后方可下池饲养。

(七)渔用工具严格分开

发病鱼池所用的工具应严格分开,防止把病菌或寄生虫从一个鱼池带入另一个鱼池。如果工具缺乏,无法做到分开时,可把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作彻底消毒处理。若不经过处理,就会使鱼病蔓延到其他鱼池。假如在夏花培育池发生白头白嘴病时,不经药物治疗,将拉网从一个鱼池拉到另一个鱼池,就会使疾病很快蔓延开来,这种病例经常可以遇到,有的甚至蔓延到十多个鱼池。发病鱼池用过的网具,可采用10%的硫酸铜溶液浸洗消毒后再使用,木制的工具可用漂白粉、石灰水溶液消毒后再使用。

(八)严格隔离病鱼

在鱼病期间,病鱼池的水和病鱼池所用过的工具,不要与健康鱼池相混,条件许可的话,可单独为病鱼池添置一套常用工具,如捞子、桶类等。为了不使病鱼池用物和其他用物混淆,可以在病鱼池用过的桶和捞子上做个红“+”记号。饲管人员在巡塘时,提上两只鱼桶,一只桶专装死鱼,另一只桶装消毒药液(药液用每立方米水体放0.7克硫酸铜和1克漂白粉合剂)。另外,带篾制捞子一只,在下风口捞取死鱼,每捞完一口塘,即把篾捞子放入消毒桶内进行消毒,然后再到第二口池去捞,把死鱼放入死鱼桶,捞完后又把篾捞子再次进行消毒。当巡塘完毕后,把死鱼拿到离鱼池较远的地方深埋。病鱼塘的水常有病原体,要严格注意其水不能与健康鱼塘水相混合。在病鱼池拉过的网和用过的工具,如网箱、鱼盆、鱼筛、桶、量器、瓢、捞子等,均要用漂白粉溶液消毒后才能使用。

(九)加强日常管理

1.做到“四消” 即对鱼塘、鱼种、喂食台和水体消毒。鱼塘是鱼类长期生存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如果搞好了鱼塘消毒,可起到预防鱼类疾病的效果。健康的鱼种,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即使鱼塘已进行了清塘消毒,若鱼种未经消毒,也会把病原体带到池塘中,如果条件适宜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故鱼种放养前,最好先经过消毒,然后再下塘。鱼种常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其方法:把鱼种放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内浴洗。浴洗时间长短,要根据鱼种的大小、体质强弱、鱼的种类、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而定,以在最短时间内把鱼体上的病原体杀死为准。鱼种数量多,可在船舱、网箱内进行浴洗;数量少,可在油布篓、帆布桶、大缸、盆内进行。喂鱼台周围常有剩饵,如不经常清除,会腐烂变质,造成池水恶化,促使病原体滋生,引起鱼类发病。饲料台是用竹篾、芦席、塑料或木框制成的,在水中长期浸泡后,表面会附上许多污物和虫卵,应定期拿上岸来,在阳光下曝晒1~2小时,可杀灭细菌和虫卵。同时在其水面泼洒漂白粉溶液,效果更好。鱼病流行季节,应该加强清除残饵的力度,每月用漂白粉对食场消毒1~2次。

2.做到“四定” 即投饵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这些措施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增强鱼体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抵抗力,以及保证水质环境,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但“四定”的内容还应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环境和水质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以饲养草鱼、青鱼为主的鱼池,如能很好地掌握“四定”投饵方法,就不易得病,从而获得高产。“定质”是指饲料要保持新鲜清洁,并要有一定的营养成分,绝不能投喂含有病原体或有毒变质的食物(如烂草或腐烂变质的饲料、臭螺蛳)。在鱼病流行期间,对饵料要进行消毒。颗粒配合饵料要加入预防鱼病的药物。“定质”的中心是一个“精”字,也就是饲料质量要精。新鲜和营养丰富是精的具体条件,不同鱼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鱼,所投喂的饲料是有差异的。“定量”是指每天投饵的数量要均匀适当,要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水的肥瘦、鱼类品种、鱼体大小、存塘数量和鱼的吃食能力,再根据饲料质量来决定投喂的饵料数量。定量的灵活性较大,因为受到水温、天气、浮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以投饲后6小时左右吃完为原则。颗粒饵料和无饵料台的其他饲料,以投下去1~2小时以内吃完为好。晴朗天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爽多投,闷热天少投;鱼无浮头现象多投,鱼有浮头现象少投;水质较瘦多投,水质较肥少投;不进行操作的池塘多投,即将进行操作的池塘少投;酷热天气,上午多投,下午少投。如果有吃剩的饵料应及时捞取,不要任其腐烂。“定位”是指要有固定的食场。食场、饵料台要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挪动。食场最好设在投饵方便、向阳的池塘边,这样可使鱼养成一个到时就游到食场等候吃饵的良好习惯,便于观察鱼类动态和防治鱼病的工作。“定时”是指每天投饵要有一定的时间。在静水中常规养鱼,如一天投饵两次,一般在上午8~9时、下午3~4时投饵较好,以养成鱼类定时吃食的习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但这个时间也不是机械的,应随季节、气候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如早晨有浓雾、下大雨或鱼在浮头,投饵的时间可适当推迟。流水或温流水培育,则按一昼夜投饵,投饵次数应适当加多些,白天多喂,夜晚少喂。在鱼病高峰期,温度高、溶氧少,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做到少吃多餐。

“四定”中定质、定量尤为重要,谨防滥投造成食伤死鱼。

3.改善池水环境

(1)池塘环境。鱼类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域,这样才能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养鱼产量。根据饲养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首先要对鱼塘进行必要的改造。具体地讲,就是要从池塘的面积大小、水的深浅程度、池塘底质的优劣、水域排灌及池塘周围环境等方面考虑,努力改善池塘的环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为鱼类提供充分的天然饵料。

精养鱼塘要大而深(一般要求10~15亩为一口,水深2.5~3米),水源要充足,排灌要方便,水质要肥、活、嫩、爽,有利于鱼类生长发育,并减少鱼病。如池小水浅,水质清瘦,排灌紊乱,往往会引起鱼病,甚至会导致暴发性鱼病。

在建造养鱼池之前,一定要对水源供应环境作详细的调查。了解水域的理化特性是否适合于鱼类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如发现水源不适宜养鱼,应另找水源或将其中有毒物质及病原体消除后,才能使用。最好选择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体及有毒物质的水作养鱼用水。

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首先考虑使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口,也就是各个鱼池都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所需的水,同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去。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体带到另一池塘中去。这种设计虽然花费大,但对防止鱼病的蔓延和扑灭疾病都很有利,从长远经济利益考虑还是比较合算的。

实际生产中,养殖场特别是人工繁殖场的用水,应考虑建蓄水池。从湖泊或水库中引用水,最好先把水引进蓄水池,使病原体在蓄水池中自行净化、沉淀或进行消毒处理,再引入鱼池,或作人工繁殖用水,这样能防止病原体从水源中带入,降低鱼类发病率或提高人工繁殖出苗率。

(2)池塘水质环境。池塘水质环境好坏,会直接影响鱼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爽、嫩”。具体地讲就是水质肥,天然饵料生物多,清爽而不混浊,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溶氧量较高,能满足鱼类对溶氧的需要,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转化,适应青、草鱼喜爱清水的习惯。

肥水不仅要求天然饵料丰富,而且要求池水中含有各种物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并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这种转化常常反映在水色上,而水色的变化又与藻类及投饵施肥的种类有关。如多投水旱草的池水呈红褐色,多投螺、蚬的池水是油绿色,施牛、马粪的池水呈淡褐色,施猪粪的呈酱红色,施人粪尿的呈深绿色,施禽粪的呈黄绿色,施粉浆水的呈褐绿色或墨绿色。这些都是肥水,饵料生物多,透明度在25~40厘米。如水色变黄、发白、发黑等,便是较老变坏的水,应及时加换新水,调节水质。

生产中发现,在肥水塘里,常会出现早红晚绿的水色;在春末夏初季节,池水易出现一缕黄、一缕绿的“云彩层”,渔农称为“扫帚水”,这是由于某种浮游植物单一种群大量繁殖所形成的水花现象,称为“转水”,是池水转肥的反应。如天气晴朗,“转水”将继续保持肥水状态。如阴雨天或天气闷热、雷雨前,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下沉,变成清臭水;另一种是池水既浓又混浊,鱼类发生浮头。这时应加注新水增氧,改善水质,严重的要一边注水,一边排水进行调节。如果继续下雨,雨量大,天气凉爽,池水上下对流,仍会转为肥水。除上述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前放水。在华东地区,鱼池清整后,争取在腊月放水,以减少野杂鱼和病菌进入池内。先放水3天左右,待水色转浓,再逐渐加注新水。

第二,培育肥水。施肥不仅是增强饵料生物的手段,还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即使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可采取“少量勤施”的办法,进行适当的施肥,使浮游生物保持一个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在季节方面,要做到施足基肥,普施黄梅肥,巧施白露肥。

第三,加注新水。池水浓黑混浊,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鱼类食欲减退或发生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更换池水,使鱼池的水质保持肥爽。加注新水的作用在于带进新鲜氧气和补充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如铁、锰、硅等;还可冲淡池中的有机物质,包括生物代谢的有毒物质,保证池水所含物质成分的平衡,消除或减弱老水的不利影响。在6~9月份的生长旺季,一般7~10天应加注一次新水,早春和晚秋也要每10~15天加水一次,每次在原水层上加高20~30厘米。

第四,定期搅动塘底。搅动塘底的目的是翻松底泥和造成池水的上下混合,从而促进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放出底泥中沉积的和吸附的营养盐类以及微量元素,保持营养物质在上下水层中分布得更加平衡。搅动塘底的工作每1~2周进行一次,操作方法很多,多数采用人着水衣下入池中,用长柄耙子耙动或直接用脚搅动,或者在岸边像拉网一样用铁索搅动池底,达到搅动的目的。

第五,合理使用增氧机。池塘养鱼使用增氧机要科学,渔农在实践中总结:晴天时,中午开;阴天时,次日清晨开;阴雨连绵或由于水肥鱼多而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一般在半夜前后开机。正常情况,傍晚一般不开增氧机,阴雨天的白昼也不要开机。

第六,调节水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向养鱼池水中施放某些化学药剂,使其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鱼类喜欢生活在微碱性水域环境中(pH超过7的水体)生存。不少地区,如合肥地区的养鱼池水质,pH多数在6左右,这类水质属酸性水,非常不利于鱼类生存,但利于一些病原体滋生发育,导致鱼类发病率提高。如果采取一些方法,改变水中的酸碱度,提高碱性,使水中pH保持在7~8.5显微碱性,不仅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还可使水质变肥且爽,具体方法如下:①在鱼类生长季节,每月施一次生石灰,每亩水面用10~15千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在鱼类发病季节,每半月施一次,每亩水面15~20千克。②在鱼类发病季节,每亩水深1米,吊挂茶枯4块左右(每块6千克左右),一般10~15天更换一次。③在鱼类生长发育期间,每月施一次面碱,每亩水深1米,用30~50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在鱼类发病季节,每亩水深1米,用50~100克,每半个月撒一次。④发病期每亩水深1米,每20天用明矾1.5~2千克,溶水后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