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鱼在饲养和运输时的疾病防治
亲鱼在平时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中某个细节性工作,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特别在4~9月份更为突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赤皮病 此种病多数是因拉网、运输时不谨慎,把鱼体擦伤,感染了细菌,使鱼体局部充血发炎,鳞片逐渐脱落,患处附生有水霉菌。发病多见青鱼、草鱼和鲤鱼。
●防治方法:
(1)采用人用紫药水治疗。把病鱼轻轻地放入鱼用布夹内。一个人翻动鱼夹,使鱼两侧都能便于检查和抹药;另一个人用长棉签饱蘸紫药水涂抹创伤面,涂抹后让创伤面吸收药物2~3分钟,然后再将病鱼慢慢放回原池。第三天病情将会渐渐好转,直至痊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溶水后全池泼洒。
(3)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5克,先将药物捣碎,用开水浸泡2~3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全池泼洒。
(4)磺胺噻唑拌饲料喂鱼。先把药物拌入面粉糊内,然后加入饲料拌匀,晾干投喂。第一天每百千克鱼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用药量减半。
2.细菌性烂鳃病 该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发病鱼鳃丝发白腐烂、带泥,鳃盖内表往往有充血现象。青、草鱼多见发病。
防治的方法见成鱼常见病防治的有关内容。
3.细菌性肠炎病 该种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红色黏液流出;把病鱼腹腔打开,可见肠管发炎且伴有充血现象。主要危害青、草鱼。
防治方法见鱼苗、鱼种常见病防治的有关内容。
4.中华鳋病 是由中华鳋寄生到鱼的鳃部所引起的疾病。用手轻轻翻开病鱼的鳃盖,可见鳃丝末端挂有许多像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同时,病鱼靠池边独游,烦燥不安,食欲减退。此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鱼和鳙鱼。
防治方法见鱼苗、鱼种常见病防治的有关内容。
5.锚头鳋病 是由锚头鳋寄生鱼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病鱼体表面肉眼可见该种虫体,靠近伤口处的鳞片常被锚头鳋的分泌物溶解,红肿发炎,腐烂成缺口。初期,病鱼呈现不安,食欲不振,继而身体瘦弱,游动迟缓、无力。主要危害鲤鱼、鲢鱼、鳙鱼和草鱼。
●防治方法:
(1)养殖池水要经常加注新水,使池水肥瘦交替,反复多次,可刺激虫体从鱼体上自动脱落。
(2)用70%的酒精涂擦虫子寄生患处。
(3)水深1米的鱼池,每亩投喂酒糟100~150千克,5~7天可见疗效。
(4)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克。
6.水霉病 水霉病是因鱼体损伤,水霉菌侵入鱼体伤口所致。病鱼的伤处丛生白毛状或灰色棉絮状菌丝,病鱼行动失常、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1)根据亲鱼尾数多少,采用漂白粉挂篓,每个食场挂篓4~6个,每个篓装药100~150克。挂篓前先停食1~2天,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溶水后全池泼洒。
(2)药物涂抹鱼体损伤处,或5~8千克体重的亲鱼注射10%磺胺噻唑钠1毫升(内含药0.2克)。
7.亲鱼泛塘 亲鱼池出现泛塘的原因,主要是塘内缺氧和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的综合作用。原理是春、夏季的水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水体水温呈分层状态。如果连续数天晴天后突然转成闷热的阴雨天,水的分层状态会立即打破,上层水由于温度骤降,密度增大,迅速向下层扩散,引起水底的污泥翻滚,水中的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迅速增多,溶解氧猛降,亲鱼就会因缺氧窒息,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
(1)向池内冲加新水,进出水口齐开,让水体产生对流,使上层水慢慢带入下层,防止池水因水温突然下降造成池底污泥上翻而缺氧。
(2)在亲鱼刚开始出现泛塘时,每亩水面可用5千克食盐、5千克黄泥,加水调成糊状,全池均匀泼洒,可防止泛塘或减轻泛塘程度。
(3)每亩水面泼洒生石灰和人尿各5千克,可迅速改善水质,减少或消除甲烷、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防止溶解氧下降。
(4)每亩水深2米左右,用食盐1.5~2千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