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复口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又称白内障病,早期又称红头白嘴病,由复口吸虫的幼虫(尾蚴)进入鱼体引起。尾蚴进入眼睛后则发育成囊蚴。
1.病原体 病原体属于复殖虫纲。复口吸虫的囊蚴我国已发现三种,即湖北复口吸虫、倪氏复口吸虫和匙形复口吸虫。囊蚴身体扁平呈卵圆形,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大小为0.4~0.5毫米,前端有一个口吸盘,口吸盘下端为咽,从咽分成两根肠管,伸到体后端。在身体后半部有一个腹吸盘。复口吸虫寄生在鸟的肠道,虫卵通过鸟粪落入水中,在水体内发育成毛蚴,毛蚴体呈“丁”字形,体中部有一股吸盘。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在螺内发育成尾蚴,尾蚴钻进鱼体发育成囊蚴,当鱼被鸥鸟吞食后,囊蚴便在鸟的肠内发育成成虫。成虫寄生于吃鱼的鸥鸟腹内(图11)。
2.危害程度
(1)如尾蚴由循环系统到达鱼眼,则一尾鱼苗仅需侵入7~10只尾蚴,1小时后即会死亡。
图11 复口吸虫病史图
1.虫卵 2.纤毛幼虫 3.第一中间寄主(椎实螺) 4.在水中的尾蚴5.第二中间寄主(鱼类)及在寄主水晶体内的囊蚴 6.最终寄主及成虫
(2)如尾蚴由神经系统到达眼睛,一部分鱼也会很快死亡;一部分鱼几天后会出现弯体现象,身体明显消瘦,体色变黑,然后逐渐死亡。
(3)如尾蚴在较长时间内陆续钻入鱼体,开始症状不是很明显,直至在鱼眼内发育成囊蚴,随着虫体侵入的数目不断增加,有可能使鱼眼睛变瞎,最终因不能寻找食物和抗击外来敌害而逐渐死亡。
3.症状 复口吸虫的尾蚴可侵袭各种鱼类,囊蚴也可能在任何鱼体中寄生。鱼在短时间内被尾蚴入侵后,因刺激而产生挣扎状态的游动,如急游、跳跃、上下往返等,继后出现头部向下、尾部朝上或平卧水面等失去平衡的现象。由于病原体不同,侵入寄主的途径也不同,故所引起的病鱼症状也不一样,一般表现为两种类型。
(1)尾蚴由神经系统进入鱼眼的病鱼症状。病鱼眼睛的水晶体发炎,浑浊,视觉功能破坏,有时囊蚴也可以在眼房及眼睛的玻璃体内寄生。
由于发炎,眼前房聚集大量渗出液,致使角膜向外突出,引起眼球突出或角膜破裂,水晶体脱落,病鱼失去视觉,体色发黑,摄食困难,严重消瘦,反应也十分迟钝,抽筋颤动,待3~4天后开始大批死亡。鱼体较大或池中尾蚴数量不多时,尾蚴虽也侵袭鱼体,使鱼眼变瞎,甚至掉眼,但是这类病鱼不会死亡,只是体质变得瘦弱。由于复口吸虫聚集在水晶体内,故肉眼可以看到病鱼眼里水晶体上的小白头。把水晶体从鱼体上取出,放置水中,用镊子刮破水晶体,可以看见活动的小白点。鱼苗阶段复口吸虫病的诊断,还需要看鱼池中椎实螺的密度和阳性率。
(2)尾蚴由循环系统进入鱼眼的病鱼症状。病鱼由于受到刺激或血管堵塞,失去平衡,在水面作挣扎状的急游或跳跃,头向下,尾朝上,头部严重充血,显“红头症”,病鱼在短时间内即会死亡。
4.流行情况 此病在水鸟较多的地区普遍存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均有发现,尤以长江中下游最为普遍。此种病以白鲢、花鲢受害较为严重;草鱼次之;鲤、鲫、鳊、青鱼较为少见,引起鱼苗、鱼种大量死亡的现象并不普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和夏季。
5.预防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也可采用茶饼清塘消毒,杀灭虫卵、毛蚴和椎实螺。
(2)驱赶鱼池上空的鸥鸟,不让其飞近养鱼塘。
(3)把水草捆成束,插入池塘的四周,每天取出草捆,把附在水草上的椎实螺取出,这样连续进行数天,也能减少鱼类感染。
(4)可采取轮养方法,避免虫找宿主寄生。
6.治疗
(1)对发病的鱼池采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7克,隔24小时后再重复1次,有效果。
(2)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二氯化铜或醋酸铜全池泼洒,以达到全部杀灭椎实螺的目的。
(3)每千克饲料加鱼虫清2.5~3克,拌匀后制成颗粒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7天;如鲢、鳙鱼患该种病,要制成微颗粒药饵投喂,每天分多次投喂于水面,有助于鱼类摄取,提高药饵效果。
(4)每千克饲料中加内服型克虫威27克,拌匀后制成颗粒投喂,连续投喂5~7天有效。对花、白鲢患鱼应制成微颗粒药饵投喂,每天分几次投喂,效果更好。
(5)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0.5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鱼池水中的毛蚴和尾蚴。
(6)在成鱼池中混养些吃椎实螺的鱼类,如青鱼或淡水白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