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嗜子宫线虫病
1.病原体 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虫病。该病是由血色的鲤嗜子宫线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在淡水鱼体上寄生的常见种类有: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而雄虫却寄生在腹腔和鳔中;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和斑鳢的背鳍、臀鳍和尾鳍上;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鲫鱼的尾鳍上。平时较为常见的是鲤嗜子宫线虫,现以其为例阐述如下。
该病是由白色的鲤嗜子宫线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引起的疾病。雌虫大于雄虫,体长10~13.5厘米,最长达18厘米。虫体细长,呈圆筒形,体显血红色,故称“红线虫”。虫体的表面分布着许多透明的乳突。口端位下接肌肉球状食管。肠道较细而长,呈棕红色,尾端处肠管略细,没有肛门外通。虫体内大部分被粗大子宫占据,子宫内充满卵和幼虫。雄虫体细如丝,体长在3.5~4.1毫米,体表透明无色且光滑。
鲤嗜子宫线虫属胎生。雌虫达腺成熟后,便从虫的尾鳍上钻出来,把幼虫逐渐排到池水中。这时,萨瓦剑水蚤将幼虫作食物吞食,幼虫再通过剑水蚤的食管进入血腔。剑水蚤被鱼吞下后,便在消化道发育成为早期成虫。雌雄虫在鱼鳔上交配后,雌虫通过鱼血管进入尾鳍动脉,寄生在鱼的尾鳍上;雄虫却一直停留在鱼鳔上。
2.症状 红线虫的雌虫盘曲着寄生在鲤鱼的鳞片下,虫体经常蠕动,钻破表皮,引起皮肤充血、发炎和鳞片竖起。病情加重的鱼,肌肉表皮腐烂和出血,病鱼生长停滞,并影响亲鱼的产卵,有的甚至引起死亡。由于病鱼鳞片竖起、发炎,常继发细菌、水霉菌感染,加重病情。该病往往与肤霉病并发。
3.流行情况 此种病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发病季节在春季。雌虫寄生在鳞下、鳍间的时间一般在冬春两季,6月以后,雌虫成熟完成了繁殖而死亡,所以夏秋两季在鳞下、鳍间找不到病原体。该病流行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4.预防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灭鱼池中幼虫和中间宿主。
(2)不要去疫区购买鱼种。
(3)注意不让病鱼混入健康的鱼群饲养。
(4)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2~0.5克,溶水后全池泼洒,杀灭池内中间宿主剑水蚤。
5.治疗
(1)用2%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10~20分钟。
(2)用去皮的大蒜头捣碎取汁,加水5倍稀释,浸洗病鱼2~5分钟。
(3)大鱼可用碘酒(碘3克,加碘化钾2克,溶于5毫升蒸馏水中,加入70%酒精100毫升,或用市售的碘酒)涂擦病鱼患处。
(4)用1%~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2%的碳酸溶液涂抹病鱼患处,可直接杀灭线虫。
(5)用90%晶体敌百虫和面碱合剂泼洒(两者比例为10∶6),其用量为: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第二天用0.3克。
(6)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0.7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杀灭病原体。
(7)每10千克鱼用加麻拉(Kamara)20克,方法:每千克饲料内加1克药,拌均匀后,连喂3~5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