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防治气泡病

防治气泡病

时间:2023-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当水中溶氧超过正常饱和度的300%以上时,成鱼气泡病将会发生。2.症状 发病鱼苗浮于水面,随着气泡增多而失去自主游动能力,身体失去平衡,时而尾部向上,头部向下,作挣扎状游泳或在水面侧卧打转;在肠道中有白色气泡,或在鱼的皮肤、鳃丝、鳞基下附有较多的气泡,使鱼苗或夏花鱼种长时间浮游在水面不能下沉,挣扎不久即死亡。鱼苗和夏花鱼种发病率较高,严重时,一塘小鱼苗一天内可全部死光。此种病来势甚猛,属暴发性疾病。

十六、防治气泡病

1.病因及危害 气泡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据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在鱼苗孵化用水或运输用水中的气体过饱和时,会促使鱼苗血液中溶解气体的分压增大(主要是氧气),通常以气态溢向组织内而形成气泡病。

(2)鱼池水中浮游植物(蓝绿藻)大量繁殖,在日光增强、温度升高的条件下,鱼苗吞食了这些藻类,常会使鱼腹(肠道内)产生大量气泡,致使鱼苗长时间漂浮水面而死亡。

(3)池中施入过量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不断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在缺氧情况下,释放出大量微小的含有甲烷和硫化氢的小气泡,鱼苗误认为浮游生物,把小气泡吞入肠道,使鱼苗失去控制,整体上浮而逐渐死亡。

(4)有些鱼池因长期不清淤,当水温升高时会产生大量沼气,也会引起患气泡病。

(5)池塘加水用抽水机的进水管有破损,吸入空气,或水流经滚水坝形成瀑布,落入深水处,把空气卷入池水,使气体过饱和而导致鱼苗患气泡病。

(6)强烈振动与噪音,也可能引起鱼类患气泡病。

总之,气泡病的发生主要是水温、水质、光照变化以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当发病时,池水将会出现特有的褐绿色;在晴天,水温突然升高,就会促使气泡病发生。根据有关发病鱼池测定的资料记载,当氧气过饱和度达到150%以上时,就可引起气泡病。当水温在31℃,含氧量达到14.4毫克/升(为饱和度的192%)时,体长0.9~1厘米的鱼苗将会患上气泡病。当水温在31℃,含氧量达到24.4毫克/升(为饱和度的325%)时,体长1.4~1.5厘米的鱼苗才开始发生气泡病。而当水中溶氧超过正常饱和度的300%以上时,成鱼气泡病将会发生。有时水中含氮过饱和,当饱和度达到153%~161%时,也可能引起鱼类患气泡病。水温急剧升高时,也能造成气泡病。气泡病的发生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般是水中过饱和的气体通过鳃向血液不断扩散,使血液中气体呈过饱和状态;另一种是血液中的过剩气体,由于水温急剧升高,游离而形成气泡。

发病的鱼池,如不及时抢救,在较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池鱼大批死亡。

2.症状 发病鱼苗浮于水面,随着气泡增多而失去自主游动能力,身体失去平衡,时而尾部向上,头部向下,作挣扎状游泳或在水面侧卧打转;在肠道中有白色气泡,或在鱼的皮肤、鳃丝、鳞基下附有较多的气泡,使鱼苗或夏花鱼种长时间浮游在水面不能下沉,挣扎不久即死亡。解剖死鱼,可以见到鳍、鳃、血管及内部各柔软组织均有气泡存在,血液气泡呈现泡沫状,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有的鱼在皮下及体腔壁也可出现气泡。

3.流行情况 华东地区春末和夏季是该病流行盛期。鱼苗和夏花鱼种发病率较高,严重时,一塘小鱼苗一天内可全部死光。此种病来势甚猛,属暴发性疾病。随着鱼体不断增大,此种病发生的可能就会逐渐减少。

4.预防

(1)鱼苗孵化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用水泵直接抽水入孵化器或装运工具。注意防止孵化用水气体过饱和,注意用水的温差不要突然变化,避免发病。

(2)在养鱼池中,不要施放未经发酵的人畜粪,掌握投饲及施肥量,注意掌握池塘水质,不让浮游植物过量繁殖。

(3)使用地下水养鱼时,应经过充分曝晒后再注入养鱼池。

(4)避免在光合作用旺盛的中午放养各类鱼种。

5.治疗

(1)发生气泡病后,应及时加注溶氧气体在饱和度以下的清水,同时排除部分池水,或把患气泡病的个体及时移入清水中,病情较轻者会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因氧气过饱和引起的最容易恢复。

(2)每亩水面用石膏4千克(捣碎),车前草4千克(鲜嫩),浸泡过的大豆5千克,加水泡胀混合在一起磨浆,全池泼洒,2~3小时后即可痊愈。

(3)水深1米的鱼池,每亩用食盐1.5~2.5千克,溶水后均匀泼洒全池,一般在3~4小时内可见疗效。

(4)根据生产单位养鱼经验,发病时应立即在孵化器内或鱼篓内泼洒食盐水2~3次,可控制该种病情恶化,鱼苗体内的气泡也逐渐消失。

(5)每亩水深1米的鱼池,用陈皮125克、广木香250克、新鲜扁柏树叶2~2.5千克,煎水泼洒全池。

(6)每亩水深1米的鱼池,用青木香1.5千克,切碎熬汁2.5千克,加入人尿75千克,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