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质对饲养鱼类的影响
养鱼的水质,按优劣可分为肥、活、爽、嫩水,臭清水,老水三大种类。
1.肥、活、爽、嫩水 养鱼的水质要求肥、活、爽、嫩,这种水呈油绿色或红褐色,水中有机物及浮游生物数量多,在晴天下午池塘下风处往往出现绿色或黄褐色油膜,浮游植物中容易被鱼类消化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其优势种的组成也经常起变化。这些有利用价值的藻类多数是裸甲藻,在水中占相当优势,白鲢最爱食用。此藻具有两根鞭毛,能在水中活动,促使水体发生多种变化,把肥水变活、变爽、变嫩,有利于鱼类生长。裸甲藻在繁衍时,喜光、喜碱性、喜有机氮、喜无色水体。因而,从事渔业生产者应人为地培养这种水质,给鲢、鳙鱼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提高养鱼产量。
2.老水 老水看上去很肥,浮游植物数量极多,水面呈一片绿色,其实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优势种群大多数是个体微小的蓝藻、绿藻类(如微囊藻、绿球藻等)。这类水混浊度大,透明度小,有机物多,但水体优势种群组成变化不大,水色没有明显的变化,藻类多数属鱼类不易消化的东西。渔谚“水老鱼不大”。老水池塘的鱼类生长缓慢,还会引起鱼类浮头泛塘而死亡,对此要及时更换新水。
3.臭清水(又称“转水”“扫帚水”“乌云水”) 由于池水过肥,夏秋季节上层水被热阻力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晴天容易形成云块状。这种水的透明度较低,上下水层的溶氧差距大,下水层经常处在缺氧状态。上层水温高于下层,上层水相对密度小于下层水,限制上下层水不能交换,造成肥塘下层缺氧,浮游生物在极度缺氧状况下大量死亡而下沉,使水转清发臭,渔民称其水为“臭清水”。因此,当发现池水有“转水”现象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冲破热阻力,使水体上下层得到充分交换以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在肥水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