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桃树常见病虫识别

桃树常见病虫识别

时间:2023-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在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长出,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致死温度为48℃10分钟。病菌在感病的枝条、枝皮或僵果皮越冬,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幼叶和花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从伤口入侵,多雨潮湿和较凉的天气条件适宜灰霉病的发生。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

第一节 桃树常见病虫识别

一、桃树常见病害检索表

1.叶片病害检索表

(1)叶片上产生病斑

①叶片病斑初生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紫色,1~4毫米,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褐斑穿孔病

②病斑周围有水渍状并带有黄绿晕环。——细菌性穿孔病

③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部转为暗黑色或暗紫色。——桃黑星病

(2)叶片上产生粉状物

①叶片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白粉病

②叶片上有污褐色或煤烟状物。——煤烟病

img60

图57 褐斑穿孔病

img61

图58 桃黑星病

③叶片上有卷曲皱缩状,叶片增厚变脆并呈红褐色。——桃缩叶病

2.枝干、根部病害检索表

(1)枝干上有流胶产生,并有病斑

①病部暗褐色,表面湿润,有黄色黏稠的胶液,病部干枯凹陷,呈黑褐色,并有大量的小黑点产生。——干腐病

②病部稍凹陷,外部有米粒大的流胶,病皮组织腐烂、湿润,呈黄褐色,有酒精味,后期病部干缩凹陷,生有灰褐色钉头状突出的子座。——腐烂病

③病部稍肿胀,变褐色,子座附近四周的树皮组织像馒头似的肿胀,无酒味。——溃疡病

(2)植株生长衰弱,根系中有小型瘤状物。——根结线虫病

3.果实病害检索表

(1)无霉层产生

①病斑水渍状,显著下陷,病斑上有橘红色小点粒。——炭疽病

②病斑为褐色圆形小斑,只限于表层,不深入果肉,果皮组织枯死龟裂。——黑星病

(2)有霉层产生

①有灰色霉层产生。——灰霉病

②病斑褐色圆形,水渍状腐烂,长有灰褐色绒状霉层,呈同心轮纹排列。——褐腐病

③病斑上有白色菌丛,中间部分为黄黑色。——曲霉病

img62

图59 桃缩叶病

二、桃树典型病害识别特征

1.桃炭疽病

(1)症状: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显著凹陷。后在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长出,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被害的幼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数都在5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橘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果实上病斑数,自一个至数个不等,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亦有干缩成为僵果,悬挂在枝条上。

新梢受害,初在表面产生暗绿色水渍状长椭圆的病斑,后渐变为褐色,边缘带红褐色,略凹陷,表面也长有橘红色的小粒点。

(2)病原物:半知菌亚门真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病部所见的橘红色小粒点是分生孢子盘。其上集生分生孢子梗,线状,单胞,无色,大小17~26微米×4~5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2个油球,大小16~23微米×6.9~9微米,周围有胶状物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致死温度为48℃10分钟。

2.桃褐腐病

(1)症状:可危害果、花、叶、茎,从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以果实接近成熟时发病重。病部褐色、水渍状腐烂,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易长出灰褐色绒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病斑褐色圆形,水渍状腐烂,扩展快;长出灰褐色绒状霉层,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或平铺。果腐或成僵果。花、嫩叶褐色水渍状腐烂,灰色霉,在干燥条件下萎垂、经久不落。果梗、新梢溃疡斑,中间稍凹陷,流胶,枯死。

img63

图60 桃炭疽病

(2)病原物: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laxa),有3个种。常见的都是无性阶段,属于丛梗孢属(Monilia laxa)。花期、幼果期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贮藏期高温、高湿(最适温度22~24℃),通风透光差,危害严重;地势低洼、树势弱时易发病;以皮薄、柔嫩、多汁、味甜的品种易发病。

3.桃黑星病

(1)症状:危害桃以及梅、杏、李、扁桃、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的果实,亦危害叶片和新梢。果实受害,表面初生褐色圆形小斑,严重时数个病斑愈合成片,后期变为紫黑色或黑色。病斑只限于表层,不深入果肉,可使果皮组织枯死龟裂。枝梢受害,病斑呈椭圆形浅褐色,后期黑褐色微突起,也只限于表层。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斑,以后正面相对应的病斑亦为暗绿色,最后呈紫红色干枯穿孔。

(2)病原物: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嗜果枝孢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 Oud.〕,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Venturia carpophilum Fisner.)。

img64

图61 桃褐腐病

img65

图62 桃黑星病

4.桃灰霉病

(1)症状:花片及花托易受侵染,并附着在幼果上,引起幼果发病。幼果上病斑初为暗绿色、凹陷,后引起全果发病,造成落果。成熟果实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物。

(2)病原物: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感染所致。病菌在感病的枝条、枝皮或僵果皮越冬,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幼叶和花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从伤口入侵,多雨潮湿和较凉的天气条件适宜灰霉病的发生。

5.桃褐斑穿孔病

(1)症状:在叶片两面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或红褐色略带环纹,大小1~4毫米;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均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2)病原物:半知苗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核果尾孢属(Cecosporacircumscissa Sacc.)的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7~37℃,适温25~28℃。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img66

图63 桃灰霉病

img67

图64 桃褐斑穿孔病

6.桃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展成红色圆斑,继而变成褐色,边缘较中心色深,边缘周围有半透明的淡黄色晕圈,边缘容易产生离层,形成圆形穿孔斑,几个病斑连在一起,穿孔形状呈不规则形。严重时一张叶片有几十个病斑,病叶提早脱落。

果实受害后,产生油渍状褐色小点,以后病斑扩大,颜色加深,最后凹陷龟裂,以致腐烂。

枝条初起出现水渍状,带紫褐色斑点,后来也凹陷龟裂。潮湿时,病斑上出现白色脓液。干枯时往往发生裂纹。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播作用不大。

(2)病原物: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病菌生长发育低温为3℃,最适温度为24~28℃,最高温度为37℃。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感病组织内越冬,经风雨、昆虫传播,随着气温上升,越冬细菌开始活动,大量繁殖,溢出菌脓,从叶片气孔、枝条的皮孔侵入。

img68

图65 桃细菌性穿孔病

7.桃缩叶病

(1)症状: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新梢。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较肥大,叶片厚薄不均,质地松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后期在病叶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病叶最后干枯脱落。在新梢下部先长出的叶片受害较严重,长出迟的叶片则受害较轻。如新梢本身未受害,病叶枯落后,其上的不定芽仍能抽出健全的新叶。新梢受害呈灰绿色或黄色,比正常的枝条短而粗,其上病叶丛生,受害严重的枝条会枯死。

花和幼果受害后多数脱落,故不易觉察。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色至红褐色,果面常龟裂。这种畸形果实不久也要脱落。

(2)病原物: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病菌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多数子囊栅状排列成子实层,形成灰白色粉状物。子囊孢子在子囊里面或外面,都可以用芽殖法产生很多的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2.5~6微米×4.5微米。由于芽孢子的存在,有时子囊内有8个以上的孢子,这是子囊孢子和由它分裂而成芽孢子共同存在的缘故。芽孢子比子囊孢子小,有两类:一类是薄膜的,有继续芽殖能力;一类是厚膜的休眠孢子。病菌芽殖最适温度为20℃,最低在10℃以下,最高为26~30℃。侵染最适温度为10~16℃,芽孢子能抗干燥,厚膜芽孢子耐寒力更强,在果园内可存活 年以上。

img69

图66 桃缩叶病

8.桃煤烟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果实和枝梢。发病初期,开始在叶片正面产生灰褐色污斑,以后逐渐侵染果实和枝梢。后期病情严重时,被害叶片完全失去本色并脱落,果实表面则布满黑色煤烟状物,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甚至降低果品价值。

(2)病原物:煤烟病病原菌有多种,除小煤炱属产生吸胞为纯寄生外,其他各属均为表面附生菌。病菌形态各异,菌丝体均为暗褐色,在寄主表面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体。

多由其他害虫危害植物后分泌的分泌物而诱发。

9.桃根结线虫病

(1)症状:桃树感病后根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虫瘿),剖开瘤状物可见到无色透明的小粒,这就是根结线虫的雌虫。由于根部被破坏,影响根的吸收性能,所以地上部的生长受阻,植株矮小,逐渐萎蔫枯死。

(2)病原物:本病由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侵染所致。雌虫腹部膨大呈洋梨形,头尖。雄成虫呈线形,无色透明。幼虫均为线形,无色透明。卵长椭圆形

本线虫以幼虫在土中或以成虫及卵在遗留于土中的虫瘿内越冬,一年发生数代。刚孵出的幼虫不久即离开虫瘿迁入土中,如接触幼根即侵入危害,刺激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虫瘿。幼虫3龄以后开始分化,雌虫洋梨形,雄虫线形。雌雄交配产卵,或行孤雌生殖。根结线虫在土温25~30℃、土壤湿度为40%左右时发育最适宜。中性沙质壤土发病严重。

img70

图67 桃树根结线虫病

三、桃树常见害虫识别

1.桃 蚜

属同翅目蚜科。桃蚜是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有74科285种。其中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有梨、桃、李、梅、樱桃等蔷薇科果树等;侨居寄主作物主要有白菜、甘蓝、萝卜、芥菜、芸苔、芜菁、甜椒、辣椒、菠菜等多种作物。

(1)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6毫米,宽1.1毫米,体色有黄绿色、洋红色。腹管长筒形,是尾片的2.37倍。尾片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根长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2毫米。腹部有黑褐色斑纹,翅无色透明,翅痣灰黄色或青黄色。卵椭圆形,长0.5~0.7毫米,初为橙黄色,后变成漆黑色而有光泽。

(2)生活史和习性:早春,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营孤雌胎生,繁殖数代皆为干雌。当断霜以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十字花科、茄科作物等侨居寄主上危害,并不断营孤雌胎生繁殖出无翅胎生雌蚜,继续进行危害。

2.山楂叶螨

(1)形态特征:成螨雌螨体卵圆形,背隆起,体长0.40~0.7毫米,越冬型(滞育型)为鲜红色,有光泽;夏季型为暗红色,体背两侧有黑色纹。须脚端感器锥形,其长与基部宽略等;背感器短于端感器,小枝状,形成数室,位于口针鞘两侧。后半体肤纹均呈横向,无菱状纹。背毛26对,依次为2根、6根、4根、4根、4根、2根;背毛长而具有绒毛,则毛状,不着生在疣突上;背毛长超过其横列距。体背两侧有褐斑。卵圆球形,半透明,初产卵为黄白色或浅黄色。卵可悬挂在蛛丝上,幼、若螨体近圆形,未取食前为淡黄白色,取食后为黄绿色颗粒斑,单眼红色。幼螨足3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圆形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色斑。若螨足4对,淡绿呈浅橙黄色,体背出现侧毛,两侧有深绿色斑纹,后期与成螨相似。

img71

图68 桃 蚜

(2)生活史和习性:山楂叶螨一般1年发生12~13代。叶螨年发生代数与营养条件和发生地有效积温有密切关系。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4℃,幼、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6.6℃。在一定的温度值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率关系呈正态分布,但超过其上限温度,其生长发育速率又下降或停滞。山楂叶螨属长日照型,在长日照下产生滞育,在短日照下,产生鲜红色的滞育雌螨。越冬雌螨的抗寒力极强,在-10~15℃下持续3天死亡率仍很低,在-30℃下经1天时间才全部冻死。翌年春平均气温9~11℃芽萌动膨大时,越冬雌螨出蛰,树芽萌发开始取食。

3.桃潜叶蛾

(1)危害特点: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危害,串成弯曲隧道,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的表皮不破裂,可由叶面透视。叶受害后枯死脱落。幼虫老熟后在叶内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毫米,翅展6毫米,体及前翅银白色。前翅狭长,先端尖,附生3条黄白色斜纹,翅先端有黑色斑纹。前后翅都具有灰色长缘毛。

卵:扁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而软,大小为0.26~0.33毫米。

幼虫:体长6毫米,胸淡绿色,体稍扁。有黑褐色胸足3对。

img72

图69 山楂叶螨

(3)生活史和习性:每年发生约7代,以成虫在桃园附近的梨树、杨树等树皮缝内及落叶、杂草、石块下过冬。来年4月桃展叶后,成虫羽化,夜间活动产卵于叶下表皮内。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危害,串成弯曲隧道,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的表皮不破裂,可由叶面透视。叶受害后枯死脱落。幼虫老熟后在叶内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5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成虫,以后每月发生代,最后1代发生在11月上旬。

4.黄褐天幕毛虫

(1)危害特点:常在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枝,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随生长渐下移至粗枝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上,夜出取食,5龄后期分散危害,严重时将全树叶片吃光。

(2)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雌雄差异很大。雌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约40毫米,全体黄褐色。触角锯齿状。前翅中央有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约17毫米,翅展约32毫米,全体黄白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有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为淡。

卵形态特征:圆柱形,灰白色,高约1.3毫米。每200~300粒紧密黏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顶针”状。

幼虫形态特征:低龄幼虫身体和头部均黑色,4龄以后头部呈蓝黑色。末龄幼虫体长50~60毫米,背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img73

图70 桃潜叶蛾

img74

图71 黄褐天幕毛虫

蛹形态特征: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17~20毫米,蛹体有淡褐色短毛。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3)生活史和习性:7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幼虫经4次蜕皮,于8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果树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2天左右,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开始危害。成虫发生盛期在9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5.金龟子

(1)危害特点:成虫咬食叶片成网状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剩主脉,群集危害时更为严重。常在傍晚至晚上10时咬食最盛。幼虫啮食植物根和块茎或幼苗等地下部分,为主要的地下害虫。

(2)形态特征:金龟子科是鞘翅目中的1个大科,种类很多。成虫体多为卵圆形或椭圆形,触角鳃叶状,由9~11节组成,各节都能自由开闭。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有的种类还有拟死现象,受惊后即落地装死。

(3)生活史和习性:成虫一般雄大雌小,危害植物的叶、花、芽及果实等地上部分。夏季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树根旁土壤中。幼虫乳白色,体常弯曲呈马蹄形,背上多横皱纹,尾部有刺毛,生活于土中,一般称为“蛴螬”。啮食植物根和块茎或幼苗等地下部分,为主要的地下害虫。老熟幼虫在地下作茧化蛹。金龟子为完全变态。

img75

图72 金龟子

6.桃桑白盾蚧

(1)危害特点: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汁液,偶有危害果、叶者,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2)形态特征:第一龄若虫初孵化后虫体很小,长约0.2~0.3毫米,橘红色,眼点黑色,椭圆形上下扁平,腹部末端着生刚毛2根,具触角、足,口针约长于虫体1倍,虫体背面分泌出白色半透明的细蜡丝,虫体稍长大时,体节明显。第二龄若虫介壳及虫体雌性介壳近圆形,呈丘状突起,白色,壳点(第1龄若虫蜕皮,下同)鲜黄色,体节显著呈龟纹状,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白色介壳很薄,从外表可透视到黄色的虫本体。雄性介壳,前期足长卵形,首端为橘黄色壳点,后端为白色蜡丝绒质介壳,长约0.5毫米。虫体橘黄色,足退化,无臀板区。

雌成虫介壳及虫体介壳圆形或近圆形,白色或灰白色。壳点黄色,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常十分明显突出。介壳直径2~2.5毫米。

雄虫介壳扁筒形似鸭嘴状,壳点橘黄色,位于首端,其余部分蜡质洁白色,表面有4条纵隆起,介壳的末端上下横裂成两层。介壳整体长1.3毫米。

雄成虫长纺锤形,体长0.65~0.7毫米,翅展1.32毫米,橙色或橘红色,眼黑色,触角、足、性刺点略淡,触角10节,略与体等长,串珠状,环生刚毛。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外缘纯圆,表面披细毛,翅脉简单,足的胫节端部毛多,呈刷状。

(3)生活史和习性:桑白蚧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文献记载广东5代,浙江3代,昆明地区每年发生3代,越冬虫态为雌成虫。第二年3月下旬越冬雌虫继续取食,卵也发育,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越冬代产卵盛期。第一代若虫5月上中旬孵化。第二代若虫7月上旬孵化。第三代若虫9月中旬孵化,自10月上旬开始成熟,雄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雌雄交配,至10月下旬雄虫绝迹;雌虫已发育成熟,但体内尚不见卵,即进入越冬状态。各代雌、雄性分别集成群落的现象极为明显。雌虫产卵时,腹端略上举,腹部不断蠕动,卵便自性孔中产出,都堆于介壳下母体后下方。第二代,每雌能产卵55~114粒。若虫孵化后,有的立即从母体介壳和寄主间的缝隙处爬出,有的则在介壳下停留。孵化期整齐,5月上旬末1周左右第一代若虫即可全部孵化完毕。若虫孵化后,经爬行寻找适当处所固定危害后。一生再也不能爬动(雄成虫除外)。固定后的第一龄若虫,仅能分泌少量蜡丝,从第二龄开始才大量分泌蜡丝黏合蜕皮构成介壳。蜕皮时,新的虫体皆自蜕皮下方长出,故第一龄若虫蜕皮留在介壳表面中央略扁前方(雌)或留在介壳首端(雄),形成明显的壳点。雄成虫羽化期也较集中,一周左右羽化率达90%以上。雄成虫羽化后从介壳末端横裂缝处退出壳外,并立即寻找配偶。雌性3龄,雄性2龄, 龄后期为预蛹,蜕皮变第一龄蛹,再蜕皮变第二龄蛹。各代若虫孵化后皆在寄主枝、干部围着寄主,绝不寄生叶片,偶尔在果实上发现。

img76

图73 桃桑白盾蚧

7.桃红颈天牛

(1)危害特点:幼虫蛀食树干,初期在皮下蛀食逐渐向木质部深入,钻成纵横的虫道,深达树干中心,上下穿食,并排出木屑状粪便于虫道外。受害的枝干引起流胶,生长衰弱。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8~37毫米,全体黑色有光泽,前胸为棕红色,像红颈,故称为红颈天牛,两侧有刺突。雄虫触角比身体长,雌虫触角与身体等长。卵为乳白色,状似米粒。幼虫体长达50毫米,幼龄为乳白色,老熟后稍带黄色,前胸背板扁平方形。蛹为淡黄色,前胸及两侧各有一突起。

img77

图74 桃红颈天牛

(3)生活史和习性:幼虫在树干的虫道内蛀食两三年后,老熟在虫道内作茧化蛹。成虫在6月间开始羽化,中午多静息在枝干上,交尾后产卵于树干或骨干大枝基部的缝隙中,卵经1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在皮下危害,以后逐渐深入到木质部。

8.桃蛀螟

(1)危害特点:主要以幼虫蛀入果实内部将果实及种子吃空,形成蛀孔和虫道。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毫米左右,翅展22~25毫米。体、翅黄色。前翅、后翅和体背有黑色斑块。腹部末节被有黑色鳞片,但雌蛾极少。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暗红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5~28毫米。体色暗红,各体节均着生一定数目的黑褐色毛瘤。蛹体长10~15毫米,红褐色。

(3)生活史和习性: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遗株、树皮缝中或内越冬。成虫夜间羽化,有取食花蜜和趋光、趋化的习性。白天静止在叶背,傍晚产卵,在桃上主要产在表面。

9.桃小食心虫

(1)危害特点:幼虫在水果内核周围蛀食危害,被害果内充满虫粪,提前变红、脱落,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卵壳上有许多近似椭圆形的刻纹,顶部环生2~3圈“Y”状毛刺。

img78

图75 桃蛀螟

img79

图76 桃小食心虫

幼虫成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头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体背及其余部分桃红色,无臀栉。

蛹长6~8毫米,淡黄色至褐色。越冬茧扁椭圆形,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

(3)生活史和习性:1年发生1~3代,多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扁圆形冬茧越冬。越冬深度最浅可在土表,最深可达15厘米,3~8厘米深处最多;越冬幼虫的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

翌年4月中旬前后,遇雨后,幼虫开始破茧出土,出土可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5月上中旬为出土盛期。幼虫出土时间的早晚、数量多少与五六月份的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出土早,雨量充沛且集中,则出土快而整齐;反之,雨量小,降雨分散,则出土晚而不整齐。幼虫出土后,1天内即可在树干基部附近的土缝、石缝或杂草根际处吐丝结成纺锤形的夏茧,后化蛹。蛹期9~1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盛期,直到9月份仍有成虫发生。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干、树叶及草丛等背阴处,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最为活跃,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背面基部,少数产在果梗洼处。幼虫孵出后多从果近顶部和中部蛀入。幼虫蛀入果后,先在果皮下潜食,果面可见到淡褐色潜痕,不久便可蛀至果核,在果核周围边取食、边排粪,使果核四周充满虫粪。幼虫期约17天左右,后老熟、脱果入土结茧。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