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生物病因
非生物病因是指对植物造成危害的各种物理、化学非生物因子。因其无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各种原因简称病因。植物生产中常见的病因可归为下述情况:
1.物理因素
(1)水分胁迫
水分缺乏(干旱)和水分过量(水涝)都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植株受到涝害时,叶片光合作用下降,根系生长受阻,渍水严重,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植株根、茎、叶都会严重受损,严重时植株萎蔫,甚至死亡;植株受到干旱时,根部吸水速度小于蒸腾速度,叶片出现萎蔫,持续的干旱会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发黄、叶缘枯死,甚至死亡。除直接的生理危害外,水分过量往往还是导致植物根部病害的重要诱因,如各种根腐病,在农田积水太多时候发病较重;连续干旱常使蚜虫发生量大、病毒病发病率高;叶斑类病害在过干和过涝情况下都容易发生。
(2)温度胁迫
植物生长温度范围较宽,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冰点以上低温导致的生理失调称为冷害,冰点以下植物组织结冰造成的损伤称为冻害。温度过高、光照太强均可能对植物造成热害。低温、高温对植物的伤害轻则抑制生长,出现轻度畸形,诱发植株早花,重则导致植株死亡。
(3)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导致植物的伤害具有突发、区域连片的特点。冰雹、暴雨、暴风、骤冷、骤热、强紫外线辐射、闪电雷击、雪和霜等都会造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
2.化学因素
(1)肥害
植物必须元素为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9种大量和中量元素以及铁、锰、铜、锌、钼、硼、氯7种微量元素。除碳、氢、氧外,其它元素基本上是从土壤中吸取,连续的作物种植和高产生产,要求不断地对土壤进行养分补充,施肥就是补充养分的最主要形式,施肥能否达到预期增产效果与补充养分的数量、种类、时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养分补充工作,即施肥。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供应缺乏、过量或不平衡都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养分过多、过少对植物的危害称为养分胁迫。生产中植物营养胁迫主要体现在施肥过量、施肥不足和肥料养分比例不协调三方面。施肥过量在苗期可导致盐析烧苗,大田还苗期常导致烧根、烧叶,大田生长期则导致徒长、叶色浓绿、不落黄等症状;施肥不足和肥料养分失衡往往导致植株叶色不正、长势不良、生长缓慢,表现单一或复合的缺素症。
(2)药害
不当的农药施用都会产生药害,轻微的药害导致植株变色、畸形、局部坏死,长势不良,严重的导致叶片或植株枯死。导致药害的主要原因有:①残存农药。施用不清洁的施药器械造成的药害。如用有残留除草剂的喷雾器给植物施药;②浓度过高。随意提高农药施用浓度,同类型农药的混用等直接、间接加大农药用量、浓度等情况,都可能造成高浓度药害。部分杀虫剂和含铜杀菌剂较容易发生此类药害;③错误混用。不能混用的农药混用,混用农药时未按要求减少用量等都可能造成药害。除喷雾时错误的混用农药的药害外,短间隔连续几种农药的使用也可能造成药害;④失误用药。将不能在植物上施用的农药用于植物、田间其它作物用药的农药飘逸等也会造成药害;⑤时期不当。晴天高温时用药,水分快速蒸发,用药时间间隔太短等也会对局部叶片造成药害;⑥假冒农药。过期、伪劣的假冒农药,内含成分和标注有效成分不一致,可能含有对植物敏感成分,使用时易造成药害。过期农药,农户往往会加大使用浓度以保持防效,常常造成药害。
(3)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和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都可能随土壤、空气和水体对植物造成直接和间接危害。矿质元素毒害物主要包括汞、镉、铬、铅、镍、砷和硒,有害毒气主要是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氯气(Cl2)、氟化氢(HF),尤其大气中的臭氧,对植物的损害较大。还有残留于土壤的农药等有害物质都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因此,在化工厂、水泥厂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种植的作物很容易遭受有害物质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