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樨榄属主要种
(一)油橄榄
油橄榄常绿乔木,树高5~20m,具有发达而延伸的根系。幼年树干呈光滑的灰绿色,老树根茎基部逐渐膨大隆起形成根盘,称为“营养包”,树干呈圆柱形,通常弯曲,树干表面有孔状突起。小枝对生菱形,被银灰色秕鳞。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6cm,宽0.7~1.5cm,先端稍钝,有小凸尖,基部渐狭成楔尖,上面深绿色,微被银灰色秕鳞。下面灰绿色,被极密的银灰色秕鳞。边全缘,背卷;中脉两面凸出,羽脉不甚明显,叶柄长3~9mm,被银灰色秕鳞。圆锥花序腋生,每个花序着生10~20朵花,长2~6cm,序轴四角形,被银灰色秕鳞。花两性,黄白色,芳香;花萼钟状,长1.5mm,4裂,裂片卵形,长2.5~3mm;雄蕊2,花丝短,长约0.5mm,花药椭圆形;子房近球形,无毛,花柱短,长约0.5mm,柱头头状,顶端2浅裂。果椭圆形至近球形,长2~2.5cm或更长,花期4~5月,果期6~10月,成熟时紫黑色(如图2-1)。
图2-1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var.sativa)
1.花枝 2.果
(二)野生油橄榄
常绿乔木或灌木,树干分枝多,树皮粗,有纵裂纹,深灰色。嫩枝四棱方形具刺,小枝对生,呈规律性排列,灌木状植株。叶革质,叶形变异大,叶小长2~3.5cm,宽1cm,长椭圆形,先端突尖具针刺,基部圆,叶柄极短,叶披银灰色盾状鳞片。乔木状植株,叶长3.5~5.5cm,宽1.2~1.5cm,披针形或窄披针形。先端突尖具针,基部楔形。叶面深绿色,稀披银灰色盾状鳞片。叶背密被银灰色,夹有淡锈色。叶片平整,叶脉下凹。圆锥花序,腋生,花序长,每个花序结果1~5个。果为核果,圆形和短圆形,果小,长1~1.2cm,宽0.5~0.8cm,果肉薄,果重约1g。含油率及产量低。多分布于法国西嘉岛东、南、西部。常在石灰岩土层上生长,耐旱耐瘠,生命力强。除法国以外,在叙利亚非洲丛林有少量分布,在伊拉克、伊朗分布有大面积的野生油橄榄,是抗旱育种的宝贵资源(如图2-2)。
图2-2 野生油橄榄(Olea europaea L.var.oleaster Hoffm.et link)
1.枝条 2.结果枝
(三)尖叶木樨榄
尖叶木樨榄(Olea ferruginea Royle),木樨科木樨榄属,又称印度木樨榄(India Olea)。在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称吉利树,在四川藏族地区称岩刷子。尖叶木樨榄(简称尖叶榄)起源于南亚古地中海区域,为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存物种。分布于印度、中国、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在云南分布于建水、石屏、元江、蒙自、云龙等县,新平、宜良、兰坪等县也有零星分布。尖叶榄在元江主要分布于热带坝区边缘和红河两岸山地。在蒙自、石屏、建水等地分布于气候温暖的坝区村落附近丘陵、河谷,分布高度约海拔600~1300m。四川省的木里县分布也较多。
尖叶木樨榄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环境,耐旱、耐瘠能力较强,根系发达,是典型的阳性树种。尖叶木樨榄常散生于多石的山坡,在坝区边缘和村庄附近的龙山、大庙附近、河岸两旁多作为风水树保留下来。尖叶木樨榄生长在裸露石灰岩红土、微酸性的红黄沙土或中性的褐色土。在其生长地区,常见植株有木棉、榕树、番木瓜、番石榴、霸王鞭、芭蕉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尖叶木樨榄寿命很长,在蒙自、石屏生长的尖叶木樨榄,树龄均在70~100年以上,树高20m左右,胸径30~70cm。尖叶木樨榄萌发力强,主干和主枝砍伐后又能萌发新枝,故群众喜欢砍伐用作薪炭林。
尖叶木樨榄花为腋生圆锥花序,长3~4cm,每个花序上有小花20朵,花较油橄榄小,白色,结构与油橄榄相同。叶厚革质,全缘,狭长披针形,先端较尖,长6~7.5cm,宽0.8~1.5cm,叶缘向下反卷,尤以叶片基部为显著,叶背灰白色,密被褐色鳞片状毛,表面绿色,有光泽,侧脉不明显,中脉在叶片上面下陷,下面隆起,叶柄长5~7mm。果实较小,成熟时黑色,花萼和柱头宿存。花期6~7月,果实11~12月成熟,一株树上的花序及果实都很多。果实成熟掉落后,群众收集用作禽畜食料,果可食也可以榨油。质量与橄榄油相近似,但产量较低(如图2-3)。
图2-3 尖叶木樨榄(Olea ferruginea Royle)
1.果 2.花枝
尖叶木樨榄种子壳薄,播种后容易发芽,常用种子繁殖。尖叶木樨榄的育苗方法,根据云南省林科院经验,播种前用冷水浸泡4天,每天换水1次,播后约40天幼苗开始出土,出苗率很高。当年雨季移植,到第三年春季,地径粗达1~3cm,可供嫁接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