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鳖的感觉能力

鳖的感觉能力

时间:2023-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鳖在水中能感觉到周围数十米范围内动物内脏、动物尸体以及其他动物性食物的气味,在缓缓流动的水域中,能感觉到上游百米开外动物内脏的血腥味,以及异性的气息。这就是鳖在水面活动时,始终是将耳朵藏在水面下的原因。在陆地上,封闭的耳膜失去了水的媒介,听觉能力在空气中显得十分迟钝。鳖的皮肤感觉能清楚地判别出是否受到攻击和侵害。和其他很多动物一样,鳖的身体和皮肤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

(四)鳖的感觉能力

1.嗅觉能力超群

鳖靠十分灵敏的嗅觉觅食、寻偶、引导迁徙。鳖虽然明显的长有又尖又长的鼻子,但鼻孔内并没有很多的黏膜和毛细血管,不可能是主要的嗅觉器官,而只是在水面呼吸换气的通道。鳖的口腔中有大面积的黏膜,这里才是鳖的嗅觉器官。和自然界中很多伸出舌头嗅闻空气中气味的动物一样,鳖在水面呼吸时,常有张嘴的动作,这就是在嗅闻空气中的气味。鳖在水中能感觉到周围数十米范围内动物内脏、动物尸体以及其他动物性食物的气味,在缓缓流动的水域中,能感觉到上游百米开外动物内脏的血腥味,以及异性的气息。在空气中能闻到上风200米左右远的腥臭味。

在突然变天,大暴雨由远而近时,人的嗅觉能力也能明显地闻到大暴雨的气味。鳖在陆地上靠灵敏的嗅觉,嗅出空气湿度的差异,从而找到潮湿松软的地方打洞产卵,在潮湿的地方挖掘蚯蚓和其他昆虫充饥。晚上在田间觅食后,也是靠嗅觉反方向爬回水面的。鳖迁徙时靠嗅觉找到细小的水流,再顺着水流爬到新的水域,或嗅到新水域的方向飘散过来的潮湿气味后,爬向新的栖息场所。大风天和阴雨天不到陆地上活动的原因,很可能是没有空气湿度的差异作向导,失去了在陆地上活动的方向感觉而造成的(仅为个人观点)。

2.视听能力极强

鳖的双眼着生在脑袋的最顶端,浮头呼吸时都是只将鼻子和眼睛露出水面,始终将耳膜藏在水面下,在换气的同时,用眼睛观察,用耳朵监听周围的环境和岸边人畜活动的状况。在警觉的状态下,能看见上百米远甚至几百米远岸上人影的晃动;听到较大和突发的声音,就会立刻潜入水中。能在数百米以外看清岸边独立的树、大块的石头等标志性的目标,找到自己过夜的领地。鳖一般生活在能见度30厘米以上的水域中,在能见度高的水中能看清1米远以外游动的鱼虾、石头上的螺蛳。

鳖没有外耳,在两只眼睛的后面各有1个圆形的膜,500克重以上鳖的膜有黄豆般大小,2千克重鳖的膜有蚕豆般大小,这就是鳖封闭式的耳朵。在水面下可避免水进入耳道,声音在水下传播到鳖的耳膜上时,就像鼓槌敲在鼓皮上一样清晰、响亮。众所周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强度(距离)是空气中的数倍,所以鳖的耳朵在水下能听得更快、更远、更清楚。同样一个声音,鳖能先听到。鳖能听清楚远距离以及微弱的声音,人和很多动物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鳖耳朵的独特结构造就了鳖超群的听力,是人和其他很多动物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鳖在水面活动时,始终是将耳朵藏在水面下的原因。鳖浮出水面呼吸,或隐蔽在岸边休息时,都是眼睛在水面的头顶上,像灯塔;耳朵在水下,像雷达;相互配合,处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全方位的警惕状态,一有异常的风吹草动,或突发的声响,就会迅速缩头潜入水下。

鳖对沉闷低频率的声音、响亮刺耳的高频声音以及高频的凄厉尖叫声、细小柔和声音都非常的敏感,但反应却有性质的不同。鳖特别害怕带强烈震动性的、低频率、沉闷的声音。例如:沉闷的雷声,敲击船帮发出的“嘣嘣”声,渔民在竹竿上装上莲蓬头,捅向水中驱赶鱼群时发出的“嗵嗵”声,以及车船发出的刺耳响亮的汽笛声、喇叭声等,当鳖听到这些声音时,就会立刻潜入水下或是钻入淤泥。

鳖能接受高频率尖细的声音和不带震动性的柔和的声音,并会向这类声音靠拢。如青蛙被蛇咬住后发出的凄厉惨叫声,鸟儿动听的叫声,装在网兜中的鳖皮肤相互摩擦发出的“吱吱”声,细小的水流流入水中的水声,人在岸边洗衣、淘米、洗菜发出的水声等等。所以在水边洗衣、洗菜的人能经常看见鳖在近处浮出头来观望。在入水口一般有鳖出没,这或许是因为入水口有食物,或是鳖迁徙的源头。

在陆地上,封闭的耳膜失去了水的媒介,听觉能力在空气中显得十分迟钝。鳖的视力在白天非常敏锐,但在夜晚却明显低下,且对强光的直接照射不敏感,只在环境有散射光且有一定亮度时才具备一定的视力。

3.皮肤感觉敏锐

鳖的皮肤感觉能清楚地判别出是否受到攻击和侵害。例如:民间的“守株待兔”捕捉方法,人躲在屏障后,用带爪钩的竹竿操作时,只要鳖身体的任何部位被竹竿不慎接触到了,就会因为受到了惊吓而逃走,其他来进食的鳖也可能因此而一哄而散;但如果是鳖自己碰到了竿子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徒手在水中捉鳖的窍门就是动作要快,在接触到鳖的瞬间,必须顺势拿住后半部,将其颈肩部摁入淤泥,阻止它逃走和咬人,再去掐住后腿凹陷处捉起,动作稍慢鳖就逃走了。和其他很多动物一样,鳖的身体和皮肤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