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钓子的制作工艺举例

钓子的制作工艺举例

时间:2023-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深刻、全面认识钓子各部件技术性能要求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手段,制造出能满足各项技术性能要求的钓子,就能使广大钓友的打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目前渔具市场已有钓子销售,但其性能仍处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下面仅就个人对钓子技术性能的认识、理解、制作经验和体会,抛砖引玉供制作者参考。

(三)钓子的制作工艺举例

1.回眸民间钓子的制作工艺和基本功能

20世纪初,祖辈们用的钓子,工艺之精湛、性能之优良,是当今很多人使用的钓子所无法比拟的。其竿子多为竹制,或有用硬木制作的。竹制的竿子是将两片楠竹的二黄层部分,用生漆粘合,削、刨、打磨成形后,再用条形丝绸蘸上生漆,裹缠上两层制成的。现代制作竹制竿子,延用这一制作工艺,仍旧是先进适用的。竿头上还镶上牛骨用作装饰,竿把上像制作秤杆子的工艺一样,用铜丝镶上制作年月、姓氏等文字和各种花纹图案。整根竿子140厘米长,结实、硬朗、轻巧、顺滑。线盘上的挡线齿多是牛角制的,其他都是竹木制的。葫芦的框架是用牛角或牛骨做的,滑轮片是用青鱼“枕”做的。“鱼枕”是大青鱼喉咙里的菱形骨头,青鱼枕水泡水煮不软、日晒冰冻不裂纹、耐磨不变形,是做滑轮的理想材料。钓线是真丝的,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松散的缠绕在通风的地方晾干,避免发霉。整个钓子非常轻,总重量在400克左右,性能卓越、结实无故障、精致美观、价格不菲,能使用数十年。

祖辈们打鳖的思路发明了钓子,钓子技术性能的不断进步,就会反过来促进打鳖技术的提高,高水平的打鳖技术必然又要对钓子的技术性能,提出更高甚至更特殊的要求,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深刻、全面认识钓子各部件技术性能要求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手段,制造出能满足各项技术性能要求的钓子,就能使广大钓友的打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2.钓子各部件的制作

由于“脚鱼钓子”历来大都是各人根据自己具备的工具、材料等条件,自己动手制作的,所以必然会涌现和总结出各种制作窍门和材料。目前渔具市场已有钓子销售,但其性能仍处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下面仅就个人对钓子技术性能的认识、理解、制作经验和体会,抛砖引玉供制作者参考。

(1)竹制竿子的制作。

1)材料和工具。楠竹、粘合剂、铁丝、一般木工工具。

楠竹选用碗口粗的、通直无弯的、黄绿色3年生以上的老竹为上品,竹节疏密均可。市场上的商品楠竹多是绿色2年生的,稍嫌嫩但尚可用,但要想制得轻巧硬朗的竿子,需要到货栈或林场去寻觅黄绿色的,3年生以上的老楠竹。有水渍印、枯朽的楠竹不能用。

现代的粘合剂品种繁多,功能齐全,无所不能,令人眼花缭乱。手工粘合时,为了保证竿子不弯曲,必须将粘合面校正成一条直线,所以要求粘合剂不能过快的粘牢定形,最少要求延时2小时以上。实践中,粘合剂选用白乳胶(聚醋酸乙烯)是较理想的。白乳胶非常有利于校正粘合面,粘结强度高,竿子上漆后不易受潮,数十年都不脱胶,操作方便随意,无毒无害,价格低廉,易于获得。要选用有较浓醋酸气味,挑起能成丝的产品。装修市场上那些没有醋酸气味,冻子状、挑不起丝的产品不宜使用。常见的万能胶固定太快,不便于粘合面的校正。其他优质的粘合剂,只要不影响粘合面的校正都可以使用。

2)竹片刨制及粘合的要领和要求。竿子主要是利用竹子的竹皮和二黄部分,特别是竿子从腰葫芦以上的部分,所以刨制竹片要求尽可能保留竹皮。其要领是:先将竹青面的结巴刨平再刨竹心面,因为竹表面的竹结在工作台面上有支撑作用,竹片被刨过时受力不均而造成厚薄不匀,紧靠竹结的地方较薄,两个竹结间的地方较厚,最后成形时就会损失或破坏一部分竹片的二黄层,使竿子的硬朗程度受到影响。最后一刨要求刀口薄,像木工师傅“清缝”一样,从头到尾一次清过,粘合面越平整,粘合质量越好。刨制竹片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很高的关键工序。成形的竹片(不分节的整体竿子)数据为:长150厘米左右,小头端厚5毫米,宽20~30毫米;大头端厚16~20毫米,宽30毫米以上,两片竹片的厚薄要求基本一致。白乳胶均匀地抹在竹心面上,两片都抹。每隔20厘米左右远,用老虎钳将一小段不小于火柴棒粗细的铁丝,把粘合后的竹片紧紧地拧在一起,特别是有竹结的地方必须加密用铁丝拧紧,把竹片中所有多余的白乳胶都挤出来,白乳胶过厚反而粘结不牢。然后从大头开始,逐一地扳动铁丝拧紧处,将粘合面校正成一条直线,这一工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反复认真对待,然后平放过夜。

3)定形的形状和数据。白乳胶粘合过夜后,即可松开铁丝。可在中线上距竿尖30厘米左右和60厘米左右的地方,各钻一个不大于2毫米的小孔,用竹签或金属丝铆紧加固,然后削、刨、锉、磨,加工定形。不分节的竿子截面以矩形为好,矩形结实、硬朗有力。分节的竿子受接头形状的制约,截面一般为圆形。

以一款形状美观适用,不分节的竿子为例:为尽可能减轻重量和美观,在形状上将整个竿子划分为3个部分处理,即梢部、中部和尾部。

成形竿子的数据要求为:

梢部:长约100厘米,竿尖圆形,直径8毫米;至20厘米左右处截面渐为矩形,约为12毫米×14毫米;至40~50厘米处,矩形截面约为14毫米×20毫米;至100厘米左右处,矩形截面约为16毫米×22毫米。最后将四边的棱角磨去即可。梢部的这些数据只是一个参考范围,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用3千克左右的力(可在电子秤或小磅秤上找到这个力量的感觉),经常握住竿子,将竿尖摁在地上或墙上,观察竿子受力时的形状,中间腰部不能太软,要挺而略有弹性,竿尖以下20厘米以内的部分也不能太软,要挺直硬朗,有稍明显的弹性,这样的竿子才可能符合或接近上述的数据要求。竿子越硬朗,弹性越小越好,打得越准越远。

中部:长约20厘米,是安装线盘、手握住竿子的地方。由于各人手的大小不同,握住的感觉必须舒适,既不能太粗大有胀手的感觉,也不能太细小有捏不紧的感觉,要能够舒适地让无名指和小指配合手掌,牢牢地握住竿子,腾出拇指、食指、中指控制线盘的转速。所以这一段的厚薄、宽窄必须符合各人的动作习惯和手的大小。一般要求宽度在30毫米左右,厚度在12~14毫米即能适应大多数人的需要。竹片毛坯的厚度较大,是为了整个竿把子能最后形成凸凹有致的美观造型。

尾部(竿把子):长约20厘米,技术上对其宽窄、厚薄、形状没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是着眼于尽可能减轻竿子的重量和精致美观造型的需要。最简单的做法是保持中段的厚度不变,宽度渐小,至尾端保持在30毫米左右即可。

一种较为美观的装饰方法是,在竿子尾端做一个长30毫米左右,横断面大小为10毫米×18毫米的榫头,将骨头、有机玻璃、胶木等片状或整体的,美观好看的材料,凿出与榫头配套的眼后,整体或分层地套在榫头上,再用一片比榫头截面稍大的同质材料盖在榫头上,上用两个小铁钉钉紧,再用一片更小的同质材料盖住钉子,用万能胶粘住就行了。最后与竿把子一起打磨成自己所喜爱的形状。

用民间做杆秤的方法,顺着图案的线条或文字的笔画,一个挨一个的钻出小孔,镶上铜丝、铝丝,并打磨光洁,就能在你需要的地方做出金色或银色的各种图案和花纹,以及年号、商号、姓名等字符。上漆除了美观的作用外,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粘合剂受潮遇水脱胶。上漆前,必须用细砂纸、旧砂纸,横着竹纤维的方向、顺着竹纤维的方向反复打磨,使整个竿子光洁如玉后再上漆。黑色、栗色、暗红色的磁漆,可使竿子显得华贵精美;直接涂上树脂清漆,显现出竹子的本色,也是可取的不错选择。

4)竿子的分节制作。为了携带方便,常将竿子做成2节或3节。分节的竿子主要靠车床加工的金属碗状螺丝的接头连接,由于接头的设计落后、单一,以及加工条件的限制,这些接头一般都是圆形的,导致竿子的截面不便做成矩形。为了保证竿子的硬朗要求,就必须增大竿子的粗度,加上金属接头的重量,使竿子线盘以上的重量大增,不利于产生手腕对铅砣存在的感觉,影响准确性。这是竹制分节竿子手工制作工艺笨拙和无奈的结果。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折叠的接头设计,但稳定性较差,且不易用手工制作,只能望梅止渴。只有待钓子的制作摆脱个体作坊的模式,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时才有望解决。

分节的竿子,可以将做好的竿子分段,也可以分别制作。

其制作要点是,竿子套进接头的部分,不但要套到底,还必须全部紧贴接头的内壁,不能前小后大,否则使用时竿子会松动,为避免这一现象,可在接头底部置入蚕豆大小的油石灰等填塞料,让油石灰在竿子套进接头的过程中,强行挤入到微小的空隙中而获得不晃动的效果。另一个要点是,竿子套进接头的方位,必须保证在接头拧紧的状态下,每节竿子的胶粘合面都在一个平面上,否则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因为受两竹片的平行错动力的作用而脱胶。在竿子的刨制、打磨制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边竹片的厚度一致,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一现象。

(2)竿尾套管和空心螺丝的制作。竿尾套管和空心螺丝是竿子与尾葫芦的连接部件。套管要求一头大,一头小,呈锥把形,这在有车床等加工设备的条件下,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多人因条件有限,因陋就简的用金属的钢笔帽、圆珠笔杆、毛笔筒、步枪的子弹壳等代用,普遍存在着大小不合适,形状不美观,丝口不好处理等问题,只能凑合着用。下面介绍一种用高压油管和黄油嘴作材料的制作方法,工艺简单,材料易得,是美观适用的制作方法。

材料:铜质高压油管一小段(铝质的更轻更好),长60毫米、外径10毫米、内径6毫米,黄油嘴1个。这些材料在汽车、拖拉机、各种动力维修时的废弃物中,可轻易获得。另准备外径8毫米或10毫米,长30厘米的钢筋1段。

制作方法和过程: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模具,把铜管的一端的内径撑大。将30厘米长,直径8毫米的钢筋的一端用锉刀锉尖,坡长约60毫米,尖端直径在4毫米以内,就像用卷笔刀削出来的铅笔头的形状一样,要求退水均匀笔直,不能是大肚子也不能是细腰,从粗到细外径都要圆,这是制作套管的模具,务必精细,能用车床加工更好。

将高压油管紧紧地套在锉细了的钢筋头上,握住钢筋,始终将油管的另一端抵在树干或其他木头上,垫上铁钻,用小钉锤轻轻敲打铜管,边敲击边转动,使其不断均衡地延展、变薄、扩大,直至达到预定的大小和形状。用与黄油嘴丝口配套的“丝攻”,在油管未扩展的一端攻出丝口。黄油嘴是中空的,且有现成的丝口,将其拧在油管上,将黄油嘴的圆头锉掉,六方的棱角锉圆,中间开口处的棱角刮圆、磨光(避免损伤千斤线),成形为中空的“T”形螺丝。最后,用锉刀将油管外表敲击的痕迹锉平,用砂纸抛光。一套理想、美观、适用的竿尾套管就制作成功了。有一定钳工基础的人,只要个把小时就能完成。

对没有钳工基础的人,做这样一套竿尾套管并不容易。关键在于,敲击的力度要适中,循序渐进,一圈跟着一圈敲,钢筋一定要始终贴着铜管往里进,哪一段紧就敲哪一段,才可避免敲出大肚子或细腰的形状来。

为便于铜管的延展,可在钢筋模子上抹上一层猪油再敲击。黄油、机油等其他润滑油的效果都比不上猪油。

(3)线盘的制作。线盘由轴、轱辘、辐条、轮圈、挡线齿等部件组成,轴和轱辘间装轴承或不装轴承都可。线盘除结实、美观、轻巧、阻力小等一般的要求外,最重要的技术要求是直径的大小和转动惯性力的大小。

1)轴和轱辘的制作。轴的制作必须在车床上加工制成,用不锈钢的材质最好。套管以不锈钢或黄铜为好。轱辘也必须在车床上加工制成。轱辘最重要的技术数据,是直径大小必须根据各人手的大小和动作习惯来决定,不能有胀手或捏不紧的感觉,但以偏小为好,可减小3个手指张开的幅度。直径为40~42毫米时基本能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对不同的人来说,对轱辘手感不适的钓子就是不合格的钓子。

当用胶木做轱辘时,因胶木耐磨不必用套筒,轴直接装在轱辘上使用。当用硬木、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时,轴上必须要有套筒。可浅薄的在轴上间断地车去整个轴长度的4/5,用作为贮油槽,并大幅度减少轴与套筒的摩擦面积。

用轴承的轱辘,在车床加工时要车出装轴承的地方,选用轴承主要是内径的大小要与轴的粗细相匹配。可用两盘带花篮的轴承,或是像自行车的轮轴一样,由档、碗和钢珠组成,用优质密封免加油的轴承更为理想。

线盘上的辐条一般都是奇数,这是因为在视觉上,辐条为奇数的轮盘没有对称的几何图形感觉,会显得更圆。11根嫌稀,盘不够结实;15根太密,不便操作,所以一般都是装13根辐条。当然,装12根辐条也不会影响其技术性能。轱辘上装辐条的洞,最好在台钻上操作才能钻得更正,务必要求13等分,直径不小于5毫米,深8~10毫米。孔道垂直、深浅基本一致。

2)挡线齿等部件的制作。挡线齿、辐条、轮圈等,都必须用手工制作。最重要的技术要求就是材料要结实、要轻,避免产生过大的转动惯性力。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独到高超的制作技巧。下面介绍一组用铝合金制作的方法,仅供参考。

材料:铝合金焊条:直径5毫米、长8厘米以上,共13根用做辐条。另不限长度的铝合金焊条短头若干用做挡线齿,或厚5~6毫米的合金铝板材边角料若干代替铝合金焊条。不锈钢片或黄铜片:厚0.5~1.0毫米、宽5毫米、长70厘米以上1条。细锦纶管:内径3~4毫米、长2米1根。

·挡线齿的制作

用钢锯将焊条从纵向正中间锯开,深度约为12毫米,插入平口解锥扳开后,再用鱼口钳,从根部将锯开的焊条向两边对称的扳开成120°的“Y”形。没有现成的焊条,可将合金铝板材锯开,制作成圆形棒状材料待用。

用锉刀将扳开的部分打平,尖端稍打薄,处理成挡线齿需要的尖圆形状后,用钳子稍向内弯成“U”形,并打磨光洁。

从“U”形底部向下留5毫米高的桩子,从焊条上锯下,即是挡线齿坯件。

将每个坯件的基部都磨平,使桩子的厚度不少于3毫米并保持一致。将坯件圆头朝上,在找准中心点的前提下,钻一个2.8~3.0毫米的穿孔。一个小巧玲珑、精致美观结实的挡线齿就制作出来了。

·辐条和轮圈的制作

辐条的处理:先将辐条的一端磨圆,楔入轱辘的孔内,并敲击使其到底,牢固地装在轱辘上,便于对辐条进一步加工。可使用101等各种胶水,或调整辐条的粗度,达到牢靠不松动的效果。从辐条根部的两边开始,逐渐向顶端将辐条锉扁,至顶端最薄处为3毫米。再将边沿的棱角磨圆,使顶端的横断面形状类似桃核的纵剖面形状,用细砂纸抛光。

抹上滑石粉(用其他润滑油时间长了会变色),用自行车内胎橡皮包住锦纶管操作较为省力,强行套上锦纶管,避免使用过程中手指被铝合金摩擦,污染变黑。

按线盘的设计半径,计算好辐条的长度,并在顶端锉出直径与挡线齿孔径相匹配的圆形榫头。

轮圈的处理:用砂纸将不锈钢轮圈锋利的棱角磨圆,避免伤手,抹上滑石粉后强行套上锦纶管。按照轮圈设计周长13等份的长度距离,钻14个与辐条圆形榫头大小相匹配的孔,装上轮圈和挡线齿后,用微型小钉锤铆死。一个秀美、适用、结实、灵巧的线盘就制作成功了。

由于铝合金和不锈钢的强度很高、非常结实,完全不必担心用材细小而变形或断裂。实践证明可使用数十年。用黄铜片做轮圈不会割伤手,可不套锦纶管。

没有铝合金焊条可用厚铝板先加工成6~8毫米粗的圆棍,制作辐条和挡线齿,配6~8毫米宽的轮圈,挡线齿不用铆死,而改用丝口,整个盘也很秀气美观。注意做丝口时,丝攻和板牙上都必须抹上润滑油,且最好是猪油,才能顺利地做出丝口来。

(4)葫芦的结构。

1)滑轮片和出线孔的要求。不论是腰葫芦还是尾葫芦,葫芦滑轮片的形状,出线孔的大小,都是葫芦性能好坏的首要因素,滑轮片必须有足够的厚度,才能保证出线孔有足够的大小。虽然按照技术要求,用锉刀手工制作的轮片完全能用,但车床加工出来的轮片,才能表现出最佳的效果。这是制作葫芦唯一需要动用车床的地方。滑轮片“V”形走线槽的两个边坡必须凸出,迫使钓线远离框架。

常见的葫芦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2)开放式。开放式葫芦轮片外露,是靠装在框架上轮片外沿的金属丝,挡住钓线不至于卡在轮片和框架之间,整个制作过程简单方便,结构一目了然。但即使是滑轮片上有“V”形走线槽,这种结构最关键的技术要求,还是要经常注意调整金属丝的位置,使金属丝在起到挡线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与钓线接触摩擦的机会,才能真正减少出线的阻力,起到葫芦的应有的作用。对葫芦技术性能要求理解不深透时,往往忽视了这一关键的阻力隐患,只要钓线不被卡住就心安理得了。这是轮片外露,开放式葫芦最大的缺点。

3)封闭式。封闭式葫芦轮片内藏,是通过铆在框架中的中空环形垫片,起到挡线作用的,挡线作用是固定的,不需要调整。整个框架都是片材铆接形成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方便,只要轮片有走线槽且形状合理,安装间隙恰当,使用过程中不但不可能出现线被卡住的现象,而且完全能避免钓线与框架的过多摩擦。葫芦外形可随意变化,小巧玲珑,性能卓越,结实耐用。腰葫芦和尾葫芦都适合采用这种结构,只需考虑外形美观和尺寸大小适用。

推荐一款美观适用的封闭式葫芦(图13):

空心垫片的外形就是葫芦的外形,可根据不同的审美感觉任意选择。

img15

图13 葫芦空心垫片和滑轮片形状示意图

(5)葫芦的制作。

·材料

滑轮片:材质依次为胶木、鱼枕,其他耐磨材料也可。经车床加工的尾葫芦轮片:厚5毫米以上,直径8~10毫米,中孔2毫米。腰葫芦轮片:厚5毫米以上,直径20~30毫米,中孔2毫米。

框架用材:厚3~5毫米的各种板材的边角余料,胶木、有机玻璃、各种抗老化的塑料、铝板、铜板、牛角、骨头等都可,越高贵美观的材料越好,其大小够葫芦外形的大小即可。

垫片用材:厚0.5~0.6毫米和厚0.2毫米左右的黄铜、胶木、不锈钢等耐磨防锈蚀的薄板材边角余料,其大小够葫芦外形的大小即可。

·制作过程

为帮助钳工基础较差的人群自己制作葫芦,仅以胶木为主材,制作尾葫芦为例。

简单地说,封闭式的葫芦用较厚的板材做框架,用较薄的板材做空心垫片,将滑轮片夹在中间并控制好间隙,在框架的上下两端和装滑轮片的中间分别用3个钉子铆死,就基本成功了。

1)取厚3毫米和0.5~0.6毫米,能裁剪出20毫米×50毫米的胶木边角料各2块,将不规则的角角弯弯去掉,基本成矩形即可,在每一片的一角做上记号以便识别正反。在一薄胶木片的纵向中线上,用钢钉冲出B、A、C3个印记,A印记在中心线中间,是滑轮片的铆接点,并以A点为圆心,以比滑轮片半径大1毫米的长度为半径画圆。A印记向上20毫米是B印记,向下15毫米是C印记,分别是葫芦上下两端的铆接点。

2)将4片材料叠在一起并夹紧。在A印记处钻直径2毫米的孔,插上2毫米粗的铁钉后再钻第2个孔,也插上铁钉后再钻第3个孔。

3)抽下铁钉,分别将两个薄片上圆圈内的部分挖掉,并用砂纸将圆口的棱角打磨光滑,做成空心垫圈。另将3毫米厚的胶木片稍微磨薄,使其加上两个空心垫圈之后的厚度,比滑轮片的厚度稍厚,但不超过1毫米。并钻2毫米的孔,分别夹在B、C两点上作为调整滑轮片与框架间隙的垫子。B点调整垫片的边,距空心垫片圆边5毫米,C点调整垫片的边,与空心垫圈的圆边平齐。在0.2毫米的薄材上钻一稍大于2毫米的孔,做成两个外径4毫米左右的垫片,至此,尾葫芦的所有构件就全部制作完了。

4)尾葫芦构件的铆接成形。用2毫米粗铁钉中间的一段,分别将所有的构件分清正反面串起来,其顺序是A孔中间是轮片→左右各穿1个小薄垫片→再左右各挂上1个中空垫圈→最后左右各穿上1个用作框架的厚胶木片。分别将调整垫片(认准上下之分),在B、C两孔处夹在空心垫片的中间,加上两边的厚胶木片,一并用铁钉穿起。将3个铁钉都铆紧,整个葫芦的内部结构就完成了,但外部是不整齐的长方体。将外部多余的部分锉掉,打磨成梨形、梭形、葫芦形、水滴形等自己喜欢的任意形状。在葫芦B点铆钉下,垂直于铆钉钻一个2毫米的孔,再分别从孔的两端向葫芦顶端的正中心钻孔,围绕着铆钉在葫芦内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通道,千斤线就是从葫芦内部的这个三角形通道绕出去的。将定形的葫芦打磨到光洁如玉,至此一个出线孔宽大、轮片有“V”形走线槽、阻力小、结实、小巧玲珑的尾葫芦就制作成功了。腰葫芦的制作过程与此基本相同,仅尺寸大小不同罢了。

评价其内部结构是否达到设计水平,最重要的要求有3点:

一是轮片必须能灵活的转动,轴与轮片的接触不能太紧,必须在铆接前调整好轮片与轴的间隙,确保轮片可顺畅地转动。

二是要计算好轮片在框架内的合适位置和空间大小,从外面只能看见轮片的边而不能看见轮片与空心垫片之间有明显过大的缝隙,避免钓线被卡入。

三是铆接时松紧适当,不能因太紧使框架凹陷变形,导致轮片被“压”死;也不能用大锤猛击,导致轴弯曲变形。为避免不慎失误,铆接时应先铆装轮片的中轴,且必须用微型小锤轻敲慢击,再铆两端的铆钉。

(6)钩子、铅砣的制作。

1)钩子的制作。做钩子的钢丝直径2~3毫米为好,宁粗勿细。钩子细了拴不紧,易翻转滑动。用沙发椅靠背上的弹簧钢丝就很适用。根据个人的喜好,将钢丝剪截成70~90毫米的小段,弯成钩刺长8~10毫米,开口(钩尖对钩尖)35~40毫米,钩背比钩把长2~3倍即可。用三角锉刀将钩刺打磨成针尖状,或0.5~1毫米宽的楔形口状即可。对钢丝较粗的钩,可在油石上将两面整体打磨扁平,使钩能拴得更牢。钢丝粗,钩子的重量大,脚线相对显得更加柔软服帖。磨扁后的钩子也显得格外美观精致。

2)铅砣的制作。铅砣是模具翻砂制作的。用两块水磨石(青砖、红砖也可),将结合面尽可能磨平后,定好位,按照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分别在两片水磨石上挖出半球形对称的槽,经过适当预热后,用铁丝或铜丝做一个鼻子埋设在浇铸口处,就可以浇铸了。铅的熔点很低,在做饭的煤炉上就可操作。铅很软,延展性很好,可十分轻松地用敲击、削、锉、等方法修正铅砣的重量和形状。

(7)网兜和独脚凳的制作。正宗装甲鱼的网兜结构较特殊,使用时是夹层的,形成很多的折叠空间,非常的宽大,鳖在网兜里彼此不直接接触,避免相互撕咬躁动。网兜可与独脚凳联成一体,吊在凳子的前下方,解开网口和收拢网口十分方便牢靠,非常的专业。

1)网兜的制作。网兜展开的外形是喇叭形。网兜长约80厘米,外形、编织方法与打鱼的撒网十分相似,撒网是将多个铅坠或铁坠拴在网的最外圈,然后向内折回20~30厘米,间断地挂在网衣上,形成一圈网兜。撒网收回时,被网罩住的鱼就会进入兜中被打捞起来。而装鳖的网兜,是在网的最外圈,每3~5个网眼套入一个手指粗细的金属环,然后将所有的金属环,用一根稍粗的、结实的纲绳穿串起来,成直径30~40厘米的网口。从网衣的外侧向上翻起,直至网的尾端,形成一个中间有筒状网隔断的,专装甲鱼的网兜。由于网眼不断加密,可形成很多的皱折,鳖在网中被局部展开的皱折隔离,互不侵犯撕咬,而且网兜皱折的容量很大,可装10千克以上,非常适用。不与凳子连接时,将纲绳与网的尾端连接,使用时收紧纲绳并缠绕在网口,用活结将网口封死。

编织装甲鱼的网兜,八针起头,并在顶端装一个指头大的金属环,逐圈加针,并通过加针处的双线,形成从头到尾8条筋的美观网眼格局。经过不断有规律的加针过程,就能编织出喇叭状网衣。在编织到距离最外圈20厘米左右时,不再加针,而逐渐收针,以减小网兜的口径和减少网口金属环的数量。网眼的大小以鳖只能伸出鼻子,不能伸出下巴咬人为度,所以网眼要求很小,用于织网的“比子”宽度不要超过1厘米。最后的两圈,和起头的几圈网眼可适当加大。网线要求较粗、柔软、结实、耐老化腐蚀。线粗可相对缩小网眼,柔软不易被咬断,且整个网兜柔软服帖,悬垂性能好,便于使用操作。可选用加粗的锦纶线等柔软的线,其他较硬的线都不适用。过去用麻线、纳鞋底的棉线织网,浸入猪血后蒸熟,或用石蜡溶煮处理都是非常适用的。织网技术并不复杂,稍经人指点就能自己动手,是一项颇具乐趣的活动。

现在用锦纶丝网兜,一个网兜装一只鳖,既可避免鳖伤人,又可避免鳖相互撕咬,再装入其他的包或网中,更为适用。但是显得土气,而专用的网兜显得高雅、专业,有一种传统文化的韵味。然而,从当前专业养鳖池内打鳖实践看,由于密度大、机会多,速率最高时平均2分钟就能打到1只鳖。现场如何放置打上来的鳖是影响这个速率的重要环节。用箩筐装易逃逸,用带倒须的鱼篓装不易倒出来,用大桶装笨重,而挂在凳子上传统的专用网兜才能在无需帮助的情况下,简便、顺手、保险、轻便地暂存打上来的鳖。这是最佳的方式,是老祖宗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img16

图14 网兜和独脚凳结构示意图

2)凳子的制作。打鳖专用的凳子是“T”形的独脚凳。传统的独脚凳,凳面是木制或竹制的,舒适、透气,中空、漏斗形。凳子的面宽12厘米×18厘米,深约6厘米,内装铅砣、钩子、钓线、尾葫芦、锉刀、润滑油等备件和工具,以备出远门的需要。凳脚亦是木制的,其高度主要是根据各人身材的高低和动作的习惯,一般是50~60厘米,最下面装有一根约10厘米长、手指头粗的铁钉,插入土中支撑凳子不倒。铁钉根部有一直径8~10厘米的圆形铁片,阻止凳脚过深地陷入泥土中。独脚的正面与凳面交接处,装有一个小铁钩,紧靠小钩的下面有2个直径约5毫米、平行贯穿的孔。独脚反面向下40~50厘米处,也装一个小铁钩。带凳子出行时,将网兜头上的鼻子或金属环,挂在凳脚上面的小铁钩上,解开网口纲绳的接头,分别从小钩下的2个小孔中穿过,将网口收紧打上结后挂在凳脚下面的小铁钩上。这就是专业的网兜与独脚凳的连接方式。使用时只需从小铁钩上取下纲绳,松开网口或收紧网口,再挂回铁钩上,非常的方便牢靠。

随着材料科技和制作工艺的进步,凳子可制作得更加轻便适用,配合分节或抽拉式的竿子,整套钓子的所有部件,都可集中装在类似网球拍的套子里。这是打鳖爱好者和休闲娱乐健身人群的得意选择,其商业价值绝不亚于当今各色的钓竿和海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