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现场诊断方法

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现场诊断方法

时间:2023-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方法不仅快速,而且长期被鱼病防治工作者或养殖者所接受。现场诊断淡水养殖动物疾病时,检测水体中的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氮、碱度、硬度、硫化氢等理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了解淡水养殖动物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用以了解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变化是否是造成淡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原因。淡水养殖动物发病常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

一、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现场诊断方法

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方法不仅快速,而且长期被鱼病防治工作者或养殖者所接受。大多数情况下,淡水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病毒性及真菌性疾病均有其典型的症状,养殖水域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发生障碍后通过水色、透明度及淡水养殖动物的非正常活动表现出来,这为现场肉眼诊断或仪器诊断提供了诊断依据。

1.池边观察

池边观察养殖水环境、水色与淡水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是现场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场了解发病池的各异常现象及周边的环境,是正确诊断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的重要环节。

(1)通过池边肉眼观察可清楚了解养殖水体水色是否正常,以区别淡水养殖动物疾病是否因水质或底质或生态环境不良等而引发。同时闻一闻池边有没有特殊的气味,用手去触摸水的粘度也是现场观察的重要内容。

(2)观察池塘下风处死亡鱼类和慢游鱼类的种类与疾病症状。不同淡水养殖动物患病后活动情况与发病症状等是有区别的,如草鱼多病综合症一般是黑头黑身、鳜鱼病毒病则是黑头黄身、暴发性出血病多表现为体表出血且二种以上鱼类同时死亡等,通过观察淡水养殖动物活动与死亡后的典型症状以达到初步诊断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的目的。

(3)通过观察投饵区淡水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来初步诊断鱼病。吃食量的减少或停食是大多淡水养殖动物患病后初期表现症状,通常情况下常规养殖鱼类患肠道寄生虫的病鱼会在食台附近或池边溜边或窜游或转圈等,而患肝损伤综合症的病鱼则会表现为上下窜游。

(4)通过开动增氧机观察了解鱼的活动情况来初步诊断鱼病。打开增氧机鱼是否下沉或是否向增氧机靠拢,增氧机骤停后鱼是否漫游,这是区别是否因烂鳃病引起的鱼病还是因养殖水体缺氧而引起养殖鱼类活动不正常的方法。

(5)观察或了解鱼的活动情况。鱼在水中的活动是否正常,不仅反映鱼是否患病,同时也可反映养殖的水质是否正常。如鱼在池中不安静,或急剧狂游,或在无惊吓状态下往塘坡上跳,或在水中乱跳等,这有可能是体外寄生虫如中华鳋、复口吸虫等的寄生,也有可能是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偏高,或者是用药浓度过大引起鱼类中毒所致。

(6)特种养殖品种池边观察时还要观察其生态环境是否正常。如河蟹养殖池是否有水草,黄鳝养殖网箱内水草生长是否发黄等,这都是判断淡水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不可忽视的问题。

2.检测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

现场诊断淡水养殖动物疾病时,检测水体中的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氮、碱度、硬度、硫化氢等理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了解淡水养殖动物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用以了解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变化是否是造成淡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原因。通常情况下,常检测的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为pH值、氨氮与亚硝酸氮,如氨氮含量高时多分析pH值,以判断分子氨对淡水养殖动物的毒性;如亚硝酸氮含量高则多做溶氧的检测;如溶氧低则需检测硫化氢的含量。

现场用简单的仪器和化学试剂检查水的透明度、氨氮、亚硝酸氮、溶解氧等是否在淡水养殖动物的承受范围内,以确定水质对淡水养殖动物的影响。

3.了解发病的淡水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情况

淡水养殖动物发病常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了解养殖池的放养密度是否过大,每天投饵的时间、次数和数量是否适宜,饵料的质量是否为劣质,残饵是否及时清除,加水或换水的时间和数量是否合理,拉网、分塘、运输上的操作是否细致、工具是否消毒。

如施肥量过大、商品饲料质量差、投饲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给病原体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并影响淡水养殖动物健康,同时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的死亡。若饲料质量差,也会引起萎瘪病、跑马病等,同时也会影响淡水养殖动物的生长,降低淡水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由于拉网、分塘、运输上的操作不细致,造成淡水养殖动物受伤,因而继发细菌性疾病。因此,详细了解发病淡水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情况对分析病情是有益的。

4.了解淡水养殖动物发病史和用药史

了解淡水养殖动物发病的季节、天气、混养品种,发病时养殖活动的变化,有无死亡与死亡数量、有死亡时最先死亡品种及数量等;有无进行药物治疗,用药的品种与药量及用药顺序、用药周期、用药的效果等;该病以前是否发生过,曾发生的疾病种类、病史等情况。通过详细了解发病史和用药史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处方,提高治病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