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据水质状况选择药物
水环境因素对水产药物的防治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养殖水体溶氧、pH值、有机悬浮物、水温、硬度、底质等直接影响水产药物药效发挥。
1.溶氧
大多数药物对水体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影响,因而不宜在清晨、阴雨天、傍晚或夜间使用,当然也有能释放氧的水产药物,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等等。水体溶氧较高时,淡水养殖动物对水产药物耐受性增强,溶氧较低时易发生中毒现象,如杀虫剂、重金属盐等。
2. pH值
养殖水体pH值每天24h是波动的,水质较肥且藻类较丰富、气温较高(如夏季中午)、藻类光合作用强烈时pH值会有一定幅度地上升,由于水体pH值的变化,水产药物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酸性水产药物、甲苯咪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环素等水产药物,在偏碱性(pH值较高)水体其作用减弱;而碱性水产药物如卡那霉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磺胺类水产药物会随pH值升高而作用增强;漂白粉在碱性水体中消毒杀菌力减弱;三氯异氰脲酸、溴氯在酸性水体作用持久、弱碱性水体作用迅速;二氧化氯制剂在酸性水体作用迅速、彻底;敌百虫、辛硫磷溶液、氯氰菊酯在偏酸性水体作用持久、杀虫效果好,在碱性环境下要么被分解转化速度快,效果差,要么加剧毒性。
3.有机悬浮物
养殖水体是一个富含各种各样有机物的水体,水体有机物的种类及其含量与水体的理化性质、养殖密度、投饵量、施肥量等因素密切相关,水体有机物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水产药物效果。有机物影响水产药物作用机理是:①有机物在病原体及病灶部位形成一层保护层,使水产药物难以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或病灶处,从而影响水产药物防治效果;②有机物与水产药物(如消毒剂、杀虫剂)发生结合,降低了水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了水产药物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③有机物与水产药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仅减弱了水产药物对病原体的杀灭力,而且由于它的不溶性,又能吸附周围其他一些物质,共同产生保护病原体的物理屏障;④耗氧有机物较多时,在使用除非氧化性消毒剂之外的药物时会加重水体氧债,形成药害事故。有机物影响水产药物作用机理提示我们在高密度养殖、高投饵量、高施肥量的养殖塘泼洒外用药(如杀虫药、消毒剂等)时有必要提前对有机物进行处理或适当提高用药量。
4.水温
一般在盛夏时节,水产药物的毒性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泼洒药物时要避免高温,宜选择上午9∶00~10∶00或下午3∶00~4∶00泼洒外用杀虫、消毒剂;聚维酮碘、高碘酸铁、二氧化氯、过氧化物消毒剂等在光线过于强烈时分解迅速影响药效,宜选择在弱光条件下使用。早春时期水温较低,鱼类及各种微生物刚刚经过一个越冬期,水环境较脆弱,使用药物时应按低剂量使用,也不宜选用刺激性强、安全性差的药物,如菊酯类药物等。
5.硬度
一般在盐碱地、矿化度高的池塘及以井水为水源的养殖池,池水的硬度均偏高,如硫酸铜等药物在硬水中防治疾病效果会减弱,加重代森铵类药物对藻类的毒性,引发药害事故,因此在硬度较高的养殖池,提前2h施用EDTA二钠或多元有机酸等,降低水体硬度,增加药物防治疾病效果,降低用药风险。
6.底泥
池塘底泥较多既说明水体缓冲性能强,同时又反映在气候突变时有害物质会大量产生,同时对一些水产药物如敌百虫、辛硫磷等吸附性增强,从而降低水产药物防治疾病有效性,因此在淤泥较深的池塘,晴好天气时须适当增加药物防治用量,气候条件差时应慎重选择药物及使用时间。
总之,在淡水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水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对水产药物作用机理影响需要灵活掌握,具体疾病还得具体分析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