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渔药的基本使用方法
1.全池泼洒法
全池泼洒法是疾病防治中最常使用的用药方法,主要适用于消毒剂、杀虫剂和水质改良类药物的使用。一般选用塑料或陶瓷容器,根据产品说明书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已计量好的渔药,通过搅拌使药物充分均匀溶解,然后全池泼洒。使用中草药时,应对药物充分浸泡或煎煮,然后将药液加水充分稀释,均匀地全池泼洒。只要泼洒均匀,能较彻底地杀死淡水养殖动物体表、鳃上及养殖水体中的病原生物,具有见效快、疗效高的优点,全池泼洒时注意从上风区向下风区泼洒,条件允许时宜开动增氧机。
2.挂袋挂篓法
将药物装有微孔的容器或袋子中,悬挂于食场周围或网箱中,利用药物的缓慢溶解特性,在水体中形成局部药浴区,通过养殖动物到食场摄食的习性达到消毒或杀虫的目的。为延长药物溶解和作用时间,用于悬挂法的药物,一般选择缓释型片剂或颗粒剂。适合悬挂的渔药有含氯消毒剂、硫酸铜、敌百虫等,悬挂的容器一般有竹篓、布袋和塑料编织袋等。
3.药浴法
将淡水养殖动物集中在较小的容器或网箱水体内,投入浓度较高的药液,在较短时间内强制用药,以杀死其体表和鳃丝上的病原生物。通常是在苗种放养前或转换养殖池时采用,也有在网箱养殖鱼类发生疾病时采用此法,使用此办法可以降低成本和保护养殖水环境。适合使用药浴法的药物有食盐、聚维酮碘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戊二醛溶液、硫酸铜溶液、敌百虫溶液、浸泡疫苗等。
使用药浴法治疗疾病时,应根据药物的毒性控制药浴的时间(最好先做预实验),浸洗时间一般为5~15m,建议准备好充氧机或解毒急救药物,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充气增氧和解毒。
药浴法用药量少,时间可人为控制,治疗效果好,不污染水体,对养殖水体中的其他水生生物无影响。
4.涂抹法
适用于鱼体表皮肤溃疡病及其他局部感染或外伤。通常使用高浓度的药液或药膏,直接涂抹在鱼体表面的病灶处,以杀死病原生物,防止伤口被感染。此法适用于抗生素、消毒剂、防腐剂,但是,药液或药膏易被水溶解、冲掉或漂浮于水面,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良好的涂抹剂应具备足够的粘附力,能较牢固的附着于水生养殖动物体表,在水中缓慢溶解。涂抹法主要用于少量大型鱼类、蛙类、鳖类等淡水养殖动物以及因操作、长途运输后身体受损伤或亲鱼等体表病灶的处理。具有用药少、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适用范围小。
5.口服投喂法
此法是将渔药加工成药饵或均匀地粘附于饲料表面后投喂。通常用于增强淡水养殖动物免疫抵抗力、肝损伤修复、抗菌、抗病毒、驱虫、促进饵料消化吸收能力等,适用于尚未失去摄食能力的淡水养殖动物。由于不能强迫养殖动物来吃食,所以不适用于已停食的病鱼。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抗菌剂、营养补充剂(维生素)、中草药和驱虫剂等。给药的剂量一般是根据养殖种类的体重(mg/kg),然后按养殖水体中群体的总体重计算药量,也有按饵料重量计算的。使用口服法,至少要投喂3~5d为一个疗程,观察效果,停药1~3d,视病情连续投喂。药饵的制作要根据不同养殖种类品种的摄食习性和个体大小,用机械或手工加工。口服投喂法注意事项:
(1)选用正确投喂方法,药饵投喂前最好适度停食或减食,这样有利于药饵的充分利用与吸收,药饵要投撒均匀,保证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
(2)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
(3)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一般投喂药饵后30~40min吃完为宜。
(4)为了使鱼体血液中药物保持有效浓度,投喂药饵时须按要求连续投喂1个疗程(一般3~5d或7d),不宜过早停药,否则疾病极易复发。
(5)为促进发病鱼的摄食,提前进行水质改良是必须措施,例如网箱内鳝鱼一旦发病后食欲减退,甚至停食,在连续泼洒氨离子螯合剂后,鳝鱼摄食能力明显加强,再口服药物后可迅速达到疗效。
6.注射法
鱼病防治中常用的注射法有两种,即肌肉注射法和腹腔注射法。注射用药的适用对象是那些数量少又珍贵的种类,或是用于繁殖后代的亲本。具有用药量准确、吸收快、疗效高(药物注射)、预防(疫苗)效果佳等优点。但操作麻烦,容易损伤鱼体。一般在龟鳖疾病防治及产后亲鱼恢复中使用较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