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目前生产上采用河蟹人工育苗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天然海水土池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
(一)亲蟹选择与培育
(1)亲蟹的选择。雄蟹体重为200~225g/只;雌蟹体重以150~175 g/只为佳。体表颜色呈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两螯八足齐全,有力,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且步足趾节不能磨损,无外伤。外表洁净,无附着物和寄生虫。在成蟹上市季节的前期和中期,对捕获的成蟹按上述标准进行挑选。
(2)强化培育。为保证亲蟹顺利越冬和交配、产卵,应进行强化培育。将蟹雌雄分别放在淡水池塘中散养。池塘面积为1 334~2 668 m2(2~4亩),水深1 m以上,四周设防逃设备,高出地面50cm,进出水口设防逃网。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按75kg/亩施用。投放亲蟹200~400kg/亩,同时加强饲养和换水,饵料有新鲜小杂鱼、河蚌肉、蚶子、蛏子、蚕蛹、稻子、大麦、青菜、红薯以及动物尸体等。每次投喂量不超过亲蟹体重的10%。为保持水质,7~10天定期换水一次,换水量一般为1/3。水温高时,应增加投饵和换水次数。
(二)人工促产
当池水温度在10℃左右时进行人工促产,长江流域以1~3月为宜。一般将越冬亲蟹按雌、雄比为2:1,放入盐度为8‰~33‰的咸淡水或海水(最适盐度为17‰~20‰)的池中交配,池底为沙质土,面积为667~1334 m2,密度按3~5只/m2。自行交配后第2天可见抱卵蟹,一般15天左右,所有雌蟹可基本抱卵。抱卵蟹的质量要求是:个体在150g以上,个体活泼、强壮、无病无伤,抱卵数量至少在30万以上,无灰白色死卵。
抱卵蟹刚产出的卵正常为酱紫色,以后转为豆沙色,再后色泽逐渐变淡,在快出膜卵转为灰白色。
(三)抱卵蟹的饲养与管理
(1)河蟹胚胎孵化基本要求。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速度越快。胚胎发育速度取决于水温,14℃时需要47天,幼体才能孵化出膜;在22~25℃,只需14~20天,幼体即能孵化出膜。
在10~18℃,则需1~2个月才能完成胚胎发育。在自然界中,抱卵蟹处于越冬期的低温条件下,胚胎发育进展十分缓慢,可长期滞留于原肠阶段,待越冬期过,胚胎发育才加快。为此,整个胚胎发育期可长达4~5个月。
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必须在盐度稳定的海水中才能正常进行。当海水盐度大幅度下降和突变,易造成胚胎死亡。
(2)抱卵蟹的饲养管理。河蟹的受精卵黏附于雌蟹腹肢的内肢刚毛上,能起到保护胚胎的作用。抱卵蟹常需通过撑开八足,抬高体位等活动,来改善胚胎间的溶氧,以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因此,必须加强抱卵蟹的营养,需投喂新鲜的优质饵料,如新鲜小杂鱼、低值贝类、谷类麦芽和菜类等,其要求与亲蟹培育基本相同。水温10℃左右,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5%~2.0%,随水温升高,投饵量相应增加。有条件应24h不间断充气,以保持水体溶氧在5mg/L以上。同时要保持水质清新,一般每3~4天加注新水一次,7~10天定期需换水一次,换水量一般为1/3。
(四)河蟹育苗
河蟹育苗是将抱卵蟹携带的受精卵孵出溞状幼体,再培育成大眼幼体的过程。
在长江流域的5月中旬起,天气晴好,水温升高,盐度稳定,有利于河蟹幼体发育。生产上可控制抱卵蟹在5月上、中旬放散溞状幼体。
1.育苗池准备
在沿海,选有海、淡水水源,水质好、土质硬、交通水电便利的海边建池,每个育苗池面积333~2 000 m2,长方形,坡比为1∶2,水深1.2m。用常规清塘方法消毒,并布好气管和气石,然后加注经沉淀、过滤的清洁海水,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水体,并用5~10mg/L的EDT A处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育苗池塘四周浅水区中,种植适应咸淡水和长的茨藻,覆盖面占水面40%左右。育苗池种植沉水植物的优点:为河蟹幼体提供栖息和蜕壳的环境,提供良好的隐隐蔽物,防止自相残杀;防止水中照度过强,防紫外线;可提供蟹苗的天然饵料;净化水质增加溶氧,防止培育池水温过高。
为使破膜后的溞状幼体能获得量多质优的天然饵料,培育池应事先培育好一定数量的单细胞藻类,主要有三角形褐指藻、扁藻、角毛藻和小球藻等。使育苗池水色呈茶褐色,数量在3~4×105个/L。
到育苗后期Ⅳ~V期(Z4、Z5期)溞状幼体,最佳适口饵料是水溞,否则变态成活率很低。在生产是可利用蟹种培育池培育水溞。一般生产上可采取,在蟹苗发散时,选用蟹种培育池(育苗池与蟹种池比例为1∶3),施腐熟发酵牛粪,按500kg/亩,经10~15天后,值水溞高峰期,可每天用密网捞取活水溞投入育苗池。培育正发育到Ⅳ~V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亦可培育糠虾幼体做为Ⅳ~V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活饵料。但不要捞取不洁净水源的水溞作为河蟹幼体饵料。
2.布苗
采用挂笼法或蟹篓法布苗,用竹架与聚乙烯网片制成容积为0.3~0.6m3的网笼或蟹篓,要求将受精卵已发育到心跳期,且心跳达到150次/min以上的抱卵蟹,放在笼(篓)内,密度为25~30只抱卵蟹/笼(篓),挂笼准备布苗,外观受精卵的颜色为淡灰色且透亮。将放散的抱卵蟹放入蟹篓(笼)内,用万分之一新洁尔灭充气药浴15~20min后,集中放入育苗池中放散,与此同时,按每天升温0.5℃,将水温逐步升高到20~21℃。当夜晚降临时,抱卵蟹便猛力扇动腹部,将第I期溞状幼体(Z1)成批排放出来,布苗密度的一般为10万~30万只幼体(Z1)/m3。应保证同一育苗池中的幼体出膜时间在同一天内。
在布苗期间,仍然要做好投饵工作,每天向孵化笼内投入少量新鲜的贝类肉,结合投饵拣出已全部孵幼的母蟹放专池饲养,让其二次抱卵,将死亡的母蟹拣出掩埋掉。
3.幼体培育(育苗)
幼体培育指的是破膜(Z1)至大眼幼体(M)出池阶段,需19~22天。培育的关键技术主要投饵、控温、控光照、控水质、换水和防病等环节。
(1)河蟹各期溞状幼体都是杂食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以单胞藻为河蟹溞状幼体阶段的基础饵料,轮虫为其开口饵料,丰年虫为育幼阶段的基础饵料,水溞和商品饲料(鱼、贝类、虾肉制成的肉糜、熟鸡蛋黄糜或人工微粒配合饵料等)作为补充饵料。
刚孵化的溞状幼体一般最初能量的获得主要靠卵黄供给,投喂时应尽量用细复筛绢过滤。全池泼洒均匀,因蛋黄下沉快,不能多投。目前使用的开口饵料还有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螺旋藻粉、轮虫和丰年虫灯笼幼体或烫死的丰年虫初孵无节幼体。如室外土池育苗也可使用豆浆。
在第Ⅰ期、第Ⅱ期溞状幼体阶段,适量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可增强体质,缩短变态时间。一般要求每4~6h投喂一次。第Ⅲ期溞状幼体能主动捕食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要以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为主,辅助投喂螺旋藻粉、鸡蛋黄等。每隔3~4 h投喂一次;第Ⅳ期溞状幼体个体明显增大,捕食能力更强,能主动捕食稍大一些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小型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幼体。此时可投喂煮熟的小杂鱼肉糜等。第Ⅴ期溞状幼体的摄食量达到溞状幼体期最高峰,以积累能量,为变态为大眼幼体(M)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临变态前数小时,摄食量有所下降。所以投饵应抓住这一关键时刻,投喂足量的动物性饵料,每隔2h投喂一次。如大个体丰年虫无节幼体、小型桡足类幼体、枝角类幼体及人工代用饵料。
溞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以投喂丰年虫成虫、桡足类、枝角类为好,也可使用人工代用饵料。做到少量勤投,如一次投喂量大,残余的饵料过多积累则会败坏水质,严重时引起泛池。
(2)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喜欢弱光。育苗池上方要用遮阳网,以防止阳光直射,Z1、Z2时适宜的光照强度为4 000~5 000Lx,以后逐步升高,到大眼幼体则可达10 000Lx。幼体培育水温应当控制在20~25℃,每天的升温不超过0.5℃。
4.幼体淡化和出苗
(1)幼体的淡化。淡化可安排在大眼幼体(M)进入第二天开始,也可在Z5期开始。淡化时采用喷洒的方法效果较好,或开启淡水阀门,缓慢地将淡水放入池中。每天淡化2~4次,时间间隔为6~12 h一次。每次盐度降低不能超过0.5‰,每天降低盐度不能超过2‰,直到淡化到盐度2‰~4‰。大眼幼体4日龄之前对淡水适应能力较差,5日龄以后,成活率可以稳定在90%以上,其变态率也是一样。
(2)出苗。大眼幼体出池时间,宜在大眼幼体进入第6天并淡化4天以上就可出苗。出苗时间过早,苗体嫩弱,适应能力差;出苗时间晚,已临近变态期,外壳几丁质已钙化,不利变态和出池、运输和放苗。
(五)蟹种培育
对蟹苗进行为期5~8个月的饲养,这一过程便是蟹种培育,其中饲养20天左右,蟹壳蜕壳3次,规格一般达到1.5万~2万只/kg。称为仔蟹培育阶段。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故又谓之“豆蟹”。豆蟹以后,经同塘或分塘饲养到当年年底或第二年2~3月份,大部分幼蟹长成规格为5~10g(100~250只/kg),此时称1龄蟹种,其甲壳似大衣纽扣大小,故又称扣蟹。
1.仔蟹培育
仔蟹的培育方式有土池培育、水泥池培育、网箱培育、和网围培育等。现将土池标准化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培育池选择淡水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并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m2,深为80cm,塘埂坡比1∶2~3。进排水闸或管道口设拦护网(40~20目)。塘埂四周用60 cm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以东西向长、南北向宽的长方形为宜。面积600~2 000 m2;池深1~1.2m,水深0.4~0.8m。土质以壤土为佳。
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cm,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cm,透明度为50cm,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
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拦围面积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1/2的一圈水面,投放浮水植物(水葫芦,小浮萍或用水花生);在池塘较深的一端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眼子菜等),密度为4~6棵/m2,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2)蟹苗投放。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 000只/m2。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忌一倒了之。蟹苗放养时要注意:①蟹苗暂养,饱食下塘。将蟹苗箱放入网箱中,待蟹苗活动正常后,投喂大量水溞,使蟹苗吃饱,然后将网箱揿入水中,让蟹苗自动游出。饱食下塘的蟹苗,可大大增强有机体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和寻食能力;②确保蟹苗在水溞高峰期下塘。在蟹苗下塘前7~10天(水温22~25℃)对培育池施用牛粪或猪粪,每亩150~300kg。或在蟹苗下塘前10~15天,用绿肥沤在池的四角,浸没水中,以后经常翻动促其腐烂。每亩用绿肥200~400kg。目的是人为地制造蟹苗量多质好的最佳适口饵料(水溞)。
(3)培育日常管理。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3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人工饲料以豆浆为主,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仔蟹。I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4周止。②水质调控。注意分期注水,控制水位。蟹苗刚下塘时保持水位20~30cm,前3天不加水,不换水。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加水10cm;随着仔蟹发育变态至Ⅲ期仔蟹后,加水达到最高水位(70~80cm)。分期加水可以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3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 H值为7.5~8.0。如在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否则,容易死苗。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应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 mg/L以上。
(4)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Ⅲ期仔蟹或V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经20天左右的饲养,养成约20 000只/kg的仔蟹(又称豆蟹)。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2.一龄蟹种的培育
(1)一龄蟹种育种池条件与设施。一龄蟹种育种池选择与改建。以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聚乙烯网片等材料,将四周围起,底部埋入土内10cm,并向池内侧倾斜,内侧光滑。防逃墙高0.5~0.6m以上。防青蛙、蛤蟆、小龙虾等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的面积在6 000m2以下,以1500~3000m2为宜。四周为一环沟,沟宽4m,深2m,水深以1.2~1.8m为宜。培育的水质同仔蟹培育水源水质。底质以粘壤土为宜。
(2)放仔蟹前的准备。①清塘消毒。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放仔蟹前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kg/m3。②移植水草。在水边四周以及深沟,种植水蕹菜、苦草,金鱼藻,水花生、伊乐藻或其他沉水植物所代替。水草种植或移植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培育池中有台田的,可与台田上种植水稻,水稻品种宜选择生育期较长,秸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如杂交粳稻等。水稻栽插前,先施基肥,一般每亩施粪肥500kg,再平整水田。通常在6月上,中旬采用直播法或抛秧法栽种;如插秧则采用大苗,以宽窄行方式栽插(即宽行密植,窄行稀插)。水稻的栽种宜早不宜迟。
(3)仔蟹放养。放养规格与质量。仔蟹质量,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放养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m2,Ⅴ期仔蟹30~40只/m2。在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放养。仔蟹下塘时温差应控制在3~5℃以内。放养时先将仔蟹网袋或箱在池中浸2~3次,经过10~15min,使仔蟹适应池内水温后,沿池四周均匀摊开网袋,使仔蟹自行爬走。
(4)饲料投喂。7~9月份,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在此前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之内。
(5)扣蟹起捕:10月份之后,1龄幼蟹个体长至60~200只/kg。可以采收,生产上多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堆草围网捕捞、干塘挖洞捕捉、三角网抄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