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选择亲鳅
每年秋季从野外、养殖场、市场上引进亲鳅,雌、雄亲鳅鉴别的方法见表3-10。雌、雄比例按1∶2比例挑选,雌鳅要求2龄以上,体长15~20cm,体重30~50g,雄鳅要求10cm以上,体重10g以上。
表3-10 雌、雄亲鳅的外形鉴别
(二)强化培育亲鳅
(1)选择培育池。最好用长方形水泥池,面积为50~100 m2,池深1.2m,水深保持40cm以上,池底有10cm的淤泥层。
(2)清整亲鳅池。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100 g/m2化水泼洒,1周后每亩施有机肥100kg作基肥。4~5天后往池里注水至50cm。
(3)放养亲鳅。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min,放养密度25尾/m2,繁殖前一个月将雌雄分开,密度降为6~10尾/m2。
(4)培育管理。亲鳅的饵料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饼、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水温15~17℃动物饵料占30%,植物饵料占70%,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动物饵料占60%,植物饵料占40%。日投饵量为5%~7%,繁殖前增加到10%,饵料要做成团状或看块状,一天喂三次或两次,控制在一个小时内吃完。分多点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培育期间当水色变黑、混浊,亲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要立即换水。水色过清,要追肥。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每次换1/3,夏季高温要有水草或遮阴降温。
(三)繁殖技术
1.泥鳅的自然授精
当雄鳅追逐雌鳅时就可以进行泥鳅的自然受精了,池中每平方米放7~10组亲鳅,按1∶2的比例,放入经消毒的棕榈皮、杨柳须根等做鱼巢。
2.泥鳅的人工授精
(1)泥鳅人工催产常用的药物。主要有:LRH-A,HCG,PG,格林氏液:1L蒸馏水+7.5g氯化钠+0.2g氯化钾+0.4g氯化钙,或者用生理盐水代替。每尾雌鳅用LRH-A 5~8μg或HCG 300~400IU,雄鳅减半。注射剂量为0.2mg。
(2)进行泥鳅人工催产。发现有追逐现象后就可以进行人工催产了,选一个晴朗的下午或傍晚进行,这样恰好在第二天凌晨或上午发情产卵。采用体腔注射或肌肉注射(最好),注射器与鱼体呈30°角,入针深度为0.2cm,注射后把亲鱼放入网箱或水缸内,待发情时再捞出进行人工受精,也可放入鱼巢自然授精。
(3)进行泥鳅人工授精。水温在20℃时亲鳅需要15h发情,25℃时需10h,27℃需8h。进行人工授精时先取出精巢放入研钵,用剪刀剪碎,加入格林试液或生理盐水,一般2~3尾加入30~50m L生理盐水,然后把卵子挤入烧杯,随即把精液倒入烧杯,用羽毛轻轻搅拌,静置5min,用清水洗几遍,移入网箱或育苗池中孵化,也可放入孵化桶(缸)或环道中。
3.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的方式包括育苗池孵化、网箱孵化、孵化桶(缸)孵化、孵化环道孵化。孵化前10天,孵化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待药效消失,注水30 cm,把粘满卵粒的鱼巢扎在竹竽架上,用石头坠入水面下,每平方米2万~3万粒卵,池顶覆盖帆布,避免强光照射。在水温20℃左右,3~4天即可孵出鱼苗,刚孵出泥鳅苗体长2.5~3.6cm,不能自由活动,用头上的喷射器吸附在鱼巢及池壁上,3天后开始游动,取出鱼巢,开始投喂。
(四)泥鳅苗种的培育
(1)鳅苗池的技术要求。可用土池,最好用水泥池。面积30~50 m2,池深0.5~1 m,水深30cm左右。
(2)鳅苗池的消毒处理。鳅苗下池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排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每亩用生石灰量75~150kg(加水溶化,趁热全池泼洒)。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20mg/L的漂白粉用量进行清塘(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遍洒全池)。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
(3)鳅苗放养的注意事项。①鳅苗放养前要试水;②鳅苗放养的时间:晴天上午8~10时或者下午3时,如有风应在池子上风投苗,并多点投入;③注意温差不能超过3℃以上。
(五)饵料培养
(1)豆浆培育法。鳅苗下塘后,每天须泼洒2次豆浆(每100 m2水面共需干黄豆0.5kg左右)。下塘5天后,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100m2水面共需干黄豆0.75kg左右。泼浆时间为上午8~9时、下午4~5时各一次。
(2)肥水培育法。施经腐熟发酵过的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用量为每亩用100~200 kg。水色以黄绿色为宜。
(六)鳅苗放养
(1)鳅苗来源。来源于国家级、省级良种场或专业性鱼类繁育场。
(2)放养。鳅苗放养前,须先在同池网箱中内暂养半天,并喂1~2只蛋黄浆。向网箱内放入鳅苗时,温差不超过3℃,并须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入池塘,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放养密度为750~1 000尾/m2。有半流水条件的(如孵化池、孵化槽等)可放养1 500~2 000尾/m2。
(3)水质管理。鳅苗下塘时,池水以50cm为宜。鳅苗经过若干天饲养后,应适当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注水的数量和次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隔1周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cm左右。保持透明度20~30cm.
(4)日常管理。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一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在水池侧壁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池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